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唐灭得了强大的突厥,却没能灭得了吐蕃?

衢州土郎中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汉家气魄、唐家雄魂,汉唐两朝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武力最为强盛的王朝。

这个看法是没有问题的。

但,汉唐两朝并不是自始至终都那么强硬和坚挺有力的。

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坐稳江山后的初唐时期,军事力量的确足以横行天下,打突厥、打吐谷浑、打高丽,无不得心应手,当真是“敢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

但自从高宗之后,特别是武则天乱政以后,国力就大为下降了。虽然唐玄宗又来了个“开元盛世”,但已经政府无力应对周围异族的入侵了,国力的强盛,其实是建立在对地方节度使的依赖上的。所以,安史乱起,大唐王朝尽管没有就此倒塌,但也一厥难振,走向了下坡路,境况越来越差。

再简单介绍一下吐蕃。

吐蕃为古代藏族自称。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按照西藏的传说,大约在公元前127年左右,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几位苯教领袖一起迎立聂赤赞布为王,王位传承了20余世,西元七世纪初,当位的是吐蕃一代雄主松赞干布赞普。不过,松赞干布之前吐蕃尚无文字,此说存疑。

松赞干布雄才大略,先后兼并了位于今西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甘孜、理塘一带的部落,紧接着又征服了青海一带的党项、白兰等国,于公元633年建都逻些(Luósuò,今拉萨),建国号“大蕃”或“吐蕃”,在布达拉山上建立皇宫,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松赞干布野心勃勃,他参照唐朝的中央官制和府兵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准备与唐朝争夺西域地区的控制权。

公元623年四月,吐蕃突然出兵攻陷大唐芳州。

这是唐、蕃之间的首次交战,但规模并不大,未引发两国间的全面冲突。

时隔十四年,到了公元637年,松赞干布将目光瞄准了盘踞于今青海和甘肃一带的吐谷浑王国。

这个吐谷浑王国曾在隋炀帝时代被大隋帝国灭了国,但又在隋末乱世复了国。公元634年,初唐一代军神李靖率军一万,仅用一年时间就击溃了吐谷浑,扶立了亲唐的半傀儡政权,吐谷浑自此成为了大唐的属国。

西陲霸主松赞干布提兵攻占吐谷浑,即大唐与吐蕃间的开战不可避免。

深谙文韬武略的唐太宗觉察到了来自吐蕃方面的凌厉杀气,为了化解这股杀气,他在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将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

然而,好景不长,松赞干布不久去世,在吐蕃权臣钦陵的策划下,吐蕃大举进攻谷浑。大唐被迫与吐蕃兵刀相见。

负责讨伐吐蕃的唐军统帅是威名赫赫的名将薛仁贵。

这薛仁贵打高丽那是得心应手,可是打吐蕃就不灵光了。

在大非川一带,唐军被吐蕃人打得满地找牙,溃不成军。

此战结束,吐蕃人再不把天朝放在眼里,频频兴兵进犯大唐边境。

仪凤二年(公元667年),高宗命得力大将刘仁轨率大军长驻洮河军(青海乐都)进行严防死守,虽然暂时遏制住了吐蕃军队的进攻,但吐蕃自此成为了大唐王朝深感头痛一方祸患。

仪凤三年(公元678年),身为诸军大总管的李敬玄统兵十八万在青海湖边与吐蕃开战,唐军大败。唐先锋将刘审礼被俘。李敬玄先退守承风岭(今青海西宁附近),后遁入鄯州(治今青海乐都),总算保住了一条小命。

其后,王忠嗣,哥舒翰,黑齿常之、郭元振……等等,轮番上阵,在对抗吐蕃人的战斗中,屡处下风。

一代名相狄仁杰甚至在长寿元年(公元692年)鉴于迫于吐蕃人的兵锋,不是不向武则天提出撤拔安西四镇的建议。

反观吐蕃人,其接替安西北庭后,既继续向大唐施压,又与灭国无数的阿拉伯帝国抗衡百余年,足显其军事实力强劲。

所以说,唐朝灭不了吐蕃,那是唐朝没有你想象中的强大,而吐蕃也没有你想象中的弱小。


覃仕勇说史


确实,吐蕃是唐朝近两百年中最强劲的对手,唐朝也从未征服过吐蕃,两者之间虽有过联姻,也有过短暂友好相处的时期,但更多的是战争、相互较量,而且,唐帝国也仅在最强盛时,曾经取得过胜利而已。

吐蕃是公元七世纪初在今青藏高原地区兴起的一个民族政权。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弃宗弄赞)征服了藏北、西康和青海诸羌部落,完成了青藏高原的统一,建立了强大的吐蕃政权。之后,先后向东面的唐朝、西边的大食、南边的天竺、北边的西域各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随着吐蕃的外扩,它与唐朝直接接壤,双方利益发生了冲突,战争便成了解决矛盾的重要手段。公元633年,吐蕃发兵击灭唐的蕃属吐谷浑,唐发兵征讨吐蕃,开始了长达二百年的唐蕃战争。

在周边属国中,唐初曾通过扶持南诏遏制了吐蕃南扩,而唐与南诏关系恶化后,南诏投靠吐蕃,从而改变了西南格局。安史之乱后,唐朝抽兵安乱,河陇诸地空虚,吐蕃趁势东进占领了河陇诸地。

总得来说,吐蕃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尤其是其向唐朝西北地区的扩张,直接地影响了唐朝的民族政策,包括唐在西北地区的军事攻防体系。

吐蕃的扩张,主要是其建立了一种以军事民主制为特点的军事制度,使其在唐蕃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胜多败少。对此,大唐帝国也在不断改变着在西北地区的攻防体系,同时,把和亲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策略,来弥补唐朝军事力量上的不足。

有研究资料显示,吐蕃当时是与唐朝抗衡的强国,兵壮器利,国力雄厚,并具有相当高的建造铁索桥的技术。在短短的数十年内,便越过横断山脉的大小江河,占据了唐朝的嶲州、洱海地区,并在取成都为东府的战略行动中,于664—707年之间,在云南境内建造了几座铁索桥。

在地理气候上,唐朝也不占有优势,与吐蕃的战争中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也对双方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山 (原 )反应是唐军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非川战役和青海战役中败北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是唐军始终无法对吐蕃腹地形成威胁的重要因素。青藏高原上的海拔高程分界线———赤岭也由此成为唐蕃双方实际控制范围的分界线 ,唐朝政权在近百年时间里只能据守海拔相对较低的赤岭以东的河湟谷地。

随着唐朝政治、军事力量的衰退,吐蕃势力不断东扩,安史之乱前属于内地的陇东变成了边塞,唐蕃在此时常发生军事冲突,以后,后陇东又逐渐成为吐蕃的移民区之一。





史说新传


虽然,吐蕃是唐朝很强劲的对手,但是两国之间还是出现过联姻的。总体来说,吐蕃一直在向唐朝西北地区扩张,以至于他们对唐朝了解很多,对于战争中也会处于有利的地位。吐蕃更是兵强马壮,发展迅速,而且他们处于青藏地区,这对于当时唐朝的士兵是不利的因素。到了唐朝后期,因为军事力量的减退,相反吐蕃倒是在此期间迅速发展。更是没能没能灭得了吐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