皇太極去世後,其長子已34歲,為何還要讓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呢?

用戶65969511


原因用一句話概括: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鷸蚌相爭——豪格VS多爾袞

順治帝的登基很有偶然性,因為肅親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並且坐擁八旗實力最強悍的兩黃旗兵權,繼位呼聲極高。此外與肅親王豪格一樣呼聲很高的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多爾袞、多鐸和阿濟格三兄弟擁有兩白旗兵權且戰功多,兩方勢均力敵,誰都無法說服對方。

這裡不得不說一下,為啥多爾袞三兄弟對皇位這麼耿耿於懷。想當初努爾哈赤最寵愛的是大妃阿巴亥,阿巴亥也爭氣,為努爾哈赤生了三個兒子,分別是多爾袞、多鐸和阿濟格三兄弟。這三人與濟爾哈朗並稱為四小貝勒。

子憑母貴,努爾哈赤對這三個小兒子分外喜愛,本打算就在三人中選接班人(很可能是多爾袞),但努爾哈赤在寧遠一役中受傷,不久就去世了。

此時阿巴亥和三個年幼的兒子勢力遠遠不是四大貝勒(註釋1)的對手,原本有希望的皇位更是成了水中月。最後皇太極角逐成功,成為新大汗。得到皇位的皇太極更是做了一件讓多爾袞三兄弟恨死一輩子的事情,皇太極逼死了阿巴亥,讓其為努爾哈赤殉葬!

殺母之仇,不共戴天,樑子就此結下了。

漁翁得利——順治帝登基

上面說到多爾袞和豪格的競爭一觸即發,說話不能擺平那就要開打了。可這樣的血拼對滿清來說是極大的內部損耗,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這時候多爾袞鬼使神差的決定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也就是順治帝登基,由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攝政。

濟爾哈朗一看原本沒自己啥事的,憑空多了個攝政王頭銜,權力多不壓身啊,立即舉手贊成,加上他手裡的鑲藍旗兵權,這一下子,原本勢均力敵的天平指向了順治。至於兩紅旗禮親王代善已經打算算安享晚年了,無意於權力之爭。

所以這場鷸蚌之爭,最後讓本來與皇位無緣的順治帝得到了。


註釋1:努爾哈赤在赫圖阿喇登基為汗時,就設了四個貝勒,即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


瓦爾登的船伕


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確實是差一點就當上皇帝了,但是陰差陽錯,最後卻讓順治繼承了皇位。當時皇太極死的突然,沒有留下遺詔,於是手下分成了兩派,一派是統領正白旗的多爾袞,希望兄終弟及,讓多爾袞當皇帝;但是另一派正黃旗和鑲黃旗因為是皇太極的親軍,要擁立皇太極的子嗣當皇帝,他們最初也是支持豪格的,形勢一度非常的僵持。

在這個時候,千不該,萬不該的豪格說了一句假意謙讓的話,說自己“福少德薄,不能繼位”,多爾袞就抓住這一點,說那你就別繼位了。噎的豪格翻白眼沒話說。按理說,這個時候豪格失勢,就該輪到多爾袞了,但是兩黃旗的將軍,比如鰲拜等等掀桌子了:“我們都是吃先帝的飯,穿先帝的衣,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願從先帝於地下!”

這其實就是以退為進,逼著多爾袞放棄兄終弟及的心思。多爾袞看到僵持下去,雙方沒有好結果,最後雙方各自退讓一步,擁立豪格的弟弟,皇九子福臨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因為順治很小,所以需要人攝政,於是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共同攝政。

但是濟爾哈朗對權力沒有多爾袞有興趣,很快就被多爾袞成功的排擠出權力中心,多爾袞的權勢,和事實上的皇帝一般無二。朝鮮的記載中有朝鮮官員對朝鮮國王說:

“臣問於來使,則答曰今則去叔字,朝賀一事,與皇帝一體雲。”

在多爾袞攝政的巔峰時期,他甚至娶了順治皇帝的生母,皇太極的妃子,也是後來的孝莊文太后布木布泰。就連順治皇帝也要稱呼其為“皇父攝政王”。

但是娶孝莊也是雙刃劍,一方面讓多爾袞獲得了無比的權勢,距離皇位無比之近,但是也是約束,讓多爾袞始終無法真的做皇帝。最後多爾袞因為過度勞累,酒色過度去世之後,順治皇帝就順理成章的真正的掌握了大權。


客官請留步,先贊再關注!


