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為什麼要慢慢練?

劍客浪心2017


太極拳為什麼要慢練,當然要慢練。但是也要快練。如今的太極拳已經不能嚴格上稱之為太極拳了,更多的普及的是太極操、太極舞。拳者,衛身禦侮之善術也。如果太極拳達不到這個功效,像現在的練法,只能稱之為太極舞和太極操。

民間還是有很多太極古練法在傳承著,其練法包含了現在所謂的慢的階段,也包含了沒傳的快的練法。有些人以為把拳打快了就是快的練法,這還真是有區別。其中真的太極練法,還包含了樁功,靜樁和動樁,練起來很累很苦,但是很出東西。也並不像人們說的太極十年不出門。只是大道至簡,很多人覺得這麼簡單,保準假的,所以很多人練了很多套路。其實套路也是必須的,但是不是唯一的。如果一個人沒有基本功,沒有筋骨打開,你練多少套路也就是樣樣都通,樣樣稀鬆。沒功夫。

除此以為還有比如功法訓練,大家練過摔跤的都知道,老輩子練摔跤需要抖皮條、摔砘子、扔沙袋,摔空,對摔等等。太極拳同樣也有與之相應的練習功法。不過是現在太極舞的普及化讓這些練得東西傳承的少了而已。

真要出功夫,單式訓練要有,功法訓練要有,推手要有,散手對練要有,喂手少不了。太多了,不好多說。

當然了,我說的跑題了。關於延伸的暫時不說了。慢練練什麼呢?打基礎。打什麼基礎呢?練出太極拳論裡面的很多東西,比如節節貫串,慢可以讓你更好的體會。比如連綿不斷,慢練有優勢體會。比如體會松,體會氣沉丹田等等。當然我不是說別的就不可以體會。慢練不是唯一。

如果真想練好太極拳,不是舞,那就找個明白的師父。不是斂財的那種,也不是有名的那種,是真明白太極拳,真的有傳承的那種。否則他還真除了忽悠你,不能教給你什麼。

我呢才疏學淺,瞎侃幾句,不足之處大家見諒。


世出世間道


我是一個太極拳愛好者,練拳已經有15年了,我是跟著我們學校的體育老師學的,我這個人幹什麼事都是不算認真的那種,當時學拳時就保定了,學習是為了健身,不是為表演,沒有必要學的每個動作都那麼到位。但我這個人有一個優點就是幹事情有毅力有韌勁,自從學會了太極拳基本上能堅持每天都打上三兩遍,我只學了24式,42式太極拳,42式太極劍,這樣堅持了10年,到2012年,我到泰安出發,辦完事情侯,我去爬泰山,步行從紅門到玉皇頂,一路小跑上去的,只用了兩小時十分鐘,當年我已經五十二週歲了,一路上可以說沒有一個人能超過我的,看完玉皇頂上的所有景點。我又用三個小時跑下山,我一點疲憊感都沒有,第二天早上照常起來打拳。我才真正體會到太極拳對強身健體的作用之大是超乎人們的想象的,我從打太極拳開始,基本上就不感冒了,即使偶爾感冒,也就是兩三天流鼻涕,也不用吃藥。從我的親身感受來說,練太極拳沒有某些人說的那麼玄乎,一開始就把它當做一種體操來做就行,練習時間長了,自然就能體會到太極拳的妙處,它能使人自然的做到腹式呼吸,能使你的氣血自然暢通。希望想練習太極拳的人,打消顧慮,放心練習就好,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最少每週練習五天。時間一長你就會體會到太極拳的妙處。


陽光快樂老頭


太極拳為什麼要慢慢練?

太極拳之所以慢練,是因為太極拳的慢練為體,快練為用。太極拳的慢練可以養浩然之氣,體會內勁的細微變化。

太極拳的慢,不是越慢越好,不是為了慢而慢,而是把各種細微的勁力都走到的慢。絕不是像大多數愛好者那樣,故意把動作放慢,從而顯現出呆滯之相。

初學者易慢。在慢練中細細體會各種勁力而不至於丟勁,逐步達到外圓內方的境界。初學者最開始走的是方,把各個點的勁力都練出來,然後逐步把稜角磨去變成外圓內方。

太極拳的慢練,有利於體會整體的松沉。在慢練中有利於調整自己的骨架結構、各部位的經筋以及骨節肌膚自然的開張。將來在推手的校正過程中,更加有利於體會對手的勁力走向而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境界。

太極拳的慢練,能使呼吸自然、細長、慢均。由於速度緩慢,動作柔和,從而使人體的微循環得以擴張。更加有利於血液中的養氣交換,從而得到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改善身體內部的循環。

