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乌克兰航空发动机合作的未来前景怎么样?


其实跟乌克兰之间的合作对我国军工的发展确实起到的很大的帮助,而其中最受大家瞩目的应该就是和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合作航空发动机技术了,有关这方面的消息在网络上也传的是沸沸扬扬,毕竟航空发动机技术可是有着“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之称的,掌握顶级航发技术的国家全世界也是寥寥无几,目前在航空发动机技术这块占据了巅峰的主要是美国(普惠、GE)和英国(罗罗,即劳斯莱斯,不过目前主要是在民用领域)这两个国家,俄罗斯跟乌克兰跟他们差距也还不小!


而我国在小涵道比、大推力的军用涡喷技术上距离世界顶级更是有着不小的距离,不过这是没办法的事,我们起步本来就晚,然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又从没友好过,在各种高精尖领域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我们的航发技术能有今天的这个水平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因为目前只有美、俄、中三国能独立研发大推力军用涡喷,英国如果有需要的话也有这样的能力,只不过人家现在只搞民用领域的而已!

而跟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合作航空发动机技术,对我国航发技术的整体提升肯定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运输机和直升机的发动机方面(中乌合作主要是在这些领域,涉及到战斗机的只有AI-222发动机,给教练机使用),虽然马达西奇公司也早已经大不如前了(曾经可与美国通用电气、英国的罗罗比肩),不过对于我国现阶段的技术来讲,互相合作仍然能带来很大的好处,对我国在直升机、战略运输机或者其他大飞机发动机上的研发起到不小的促进作用!

当然,我上面说的前提是两国之间能正常合作,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面对这种情况是不会坐视不理的,他们一直都见不得我们好,所以,对于中乌之间的航发技术合作,西方势力一直都有在阻挠,以经济援助威胁乌克兰终止与我们的合作,而且乌克兰跟俄罗斯之间的矛盾也是日益激化,这就更加是把乌克兰往西方推了,再加上马达西奇公司自己内部的贪污腐败(主要受到寡头政商的影响,比如库奇马政商集团长期掌控马达西奇公司),中乌之间的合作可以说是缥缈不定的!

因此,中乌之间的的合作很明显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奈何干扰因素太多,乌克兰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自己本身也是摇摆不定,反复无常,很容易受到西方势力和自己内部政党利益纠纷的干扰,而且乌克兰现在自己的军工发展也是后继无力,人才大量流失的情况在苏联解体后就就一直都存在,所以,我们跟乌克兰之间的合作,未来还想要再攀高峰是很难的!


哨兵ZH


众所周知,苏联在解体之后我国就开始从前苏联的加盟国哪里吸收养分,例如乌克兰与俄罗斯,说我国现代的航空工业基本师承前苏联都不为过,毕竟我国最先进的战斗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是从俄罗斯采购来的SU27战斗机,前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根本无法养活那么多的战斗机与各种军事物资,只好廉价出售给我国等需要这些武器的国家。

毕竟连饭都吃不饱武器再怎么先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俄罗斯变卖家产是实在没有办法了于是我国等需要这些武器的国家本着趁火打劫的心理从俄罗斯廉价采购。我国目前在航空工业主要是与乌克兰的共同研发,这一点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我国的航空发动机其实在许多方面还是比美国的差一些,重点在于我国的发动机扇叶其实是略差于美国的,只有这点追上美国才有可能造出与美国同样好用的引擎。

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完全靠气动外形才能在机动方面与美国的战斗机差不多持平,甚至略微处于劣势,所以目前来讲我国与乌克兰合作是有利可图的这个也只是目前来讲,总有一天我国的航空工业会超过乌克兰,因为我国的经济方面的确比乌克兰要好许多,至少不会因为经济问题而怠慢科研,等到真正超过乌克兰的那一天,我国与乌克兰的合作也将没有任何意义,到那时候我国就不需要乌克兰了,毕竟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楠竹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航空发动机产业空白一片,我们与苏联在技术上的合作,自50年代起便从未间断:起初苏联调配图纸、产品、专家,亲身几乎是手把手的指导;后期虽同苏联的关系僵化,但技术上的联系并未中断,我国仍在大量应用苏式技术;苏联解体后局势动荡、经济凋敝,俄罗斯、乌克兰急需市场与用户,需要同中国的紧密合作,而我国抓住机会,促成了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乌克兰国虽小,但航空发展系统比较完善,具有自身的特色,苏联时代的分工,乌克兰侧重研制中短距的运输机,还在航空发动机尤其是涡轮发动机方面具有优势。例如,运-7的零部件很多是乌克兰研制的,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乌克兰研制的重型直升机米-26用发动机,在我国抗震救灾中立下功劳。此外,我国与俄罗斯在“预先研究”领域的合作也取得良好效果,在联合设计校评等方面的合作深度,其他西方国家是无法比拟的。苏联时代的多数老一辈航空发动机专家,多数在50年代到访过中国,对中国具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当苏联解体之时,俄罗斯乌克兰普遍陷入困顿时期,航空工业发展受限,来中国可获优越的研发环境和用武之地,获得成就人生的机会,同时,中俄在航空领域的合作是互惠共赢的,丰厚的经济收益,也使得俄罗斯截乌克兰对与中国合作态度积极。