經史通義


順治的上位,是皇太極提前處理好的,無論大清的權利交給長子豪格還是弟弟多爾袞,大清都會四分五裂,最後敗回關外,手握兵權的豪格與多爾袞,兩個人必然為皇位兵戎相見,皇太極看到能平衡大清內部矛盾的人只有孝莊 。作為大清第一美女的孝莊,其實心裡愛著的是多爾袞,兩個人才是真正的青梅竹馬。14歲的孝莊,就把自己的初夜在馬圈的草垛裡給了多爾袞,孝莊嫁給皇太極,多爾袞痛不欲生,曾自殺過五次。

皇太極知道多爾袞愛孝莊,皇太極在瀋陽臨死前,把多爾袞叫到面前說,兄弟,哥知道你一直愛孝莊,哥今天就把孝莊交給你,不可再對皇位貪心。多爾袞在大哥面前發誓一心保國。皇太極去世後,孝莊與多爾袞上手了,得到孝莊以後的多爾袞,又不甘失去大清江山,作為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比多爾袞還大二歲,更比孝莊年長。一日,孝莊招見,新浴後的孝莊,薄如蟬翼的綢裙裡,玉雕般的身體一覽無餘,那一夜 ,豪格飲下孝莊放在茶水裡的催情散,再也沒有走出來,孝莊為了大清江山,終於籠絡住豪格,周旋在兩個男人之間。當孝莊發現美色無法控制多爾袞的野心,不得不與皇太極長子聯手,共同剋制多爾袞。

【清宮秘史】載,孝莊與豪格生一子,由於豪格的牽制,多爾袞失去篡權的能力,在針鋒相對的兩股勢力之外,順治得了漁翁之利,順治雖然當了皇上,看著孝莊與豪格,多爾袞的一幕,早厭倦了權勢紅塵,年紀輕輕,就出家當了和尚,可見孝莊給幼小的順治帶來多大的傷害。孝莊毀了順治一生。


白這個顏色


皇太極死於公元1643年,而此時還在世的皇子有皇長子豪格(34歲),皇四子葉布舒(17歲),皇五子碩塞(15歲),皇六子高塞(7歲),皇七子常舒(7歲),皇九子福臨(6歲),皇十子韜塞(5歲),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2歲)。

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最終由六歲的福臨繼位了,那我們實在很費解,明明有34歲的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為什麼不選呢,即使不選豪格,也有十七歲的葉布舒,或者是十五歲的碩塞呀,怎麼會輪到六歲的皇九子福臨繼位呢。

這裡首先我們得先知道,清代的皇帝繼承製跟之前的嫡長子繼承製是不一樣的,就拿皇太極來說,他本身是努爾哈赤的皇八子,皇太極也並不是奉努爾哈赤遺詔繼位的,而是在努爾哈赤死後,由眾人推舉出來的。

福臨的情況也有點類似,皇太極死於清軍入關的前一年,死得比較突然,也沒有立下遺詔讓哪個皇子來繼位,當時有兩種意見,一種是讓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來繼位,另外一種是讓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來繼位。

兩邊的實力相當不大,所以勢均力敵,相持不下,討論了很久也沒有結果,多爾袞就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還是由皇太極的兒子來繼位,但不是長子豪格,而是由六歲的皇九子福臨來繼位。

大家都同意了多爾袞的這個提議,但其實這個提議也蠻有意思的,福臨的生母就是孝莊太后,而為什麼多爾袞單單選中了福臨,確切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多爾袞與孝莊太后的關係肯定還不錯。

最後由福臨來繼位,讓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舒爾哈齊的兒子,努爾哈赤的侄子)來輔政,而濟爾哈朗又聽多爾袞的,多爾袞甚至後來被尊稱為皇父攝政王,而豪格在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被多爾袞削爵圈禁,最後病死。


歷史簡單說


廢長立幼,繼承大忌!皇太極是病了,但是腦子卻沒毛病。

因為,順治皇帝福臨繼位,根本就不是皇太極的意思!

