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蜀国吞并吴国的话,有没有几率挑战魏国呢?你怎么看?

伊空悠


诚邀,如题。小编认为即使蜀国吞并吴国后,刘备仍然没有能力挑战魏国。为什么呢?理由有三个。

首先,刘备吞掉孙权后,东吴内部必定不会安分。

孙权占据江东,已历三世,百姓只知有吴侯而不知天子。再者孙权自己也很争气,很好的平衡了江东各派系势力。刘备既然是为关羽报仇为名,自然会杀掉孙权,那不得了了,孙权一死,底下这些将军没了中心必定会相互闹起来,他们可都是有自己的兵马的,刘备就会陷入一个泥潭。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东吴内部其实还有山越和南越时常闹事,所以刘备吞掉东吴短时间并不能增加自己的实力,反而会因为东吴的叛乱而疲于奔命。

其次,曹魏不会看着刘备独吞东吴。

曹丕这个人虽然有点急功近利,但是他审时度势的能力还是很好的(不然他也做不了皇帝),其实刘备和孙权恶斗的时候,曹丕就已经在看戏了,他的原则是“刘备胜,则攻吴国;孙权胜,则鲸吞西蜀”,实际上刘备刚刚败亡,曹丕就起大军50万攻打西蜀。所以刘备得不到东吴的全部地盘,至多也就是拿回荆州,而曹魏拿到孙权的扬州后,刘备政权就变得腹背受敌,在荆州北边,东边,汉中北边都要和曹魏打仗。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

最后,刘备打孙权,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刘备是打不过曹操的,一来刘备即便打败了孙权,自身兵马也会损失惨重,而曹魏却是以逸待劳;再者天下十三州,曹魏仍然占有最富庶的中原九州,刘备一统南方也只有四州,那时候的南方可不像现在的广州深圳,实际上,中国经济中心一直在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号称天下粮仓,直到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后,南方才慢慢开始发展,南方经济第一次超过北方实在宋朝,那都是几百年后的事了。我们常说,打仗打的是国力。所以刘备没有可能胜过实力雄厚的曹魏。


电视剧里看历史


一、有很多人说过,若当时关羽不丢荆州,按照诸葛亮隆中对来走,一路兵马出荆州北伐,一路兵马出益州北伐,夹击曹魏,曹魏必定会亡的。因此,有个荆州蜀国尚可挑战魏国,并且不处于下风,更别说能占有整个东吴了。

当时魏占司隶、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并、荆北、扬北七十七郡,这里面虽然有些州面积小,但却是中原地区,人口稠密,拥有约400万人口。吴占扬、荆、广、交四州,四十五郡人口约240万。蜀国稍弱,占益州、汉中、南中地区,共二十一郡,人口约90万。

虽然领土和人口吴蜀都不如魏国,但却分别占据山岳、长江天险,一个弱小蜀国仅仅区区九十万人口都能利用地形和魏周旋多年,若两国合并了,蜀怎么不能与魏一战?


二、吴、蜀联盟时期能够让魏摸不着头脑,在赤壁之战后,魏多数都是处于被动防御阶段,又要分神对付东吴,又要分神对付蜀汉。实力虽最强,但双拳难敌四手。实例证明了吴蜀联盟就能够让魏占据被动。蜀并吴,吴蜀一体化就更别说了。

当然人也很重要,如果当时灭吴后,蜀国猛将都依然在,灭吴后吴国精英也投降的话。我觉得别说挑战,灭魏都是有可能。想想诸葛亮坐镇成都,稳定军心。刘备率魏延、赵云等名将出西川,关羽率军出荆州,而陆逊率东吴水军出江东,画面几乎不能再美了,创造另一个自南向北统一全国的例子也不一定。
三、当然这也只能意淫,毕竟不可能发生,蜀灭吴几乎没有概率。三国之所以能鼎力在于他们互相制约,一个想打另一个,其他一个不会闲着,没有永久的联盟,只有永久的利益,蜀没有几乎没有能力灭掉吴的,除非孙权太崇拜刘备了,选择投降。


夏目历史君


猇亭之战的惨败,对于蜀国的粉丝来说,可以说的心中永远的痛。

因为自荆州之败后,蜀国的国力已经打算,猇亭一败,意味着蜀国彻底失去了问鼎天下的能力。

所以很多人都在想,如果猇亭之战败得不是蜀军,而是吴军,并且蜀军大举挺进,灭了吴国,蜀国有没有兼并魏国,统一天下的能力?

