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为什么又叫如来?

Camellia-X


《如来》音译为多陀阿伽陀,佛的十大称号之一。这里的“如”是指(真如)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凭借着(真如之道)不断的修身养性,降伏自身的恶习,积累诸多的善因,最后明心见性成佛所以名曰:如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身(如来)。

世人常把(释迦牟尼佛)称之为(如来)。实际上这是不精确的,(如来)一词是(佛)的称号德号之一,(如来)的意思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所以如来与佛,二者只能称其中一种。

只有拥有(无上的正等正觉,修行到所有功德都圆满)才能尊称为(佛如来)





亮哥故事会


首先,释迦摩尼不是叫如来,如来是佛的十大称号之一。

佛的十大称号分别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达摩。因父为释迦族,成佛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如来,在佛的世界里,可通俗的理解为一种职称,如现在社会的各国的总统、主席等。如:释迦牟尼如来,燃灯如来等。通常所说的如来,指的是释迦牟尼如来,它不是某个个人的专用名字,而是一种对大能者的尊称。


宽智无能为力了


释迦是族名,牟尼是圣人的意思,佛,是尊称,就是觉悟了的人。

释迦牟尼佛就是释迦族觉悟了的圣人的意思。

而如来,也是尊称。

至于如来是什么含义呢?读过金刚经的朋友都了解: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无所从来,就是他没有地方可以来。

无所从去,就是他也没有地方可以去。

没有地方可以来,也没有地方可以去,是什么意思?就在这里,一直就在这里。而如就是不动的意思。他一直就在这里,没有动就叫如来。

我为什么选择相信佛法,因为在我几十年的人生中有过很多无法解答的疑惑,但是,在佛法里,都有解释。

有一段自身经历我经常说,不是想炫耀什么,因为这件事确实太有代表性了。

我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就跑出来参加工作,在广告公司做设计。当时我们设计部有三个设计师,算我。那两位是成手,都有很长时间的工作经验。我是新手,啥工作流程、工艺材料的都不懂,就是自己学了几天软件。

当时来了一份比较大的业务,为一个企业设计整套的宣传品。客户那边是个女经理,带个手下来我们公司,现场办公。经理把这批活分成三份,我们三个设计师一人一份。我的那些设计完,客户一看也没说啥,直接通过。那两位的设计做完,客户就给否了。然后,我就又把他俩的业务接过来一部分,我设计完,客户一看还是直接通过,然后他俩的就又被否了。最后这批活基本上就是我这一个新手全干了。

大家可能会觉得我聪明,也可能觉得我运气好,其实不对,秘密在于:客户那个女经理穿着一套绿裙子。懂吗?

女经理一进门我就知道她喜欢绿色,所以我做的都是绿色系的设计。那两位同事还钻研黑白搭配、红黄蓝呢。用黑白红黄蓝我也一样能做好看,但问题是我知道客户喜欢绿色啊,我何必自讨苦吃的绕圈呢。

其实这个事情也一直很困扰我,得困扰我20年。因为我也一直没有更好的理论来总结这件事。用走心来解释,那是肤浅。直到我遇到了金刚经,直到我读到了: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哎呀,豁然开朗。

可以这么说,这句话也是我选择信佛的重要因素。

这个女经理的绿裙子就是如来。她就在那里,我看见了。而女经理穿绿裙子,对于我的其他同事来讲,他们是看见还是没看见?肯定是看见了,但也肯定没看见。

刘德华有一首歌叫“悟”,我很喜欢里面一句词:为何君视而不见。

绿裙子就是如来,如来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理,他就摆在那,可我们就是看不见。

就在这里,没有离开,不动,就是佛,就是如来。

我们众生是来而不如啊。来到这个世界,我们的心每时每刻都停不下来,心像猿,意如奔马,被各种外景所牵引。

罗汉呢,是如而不来。他自己不被迷惑了,走了,不受轮回之苦,自己躲清静去了。

菩萨是自己觉悟了,本来已经解脱了,但慈悲心重,为了帮助受苦的众生,又跳进了轮回。

在维摩诘所说经里也有类似的话:来者无所来,去者无所致。其实咱们都是如来,压根就没有地方可以来,也没有地方可以去。


何老师允武


“如来”是“佛”的代号,实际上佛有十种不同的名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此十号)。如来是其中的一种。