太極拳的慢練,容易使人入鏡,而達到精神內守的狀態。黃帝內經有云: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從而達到祛病延年的功效。

當然,練習太極拳不能一直一味的慢練。當慢練一個階段,能夠把各種勁力走順了之後,就須快練,以適應將來實用的需要。最初期的快練就有可能丟勁,當快練一個階段之後,復歸慢練而把在快練中丟失的勁力找回來。就這樣反覆的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練習,直到當你無論慢練還是快練都不丟勁的時候,基本上也就小成了。

太極拳慢練的好處太多了,在此不能一一例舉完全,如果您還知道太極拳慢練的其他好處,就在留言區或者回復中總結出來,供大家參考,共同學習交流,共同進步。


太極王敏夫


太極拳的慢練,很多人有很多解釋,但是未必能說的透徹。都知道,太極拳慢練,慢練是一種方法,而不是目的。凡事有果必有因,既然太極拳慢練,那一定有慢練的原因,但肯定不是大部分沒練過太極拳的人胡說的那些理由。本文試圖從目的入手,來分析這種練法的科學性。

太極拳既然稱之為拳,那跟眾多武術的目的一樣,是用來強身健體和格鬥防衛的。所有的武術,在格鬥的領域,終歸要落到幾個因素上:力量、速度、反應、技巧。所有的武術門派都是一種訓練體系,所訓練的目的就是圍繞著這四個因素上。怎麼能練出力量、速度、反應和技巧。哪種武術能練出的因素更大更多,用時間更短,哪種武術就更好。

好了,通過上面的描述,我們都知道了太極拳作為武術的訓練方法之一,它也是要練出來這四種因素的。那麼太極拳的慢練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說慢練為什麼能練出更強的力量,最初的武術,訓練力量的時候跟我們現在健身訓練肌肉差不多,通過負重、排打等方式訓練的。等武術發展到內家拳的階段,才發現人體的力量如果大量使用肌肉的話,會消耗體能特別大,難以持久,而且由於內耗,真正作用到對方身上的力量卻很小了。進而發現了放鬆肌肉,用筋骨發力的方法。筋骨發力,內耗不但沒有,而且會疊加。原來從人體腳底到手腳,不會產生攻擊的力量,人體把手腳掄起來攻擊別人的同時,這個掄起來,也在消耗這自身的體能。現在有了筋骨發力,人體從腳底到手腳的距離,經過的各個環節,都可以層層加勁,作為疊加。最終攻擊到對方身上的力量遠遠大於原來肌肉發力的方法。這個人體內部力量就叫做內勁,其產生和傳輸的方法,就叫做內功。“功”本身就有積累量、標量的意義。用來衡量內勁修煉的程度和大小的概念。太極拳的人體內部勁路,有個術語叫“九節勁”,所謂“上下九節勁,節節貫串”就是這個意思。太極拳要練出“筋骨之力”的方法,必然要放鬆肌肉,筋骨支撐,在練拳的過程中,慢慢的退化肌肉發力的習慣,改成筋骨發力。這個過程叫做換勁。可以說沒有換過勁來的人,練多少年太極拳都是練的太極操,無需置疑。那這樣的話,為什麼要慢練就很明顯了,我們人在沒有刻意訓練之前的用力習慣,都是肌肉發力的,如果想練出來筋骨力,速度快的話,怎麼能改過來呢?速度快的話,一動手必然是肌肉在作用,如何能打到目的?當然在換完勁之後,已然形成了筋骨力,此時就可以加快速度了,因為筋骨發力習慣已成,速度已經影響不到你了。所以太極拳派系裡有“太極快拳”這一套路。用的時候自然也就可以快了,慢練快用,是需要經過換勁這個過程的。

