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蜀國吞併吳國的話,有沒有機率挑戰魏國呢?你怎麼看?

伊空悠


誠邀,如題。小編認為即使蜀國吞併吳國後,劉備仍然沒有能力挑戰魏國。為什麼呢?理由有三個。

首先,劉備吞掉孫權後,東吳內部必定不會安分。

孫權佔據江東,已歷三世,百姓只知有吳侯而不知天子。再者孫權自己也很爭氣,很好的平衡了江東各派系勢力。劉備既然是為關羽報仇為名,自然會殺掉孫權,那不得了了,孫權一死,底下這些將軍沒了中心必定會相互鬧起來,他們可都是有自己的兵馬的,劉備就會陷入一個泥潭。同時我們還要注意,東吳內部其實還有山越和南越時常鬧事,所以劉備吞掉東吳短時間並不能增加自己的實力,反而會因為東吳的叛亂而疲於奔命。

其次,曹魏不會看著劉備獨吞東吳。

曹丕這個人雖然有點急功近利,但是他審時度勢的能力還是很好的(不然他也做不了皇帝),其實劉備和孫權惡鬥的時候,曹丕就已經在看戲了,他的原則是“劉備勝,則攻吳國;孫權勝,則鯨吞西蜀”,實際上劉備剛剛敗亡,曹丕就起大軍50萬攻打西蜀。所以劉備得不到東吳的全部地盤,至多也就是拿回荊州,而曹魏拿到孫權的揚州後,劉備政權就變得腹背受敵,在荊州北邊,東邊,漢中北邊都要和曹魏打仗。兩線作戰是兵家大忌。

最後,劉備打孫權,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劉備是打不過曹操的,一來劉備即便打敗了孫權,自身兵馬也會損失慘重,而曹魏卻是以逸待勞;再者天下十三州,曹魏仍然佔有最富庶的中原九州,劉備一統南方也只有四州,那時候的南方可不像現在的廣州深圳,實際上,中國經濟中心一直在北方,特別是關中地區,號稱天下糧倉,直到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後,南方才慢慢開始發展,南方經濟第一次超過北方實在宋朝,那都是幾百年後的事了。我們常說,打仗打的是國力。所以劉備沒有可能勝過實力雄厚的曹魏。


電視劇裡看歷史


一、有很多人說過,若當時關羽不丟荊州,按照諸葛亮隆中對來走,一路兵馬出荊州北伐,一路兵馬出益州北伐,夾擊曹魏,曹魏必定會亡的。因此,有個荊州蜀國尚可挑戰魏國,並且不處於下風,更別說能佔有整個東吳了。

當時魏佔司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並、荊北、揚北七十七郡,這裡面雖然有些州面積小,但卻是中原地區,人口稠密,擁有約400萬人口。吳佔揚、荊、廣、交四州,四十五郡人口約240萬。蜀國稍弱,佔益州、漢中、南中地區,共二十一郡,人口約90萬。

雖然領土和人口吳蜀都不如魏國,但卻分別佔據山嶽、長江天險,一個弱小蜀國僅僅區區九十萬人口都能利用地形和魏周旋多年,若兩國合併了,蜀怎麼不能與魏一戰?


二、吳、蜀聯盟時期能夠讓魏摸不著頭腦,在赤壁之戰後,魏多數都是處於被動防禦階段,又要分神對付東吳,又要分神對付蜀漢。實力雖最強,但雙拳難敵四手。實例證明了吳蜀聯盟就能夠讓魏佔據被動。蜀並吳,吳蜀一體化就更別說了。

當然人也很重要,如果當時滅吳後,蜀國猛將都依然在,滅吳後吳國精英也投降的話。我覺得別說挑戰,滅魏都是有可能。想想諸葛亮坐鎮成都,穩定軍心。劉備率魏延、趙雲等名將出西川,關羽率軍出荊州,而陸遜率東吳水軍出江東,畫面幾乎不能再美了,創造另一個自南向北統一全國的例子也不一定。
三、當然這也只能意淫,畢竟不可能發生,蜀滅吳幾乎沒有概率。三國之所以能鼎力在於他們互相制約,一個想打另一個,其他一個不會閒著,沒有永久的聯盟,只有永久的利益,蜀沒有幾乎沒有能力滅掉吳的,除非孫權太崇拜劉備了,選擇投降。


夏目歷史君


猇亭之戰的慘敗,對於蜀國的粉絲來說,可以說的心中永遠的痛。

因為自荊州之敗後,蜀國的國力已經打算,猇亭一敗,意味著蜀國徹底失去了問鼎天下的能力。

所以很多人都在想,如果猇亭之戰敗得不是蜀軍,而是吳軍,並且蜀軍大舉挺進,滅了吳國,蜀國有沒有兼併魏國,統一天下的能力?

