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票,一個玩了百年的套路,為何還能玩下去?

吃螃蟹講究的是新鮮,如果用來送禮就顯得不太方便了。

於是,有人就發明了蟹票,送出去的是一張紙片,想什麼時候吃然後再去提貨。送的人有面子,吃的人夠新鮮,大家都得了好處。

蟹票,一個玩了百年的套路,為何還能玩下去?

但是,似乎這事在今天的商業模式下有點變味了。送的人送出去了,提貨的時候,要不貨不對版,要不乾脆連店家都找不著了。

這樣的套路,其實中國人玩了上百年,只是換了個花樣而已。

月餅票的江湖

如果說蟹票對廣東人來說還比較新鮮,那麼月餅券這事情肯定大家都聽過了。

猶記得幾年前,每到中秋前,各類月餅券滿天飛,公司發的、別人送的、店裡賣的基本都是以券為主,還打折,這誰不想買便宜點呢!

蟹票,一個玩了百年的套路,為何還能玩下去?

但餅券送出去後,有多少人真正的去店家那裡提了餅的呢?相信大部分都是進了黃牛的手中,而且有些人甚至嫌店太遠直接過期就扔掉了。

對於月餅券這個套路,早幾年各媒體已經解剖得比較清楚了:

蟹票,一個玩了百年的套路,為何還能玩下去?

以一張面額100元的月餅券為例,月餅廠家可能實際生產成本在30元左右(有些可能更低)——假如公司以7折(70元)購買發給員工——員工以4.5折(45元)賣給黃牛——黃牛以5折(50元)價格賣回給廠家。

在這個流程中,除了一張紙基本上沒有產生產品,但產生了165元的GDP,而且表面上一看,都賺了:企業省了30元,員工獲得了45元,黃牛賺了5元,而月餅廠家在不用生產情況下盡賺了20元。

這不是皆大歡喜的局面嗎?

蟹票再續傳奇

那麼,問題來了,這樣大家都賺錢的買賣,到底誰買單?

從月餅券的操作可以看出,全程中唯一花錢的就是公司,如果這個公司再大點,可能就是國企,甚至機關單位,而這樣的做法也相當於變相的發錢,只是兌現的路徑崎嶇了點。

而事實也證明,在“三公”消費被管起來後,月餅券就逐漸退出了江湖。

蟹票,一個玩了百年的套路,為何還能玩下去?

而接踵而來的,就是蟹票!

這種面額動輒上千,甚至過萬的票,就如同在月餅券身上加了槓桿。

更加危險的是,隨著公有部門消費被限制,購買蟹票的主力就變成了老百姓。而老百姓無非都是朝著那一刻濃郁的蟹膏而去的,蟹票打折自然受歡迎了。

但是,有這麼多的票真的就有這麼多的貨嗎?有這麼多的貨就有這麼多真的陽澄湖的貨嗎?

如果沒有,那麼就只能以次充好,甚至跑路了。

百年前的鴨票

其實,無論是蟹票還是月餅券,辨別其好壞,關鍵在於能否兌現,能否貨真價實得兌現。

那麼,這就要求商家在開始發券的時候就要有控制,不能通過超發來實現盈利,或者說不能為了套路而真的套路,而是套路之後讓付錢的人真的有獲得。

蟹票,一個玩了百年的套路,為何還能玩下去?

而要說到這裡,百年前,全聚德發行的鴨票,就是一個好例子。

清朝末年的全聚德,因為資金問題陷入困境,於是發行鴨票,籌措資金,大獲民眾認可,既讓這家老字號獲得了新的血液,也發便了大眾。直到1923年,全聚德因為時局動盪才停發鴨票。

所以,對於現在的企業經營者,或者生意人來說,缺的並不是套路而是良心,有良心的企業必定也必須走得長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