再說慢練為什麼能練出速度和反應。因為在格鬥防身的應用過程中,太極拳想真正的起作用,人體的速度和反應要跟得上。否則力量再大都沒用。而速度和反應,都依賴於人的意識和神經系統的反應。肢體上,通過無數次的套路和拆招演練,把動作訓練成本能反應和條件反射,運動學上叫“動力定型”。只有練到這種程度的人才具備實戰的資格。像我們現在社會中一些人,練過幾年套路,連換勁都不知道,竟然大言不饞的空談實戰和凌空勁,作為傳武的愛好者,對他們的無知感到汗顏。在太極拳之前的武術,基本上都是用速度來練速度,一次比一次快,訓練出越來越快的速度。而太極拳的訓練體系裡,注重神經訓練,把發放在外,消耗的神意內斂回來,在慢練的過程中養精蓄銳,通過內斂養神,周身安靜的方法,來訓練神經的敏銳度。肌肉放鬆了,神意內斂了,在接手的剎那間,對於對手力量的方向、大小和快慢感知的速度就會提升很多。拳經裡沿用孫子兵法的道理:“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就是從這裡來的,我方的神經反應迅速,感知對方力量的速度就快,相應的變化也就快,只有神經反應快了,才能做到沾連粘隨,等技巧。而神經反應速度的訓練方法,初期也最好是把動作放慢以後才能有所見效。否則,動作一塊,內耗加劇,注意力又不自然的放在動作上,對神經系統的訓練結果就弱化了。慢練,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

最後說慢練為什麼能練出技巧。太極拳的技擊技巧跟以前的拳法大不相同。因為其想達到以弱勝強的效果,必然就要從技巧上想辦法。否則就會陷入同等條件下的力量博弈,落入了大力勝小力,身強勝身弱的俗套。太極拳的技巧是配合著上述方法的,是太極拳訓練體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經過上面的換勁、速度、反應訓練有成果之後,這種技巧才會有相應的效果。現在很多人,練了幾天套路動作,就急著讓師父教招式的用法。然後自以為練的不錯,一到實戰,就被打得什麼都不是,著急了就用王八拳。這也就揭示了為什麼這麼多傳武練習者上擂臺之後都是王八拳的原因。有人說所有的拳法到最後是站都是散打,純屬胡說。動作也許差不多,但是發力方法和攻防技巧差的很遠。都是在給自己的五知和低水平找藉口,包括很多大師,一輩子練拳,卻一輩子不明白這個訓練體系的目的和道理。最後淪為了眾人口中的騙子。太極拳的技巧很多,但是歸為原則的話就沒幾個了,“四兩撥千斤”,“隨曲就伸”“沾衣發勁”等等。因為太極拳的發力、技巧都跟人體自然形成的法則相違背,如果一開始不慢下來練的話,注意力往往分散 到動作上,顧此失彼,是練不出來的。所以慢練,是為了掌握實戰技巧,一旦掌握了,那速度快慢就可以由心了。

本人練武很多年,見到那麼多人對太極拳有這麼多誤解,那麼多大師偏偏又是套用別人的話。雲裡霧裡解釋不出個所以然來,今天這裡看到這個題目,憤然提筆,希望那些不懂的人多看看,別再胡說八道到處亂噴,詆譭國術,讓人當作嘲笑無知了。作為我中華子孫,練自家傳下來的寶貝都不瞭解,不是會被人嘲笑忘本嗎?

相關的很多武術思想,練拳竅要和身法要領,在這裡難以一一說盡,所以編輯成書,分享給大家。對武術有質疑的、有興趣的,想練好武術或者師傅表達能力弱的,可以去淘寶搜一下這本書《傳統武術答疑解惑錄》,隨書有二維碼,可以加入我組織的群,在群裡探討交流。


傳武堂


太極拳是智慧之拳,練習要鬆柔慢勻,主要目的是要練出 六合勁、慢練時才能更好的用意、運氣、收能量、才能體悟到勁的松、柔……

太極拳的慢是在“勻速”的基礎上

太極拳的訓練體系處處顯示著智慧,

大家都知道慢慢的走路三歲小孩都會,但讓你走路時每一步的步距和速度都一樣有幾個人能做到呢?一直保持勻速練習太極拳就需要功夫了,能夠勻速慢才能有效控制身體各個部位,才能真正的快起來。要求你意識高度集中,聚精會神專一的練習才行,身心合一,內外合一自然出智慧,練心性,可以修身養性

太極拳慢練才能練出六合勁,整體勁。

武術最好的發勁是整體發勁 想做的整體發勁必需要 手腳腰腿肩跨能協調統一一起發勁,如果一拳速度很快的打出去沒有來得及用意驗證有沒有合到一起就結束了,就像豬八戒吃人參果一口吞下去沒有嚐到味道一樣。速度快到時候容易合,慢起來再合就難多了。每一個動作都要求外在的手眼身法步與內在的意氣力相合。 只有放慢速度用心體會才能感受到哪裡不對。就像放錄像要放慢鏡頭才能看得更仔細。在慢的過程中才能察覺哪裡不合。

太極拳外動很慢,但內動極快,快速增長功力。

太極拳看起來慢慢悠悠毫不費力,那是你還不瞭解。一種是練錯了不費力(公園老太太練的)另一種是功力高了舉重若輕。好像站樁一樣,站著不動一會身體會發熱,兩腿發酸,很累。太極拳就慢慢移動的站樁,特別增長內力!


