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時沒有秦國的史書嗎?還是秦國的史書在漢朝時被焚燒了?

幽_紅林


秦國當然有自己的史書,那就是《秦記》。而且這部由秦之史官撰寫的史書還是東周列國中唯一保存下來的史書。據《墨子•明鬼》篇記載,三晉的史書曰《晉乘》;楚國的史書曰《檮杌》(楚人以樹木年輪為“檮杌”,而非上古惡獸);周室所藏之史、以及魯、宋、燕、齊諸國的史書則皆曰《春秋》。後來秦亡周、滅六國之後便依李斯之言開始焚書,據《史記·秦始皇本紀》雲: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

注意,李斯的提議首先就是“史官非《秦記》皆燒之”,之後才是詩、書、百家語,而“以古非今”是滅族之罪。可見秦始皇帝君臣最忌憚的還是人們議論當前的朝政。

就這樣詩、書、諸子之書因為博士官處有保存,所以一部分得以倖存至今日,但是《晉乘》、《楚檮杌》、《周春秋》等歷史書籍可是一本不留的燒乾淨了,各國的歷史只剩下一部《秦記》。因為是記載秦人自己光輝歲月的歷史,所以當然不可能被燒了。其實秦始皇帝君臣的目的就是歷史的解釋權要在自己手裡。

焚書坑儒其實這兩件事並不是同時發生,焚書事件發生的要早,甚至從商鞅變法時就開始強調焚書的重要性。


但是,這個《秦記》作為一部史書,在質量上實在太是有問題了。因為秦國地處西陲,素來文化落後,所以秦史官所編撰《秦記》無論是在體例上、內容上都有極大的毛病,尤其是“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也就是說魯迅所說的那樣“這歷史沒有年代”;這還不算,由於《秦記》是秦國的官方史書,內容多大多是站在秦國立場上報喜不報憂的宣傳,比如如果秦軍打了敗仗就基本隱諱不錄,而對城邑也是隻記攻取,不計丟失。

所以這部唯一的、但質量極差的史書就給日後司馬遷編撰通史的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以至於在編撰《史記》時有關於戰國部分記述,因為司馬遷只能在參考這部沒年沒月《秦記》和縱橫家的演講稿中獲取資料。這就造成了《史記》中關於戰國時代的記錄就出現了不少殘缺和錯亂,尤其是六國的史事,不僅殘缺,而且年代有很多紊亂。正如顧炎武先生所說,春秋、戰國之間是歷史上轉變劇烈的時期,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一大“變局”,然而卻因為“

史文闕軼,考古者為之茫昧”(《日知錄》卷十三“週末風俗”條),使很多歷史的真相到現代都無法得知。

正是因為如此,司馬遷的《史記》在日後流傳範圍越來越廣,而《秦記》卻因為本身的價值不高而逐漸的無人問津,最終亡佚不存。



1933A.D.5•10,夜,柏林大劇院廣場上火光沖天,兩萬多冊書籍被當眾焚燬。當夜 二十一點 三十分,開始下雨。認為“天變不足畏”納粹黨人委託一家煙火技術公司,堆起了八個數米長的木柴垛,終於完成了“焚書任務”。此時距離暴秦焚書已經過去兩千一百四十六年。


陳大舍



從秦國至秦朝,皆有史官。其職責就是真實的記錄歷史。

周王朝的傳統是滅國不滅祀,滅國不滅史。以魯國為例。早已被楚國所滅,楚國並未毀其祭祀和史書。戰國末期的韓非子,還能讀到未經孔子筆削過原本魯國史書《春秋》。

秦統一天子,雖然不滅他國之祀。卻滅他國之史書。

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禁燬詩書及百家言,諸侯國的史書盡毀。致使司馬遷編著的《史記》中,六國史料匱乏。在《陳杞世家》和《管蔡世家》中,內容極其簡略。六國世家年代錯亂嚴重。而《秦本紀》不但內容詳盡,還沒有一處錯亂。為何?在《史記·蕭相國世家》中可以找到答案:

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金帛財物,蕭何獨先入收秦律、令、圖、書藏之。項王與諸侯燒咸陽而去,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以蕭何具得秦圖書也。