我們就在此簡單的分析一下。

蜀國有沒有滅吳的實力與條件。

三足之所以能鼎立,就是因為三者之間互相牽制。

兩者相爭,第三者就會伺機而動。

所以沒有哪兩房敢於輕易的開戰。

但劉備伐吳之際,正是曹操新喪,曹丕代漢自立,曹魏內部政權動盪,無暇它顧之際。

所以這個當口,其實是很適合蜀吳兩家分出個高低勝負的。

只可惜荊州一戰,蜀國在荊州養的水軍,基本上都完蛋了。

蜀軍步軍雖然驍勇,但不適合水戰。

如果猇亭之戰吳軍敗退的話,蜀軍趁機恢復荊州舊地應該是不在話下。

但是當蜀軍打到江夏境內,準備進攻揚州,攻打吳國本土的時候。

就會出現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

蜀國的騎兵不是下水進攻,吳國的水軍也不能上岸驅敵。

兩方一定會膠著在一起,戰爭會拖上很長時間。

糧草可以從荊州源源不斷的運上前線,因此蜀軍雖然不用太夠擔心糧草問題,可曠日持久,一旦魏國回過味來,主動出兵進攻,那吳蜀兩國的處境可就麻煩了。

所以說。

即使猇亭之戰,蜀軍大敗吳軍,那對於蜀國最好的結果,就是攻取荊州。不但收復荊州五郡,順便把江夏也拿下了。

這就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橫跨荊、益二州的蜀國,其實就已經具有但對抗魏國的能力了。

如果蜀國一定要滅掉吳國。

假如按照題主所說,蜀國一門心思就要滅吳,什麼也不管。

那麼及時吳國被滅了,蜀國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

吃下吳國,蜀國的滿口牙也都被崩掉了。

最直接的就是,沒掉吳國之後,蜀軍主力一定損傷大半,主要將領也一定會有死傷,這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孫家勢力在江東根深蒂固,就算是吳國被滅,市井之中也會有相當一部人效忠孫家,只是迫於蜀軍的威勢,暫時轉入地下。

第三,吳國滅亡,蜀國確實會收編很多吳國士兵,也會有幾位吳國的上將,但是像陸遜、韓當、丁奉這樣的人物,估計會殉國而死。短時間內蜀國可以從吳帝獲得的力量實在是有限。

打個比方。

如果三國平安無事的時候,從三國綜合實力來說。

魏國是45,蜀國是30,吳國是25。

那麼蜀國吃掉吳國,此時的蜀國,最多也就是35,甚至有可能都不足30.

但此時的魏國卻是滿血的45.

不要忘了,曹丕的皇位穩定了之後,是組織過一次大規模伐吳的。

雖然失敗了,但可以看出曹丕有統一天下的志向。

那麼等蜀國滅了吳國,曹魏政權剛好穩定。

曹丕正好率軍出征蜀國……

這個時候,蜀國就悲劇了。

魏國始終不參與遊戲

如果無論吳蜀兩國之間發生了什麼,魏國始終不插手的話。

那麼好。

蜀國把吳國從地圖上抹下去之後,那麼蜀國就是一個雄踞長江以南的龐然大物,坐擁揚、荊、益、交四州之地。

如果曹丕在位的時候,始終沒有任何動作。

那麼七年之後,曹丕去世,曹睿登基,曹魏政權又一次動盪。

而此時的蜀國,在滅掉吳國之後,已經有了數年的休整。

就算不能讓吳國舊地的百姓全部歸心,但吳國的百姓也基本上承認了他們現在是蜀國人的事實。

到那時。

蜀國再想與劉備動手,那就會輕鬆很多。

屆時張遼已死,曹仁已亡。

當遣兩員上將提兵北上,一取荊襄,一取合肥。

魏國必定大亂。

此時劉備再親領一軍直搗雍涼之地,還於舊都,不在話下!

但這一切,都建立在魏國沒有動作的情況下。

但是大家想一想,可能嗎?


盜帥夜留香YE


隆中對

事實上沒有丟荊州的話就足可以對抗魏國,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規劃,荊州之兵攻打宛城和洛陽,川中之兵攻打長安,若成曹魏殘餘勢力只能去固守鄴城了,因為許昌離洛陽很近,一旦洛陽陷落,許昌亦不保矣。那就好比袁紹勢力失去鄴城和冀州,基本上就沒戲唱了。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而拿下魏國後,從荊州順流而下直取建鄴,則長江天險的優勢蕩然無存,吳國自然土崩瓦解。

如果先伐吳

則需要很長的時間穩定江東,東吳水軍在曹魏騎兵面前就是弱雞,正面戰場參戰意義不大,但是這裡還隱藏著一個神奇的戰法。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后開始實施他的海上大計。就是繞過魏國駐守在淮南的數萬精兵,不走陸路,改走海路,與盤踞遼東的公孫淵取得聯繫,從海上對魏國實施南北夾擊。

據《南州異物志》記載,東吳廣州生產的海船“長二十餘丈,高出水二、三丈,望如閣道,載六七百人,物出萬斛,隨船大小式作四帆。”

如果把陸軍海運到遼東則可以南北共進,更快地加速曹魏滅亡。

當然如果遼東是公孫淵當政時,就必須採用刺客或者直接攻佔遼東的策略,再圖曹魏,畢竟孫權曾經被公孫淵擺了一道。對於吳國船隊。公孫淵在幹掉張彌、許晏、賀達等人後,立刻派出大軍,將群龍無首的吳軍包圍繳械,收編了這支渡海前來的龐大艦隊。這還不夠,公孫淵還派使者向帶著吳國使臣的首級,星夜趕往洛陽向魏明帝請功。


R英語觀


蜀國吞併吳國後後,挑戰魏國的幾率是有(畢竟劉備幾千人都敢跟魏國叫板!)但要說勝過魏國的話,我看幾率不大!