俄罗斯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并不一定要规划一个千亿之类的大项目,但它的基础跟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多是从具体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发动机型号。这方面就需要我们吸收借鉴。中国一定要从本土的实际需求出发来规划发展,此前曾出现过一个指标:到2040年航发要搞200个型号!!!研发者不足10万人,研制200个型号?!某国3万航发人只研3个型号。值得深思。

实际上,就国际合作而言,俄罗斯或乌克兰以及西方都是必要的,但是发动机真正的核心技术,永远不能依靠别人给予,十年磨一剑,潜心认真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合作的关键。就国际合作而言,我们需要尽可能地运用外部力量,同时,必须立足自己的规划,踏踏实实走我们自己的研发之路。


潮白河小鱼


中国和乌克兰官方合作现在受到美国干预,前景不容乐观。

其实乌克兰的航空技术就是两家,一个是安东诺夫飞机,一个是进步发动机。如果乌克兰好好整合一下,在大型运输机上是可以做出好产品的。但是乌克兰一直在与俄罗斯的关系上纠结。让航空工业止步不前。

苏联的大飞机技术做军用品还可以,做民用的就差很多。苏联的民航客机主要是依柳辛和图波列夫,安东诺夫基本上是军用运输机。这让乌克兰无法进入欧盟市场。

乌克兰的产品和技术非常适合中国的需要。中国是以军用为主,民用为辅。中国和乌克兰在航空领域合作是互补的关系,互利共赢。乌克兰发展民用客机也容易从西方得到相关技术设备。起码基础条件比巴西好吧?

乌克兰工业没有继续发展,也是西方不愿意培养一个新的竞争对手。冷战结束后,欧洲各国都缩减军备。军工产业萎缩,连美国的飞机公司都关停并转了,麦道、通用、罗克韦尔都消失了。水池子小了,水浅了,养不了这么多鱼。关键是乌克兰的航空工业缺乏研发资金。与西方的合作也非常曲折艰难。

现在是乌克兰政治上转向西方,但是西方不愿意接纳乌克兰的经济和工业。对西方来说,乌克兰的航空工业是竞争者,也是蛋糕。消除竞争最好的办法就是吃掉蛋糕。

这就是国际丛林法则的真实写照。

唯一对乌克兰不够成威胁的只有中国。中国需要一个和西方关系密切,又对中国友好的国家。乌克兰的工农业都是中国需要的。对于乌克兰而言,自己是一个弱国,政治上不易树敌。弱者没有与人为敌的资本。


天明遥遥山海关



如果中国与乌克兰航空发动机合作的未来前景,应该不是太明瞭。因为太多的内部与外部因素在其中。


在苏联解体后的混乱期,中国与乌克兰在很多方面合作很成功,其中就包括用废铁的价格买来了航母的外壳,在此基础上,中国进行改造与升级,最终造出自己的航母,背后也有来自乌克兰与俄罗斯的专家帮助。除了航母,中国与乌克兰还在舰船用的柴油发动机方面合作非常好。


除了这些合作之外,乌克兰拥有前苏联的最大飞机制造公司,生产安东诺夫型飞机,其发动机技术也是比较先进,所以中国希望与乌克兰的马达西奇公司以及“进步”设计局联合研发一款大涵道比航空发动机。替代目前的俄罗斯生产的D-30KP2发动机。研究基础是D-18T发动机的基础上进行,而D-18T是装备在世界最大飞机安-225上的大型发动机,

但这样的合作遭到了美国的不满,美国要求乌克兰停止这样的合作。美国威胁乌克兰,如果继续与中国的技术合作,将停止对乌克兰的援助,虽然乌克兰没有公开停止这项合作,但是乌克兰方面对此并不积极,所以未来这项项目的前景并不明朗。


桥本看日本


不太看好,二毛子没多少技术了,中国只是没有大函道涡扇的经验,太行的核心机跌跌爬爬这么多年总算好利索了,以此为基础的涡扇二十也快了,航发这玩意就是要多用,涡扇二十用在运二十上,积累经验先,等涡扇十五利索了,再用十五核心机弄!涡扇发动机的核心技术→设计理念二毛子停留太久,已经落后了!再一个,美国人在那搞破坏,二毛子家里动荡不安,到头来,还是靠自己!