可見,《史記》中的《秦本紀》,就是司馬遷抄錄自秦史,而秦史就是蕭何所收,漢室所藏。正因如此,《秦本紀》才會準確而詳盡。

對於秦國和秦朝的歷史,可讀《史記-秦本紀》。


楊朱學派


漢承秦制,設置太史令,也就是專門從事記錄、修訂和整編史書的官吏職位。

太史令的崗位從夏商周時期就有了,秦應該是將這個官銜改為御史,但從事的內容不變。

因此第一個問題,秦朝時候有沒有秦國的史書,肯定是有的。

至於秦國的史書在漢朝的時候被焚燒。

呵呵,秦末,蕭何應該搶救了不少,即便項羽來了,他也只是燒掉阿房宮,並沒有焚燒秦國都,並且項羽到底有沒有這麼幹,迄今為止,據可靠消息,好像項羽沒做過這種事。

也就是說,戰亂時期,秦沒有遭受多大的破壞。

史官的最大的使命就是保存歷史,最大的職業道德就是真相。

所以秦史官會不惜一切保存史書,而漢代的司馬遷的堅持也體現了史官的風骨。

所以第二個問題,秦國的史書是不會在漢朝被焚燬的。

奈何秦立朝太短,有關的史書自然不會很多。


鴻哥iouyh福小鋪


您好,史書一般都是後人來記錄編寫的,例如《史記》就是司馬遷根據整理漢武帝之前留存的各種古籍記載加上個人理解編寫而成的。

秦朝的歷史我認為應該分兩段,一個是統一之前的歷代秦王,可能在始皇統一後,由史官記錄編寫。而始皇之後的歷史,應該在二世時候有所記錄,但畢竟很快就是秦末農民大起義以及楚漢爭霸了,所以由他們本朝來記錄的相對來說應該會少一些,大多應該是漢朝人來編寫。但既然是漢朝來編寫前朝歷史,自然要貶秦褒漢的多。

再有一點,秦朝滅亡後中國在相當一段時間處在戰亂時期,秦王宮也被攻佔並燒燬。高祖劉邦屬下蕭何搶救了部分戶籍圖冊,但肯定無法將全部記錄保存。後來項羽到來,一把火燒了咸陽秦王宮,恐怕很多史籍都葬身火海也是很有可能的。

不過秦朝官方記載雖然沒有了,但是在民間及一些六國後裔建立的諸侯國中應該仍有不少記載,所以司馬遷寫《史記》時才有資料可尋。如果全部沒有了,那太史公寫《史記》就該變成寫小說了。

一點淺見,希望能幫到您。


閒敘春秋


秦國肯定有史書。

毫無疑問,孔子都能修訂《春秋》,說明史官早就存在。而且是朝廷備員,記錄許多事情,天文,八卦,祭祀,外交,言語,戰爭,嫁娶,事件等。比如《國語》就是這樣一本著作。記錄事件語言的官員,在當時站在朝堂的廊柱之下的,就叫柱下史,這就是早期的史官。後來位置上升,專門享有尊嚴,又稱太史,太史有很多,要個小組長管起來,這小組長又叫太史令。後人尊敬有正義有德行的太史,加"公",與"三公"同一敬稱,所以又稱為太史公,比如司馬遷,近乎有專稱了。

秦始皇"焚書坑術士",明詔是除“秦紀″以外的六國史書才燒,一些科學,實用的東西不在此例,法律文書不燒……

秦國不僅有史書典籍,而且是很有規模的。如果沒有這些記錄,太史公又憑什麼寫出《秦本紀》,《秦始皇本紀》的。司馬遷明白無誤地在《秦始皇本紀》末寫道"吾讀《秦記》,至於子嬰車裂趙高,未嘗不憐其志,健其決,嬰生死之義備也……"。這說明有《秦紀》,而且司馬遷讀過。

劉邦入咸陽,騙人說十萬兵將秋毫無犯,沒想到十萬人進入咸陽還是搶。怕是隻有蕭何沒搶金銀財寶。他搶的是大秦帝國的國家檔案館。這顯然把圖書大車小車地裝到某個地方藏了起來。這才是搶國家命脈,金銀財寶算個什麼玩意。也許就是這次搶,才把《秦紀》搶了出來,避開了咸陽一把大火。

秦國的史書,在西漢應該有,必在國家文史館中,史學家如司馬遷們才得以使用。漢文帝時的賈誼,所寫《過秦論》,大量使用秦朝歷史文獻。漢景帝時的晁錯文論也是如此,更不要說漢武帝時的"徵辟制"提撥下層人才,而儒生們更是廣泛論證秦朝滅亡得失,以資西漢朝廷借鑑,這些儒生更是對秦史信手掂來,寫成萬言文章。

西漢末戰亂,史籍,圖書,檔案很可能被戰火焚燒。再沒一個像蕭何一樣的賢才去寶貝這些竹簡木牘了,而竹簡木牘恰恰是沾火就燃,這一說,就很悲哀了。








劉一千五


秦朝是有自己史書的。

《史記•始皇本紀》記載李斯建議焚書的話說: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

——“不是秦國記錄的史書都燒掉”,可見秦國有自己史書。

秦國/秦朝的史書叫做《秦記》,(《史記》裡也出現了《秦紀》,不知道是不是一本書……)是司馬遷寫《史記》的原始資料之一。並且由於秦朝焚書,後來項羽又焚了一把,六國史書都沒能傳下來,以至於《秦記》不止是原始資料,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本參考資料——沒有其他書可以參考了。

《六國年表》序裡面說:

太史公讀秦記。……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

《史記索隱》給了個註解,《秦記》“即秦國之史記也”——所謂《秦紀》,就是秦朝的史書。

在《始皇本紀》後面,又有這樣一段話:

賈誼、司馬遷曰:“向使嬰有庸主之才,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雖有周旦之材,無所復陳其巧,而以責一日之孤,誤哉!……吾讀秦紀,至於子嬰車裂趙高,未嘗不健其決,憐其志。

看這話的口氣,應該是年代在司馬遷之後的人補充的。這段話說明了兩件事:

1.《秦紀》至少在西漢中期以後還得以留存。不過我們今天已經看不到這本書,具體什麼時候佚失的,就不知道了。

2.不僅“秦國”有史書,“秦朝”也有史書。雖然秦朝歷時很短,但應該也有專門史官來記錄國家大事。


北門猿


秦始皇統一中國,制定了很多供後人效法的政策,在歷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是個了不起的英碓,是位難能可得的開國君主,在統一中國的戰爭中,他改於做出消亡六國的戰略決策,英明果斷,體現出他的雄才大略。在策略上他採取遠交近攻,集中權力兵力,中間突破,後掃兩翼,最後滅齊方針。在執行策略上抓,萬乘之機在軍事進攻的同時配兮政治化瓦解兩者結合,得心應手,表現他的軍事天能,他敢於竭盡全力進行決戰。善於用人,博採眾議,從煉如流,落落大方。統後,戰爭的勝利,至高無上的皇權,在一片神化麗聲音中,越來越感到自己是神聖不可侵犯,使他從英雄的寶座上跌下來,迅速地向孤家寡人的境地滑去。其實嬴政出發是對的,統一之後造萬里長城以抵外敵是他的強能,落腳點是錯的,晚年偏信卜術,什麼仙丹?一心幻想尋長生之藥被徐福所騙,徐福選擇最聰明和美貌的五百對童男童女逃到蓬萊島安居,就是今日本。胡亥,李斯,趙高合殺扶蘇。蒙恬是胡亥,趙高合殺。李斯被趙高姦殺,趙高殺胡亥。扶蘇的兒子殺趙高。當子嬰還沒當上皇帝吋,當了劉邦的俘虜。


用戶928576024920


秦始皇焚書,只是將不屬於秦國的文獻燒了,秦國的文獻還有保留。

後來劉邦大軍攻入咸陽,大家都忙著在皇宮中搜刮錢財,只有蕭何一人跑去接管了秦國的檔案館,保護文獻。

所以說秦國的文獻還是有一部分保留下來了。

一些拙見,歡迎大家和在下探討!



火焱小妖


秦朝短短不到15年,在歷史上曇花一現,但創造的功績燦爛輝煌。奠定了後代封建皇權專制的制度。理應當說,秦朝時當是可以有秦國的史書的。只需要秦朝史官編撰記載就可以了。秦國是戰國七雄之一,關於秦國的史書當是往春秋戰國的史料中查看。如,戰國策,其中記載的就有秦國、齊國燕國等各國的事件。

至於,秦朝時有沒有編撰延續以來的秦國史書,這個俺真的不清楚。要麼編了,後來毀了,如題所說,是漢代焚燒了,也可以是各種原因焚燒了,如,是項羽燒秦宮時燒了,總之,焚燬了。這也情可理解,畢竟,後代的儒家史官活生生的把秦始皇打造成了暴君一枚,又因其“焚儒書、坑儒士”後代儒士們豈可讓其秦國史書存留,豈可為其編撰史書?這是其中一個原因吧。

當然,這是屬於妄猜了。也可能,秦國根本沒有編撰秦朝以前的秦國史。

但是,歷史是每朝每代當時當權對當下的反映,編編修修,毀毀燒燒,都是正常事。史書是對過往事件的反映記載而已,是後人當下現實的需要的反映所編所作。

所以,若說秦國史書在後來漢朝被篡改、焚燒也很正常。但是,這個俺這實在是不確定也不得而知呀,沒有且也沒那個閒工夫具體考證研究。所以作答只能這麼含糊了。


再升一級


官修史書早就有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從記載來看,夏朝就有史官了。《呂氏春秋•先識篇》記載夏朝有史官終古。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夏朝確實存在,而呂氏春秋的記載也靠譜。

史官的任務,用司馬遷的話說,“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主要任務其實是集中在天象之類的神棍方面的,但是記錄歷史仍然是史官的一項重要任務。當然,夏代沒有文字,史官是如何記錄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既然有史官,就一定有記錄是一定的。 商代就更不用說了,《尚書•多士》提到“惟殷先人,有冊有典”。這是商代有歷史記錄的明證。不過,商代人的書寫載體是什麼我們不得而知,現在看來是基本沒有保存下來的(甲骨只是他們占卜時使用的,日常生活中應該不用)。

以上你可以說最多是歷史記載,算不得史書。那麼到了周代,史官的記錄就已經到了一個相當成熟的高度了。《尚書》《逸周書》裡有些東西可以斷定是西周的東西。老聃做過周室的守藏吏,掌管的大概就是這些東西。當時,各國都有官修史書。代表性的就像孟子說的:“ 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當然,前兩者都沒有傳下來,不過魯國的《春秋》經過孔子的編訂流傳了下來。而晉國的所謂《乘》雖然沒傳下來,卻有晉國史官以及後來魏國史官的《竹書紀年》意外的被發現傳了下來。

秦朝的話,一共十幾年,你說該怎麼編史書。。。如果把秦國的歷史也算上的話,秦國也是有的。《始皇本紀》記載焚書坑儒時,李斯建議秦始皇“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這個所謂秦記不就是秦國的史書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