我们就在此简单的分析一下。

蜀国有没有灭吴的实力与条件。

三足之所以能鼎立,就是因为三者之间互相牵制。

两者相争,第三者就会伺机而动。

所以没有哪两房敢于轻易的开战。

但刘备伐吴之际,正是曹操新丧,曹丕代汉自立,曹魏内部政权动荡,无暇它顾之际。

所以这个当口,其实是很适合蜀吴两家分出个高低胜负的。

只可惜荆州一战,蜀国在荆州养的水军,基本上都完蛋了。

蜀军步军虽然骁勇,但不适合水战。

如果猇亭之战吴军败退的话,蜀军趁机恢复荆州旧地应该是不在话下。

但是当蜀军打到江夏境内,准备进攻扬州,攻打吴国本土的时候。

就会出现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

蜀国的骑兵不是下水进攻,吴国的水军也不能上岸驱敌。

两方一定会胶着在一起,战争会拖上很长时间。

粮草可以从荆州源源不断的运上前线,因此蜀军虽然不用太够担心粮草问题,可旷日持久,一旦魏国回过味来,主动出兵进攻,那吴蜀两国的处境可就麻烦了。

所以说。

即使猇亭之战,蜀军大败吴军,那对于蜀国最好的结果,就是攻取荆州。不但收复荆州五郡,顺便把江夏也拿下了。

这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横跨荆、益二州的蜀国,其实就已经具有但对抗魏国的能力了。

如果蜀国一定要灭掉吴国。

假如按照题主所说,蜀国一门心思就要灭吴,什么也不管。

那么及时吴国被灭了,蜀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吃下吴国,蜀国的满口牙也都被崩掉了。

最直接的就是,没掉吴国之后,蜀军主力一定损伤大半,主要将领也一定会有死伤,这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孙家势力在江东根深蒂固,就算是吴国被灭,市井之中也会有相当一部人效忠孙家,只是迫于蜀军的威势,暂时转入地下。

第三,吴国灭亡,蜀国确实会收编很多吴国士兵,也会有几位吴国的上将,但是像陆逊、韩当、丁奉这样的人物,估计会殉国而死。短时间内蜀国可以从吴帝获得的力量实在是有限。

打个比方。

如果三国平安无事的时候,从三国综合实力来说。

魏国是45,蜀国是30,吴国是25。

那么蜀国吃掉吴国,此时的蜀国,最多也就是35,甚至有可能都不足30.

但此时的魏国却是满血的45.

不要忘了,曹丕的皇位稳定了之后,是组织过一次大规模伐吴的。

虽然失败了,但可以看出曹丕有统一天下的志向。

那么等蜀国灭了吴国,曹魏政权刚好稳定。

曹丕正好率军出征蜀国……

这个时候,蜀国就悲剧了。

魏国始终不参与游戏

如果无论吴蜀两国之间发生了什么,魏国始终不插手的话。

那么好。

蜀国把吴国从地图上抹下去之后,那么蜀国就是一个雄踞长江以南的庞然大物,坐拥扬、荆、益、交四州之地。

如果曹丕在位的时候,始终没有任何动作。

那么七年之后,曹丕去世,曹睿登基,曹魏政权又一次动荡。

而此时的蜀国,在灭掉吴国之后,已经有了数年的休整。

就算不能让吴国旧地的百姓全部归心,但吴国的百姓也基本上承认了他们现在是蜀国人的事实。

到那时。

蜀国再想与刘备动手,那就会轻松很多。

届时张辽已死,曹仁已亡。

当遣两员上将提兵北上,一取荆襄,一取合肥。

魏国必定大乱。

此时刘备再亲领一军直捣雍凉之地,还于旧都,不在话下!

但这一切,都建立在魏国没有动作的情况下。

但是大家想一想,可能吗?


盗帅夜留香YE


隆中对

事实上没有丢荆州的话就足可以对抗魏国,按照隆中对的战略规划,荆州之兵攻打宛城和洛阳,川中之兵攻打长安,若成曹魏残余势力只能去固守邺城了,因为许昌离洛阳很近,一旦洛阳陷落,许昌亦不保矣。那就好比袁绍势力失去邺城和冀州,基本上就没戏唱了。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而拿下魏国后,从荆州顺流而下直取建邺,则长江天险的优势荡然无存,吴国自然土崩瓦解。

如果先伐吴

则需要很长的时间稳定江东,东吴水军在曹魏骑兵面前就是弱鸡,正面战场参战意义不大,但是这里还隐藏着一个神奇的战法。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开始实施他的海上大计。就是绕过魏国驻守在淮南的数万精兵,不走陆路,改走海路,与盘踞辽东的公孙渊取得联系,从海上对魏国实施南北夹击。

据《南州异物志》记载,东吴广州生产的海船“长二十余丈,高出水二、三丈,望如阁道,载六七百人,物出万斛,随船大小式作四帆。”

如果把陆军海运到辽东则可以南北共进,更快地加速曹魏灭亡。

当然如果辽东是公孙渊当政时,就必须采用刺客或者直接攻占辽东的策略,再图曹魏,毕竟孙权曾经被公孙渊摆了一道。对于吴国船队。公孙渊在干掉张弥、许晏、贺达等人后,立刻派出大军,将群龙无首的吴军包围缴械,收编了这支渡海前来的庞大舰队。这还不够,公孙渊还派使者向带着吴国使臣的首级,星夜赶往洛阳向魏明帝请功。


R英语观


蜀国吞并吴国后后,挑战魏国的几率是有(毕竟刘备几千人都敢跟魏国叫板!)但要说胜过魏国的话,我看几率不大!