“如来”,是一切佛的别名,也就是说一切佛都可以称作如来。例如:释迦牟尼佛可以称为“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可以称为“阿弥陀如来”。

释迦牟尼,阿弥陀都是个人的名字,就是特称。如来及佛是通称。

就等于我们中国称“圣人”。孔子是圣人,孟子也是圣人,“圣人”就是通称,而孔子、孟子就是特称。仅此而已



王大毛是美女


释迦牟尼为什么称“如来佛”?

如来,即如来藏,其不生不灭,无垢无净,也是无执的佛性,万物的本性,人不能以外在的事物来认得见了本性的生命,即如来佛,因为没见自性。

《金刚经》第一十七章究竟无我分讲:“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所谓诸法即诸生灭因,生灭果,即诸般造化所生,即非本有,即非实有,即非自有,即非原有,即非真有,故有生灭,有始有终,有始无终,故诸法者,即是幻有,即是虚妄,即非主宰。所谓如义:如此之义,如真之义,如本来之义,即阐释本来【上天真一主宰】之义。

第二十九章威仪寂静分讲: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座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故名如来”。

所谓“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故名如来”,无所从来,则无有开始,不是被造化,被产生;亦无所从去,则无有终结,不是降生,不是投胎转世,不是三位一体,不是三维一体。如此之义,乃指【上天真一主宰】永恒自立之尊名德性。

正如《天经》所晓喻曰:“你说:他是【上天真一主宰】,他是独一的,他不生产,也不被生产,他是万物众生所依赖的,他没有敌对的”。以此明了,“如来”之义,乃显示【上天真一主宰】永恒自立而不改变之尊名德性。

“释迦牟尼”译为中文“能仁寂静”之义,即在他上显示了【上天真一主宰】永恒自立的尊名德性,他要向万物众生阐释【上天真一主宰】永恒自立的尊名德性,不被任何被造物所改变,不依赖于任何被造物;任何被造物都不似象于他,他不是任何被造物;任何有形的,有象的,有生灭的,有来去的,有变化的;投胎转世的,三位一体的,三维一体的,都不是他,而他是永恒的自立的,不被改变的→【上天真一主宰】的尊名德性。

释迦牟尼以能仁寂静之境界状态,反映了【上天真一主宰】永恒自立的尊名德性。故此称之为如来佛,即如来圣人也。如来佛者,归信如来之佛(圣人),崇拜如来之佛(圣人)。

正如耶稣(尔萨)圣人,显示了【上天真一主宰】永活的尊名德性,被活着升上了天堂。也正如至圣,显示了【上天真一主宰】真一独一的尊名德性,称为万物众生的精粹,即先天无极清静天道之大种,中天人极人道之全品大身,后天清真正果之极品,万圣所归之大命终极。

今之学佛(圣人)之人,不知佛(圣人)之所说义。佛(圣人)以归信崇拜【上天真一主宰】无始无终,永恒自立之尊名德性(如来)而成佛(觉悟之圣人),而人们却摒弃佛(圣人)之所归信崇拜的,反而去归信崇拜佛(圣人)所归信崇拜之外的。正如释迦牟尼佛(圣人)所说: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这里的“我”:即是释迦牟尼佛(圣人)之自称,就是他的形象,他的声音,不是如来,不是【上天真一主宰】,若以此来寻求如来,是行邪道,是不能见到无始无终永恒自立之【上天真一主宰】的。

知佛了义,则明心;见佛所见,则见性。性者:【上天真一主宰】天命大种,至圣先天无极清静之灵光,舍利子真如法界,明德之源,圣灵,无极也。

信佛(圣人)者,若不信佛(圣人)所信,何以成佛(圣人)?拜佛(圣人)者,若不拜佛(圣人)所拜,有何功德,何以证佛(圣人)果位(品级)?