太極拳慢練時,才能靜心運氣,調動能量打通經絡。

慢練時才能心平氣和,靜心內觀,感受身體內的能量運行,有不通之處隨時調氣疏通。

慢練時可以感受周圍環境,隨時出招制敵,有利於體悟實戰

太極拳在練習到高級階段要在練習中意念假設敵人從不同的角度攻擊過來我該如何應對的訓練,這時練習實戰必不可少的過程。剛開始需要慢的狀態下實戰演習,如果慢的都不行實戰快起來就免談。正宗門派的訓練都會有這一重要環節。比如好多門派對做個木人樁來練習,也是同樣道理。

太極拳慢練時能更好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身心合一才能和宇宙合一吸收宇宙之能量,有效的採氣補氣、身心健康、益壽延年!


開元活拳養生


太極拳說到底就是氣功,氣功是要練氣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練氣就要注重呼吸。太極拳的動作是要配合呼吸的。太極拳的每個動作都是一開一合,一收一放。開呼合吸,放呼收吸。發力呼,蓄力吸。每個人的呼吸頻率不一樣,動作快慢也不一樣。功夫越高的人,煉的越慢,蓋因其呼吸綿長。配合呼吸的同時做到全身同動,這樣練拳,每分鐘都有不同的感受。全身如同一個氣球,一動就能感受到空氣的阻力。太極拳是動樁,類似意拳的試力。站樁是微動樁,太極拳要配合站樁練,出功夫才快。太極拳悟到竅門功夫上身之後,動作和外形根本不重要了。站著微動也是練太極。一般公園太極拳師習慣於精雕細琢地改正太極拳的動作,大部分原因是拳師在磨洋工,以便延長學習時間。也有可能他自己也不懂太極拳。我的體會是,初期重點在橫膈膜,動作要大開大合,以利於橫膈膜的升降,呼吸配合橫膈膜的升降,升吸降呼,自然形成逆腹式呼吸。中期重點在腰胯,收發力都是由胯的開合引起的。最後重點是腳底板,太極拳到最後就是腳底揉麵的功夫,這時動作已經不重要了。只練一個起式或一個雲手或隨意晃晃身體就足夠了。我的一個太極拳師傅是陳照奎的弟子,功夫很高,很多年平時就不打套路,只練練試力。但是不管到了哪個階段,都是要慢練。如果注重養生,發力就不要多了,偶爾做幾下即可。


QiE1295697300


一提到太極拳,大家總是能把太極拳和“慢”這個字聯繫到一起。大概是公園裡的老人們和電視和光碟上面的教學視頻給我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但是,太極拳是否真的需要慢練呢?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練太極練得到底是什麼?是筋骨,而不是套路!只有筋強骨壯了之後,才能發的出來能把人打飛甚至打死的勁。這和拳擊散打是一個道理,只不過拳擊散打練的是肌肉,太極練得是筋骨。太極拳不練筋骨練套路就等於拳擊不練肌肉練招式一樣扯淡。

那麼筋骨要怎麼練?要通過太極的樁功來練習。當然,我說的樁功不是給錢就能編輯的百度百科和各位“大師”所教的樁功。真傳的樁功是很累的,而且過程也是很漫長的,因為開骨的過程很痛苦也很艱難。所以,才有了“太極十年不出門”這樣的說法。

如果想具體瞭解樁功的各種細節,可以關注我們的公眾號,關注我們的微頭條可獲取方式

所以,總結一下,因為練太極練得不是公園裡面的那種太極操套路,所以不存在快慢的問題。不過,要是從出成果的時間上來看,還真的可以說是很“慢”。

想了解更多關於傳統武術方面的內容,可以關注我們的公眾號,關注我們的微頭條可獲取方式


會英門功夫館


問題很不專業!先問為什麼然後又問怎麼慢!直接問“太極拳應該怎麼正確慢練”不就得了!多此一舉!

