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抓”臨界生?

怎樣“抓”臨界生?

作為老師,考試成績一出來,讓你捶胸頓足的,或許不是考30分的學生,而是考59分和79分的學生,不用說你也知道為什麼。

教學中,只要談起“成績”,就一定離不開“臨界生”。臨界生對成績的重要性,似乎連約等號都不夠用。

臨界生很重要,這已然成為一個共識。不過,一旦涉及方法論,得到的往往只是一些零散的建議,比如“多找臨界生談話”、“平時多關注他們的學習狀態”、“如果發現哪個題不過關,就叫TA過來培輔,直到過關為止”等等。這些建議投入實踐的結果,很多時候是不了了之,因為“事情多,精力少”。

關於臨界生,我們關注的的問題主要有三個:

  • 什麼是臨界生?
  • 為什麼要“抓”臨界生?
  • 怎樣“抓”臨界生?

(1)

什麼是臨界生?百度百科的解釋已經足夠:

  • 臨界生是指成績臨近分數界限的學生

這裡有兩個關鍵概念。

第一個是“分數界限”。滿分100的考試,我們習慣將80分定為優秀線,將60分定為及格線;滿分不是100的,可以按此比例進行折算。

第二個是“成績”。這麼多測驗成績,用哪一個作為參考更好呢?我習慣使用的,是過往測驗成績的平均值,也稱歷史平均成績。

一方面,歷史平均成績的波動情況,要比單次考試成績的波動情況更平緩,因此更適合作為學生數學水平的量化分析指標。

另一方面,選擇歷史平均成績,讓我更加淡定地面對學生的成績。比如,一個歷史平均成績在90分以上的學生,我不會因為他某次成績不及格就氣急敗環,而是找他溝通發揮失常的原因;一個歷史平均成績在40分以下的學生,我也不會因為他某次成績過了及格線就盲目樂觀,而是幫助他尋找進一步突破的方向。

從定義可以看出,對於臨界生來說,多一分和少一分的距離,往往就是“優秀”和“不優秀”、“及格”與“不及格”的距離。作為老師,我們當然希望學生站在“優秀”和“及格”這一邊。因此,我們選擇“抓”臨界生,是為了追求班級優秀率和及格率的最大化。

(2)

那麼,怎樣“抓”臨界生?

先要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臨界生的成績會在分數界限附近?

考試成績的本質是分數,分數是學生在一定時間內,通過做對一定數量的題目獲得。成績會落在在分數界限附近,是因為失去了一部分的分數。失去分數的原因,是相應題目沒有做對;沒有做對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兩種錯誤:

  • 理解型錯誤-不會做而錯
  • 技術型錯誤-會做但做錯

一道數學題目的存在,都是致力於考察一個或更多的知識點。學生對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可以總結為五個環節:

  • 感受-面對問題,產生解決問題的需求
  • 獲取-接收新知,瀏覽需求的解決過程
  • 形成-試錯練習,不斷修正新知的理解
  • 鞏固-刻意練習,將新知推進長時記憶
  • 拓展-變式應用,新舊知識的組合創新

從知識點的學習角度看,理解型錯誤產生的原因,是知識點的形成環節未通過,一知半解的知識點很難用來解決問題。技術型錯誤產生的原因,是知識點的鞏固環節未通過,未能推進長時記憶的知識點,不僅容易遺忘,而且還很容易與其他的知識點混淆,導致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不小心就“搭錯線”。

可以看出,形成和鞏固是知識點學習的兩個核心環節。那為什麼會出現未通過的情況呢?

原因在於教學進度上。教學進度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教師推動的課程進度,另一個是學生掌握的學習進度。理想的情況,當然是學生的學習進度跟上教師的課程進度,甚至是超過。現實的情況是,同一個學生,在不同的知識點上的學習進度可能會落後;同一個知識點,不同的學生的學習進度可能會落後。於是,學習進度落後的學生,就逐漸形成了臨界生和後進生。

學習進度和課程進度的不平衡,常常會給教學帶來尷尬:讓優生飛吧,後進生被落下了;等後進生跟上,優生又被拖住了。

那我們能做什麼呢?

從理解型錯誤和技術型錯誤產生的原因,我們要做的似乎顯而易見:

  • 提高知識點形成的效率
  • 提高知識點鞏固的效率

認知科學指出,我們都是利用已有的知識,來理解新的知識;如果新舊知識之間存在有意義的聯繫,我們就能很快理解新知識,也就是說,知識點形成的效率高。問題是,對於同一個新的知識點,每個臨界生的已有知識不僅有限,而且還各不相同,怎樣幫助他們提高新舊知識之間產生有意義聯繫的概率呢?

思路轉換一下,如果能把更多學生的已有知識加在一起,每個臨界生的已有知識就能得到增加,怎麼做到呢?討論。

每當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講完例題後,我會佈置幾個習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讓學生自由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我的任務有兩個:

  • 關注學生的參與度,尤其是臨界生
  • 關注討論的進度

有時,幾個臨界生會選擇相互討論;這時,我會建議他們去找優生進行討論,而且是已經解決問題的優生。於是,課堂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一群人圍著一個優生傾聽和質疑,優生在中間忙著講解和解答。

如何反饋效果呢?做一個小測,關注一個東西:解題速度。

道理很簡單,如果我問你“姓”字怎麼念,你會脫口而出,同時覺得我很無聊;如果我問你“曐”字怎麼念,估計你想5分鐘也念不出,除非你之前瞭解過。

一個知識點,形成是鞏固的前提,提高鞏固效率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就是刻意練習。

關於刻意練習,強烈推薦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和羅伯特·普爾(Robert Pool)合著的《刻意練習》。根據刻意練習的原則,我們可以做三件事幫助臨界生鞏固知識:

  • 選題-選擇能越過及格線和優秀線,而且“跳一跳,夠得著”的習題。
  • 練習-定期限時限地佈置任務,幫助學生專注於任務的完成。
  • 反饋-即時提供答案和評價,幫助學生及時修改。

臨界生太多,忙不過來怎麼辦?我的做法是,把臨界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設一名組長,這樣,培輔任務執行起來就順暢多了。

如何反饋效果呢?還是做一個小測,在關注解題速度的同時,關注另一個東西:正確率。

道理也很簡單,如果我讓你寫自己的名字,你的狀態再差也能寫出來,而且百分百全對;相反,如果你做一道題,雖然你會做,但是這裡錯一點,那裡錯一點,你還能說自己鞏固了嗎?

最後的最後,你是不是在擔心一個問題:方法有了,但是學生不配合,執行不下去怎麼辦?

其實,一切的前提,在於你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是師徒、朋友,還是戰友?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