如来,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恒道,无过去 无现在,无未来,道就在那里,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亦不可得,未来心亦不可得。

天地不仁,道亦不仁,故圣人不会称自己为圣人,迫于某种需要,他或许会默许他人称自己为圣人,但他必须知道,世上无绝对之圣人,无绝对之道,无绝对之法,无绝对之权威。

佛祖很了不起的地方就在这里,所谓佛法,即非佛法,佛法无绝对,如果人信佛言一切法,而不以其为虚妄,则为谤佛,这就是佛,这就是佛的伟大。

但是如果以此把 道 人格化,则悖道,道本不仁,无善无恶!


胡勇书法工作室


这个问题最近已经回答过一次,现在整理一下思路,再回答一次。


名字由来

“如来”是巴利文或梵文【Tathāgata】的汉译,这个翻译是义译。


以下是维基百科中给出的解释。


如来是释迦牟尼在《巴利大藏经》中对自己的称谓,所以如来的意思就是自我。

如来的梵文【Tathāgata】即可理解为【tathā-gata】,表示刚刚过去的自己,即如者;

也可理解为【tathā-āgata】,表示即将到来的自己,即来者。

一如一来合称如来。

释迦牟尼在巴利大藏经中多处自称为“如来”而不称“我”,学者认为其用意是表示“我”与肉身有关;而“如来”则超脱了肉身的束缚,可以凌驾于轮回上向众生宣扬佛教。


英语好的朋友不妨通过以下链接查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athāgata


汉译为什么选用如来这两个字


1.如来就是恕誺。

恕=心+如;

誺=言+来。


恕就是宽恕;誺就是纳言。

宽恕和纳言是一位君主作为圣王必要的品德。


为君者的宽恕和纳言都是针对其臣下而言的。

君上对臣下恕誺,臣下对君上则忠顺。

君臣之道的核心就是忠恕。


恕誺是通圣之道。

圣是对君而言,圣是道的一端,另一端是贤,贤是对臣而言。

君和臣之间的连接就是这条双向的君臣之道,圣贤之道。


2. 心和言的对称

恕誺是如来两字分别加上不同的偏旁,一个心,一个言。

这两个偏旁代表了圣贤通道的两个方向。


如:記憶。(简体:记忆)

记和忆是两个相对而统一的过程,人的所有意识思维活动都是意和己两个君臣之间在说悄悄话。意是君;己是臣,意对己说是記,己对意说是憶。

用电脑比喻人脑,意和己就像CPU和硬盘,


再如:忠诚

忠诚包括忠和诚,忠和诚是两个相对而统一的过程。

忠是下对上,身对心;诚是上对下,心对身。

忠就是行对言,现在做的和之前说的一样,即说到做到;

诚就是言对行,现在说的和之前做的一样,即做了就认。


3. 自我的剖析

我们的意识思维活动总是面向“现在”"这里"的"我"。

“现在”说的是时间,即古人所谓的立天之道;

“这里”说的是空间,即古人所谓的立地之道;

“我”说的是意识,即古人所谓的立人知道。


什么是现在?

一个时间点吗?

时间点到底存不存在这是个跨越科学哲学和神学的问题,我们不做讨论。

通俗来说,我们所谓的现在都是一个长度不定的时间段。

时间总有长度,不管多长多短,如同线段,总有两个端点。

一个端点叫做阴,表示过去,一个端点叫做阳,表示未来,所谓现在就是介于过去和未来之间的这个时间段。

时间如同电影底片,一帧一帧的持续播放,未来不断变成现在,现在不断变成过去,当播放速度超过24帧每秒时,我们的意识“误以为”这些离散的静态图片是连续的动态视频。如果把一帧电影底片比喻成一个意识,那么意识流就是连续播放的动态视频。

汉字中有很多自称的字,如“余”和“予”都表示“我”。其中“余”对应即将到来的自己,“予”对应即将过去的自己。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什么是这里?