無論慢、快對傳統武術來說都不是問題!一切以目的為目的。不說那些所謂練氣養氣或追求天人合一的不知所云類,也不說那些初學者循序漸進式。只說目的和用法,我在“太極道”最後一集“四兩撥千斤”中講過“槓桿原理”。那麼有基礎物理的都應知道槓桿力是什麼?但是否仔細思考過槓桿力如何使用?先看槓桿,即是“杆”意思明瞭,人體是個複雜系統,骨骼兩百多,關節一百多,肌肉五六百塊。如何把如此複雜的系統瞬間合二為一是重點,傳統武術幾千年來對這個問題始終模凌兩可,是因為先人無人體解剖知識,但先人可以證明人體之複雜與天地同源,所謂天地人,天人合一的大概念之來歷。慢或快無論是什麼,都要實現一個目的才是標準。肌肉、關節,骨骼三部分同步協調才是重中之重,如能做到或接近做到也不過僅僅實現了成為“杆”的前提,那麼做出“槓桿力”還需要一個更重要更復雜的條件,那就是“支點”沒有支點的杆是無的放矢的力!我說的太專業了吧?


總而言之王宗嶽說過:懂勁之後階級神明!神明之力則是英雄所向無敵,那是一種無堅不摧之力!話說到此您想想,是慢點還是快點呢?

以上觀點來自“太極道”


姚宇


太極拳慢練受傳統“靜”文化的影響還有中醫經絡的理論、養生氣功。

從哲學上來說,一靜一動構成了整個世界及其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動和靜是事物存在的兩種形式,本身並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或靜或動,自有其內在規律在起作用。但是,對這一對兄弟,中國人似乎更鐘情靜一些,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喜歡靜、追求靜成為了中國人的普遍心態。在燦爛的中國文化中,“靜”牢牢佔據著統治地位,不可撼動。

一、靜這種認識、文化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和強化應該是漢以後的事情了。但是,這種認識的源頭是很久遠的,如果要追究,那源頭大概就是老莊的哲學了。

老莊哲學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無為,對待不可知的自然、社會,要很好地保護自己就要堅持無為的做法,像孔子那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不明智的,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而無為的結果則自然會清靜,所以老子告訴我們“大音希聲”。

二、中國曆來是一個以農業文明為主的國家,不像許多遊牧民族乃至很多以遷徙為樂的民族,即使人們身體中有一種想去嘗試一番遷徙的因子,但土地是不能動的,這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於是人們就只有守住這片土地了,儘管它很可能勢貧瘠的。即使很多窮人沒有土地,長期的文化薰陶也使他不願(久而久之便是不敢)遠離家鄉的。所以,即使是一些曾經外出遊歷過、闖蕩過的人,他的根總是在那個養育過他的小村子,他不論是發了財,還是一事無成,最後都要回到那片屬於他的故土,說得好聽的是故土難離、說得自然色彩濃一點叫做葉落歸根。家鄉是一個寧靜的港灣,是治療人們心靈創傷的最佳去處。告老還鄉,解甲歸田,少小離家老大回,幾乎所有的人生軌跡都是如此,最終的結果是葉落歸根,那裡才是最安靜的,人們可以獲得心靈的寧靜。

三、佛學有打坐,道家有無為,儒學有中庸,朱熹之後更是提倡態的學習,把人慾降低到極點。可以理解為競技體育喪失,太極拳就是這種文化背景下產生的運動。以靜養生。崇尚龜、崇尚慢節奏。

四、中醫經絡非常講究氣,氣的學說屬於中國古代哲學範疇,其核心思想是用一元論來認識世界。中國古代哲學關於氣的學說,滲透並融入中醫學理論體系,深刻地影響著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意氣君來骨肉臣”這是太極常說的拳理,要養氣,慢練就更符合“氣”的運動行。而養生氣功更是注重緩慢練習。

五、這種練法,其實對控制深層的肌肉特別有幫助,現代體育學,把肌肉分為快肌與慢肌,也有深層的筋膜,

慢練顯然能更好的起動深層肌肉群,

慢練也是非常好的有氧運動,使心肺系統能更最大量的吸入,特別對中老年人有益。

慢練對初學任何動作都是有 益,可以更加精確把控動作的軌跡,勁力順序。

慢練可以加速肌肉的協調性。


福州禪武


太極拳為什麼慢慢練?什麼拳可以快快練的?

太極拳為什麼慢慢打?什麼拳都不可以慢慢打。

你只見過公園裡,廣場上的老太太打太極拳,或者看一些圖片,視頻,才這樣認為的吧?

很多人把太極拳比喻成水,上善若水,行雲流水。你只見過小溪,感覺水流很慢。認為水都慢慢的流。等你見過大海的時候,就感覺水流沒有那麼慢了,甚至是驚濤駭浪了。不僅僅太極拳要慢慢練,其他拳種也是慢慢練,欲速則不達。練時有定招,用時無定式,熟練能生巧,功到自然成。


上面有四個字,有人看到只有一個字。這就是“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