1643年,向來身強力壯的皇太極忽然在一次行軍中嘔血數升,從此病倒,熬到了9月21日這天,便一命嗚呼了。



病來的突如其來,讓皇太極沒有時間指定繼承人皇儲。

沒有指定,就意味著不只是皇太極的兒子,只要是愛新覺羅,誰都有機會做皇帝,誰都可以掙一掙,萬一成功了呢?

這些窺視皇帝位的人裡,以皇太極十四弟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和長子肅親王豪格實力最為雄厚。



雙方勢均力敵,相持不下。

但,滿清政權初立,國不可長久無君,狡猾的多爾袞隨機應變,提出來第三個方案:

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為帝,由他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

這個方案獲得了滿清上下一致同意。

於是福臨,也就是順治皇帝,在盛京篤恭殿的鹿角寶座登基,次年改元順治 。

豪格從此離開權力中心,濟爾哈朗年事已高,滿清的大權落入多爾袞之手。



臭名昭著的“剃髮令”便是這一時期頒佈的。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清世祖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清朝的第三位皇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六歲登基,二十四歲駕崩,在位十八年。

順治帝福臨是皇太極的眾多兒子中,排行老九,在他前面,還有八個哥哥。按照漢人的傳統祖制,在皇位繼承的問題上,應該是先嫡子,再長子,然後是賢子,最後一個是貴子。福臨作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與上述四點重要因素一點都不沾邊,為何他能順利繼承帝位呢?我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是順治帝年幼。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攝政,大權獨攬。換做其他任何一個成年的皇帝,都會顯的無比尷尬!皇帝繼承皇位,照理說應該收回軍政大權,但是多爾袞會同意嗎?顯然不會同意。多爾袞連皇太極都不服,更別說皇太極的兒子了,他壓根就不會放在眼睛旮旯裡。收不回來,就只有兩個結果。要麼忍,要麼殘忍。忍的話,皇帝的尊嚴蕩然無存;殘忍的話,又打不過。

因此,選一個年幼的皇帝,既保存了皇帝的尊嚴——皇帝年幼,理當選一個輔政大臣。這樣多爾袞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掌握大權,並且無話可說,安安心心的做臣子。

其次,順治的身世。

順治帝福臨的生母,是大清史冊上大名鼎鼎的孝莊皇后。在民間的很多野史中,孝莊皇后與多爾袞有私情。選福臨繼位,可能也是基於這個問題的考慮。只有選他,多爾袞才有可能礙於孝莊皇后的面子,不會造反。若是換做其他皇子,就很難說了。


皇太極死後,他的兒子中,幾乎沒有可以與多爾袞抗衡的人。即便是有,那也是一場驚天動地的大仗。愛新覺羅氏剛剛入關,根基未穩,能經得起這樣的大仗?能製造這樣的大仗嗎?


雷場貓子


順治能上位,完全是個意外,或者說是個折中的選擇。

皇太極在瀋陽暴斃後,各路人馬齊聚商討繼任者的大事。兩黃旗代表索尼與鰲拜率擁護先帝之子為君,但被多爾袞呵斥“這沒你們說話的份”,還把他們趕出去了。隨後,豫親王多鐸勸多爾袞繼位,算是兄終弟及,但多爾袞沒說話,多鐸於是毛遂自薦,還是被多爾袞給呵斥了一番。

多鐸隨後有推薦代善,可代善這個老狐狸很聰明,不蹚渾水,以年邁為由推辭了,隨即推出了皇太極長子豪格。豪格樂壞了,他以為皇位唾手可得,於是玩起了“三顧茅廬”的遊戲,說自己“福少德薄,非所堪當”,說完就走了,想著眾人來三請自己,然後自己再三辭,可沒想到這一走徹底讓自己涼涼了。