我們就假設夷陵之戰的時候吞併的吳國!

我們都知道,北方是經濟、人口、文化中心,各方面都強於南方。自184年黃巾之亂開始到208年赤壁之戰前,曹操雖統一中原,但是這幾十年來北方地區一直處於一個戰爭階段,在這段時間北方地區的經濟、資源等不僅沒有得到發展反而成一個下降的趨勢。相反此時的南方地區都只是些小打小鬧,劉章的西川和孫氏的江東在各方面發展的不錯。這一消一漲之間使得南北兩方的實力相對均等,也使得南方勢力有能力和實力去挑戰北方。

但是,這種情況只是暫時的,北方發展空間大,發展速度快於南方,所以若和平發展的話,南方政權遲早會被北方政權吃掉。


【當年劉備集團也深知這一點,所以劉備自赤壁之戰後奪荊州、取西川、佔漢中,進位漢中王后不待修養就立即進攻東三郡,關羽也立即北上襄樊,節奏很快。因為劉備知道只有趁自己兵鋒正盛,北方還沒來得及恢復的時候迅速搞事情,如果拖下去等魏國恢復過來後就不好弄了。這也是諸葛亮堅持北伐的一個原因】

再說劉備吞併東吳後,單以軍事實力的話,還是有能力與曹魏一戰,但短時間內滅不了魏國,而輪發展的話也比不上北方。所以吞併吳國後的蜀國依舊不能擊敗魏國(這裡我們還沒有說吞併吳國後的內部政治問題,如果加上內部的政治問題,幾率就更加渺茫了)






而魏國也不需要急著南下與之爭鋒,只需守好各地即可(比如隴西、襄樊、合肥)內部盡情的發展(歷史就是那樣,重兵防禦各地,任憑蜀國和吳國的北伐,待北方恢復過來、時機成熟即可像揮師滅西蜀、東吳。)


左將軍


有能力單挑魏國,但還是會南北分治。因為當時主要的經濟、人口都在北方。

南方實力還是差點。我覺得最大的可能還是南北分治。畢竟曹操打了這麼多年仗也不是白打的,手下虎將如雲。想吞併曹操,難上加難。

同理,曹操想吞併南方也是不容易。因為曹操年齡大了,赤壁一戰,曹操由於身體原因所以沒有南下。假如曹操還年輕,遲早會再來個赤壁二戰。




歷史也就什


三國裡,魏國農業,經濟最強,部隊戰力中等

蜀國農業中等,經濟最弱,部隊戰鬥力最強。吳國經濟中等接近魏國,農業最弱接近蜀國,部隊戰鬥力最弱但有地利

當年諸葛每次北伐必出斜谷,攻隴西,而不攻雍州,是因為拿下隴西就可以打開西域通商道路,增加經濟,才能和魏國耗的起

而如果蜀國擁有吳國,那經濟基本可以超越魏國,農業和魏國持平

以蜀國部隊戰鬥力魏國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文藝界老司機


有這個可能性,但不大,這個可能性就是曹魏通知階層內戰。因為南方以長江為紐帶,本身就有川蜀盆地,荊襄,江南平原三大各自獨立的地理單元,以及江西和嶺南這種小的附屬單位。如果統治中心在川蜀,那麼就難以控制江南軍團,如果統治中心在江南就難以控制川蜀軍團,如果統治中心在荊襄,那麼就要在面對南陽地區北方軍團的直接威脅,而且無險可守。從南向北的統一,朱元璋是因為元朝王保保和李思齊內戰,才趁亂得手,蔣介石是因為北洋直奉皖混戰才得手。北方不亂南方沒有任何機會統一全國。


上林尉


蜀國如果吞併了吳國,結果會是立馬被魏國吞併。

道理很簡單,蜀國靠什麼吞併?還不是靠武力,殺人三千自損八百的道理大家都懂,這還不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事?

即使發生一仗不打吳國投降的可能(基本上沒有可能)不是所有的吳國人願意效忠蜀國的,依然會有大量的吳國軍民會投奔魏國,蜀國依舊需要大量的精力來整合兩個國家。現在企業內部兩個部門整合都會亂一段時間,人心浮動。更不要說兩個國家。


勇行萬里路


蜀國假如吞在國的話,有沒有幾率挑戰魏國呢,這問題應該分開來說。如果是前期,劉備和五虎上將都還在並世,由劉備統帥全局,集二國之精英,謀劃得當將士用命,完全有挑戰魏國的幾率。如果 是後期,白帝城託孤以後,蜀國已是元氣大傷、幾乎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這時就是並在一起也很難獲得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