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的每一个小吃摊,都有它自己的故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大大小小的城市四周,仿佛一夜之间,凭地冒出了名目繁多的开发区,社会主义非一夜之间建成,但开发区却可一夜之间落就。这样的世事沧桑发生在城市的周围,至于城市的内部,冒出的则是各式各样的夜市。

开发区的风涌,是意识形态先导的结果,不同于夜市的出现,来源于民间话语的登台,若将其提升到社会框架的高处,美其名曰是丰富城市居民夜晚的生活,实则有经济现状的难言之隐。夜市一词,虽有“市”之一字,却非市场本意,主要指的是各种地方小吃的集聚。各地的夜市中,虽然也有卖衣服及小商品的内容,但这样的夜市,毕竟处于大众化理解的边缘位置,小吃摊的集中,才是正宗。

夜市的每一个小吃摊,都有它自己的故事

身处开封,谈起夜市中的小吃,自然值得夸耀一番,不仅夜市的肇始源于宋代的都城汴梁,而且,夜市形成以小吃为主的格局,开封也是首开风气者。起于宋代的夜市,曾是都城汴梁的一大特色,其盛况令而今叹为观止,在这方面,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周密的《武林旧事》提供了详尽的记载。当时的夜市,集中在州桥附近,俗称州桥夜市,内容决非今天的小吃的汇集,而是民间经济往来的繁华舞台,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无论规模的盛大,还是时间延续之长,皆非后来者所能比拟。

“楚王台榭空山丘”,“潮打空城寂寞回”,这是诗人面对无情的历史时所发的浩叹。总是这样,无论彼时的生活多么的欢快与热闹,在落幕的时候,只有冷静的历史才是最后的收网者。昔时的汴梁,现已埋入今天的开封地下十几米处,勾栏瓦肆也好,夜市也好,皇城中的灯火也好,连同那风流千古的夜色一道,皆沉睡在历史发黄的记忆中。如今的州桥,位于自由路的东头,仅剩其名,乌有其实。

天下小吃,难有王者,皆因各地皆有自己的地方特色,非数目种类就能分其高下。不过若纵论之,还是有几个城市的小吃声名甚誉,诸如北京、天津、西安等等,这其中当然也少不了开封。中国一向以“吃文化”著称,开封是一座古城,曾作了七代的王者之都,无论是皇家还是民间,在时间的纵深中,精研小吃的做法,并以此获取独家秘方,在这方面,凡是古老的城市皆有得天独厚之处。

夜市的每一个小吃摊,都有它自己的故事

与北京一样,开封也有许多老字号,诸如马豫兴的桶子鸡、沙家酱牛肉、黄家包子、第一楼等等,这些家族式的企业,多和小吃有关,一套独特的秘方,可以世代沿用,并在此前基础上,不断创新。它们的招牌,在过去时代的效应,和今天大企业的名牌所起的作用不相上下。

自从开封成为全国旅游城市后,来汴的游客日渐增多。大家来此一地,不仅是为了一堵铁塔龙亭,或者清明上河园包公祠的风光,品尝开封的地方小吃,也是其中重要的意向。若以优雅取舍,则去第一楼吃包子,若从大众化出发,则去鼓楼吃夜市。其实,鼓楼与第一楼在地缘上是相接的,它们紧邻而居,只是各自承载的内容却有不同。谈到开封的夜市及小吃,皆绕不开鼓楼,鼓楼之名,也是来自历史的因袭相传,更准确的称呼是鼓楼广场,说是广场,实际也就是方圆百米,它位于开封城的中心,旁边就是这座城市繁华的商业区,许多公交路线皆把这里当作重要的一站,所以,即使是白天,也是熙熙攘攘。到了夜晚,则更加热闹,每次坐公交车经过这里,皆会被堵上一阵。往往是夜幕未临之前,那些小吃摊主就开始推着车子,一字排开在相邻的几条街上,只等一声令下,便蜂拥而至广场。它们恪守着严格的管理规定,一边排队,一边相互拉呱,形成城市夜晚的一道独特风景。各自来到指令的位置后,纷纷支起车子,摆好条凳,麻利地象一次抢收的过程。不过,忙乱的景象很快就会平定,接着就是锅碗瓢盆的叮当声,以及摊主招呼客人响亮的话语。