這個時候,兩派的人已經是劍拔弩張,馬上就要火拼了,多爾袞一看形勢就快控制不住了,自己也沒可能上位,也不願讓對方得利,就提出讓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這個選擇是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大家都不贏不輸,順治也就幸運的登基了。


紅黑聖西羅


努爾哈赤去世之前沒有確立繼承人,同樣皇太極去世前也沒有確定繼承人,這不是巧合,因為努爾哈赤制定了八旗制度,也就是八旗推舉制。當時八旗的領導人有努爾哈赤的兒子孫子侄子。也就是從滿清的正統思想來說,這些人都有繼承帝位的權利,當然還是有分別的,誰都知道帝位應該給前任皇帝皇太極的兒子。按理說滿清是不講究嫡長子繼承製的,偏偏長子豪格是一旗首領且軍功累累。不出意外大概就是他了。奈何當時權利最大的是多爾袞,他不想豪格做皇帝,那怕他自己坐不上,因為他們兩合不來,互相瞧不起,有此消彼長之態,倘若他豪格做皇帝可咋辦啊!於是乎在豪格按程序上假意推辭一番後多爾袞直接答應,你不當就算了。那該是誰呢?雖說自己目前是最有權利,並且有弟弟鐸多等人的支持,如果厚點臉皮且不計後果也是可以做上去的。但是他沒有,因為當時比自己有威望的人還沒死絕,比如努爾哈赤的大兒子自己的親哥哥代善云云,這些人雖然權利上不能比自己,但是真要較起真來,只會弄的很不好看,畢竟自己國家的四周都不太平,前有大明要打,後有蒙古朝鮮要征服。自己不能先亂起來。

那為什麼最後定福臨呢?皇太極的皇后沒有兒子,福臨的母親後來的孝莊太后是這位皇后的親侄女,也就是孝莊得叫她姑姑。並且孝莊一直以來都是比較有手段的,大概在這個國家也有些名聲,不是無名之輩。甚至還有說在這之前孝莊就同多爾袞有些曖昧關係。於是乎就是他了!!!











莊烈翔生


自古以來,立儲問題關係到社稷安危,歷代君王對立儲慎之又慎。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曾多次立儲,但最後都沒有成功。

努爾哈赤的嫡長子褚英在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的時候,曾被老爹立為接班人。誰知褚英不知自愛,喝上兩口小酒就忘了軍國大事,又搞些歪門邪道詛咒五大臣和兄弟們,深負老爹厚望。後褚英被老爹努爾哈赤廢黜並軟禁。二年後,三十六歲的褚英被處死。



長子褚英死了,老二代善又成了排名第一的嫡子,於是代善又被老爹立為接班人。但代善對待前妻的兩個兒子嶽託和碩託,明顯刻薄寡恩,和後媽的緋聞又滿天飛,惹怒了老爹努爾哈赤。代善的太子之位也被廢掉了,但還保住了大貝勒頭銜。

兩次立儲失敗,努爾哈赤痛定思痛,決定新汗由八和碩貝勒共同推舉。這項制度的出臺,雖然有助於擇優推出新汗,但在權利交接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出現權利爭鬥。皇太極即位的時候,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而皇太極死後的接班人之爭,則更為激烈,只差兵戎相見了。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極在盛京後宮撒手西去,汗位之爭馬上展開。其中最有實力的是睿親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

先來看看睿親王多爾袞的實力。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他英勇善戰,在十七歲的時候就被賜封“墨爾根戴青”,領正白旗,為後金立下赫赫戰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武英郡王阿濟格和豫親王多鐸是多爾袞的同母弟兄,而多鐸領鑲白旗。有兩白旗的強力支持,加上軍功顯赫,多爾袞成為競爭帝位的有力人選。


再來看一下豪格。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是多爾袞的老侄,卻比多爾袞大三歲。年少的時候即隨父征戰,也是軍功赫赫,不遜色於叔叔多爾袞。豪格領正藍旗,老爹皇太極生前直轄兩黃旗,這三旗都堅定支持豪格即位。而索尼、鰲拜等眾臣都表示支持豪格。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豪格。如此看來,豪格在大位的爭奪中,勝算還是比較大的,為什麼卻痛失大位呢?