我们就假设夷陵之战的时候吞并的吴国!

我们都知道,北方是经济、人口、文化中心,各方面都强于南方。自184年黄巾之乱开始到208年赤壁之战前,曹操虽统一中原,但是这几十年来北方地区一直处于一个战争阶段,在这段时间北方地区的经济、资源等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成一个下降的趋势。相反此时的南方地区都只是些小打小闹,刘章的西川和孙氏的江东在各方面发展的不错。这一消一涨之间使得南北两方的实力相对均等,也使得南方势力有能力和实力去挑战北方。

但是,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北方发展空间大,发展速度快于南方,所以若和平发展的话,南方政权迟早会被北方政权吃掉。


【当年刘备集团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刘备自赤壁之战后夺荆州、取西川、占汉中,进位汉中王后不待修养就立即进攻东三郡,关羽也立即北上襄樊,节奏很快。因为刘备知道只有趁自己兵锋正盛,北方还没来得及恢复的时候迅速搞事情,如果拖下去等魏国恢复过来后就不好弄了。这也是诸葛亮坚持北伐的一个原因】

再说刘备吞并东吴后,单以军事实力的话,还是有能力与曹魏一战,但短时间内灭不了魏国,而轮发展的话也比不上北方。所以吞并吴国后的蜀国依旧不能击败魏国(这里我们还没有说吞并吴国后的内部政治问题,如果加上内部的政治问题,几率就更加渺茫了)






而魏国也不需要急着南下与之争锋,只需守好各地即可(比如陇西、襄樊、合肥)内部尽情的发展(历史就是那样,重兵防御各地,任凭蜀国和吴国的北伐,待北方恢复过来、时机成熟即可像挥师灭西蜀、东吴。)


左将军


有能力单挑魏国,但还是会南北分治。因为当时主要的经济、人口都在北方。

南方实力还是差点。我觉得最大的可能还是南北分治。毕竟曹操打了这么多年仗也不是白打的,手下虎将如云。想吞并曹操,难上加难。

同理,曹操想吞并南方也是不容易。因为曹操年龄大了,赤壁一战,曹操由于身体原因所以没有南下。假如曹操还年轻,迟早会再来个赤壁二战。




历史也就什


三国里,魏国农业,经济最强,部队战力中等

蜀国农业中等,经济最弱,部队战斗力最强。吴国经济中等接近魏国,农业最弱接近蜀国,部队战斗力最弱但有地利

当年诸葛每次北伐必出斜谷,攻陇西,而不攻雍州,是因为拿下陇西就可以打开西域通商道路,增加经济,才能和魏国耗的起

而如果蜀国拥有吴国,那经济基本可以超越魏国,农业和魏国持平

以蜀国部队战斗力魏国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文艺界老司机


有这个可能性,但不大,这个可能性就是曹魏通知阶层内战。因为南方以长江为纽带,本身就有川蜀盆地,荆襄,江南平原三大各自独立的地理单元,以及江西和岭南这种小的附属单位。如果统治中心在川蜀,那么就难以控制江南军团,如果统治中心在江南就难以控制川蜀军团,如果统治中心在荆襄,那么就要在面对南阳地区北方军团的直接威胁,而且无险可守。从南向北的统一,朱元璋是因为元朝王保保和李思齐内战,才趁乱得手,蒋介石是因为北洋直奉皖混战才得手。北方不乱南方没有任何机会统一全国。


上林尉


蜀国如果吞并了吴国,结果会是立马被魏国吞并。

道理很简单,蜀国靠什么吞并?还不是靠武力,杀人三千自损八百的道理大家都懂,这还不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

即使发生一仗不打吴国投降的可能(基本上没有可能)不是所有的吴国人愿意效忠蜀国的,依然会有大量的吴国军民会投奔魏国,蜀国依旧需要大量的精力来整合两个国家。现在企业内部两个部门整合都会乱一段时间,人心浮动。更不要说两个国家。


勇行万里路


蜀国假如吞在国的话,有没有几率挑战魏国呢,这问题应该分开来说。如果是前期,刘备和五虎上将都还在并世,由刘备统帅全局,集二国之精英,谋划得当将士用命,完全有挑战魏国的几率。如果 是后期,白帝城托孤以后,蜀国已是元气大伤、几乎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这时就是并在一起也很难获得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