夜市的每一个小吃摊,都有它自己的故事

鼓楼夜市,可以说是名至实归,它的开放性姿态,多元性内容,远非正规的饭店所能比之,再加上价廉,三元五元皆可品尝到有特色的内容,因此对人们的吸引力是很大,即使是酷暑严冬,也是游人如织。如今的夜市,除了本地一向的特色外,也汇聚了各地的名吃,内容繁多,可供人们选择的余地很大,无论来自江南江北,皆可找到所属的心仪。甚至可以说,若来开封一遭,没有去鼓楼夜市一尝,不可谓不是个遗憾。有一些郑州的朋友,乘着夜色,从高速公路上驱车几十公里,来鼓楼吃夜市,然后再返回,可见鼓楼夜市的感召力。

有一次,我的一位外地的朋友于深夜抵达开封,稍事休息后,就提出到鼓楼吃夜市的要求,时届凌晨一点,到达地方后,那里居然还是人声鼎沸,着实让我惊讶一番。我们要了多种小吃,结果有了大量剩余,朋友执意要带回来,放在我这里,朋友走后一个星期,我打开冰箱,还保留着那些小吃的温暖气息。

作为一个入驻开封的外来者,来到这个城市已十年有余,不过,说起来去鼓楼夜市的机会实在不多,原因可能在于,自己过多的保留了家乡传统的饮食习惯。对于别人对小吃的钟情,我却并不奇怪,概在于,我必须承认鼓楼夜市小吃的味道特别与精美。我也曾去过海滨城市,吃过他们夜市中的海味,以及去过其他城市的夜市,品尝他们的地方特色,吃过之后,除了肚子微微泛痛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每每这个时候,我就会怀念鼓楼起来,在鼓楼的夜市里,我至少可以吃饱,而在其他地方的夜市里,除了一肚子的啤酒,至于其他东西,动了一次筷子后,就很难有第二次的亲近。

夜市的每一个小吃摊,都有它自己的故事

另外有一次,在一个初秋的夜晚,我和新婚的妻子看完电影后,决定去鼓楼吃夜市。当时正下着潇潇的秋雨,天气有些微冷,我们于是决定去喝杏仁茶。这种小吃来源于宋代宫廷,后来散落于民间,经过不同的操作,形成不同的特色,有正宗和边缘之分,不过,我对此缺乏特别的考证。在喝茶的过程中,当时人少,摊主得以有空闲和我神聊开来,他讲到,有次,李岚清副总理来汴视察,就曾专门到他的摊前,喝他制作的杏仁茶,“总共喝了二百多元钱的茶”,他对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手臂和眉毛一块飞速的上扬,虽然隔着夜色与秋雨,我还是能触碰到他的自信与骄傲。我不知他所言的是否属实,不过,他的杏仁茶做的确实好喝,这却是个真实的结果。

夜市中的每一个小吃摊,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一长串故事,只不过,有些故事已经隐去,有些故事依然流淌。虽然,我看到的是它们简单的现在,但我也知道,大量民间的历史,就在它们后面伫立,将其中的历史随意翻弄,就会有芳香的四溢,不由得让人高耸起敬意。

【今日话题】

你有哪些关于夜市的故事和爱吃的美食?

欢迎在下方留言,跟我们分享。

夜市的每一个小吃摊,都有它自己的故事

夜市的每一个小吃摊,都有它自己的故事

作者简介:刘军,商城县人,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致力于当代小说散文批评工作,现主持《广西文学》散文新观察栏目,《奔流》评论栏目。曾获得杜甫文学奖,第六届河南省政府优秀艺术成果奖。曾任孙犁散文奖等奖项评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