如同“现在”,“这里”指的是一个有一定大小的区域,或者可以理解为平面上的一个封闭曲线所确定的范围。“这里”这个概念是用来划分内外的。

汉字中有很多自称的字,如“自”和“我”,其中"自"对应内在的私我;“我”对应外在的公我。“自”字本意是鼻,即我们睁开研究就能看到的离我们最近的物体。虚拟现实游戏中,一般都包括一个虚拟的鼻子,这样一来,使用者长期使用不容易感到眩晕。

“自"在内,为刚;"我"在 外,为柔。外柔内刚是中国古人崇尚的一个品德。

立地之道,曰刚与柔。

如我们说这里有个杯子时,杯子的封闭轮廓所对应的区域就是这里,这个封闭轮廓之内是杯子所占据的空间,这部分已被占据所以为“刚”;轮廓之外是杯子未占据的空间,这部分为被占据所以为“柔”。


什么是我?

最能代表意识主体的一个汉字是“吾”。

吾=五+口。

五字的甲骨文是一个交叉,表示天地交汇,即时空交汇,天对应时间,地对应空间。

五字的篆体中在交叉的上下各增加一横,上面一行表示天,下面一行表示地。

口字表示地载,古文造型是U字上端包含一横;“合”字有两个构件,上面是亼,古文的造型如同A字母,表示天覆。合就是天覆地载,即阴阳相合,古代天文学中,太阳月亮地球三者共线时,如果太阳月亮在地球的同一侧,这种现象称之为合。古人认为天像个罗,所以是A字母这样的锥形,而地像张网,所以是U字母这样的方形,所以古人说天圆地方,天罗地网。

吾字加个心字旁就是悟。天地对应君臣,对应圣贤,对应心身,悟就是身心交汇的通道。

如果用佛洛依德关于自我剖析的术语比喻,“意”是超我,“己”是本我,而“吾”是自我。

如果说,意如同CPU,己如同硬盘,那么,吾就是内存,即电脑程序在内存中运行的进程。


《尚书》中记载的儒学十六字心传: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意对应的就是道心,己对应的就是人心。

道心对应的是宋明理学所谓的天理,人心对应的是宋明理学所谓的人欲。

意就像我们的中枢神经,己就像我们的周边神经。

天理人欲说的是取舍,说的是公私,说的是仁义。

仁义其实就是取舍,仁和义不是分开的两样东西,而是一样东西的两端,在这端则仁多义少,在另一端则仁少义多。

忠孝两难全。

忠说的是事君,即义;孝说的是事亲,即仁。


仁和义如同坐标轴的两端,意在义的这端,己在仁这端。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天理是相同的,人欲是相同的,但有不同的“我”,因为自我是超我和本我之间的取舍,每个人有不同的自我,其不同主要是因为取舍不同。


西方人将超我比喻为天使,将本我比喻为魔鬼,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天使和魔鬼,不同的自我,就是天使和魔鬼不同的斗争态势。如同说一个人情商高,其实就是天使心比魔鬼心更强。


关于如何对待人心中的魔鬼,儒释道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儒家比较温和。

温字本字是昷,篆体造型是上囚下皿,意思是给囚犯送吃的。孔子温良恭俭让,温为首。温字体现了儒家的态度。儒家对待魔鬼心的态度就是把它锁进牢笼,但适当给吃的让他不至于饿死。

