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的来龙去脉(上篇)

汉语拼音在信息化中的作用

通过汉字的历史,我们看到方块字—汉字,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发展而来的,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汉语拼音呢?

假设一下,如果没有汉语拼音,在信息化的时代,你如何将“马”字输入到计算机中呢?幸好有了拼音的帮助,在键盘中,我们输入M和A,然后就能找到汉字“马”【mǎ】。这样,形象的方块字与抽象的二进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汉语拼音”的来龙去脉(上篇)

汉字的注音历史

为了能准确读出汉字,中外有识之士颇费脑筋。在古代,人们使用“直音”与“反切”来给汉字注音。比如,对于“凯”字,就用一个相近的汉字“楷”来标注,这就是“直音”。

“汉语拼音”的来龙去脉(上篇)

如果人们不知道“楷”字如何发音,那就用两个字来拼一下,“可”与“爱”,一个表示声母,一个表示韵母,这就是“反切”。不信,你快速读“可爱”,是不是很像“楷”?这样标注,也是非常费劲。有这感觉的,不在少数。

“汉语拼音”的来龙去脉(上篇)

约400年前,在明代末期,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的谦虚、忍耐、学识都受到当时各个阶层人士的欣赏。利玛窦的记忆力惊人,有一次他参加士大夫的聚会,他与在场的人打赌,展示其惊人的记忆力。

“汉语拼音”的来龙去脉(上篇)

他说:“你们在纸上写上一大堆汉字,各种形式,没有任何顺序,我看一遍就能背诵下来”。接着,中国的士大夫写了很多汉字,歪七扭八,奇形怪状、毫无次序。利玛窦看了一遍,就按照顺序背诵下来。这让士大夫非常惊讶。

后来,利玛窦说,“你们不信, 我倒着背诵一遍。”结果,利玛窦倒背如流,这让所有的人极为震惊。

利玛窦不仅天资聪颖,而且学习也是非常刻苦。他深切体会学习汉字中的艰辛。于是,他开创使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在1605年,利玛窦在北京出版的《西字奇迹》中,有四篇使用拉丁字母为文章注音。受之启发,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考虑使用更便捷的方式为汉字注音。

“汉语拼音”的来龙去脉(上篇)

汉字拼音化的历史原因

一个世纪之前,中国饱受列国侵蚀,国难当头。面对中国落后的局面,有识之士开始讨论汉字的拼音化问题。

“汉语拼音”的来龙去脉(上篇)

例如,二十世纪初的蔡元培先生,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又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认为汉字以象形为根基,非常落伍,应该予以“罗马化”、“拉丁化”。

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呼声呢?拼音原本的目的是给汉字注音,现在要取代汉字,独立成为一种文字。(请看下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