這一切都緣於豪格的優柔寡斷,故作謙讓。皇太極駕崩五天後,諸王在祟政殿召開會議,選舉新君。兩黃旗的將士為擁立豪格,把祟政殿圍了個水洩不通,氣氛那是相當地緊張。索尼、鰲拜首先提出應立先帝之子豪格,豪格此時大概想效仿當年他老爹即位時的高風亮節,所以故作謙虛地辭讓。哪知多鐸立即抓住豪格的話柄不放,稱既然你幹不了,那就讓我哥多爾袞幹好了。多爾袞深知此事關係重大,也不敢貿然應允。隨後多鐸又自薦,遭到多爾袞的反對。多鐸又提出由代善即位,代善也明知此事不可為,就推辭離席了。

此時,兩黃旗的將士誓要立皇太極之子繼位。多爾袞眼看這架勢,自己若要強勢為帝,流血衝突定會不可避免,這也是他不願看到的。罷了,罷了,既然我當不成這個皇帝,你豪格也甭想當。不是非要立先帝之子嗎?那就立六歲的福臨好了,我和濟爾哈朗輔政。多爾袞的折中建議獲得了通過。六歲的福臨就這樣撿漏了。

豪格優柔寡斷,缺乏當仁不讓的果敢,是奪位大戰中徹頭徹尾的失敗者。而多爾袞在選戰中及時調整戰略,以退為進,成功阻止豪格上位。雖然他沒能稱帝,卻有帝王之實,是清朝的實際統治者。


歲月是一條河流



歷史遠比小說精彩的多了。

清世祖順治帝福臨是清朝一朝三祖中的第二個祖,也是清朝成為全國性政權以後的第一位皇帝,身為一位“世祖”皇帝,順治帝的皇位來的其實還頗為諷刺,是雙方勢力妥協之下的選擇,也就是說順治帝是白撿了一個皇位。

為什麼這樣說呢,下面宋安之來大概說說。

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因為是猝死,當然是沒有留下繼承人遺詔或者指定那個兒子繼位什麼的。

於是這時候問題就來了,誰來當皇帝呢?

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有意問鼎這個皇位,皇太極的十四弟當時戰功赫赫的多爾袞也有此意。

於是兩個人開始爭鋒,多爾袞有兩白旗的支持,還有其他旗的部分宗室老臣支持,豪格有皇太極親統的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藍旗支持,還有皇太極的二哥代善支持。

表面上來看,支持豪格的陣營略勝一籌,尤其是當時德高望重的代善並沒有自己當皇帝的意思,而是傾向於豪格。

可惜豪格這個人政治頭腦太差了,在最有利的時候,竟然一再推辭。或許豪格想效仿他的父親皇太極當年被眾人擁立為大汗那樣推辭一番。但豪格可沒有皇太極的手腕,當年皇太極被眾人支持,是在精明的政治頭腦下操作而來的,如今大部分人支持豪格不過是皇太極當年集權下的成果,豪格這樣一番推辭,大家也就沒有再堅持了。

就這樣豪格錯過了一次大好的機會,雙方再度僵持不下。

最後雙方妥協之下,立了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為帝,皇太極舊部兩黃旗這邊的底線是必須是皇太極的兒子繼位的目標達成了。多爾袞見登基帝位無望,自然是利益最大化,同意年僅六歲的福臨繼位,自己成為攝政王,成為實際上的統治者。

而皇太極長子豪格只能打碎牙齒自己嚥下去咯。

就這樣新興的大清避免了一場岌岌可危的分裂。(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然後在多爾袞的率領之下在李自成滅明以後入關,最後越戰越勇,乾脆統一了中國。

而順治帝這個妥協而來的小皇帝也成了清朝全國性政權的第一位皇帝,在他14歲時,大權在握的攝政王多爾袞又巧合的出外狩獵時猝死,順治帝得以順利親政,真可謂是幸運至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