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看到过大学生吸毒的新闻?毒品从什么时候开始离大学生这么“近”的?

头条四川


题主说的没错,随着冰毒、麻古、K粉等合成毒品的出现,吸毒人数不断增加,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吸毒人员,毒品滥用呈现低龄化趋势 。

根据《2017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我国18至35岁的吸毒者有141.9万人。四川省禁毒办表示,今年来,毒品滥用低龄化趋势明显,全省现有35岁以下吸毒人员13万余人,占现有吸毒人员的61.7%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告诉我们,青少年已经成为毒品犯罪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

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毒品滥用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伤痛,为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涉毒?究其原因,青少年对毒品认知的偏差,周围朋友圈的诱导,以及新型毒品的易得性等,导致了越来多青少年迈入吸毒的深渊。

对毒品的认知偏差:新型毒品不会上瘾

“溜冰(吸食冰毒)是我自己可以控制的,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溜,没钱了就不溜,很兴奋,也不难受,不上瘾。“

“海洛因我是不会吸的,其实冰毒的危害也没有多大,朋友说可以减肥,感觉很新鲜,就试了试。”

“不会上瘾”成为青少年涉毒的主要原因,他们清楚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的危害性,但却对新型毒品存在很大的认知偏差。

传统毒品主要是麻醉药品类中的大麻类、鸦片类和可卡因类,不同的种类在生理上具有强度不同的致幻性和成瘾性,一旦开始接触毒品就会成瘾不可自拔,对毒品产生强烈的依赖。按照这个逻辑,吸食如果不成瘾,或者成瘾性弱,并且可以根据需要有效地自我控制那就不是毒品。新型毒品的使用者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将他们的吸毒行为与传统的吸毒行为区别开来,这种认知上的偏差,是众多青少年误入歧途的重要原因。

新型毒品以冰毒、k粉、摇头丸为主,中国药物依赖治疗中心的杜万君认为,成瘾性小是相对的,实际上新型毒品对人体的作用与海洛因相差不大,只是依赖性相对较小,但是作用的周期长,更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新型毒品不仅是带来精神上的危害,在吸食后会产生强烈的性兴奋和幻觉,更有可能使梅毒和艾滋病在不知不觉传播。

朋友圈诱导是关键

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还处于朦胧阶段,习惯于模仿自己的同伴群体或者明星。朋友或偶像的诱导是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

青少年常常不愿意因为与众不同而被嘲笑或者遭到群体成员的排斥,他们会认为做出群体期望的行为就不会被其他人忽视。

“大家都在吸,很时髦,溜冰会显得很有档次,大家在一起玩的时候很刺激,而且会交到很多朋友。”

“开始,每次他们吸时,我都在旁边看,觉得这不应该吸,后来他们一再劝我,甚至觉得如果我不下水是不是会告密,我也就开始了。”

娱乐圈吸毒現象愈演愈烈也给青少年传播着一种观念:吸毒是一种时尚的体验,是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更是一种高端的娱乐方式。“溜冰”已然成为一种时尚的符号,有的人竟公然在娱乐场所拿冰毒请客。

新型毒品易得性是催化剂

新型毒品的易得性成为青少年吸毒的催化剂。无论在迪厅、网吧,普通私人住宅,新型毒品经过朋友之手的转播很容易得到。

与海洛因这种从天然植物中加工得到的毒品不同,新型毒品是化学物质合成的,原料介于药用与非药用化学原料之间,钻了两套监督体系的漏洞,这就使得新型毒品原料易得、制取容易、售卖容易。

随着近年来警方打击力度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贩卖毒品者依靠吸毒者以小批量的方式推销毒品,同时利用青少年作为传播和吸食的双重工具,使他们成为贩毒者兼吸毒者,同时扮演诱惑他人的角色。

此外,海洛因等传统毒品多采用吸烟式或注射等方法吸食滥用;新型毒品大多为片剂或粉末,吸食者多采用口服或鼻吸式,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这就容易被动机不良的人利用,例如,趁机放入饮料、啤酒中使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摄入毒品,产生更大的社会危害。目前就已经出现了”奶茶“、”跳跳糖“、”邮票“”巧克力“”茶叶“”干花“”果冻“等毒品伪装形式,外表与一般的零食、饮料无异,青少年一定要警惕这些披着”外套“的毒品。

青少年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接受毒品预防教育,明白新型的合成毒品也是毒品,擅用自己的好奇心,不要以身试毒,更要远离那些吸毒的朋友,远离毒品经常出没的是非场所,提高警惕,不要随便接受陌生人送的饮料、香烟和酒类,更不要听信“吸一口不会上瘾”的谣言,遇到情绪低落的情形一定及时向家人和老师寻求帮助,不要因为一时空虚就靠毒品来疏解,不然反而会至自己于万劫不复之地。


头条四川


吸毒可能一时爽,害人害己属你强。

大学生吸毒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步入大学相当于踏入了半个社会,交友圈子更加广泛,提高了接触到吸毒群体的可能性,且大学生虽已成年,但是其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加上其好奇心的影响,容易收到一些吸毒人群的教唆,而且辐射速度快,范围广。其次,国外一些国家对于毒品的管制并不那么严格,之前留学的时候就看到有些人会当众吸毒,所以一些中国留学生在外国朋友的影响下养成了吸毒的习惯,回国后很难戒掉,并且进一步将是非判别能力不强的同学盆友拉入深渊。再者,明星效应是很强大的,某些脑残粉看到偶像吸毒的消息,首先不是反思这种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而是抱着“自己的偶像这样,我也想试试的”可怕心态去以身试法(所以说脑残粉),大学生这个年纪易冲动,不计后果,所以此类事情容易发生。总之,人在社会走,毒从天上来。法在家中立,试法是蠢材。👮👮


桃醉ωǒ的


也就是差不多2000年左右吧。那个时代大学生有人吸毒吗?有的。但是不多,很少的一部分,而且这部分人中基本都是好奇装酷到酒吧吸食k粉或者嗑摇头丸的,有很少的一部分吸食麻古或者冰毒的。当然了还有一些艺术系的学生飞叶子。吸食海洛因的基本没有,我见过的太少,那个时代大学生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总的来说还是不要碰海洛因这样臭名昭著的东西。

北山荃


大学生吸毒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处于好奇心,对于未知的领域,人们从来是希望不断探索的,而毒品,更是被誉为禁品,人们的好奇与逆反心理,想要让他们尝试。真的吸了之后,才知道很难戒掉,后悔莫及。


芭爪娱


大学生的还没听到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