儒家称老释为异端,正是佛道对待魔鬼心的态度过于极端。

佛=人+弗

所谓佛就是不做人了,僧表示曾经是人,沙僧就曾经做过人取过老婆生过孩子,与僧相对的是俗,俗=人+谷,人吃多谷了就俗,吃不饱欠谷就是欲。佛如同沸,沸是不做水了,而佛是不做人了。成佛的基本前提是涅槃,就是上西天。

如果说儒家是温水,那么佛家就是沸水,而道家就是冰。

三家对待魔鬼心中的人欲态度不同,如面对诱惑,

道家提倡看都不看;

佛家提倡看了当看不见;

儒家提倡看看就好,别想多了。


关于自我的剖析,总结一下:





如来就是自我


佛教有三世佛之说,三世佛又分为横三世佛和纵三世佛,释迦牟尼具中,横表示空间,纵表示时间,即立天之道和立地之道形成的平面。西游记中以观音菩萨隐喻意,以地藏菩萨隐喻己。

佛教中关于自我的剖析和汉字里隐含的中国古人关于自我的剖析如出一辙,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老子化胡的传说。

这并非巧合,如同世界各地都有金字塔,都有关于凤凰的传说,都有万字符等等,其实都是因为不同地域古人虽然相隔千万里,然而他们所崇拜的都是相同的太阳。太阳崇拜就是对时间的崇拜,就是对造化主的崇拜,就是对天对上帝的崇拜。


这也是为何如来也叫大日如来。


迷途中的玖伍贰柒


 因为佛有法身、报身、化身三身。释迦牟尼是佛的化身,如来是佛的法身,三身合一,故释迦牟尼佛又称为如来。法身,报身,化身如下:

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而显现的应身,是我们大家都能看得见的色身、肉身。化身说法是用嘴巴讲、用口说,或是写出经文,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来说法,这些都是有相的。报身是佛的智慧身、光明身,是佛在因地修行,积累的智慧功德,是福德庄严、不可思议的光明大报身。报身有两种:一种是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的内证法乐之身;另一种是他受用报身,是佛慈悲,为摄引菩萨向上而显现的光明报身,就像经上所说的佛之丈六金身。菩萨看到佛有这样好的光明报身,发心也要取得像佛一样的好报身,所以就促进、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精进用功。报身说法不是用嘴巴讲,而是放光显瑞。《楞严经》说得很清楚:佛顶上现的化佛在光中说咒,佛按指放光,照到十方诸大菩萨,十方诸大菩萨也放光照佛,等等。有光明就有相,所以智慧光明身也是有相的。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有相显示,都不是真实的,都是虚假的。报身、化身都是有相之身,既然是有相的,就都是幻化的。幻化身说的法,当然是幻化法,不是真法。众生不认自己的本命元辰,迷惑颠倒,著在相上,造业受报,所以生死轮回也不是真的,而是虚幻不实的。那么,对虚幻的众生说虚幻的法,只不过是方便应用而已。所以,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说的法也不是真法。

  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是佛的真身,以正法为体,是无相的实相。既是无相,就不能跟哪样东西相比,所以无法可说。即或想尽办法,也说不到它。所以真法以不说为说,无所说是名真说。故《金刚经》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因为佛具法、报、化三身。释迦牟尼佛已证得三身故又称为如来。



水灵173515282


释迦源自于释迦族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的原名叫做乔达摩悉达多,是释迦族的王子。

老子、释迦摩尼、孔子、苏格拉底都几乎曾经在先后几十年短短的时间内接二连三的出现在人类的历史舞台上。这可以说是古代哲学的黄金时代,群星璀璨。

牟尼是尊称

梵语muni的音译。意为寂默(止静烦恼)、寂、贤人、仁、仙之意。佛教中,牟尼亦有圣者、贤人、仙人、寂默者等意。多指释迦牟尼。意思为出自释迦族的圣者。和其他如佛陀、世尊一样都是一种尊称。