狸花猫22


单纯合资个发动机生产线某些型号发动机也能上去,但后继发展和进步会很缓慢。乌克兰喷气发动机技术是前苏联二战后从德国连人带设备抢来的包括火箭发动机,开抢的还有英国美国等,喷气战斗机,火箭、导弹就这样遍地开花了。只不过苏联成体系的抢,拿东德技术就跟拿自家的一样。蔡司相机连锣丝都没剩一根儿,就是后来的基辅相机,从此苏联光学进了一大步,曲轴镦锻,从此苏联坦克拖拉机等曲轴是整根的不是一段段装配式的,硬质合金、水压机、薄板联轧、高分子化工⋯。为什么冷战期间两霸技术如此趋近互相上下时间同步,看来战争确有好处。假设德国没有发动二战,有没有二霸工业基础还真不好说。话说回来,乌克兰发动机技术要从体系上引进,包括教育。从根基上学起看似很慢,但随时间推移后劲儿十足,引进工作要克服轻浮,也不要看不起没落的乌克兰。好在我们和乌克兰技术理论和工业标准是一脉的,行话能说到一起,发动机事业大有希望,赶上罗罗是体系建设问题也就是时间问题。


手机用户6106568202


前景,吃干抹净走人。

乌克兰航空发动机的积累不可不深厚,但是接近30年没钱搞新家伙了,D27本来可以爽一下,结果没钱做试验挂了,到了现在也不太行了,30年间发动机技术不断进步,那时候再牛的东西也意义有限,何况他们一直比美国落后一代到半代,到现在为止落后最少3代了,乌克兰的技术严重老化,不过为我国刚刚起步的航空发动机提高一个参考罢了,过去几十年基本美元咋花钱整。就像这个东西,吃完快走人


大水


觉得,乌克兰只要作为1个国家存在,估计在航空发动机方面与中方的合作就能持续下去,直至中方没有了合作的技术需求,这不仅依据过去所行合作所具有的长期性,50多年去乌、到中的合作,而且,依据伴随长期性显现的下述特征。

全面性。从零部件设计到整机研制再到技术体系和研制体系构建,从项目研究到故障攻关再到经验总结,几乎无所不包,而且有增无减、有扩无缩,相应地,合作遍及双方的上与上、下与下、内与外,也就有了了解深知与和谐融洽,生腾着友谊之情,全面性塑就了亲近性。

深层性。不仅全面,更有深层,深入到了原理、机理、数据,也就是深入到了乌方技术的底蕴、积累、沉淀、精华,尽管未必逼近了压箱底的绝活儿,这1个"依据力″大了去了,都知道乌方即是前苏联方,而前苏联则是世界第二航空发动机大国、强国,虽然分离后,乌方基本上仅为继承、守成,不少技术却仍在世界上比较先进,这是不争的现实,当然也比中方先进,所以,就能理解深层性在既往合作上的意义,也能据此性而对合作前景作乐观预测,深层性塑就了牢固性。

"单向″性。旁观者也都知道,双方彼此也明白,在技术上,是我方有了需、提了求,是乌方应了求、供了需,应和供因求和需而起、而续,并且,尽管自己是基于不同于对方的所需、所求,但技术上实为仅仅是1方之应和供,全是给对方解多求、解长求、解深求,热情、慷慨、积极、直接、透明、坚定,甚至有主动,而求仍有、还频且长,虽然会越来越不深,而如此的一方之应、之供,即只聚焦和只投向1方的技术合作,关乎了以至锁定了前景之远、之好,单向性塑就了不渝性。

"偏远"性。对乌中合作,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不满,并施压、扯拉,俄罗斯也未必爽,然而,毕竟视乌方技术为落后于己,毕竟视中方也是,就"落后性″技术而行的合作所成就的将仍然是航空发动机的落后,所以,并不太在意乌对中供技术,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于是乌中合作是处于偏远之偶,差不多属不常被关注之地,特殊、独有,偏远性塑就了安静性和稳定性。


肇俊武


中国的"航发”问题必须痛下决心 ! 必须尽快走独立自主的研发之路 ! 再也不能老是离不开洋拐杖 ! 这几十年基本上就是在照貓画虎,连同整个人才团队都是离不开这个洋拐杖,这怎么能成功呢?几十年都在急功近利/短期行为 ! 整个航发系统都患有严重近视病 ! 长话短说 : 强烈呼吁中国"航发系统"彻底进行整改 : 分两步走,一 : 暂保留维持现有飞行机种的急需所需用各型号航空发动机的常规生产与维修 ; 二 : 建立新的中国"航发"自主研发人才团队 ; 这个团队一定要足够强大/强势/强化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