只有如来,没有如来佛

实际上从佛教的教义出发,没有如来佛这一说法。如来,代表的是一种精神的境界,一种修行的体悟。而不是某个名号。

这在佛教经典《金刚经》中已经有明确的阐述: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经》

《成实论》中解释:“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佛说十号经》中解释:“如过去正等正觉,调伏息心得至涅槃,故名如来。”

《大乘义章》中解释:“如三世佛所说不变,故名为如,佛如而来,故名如来。……涅槃宣说,乘六波罗密十一空来,故曰如来。”

《大智度论》中解释:“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佛亦如是来,更不去至后有中。”

下面的《成实论》《佛说十号经》《大乘义章》《大智度论》分别从各自角度阐述了什么是如来,但是其根本是《金刚经》总所说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如来,即非名非相,无实无虚,不落我人众生寿者相。

佛陀对须菩提说如果有人以为如来是某种行坐卧止的修行方法、某种状态,或者某种样子,这是世人不能理解佛所说的真义,为什么呢?如来者,没有一定的规定要从什么状态到什么状态,要从哪里到哪里,要用怎样到怎样,本来是怎样就是怎样,能够返本溯源,离苦得乐,这就是“如来”。

小结

佛陀证得三藐三菩提,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他所达到的境界,即是“如如不动”、“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


谈者无语


释迦:牟尼佛传法四十九年,菩提树下开功开悟,就是他所看到的,就这么多。再高的还有,他看不到了。他说咱们这个小宇宙,我看不到边。所以说,如来是一个层次,如大日如来,阿弥陀佛如来,弥勒日巴如来等等。再高的佛还有,就是开功开悟,能看到多少空间,那最高的佛,把多少个宇宙,一览无余,能造空间,造得空间无比广大。例如人生存的这个空间就是主佛所造。

只要修炼到那层次就称如来佛,释迦牟尼说,一粒沙里有三千大千世界,并说,象我这样的佛,在大穹当中象恒河里的沙子一样多。

那菩萨,罗汉也是佛,就比如来层次低了很多。


夕阳无限好126669730


佛理中的“如来”,是佛祖讲课时的一个导引。意指人人皆是佛,人人能成佛。释迦不会自称什么,也不会自称是佛。但他会讲解古佛怎么样,怎么样。佛学在印度,据《五灯会元》纪载,古已有之,而且每一尊大佛的思想能指导人们上万年,几万年。强调的是人的思想应有正确的思想指导,人的命运有了正确的思想方法指导,就不会活得相当悲惨。印度有种性制度,剥削是非常严重的。

解释一下佛的尊称,有许多,记不住,这里不一一列举了。每一种尊称,都是一种伟大发现,伟大创造,伟大思想。比如”应供”,乞讨也不可吃人白食。必须用法施换食,换百姓简单的饮食。有什么吃什么。有僧团也不许超过乞讨七个家庭,有讨没付没关系,必须讨回在一起分食,佛祖也不例外,每天出去乞讨七个家庭。乞讨必须穿袈裟,打赤脚。袈裟是僧人唯一出门的行头了。把个人消费限制在了极限上,没有老百姓不认为僧人是修苦行的。这个”应供”假不假呢?再讲“如来”。佛家无身外之物,也身无分文着维持生命。小孩子生下来时赤条条,什么都没有。僧人年纪再大也什么都没有,如来的时候一样。叫“如来”假不假呢?一是要让老百姓看了不假,让老百姓深信不疑。二是要自已真的不假,自已深信自已不是假的。怎么信?人的本来面目只是一堆饭菜而已,这个人是吃饭莱长成这个样子的。把自已看作饭菜了,算不算如来了呢?自然是已经如来了。如来时一样了也。有什么好怀疑的呢?没有饭莱,会有您吗?饭莱才是人的本来面目。知本来面目,印罗汉学位。罗汉求法,已知求如何出饭,如何出莱之法了。这个法是用来与老百姓换一口家常便饭来维持求法之法身的。罗汉还需要印菩萨学位,不可以自了的。自了是对佛的背叛,非佛子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