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為什麼有基督教徒?

“在各民族的歷史及為生存而進行的鬥爭中,他們只能算作一個較小群體。但他們仍是上帝心中的花朵,上帝又一次選擇了地球上的弱者。”傳教士柏格理在《苗族紀實》裡這樣寫道。

苗族為什麼有基督教徒?

柏格理先生照片⬆

據華福中心網站介紹,作為我國少數民族的一種,苗族主要分佈在貴州、雲南、湖南、四川、廣西、湖北、廣東等省。其中以貴州最多,佔整個苗族51%以上,主要分佈在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居區,其餘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四川宜賓地區,廣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縣,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都有相當數量的苗族人口。

基督教在苗族的傳播可追溯到十九世紀後,那時西方宣教士深入到中國內陸地區傳播天主教、基督教。宣教工作頗為有效,據一九三○年前後的《第一回中國年鑑》統計,單在貴州、湖南、雲南三省已有教堂四百六十多所,傳教重點七百多個,許多都是在苗區之內。

中國內地會在一八七七年左右就到達雲南傳播福音種子。十九世紀末,英國伯格理牧師在雲南及貴州地區工作,在貴州威寧石門坎建教堂及光華小學。並在一九○五年與苗族信徒合作,創制苗文,並把《新約全書》譯成苗文。

在20世紀上半葉,從歐洲寄往這塊聖地的郵件包裹,上面的收件地址只要寫“中國石門坎”就可以送到。“

石門坎”位於滇黔交界處,英國傳教士柏格理在這裡建立了第一座教堂,正式開始了在苗疆的傳教。

在進入苗疆傳教後,柏格理穿著和苗民一樣的粗麻布衣和草鞋,利用自己的語言天賦和努力快速的學會了地道的苗話,走鄉串寨傳教時不嫌山路艱難。與苗家同吃土豆和蕎麥飯,同宿麥草堆,從不嫌棄苗家生活之苦和衛生條件之糟。總是和氣迎人,路遇苗民,就像遇到長者一樣謙讓。這使貧窮而受慣鄙夷和欺負的苗族(特別是大花苗)非常感動,視他為可以信賴的人,甚至認為這就是他們等了很久的“拉蒙”(苗王)。

在中國各民族的歷史上,很少有一個人能夠如此大地影響到一個民族的歷史發展,柏格理也創造了基督教史上的一段傳奇。柏格理牧師後來因病逝於石門坎。另一位澳洲(Australia)傳教士在一九○六年到達雲南武定灑普山傳道,建立教會,直到一九四四年才離開。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苗族還能維持正常的宗教生活。一九五七年以後,聚會被禁止。文革時期,信徒大遭逼迫,教會被關閉,《聖經》和詩歌本被燒掉,傳道被抓下獄,甚至被殺。當時信徒只能暗暗敬拜,在山野間的巖洞禮拜,直到文革結束。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才恢復公開的聚會。文革期間教會雖然遭遇很多苦難,但信徒美好的見證和熱心傳福音,一些地區的信徒數目比一九四九年時增加了十倍以上。

苗族的民間文學十分豐富多采,其中以詩歌最為發達。苗族盛行群眾性的蘆笙舞,參加舞蹈的人數多達萬餘人(甚至幾萬人)。舞曲多種多樣,帶有雜技特色,規模龐大,場面非常壯觀。

苗族的村寨都建在半山或山頭,少數建在山腳或河邊。房屋多為木質結構,木板組裝、蓋瓦,少數為磚木結構。房屋分三間相連的平房和樓房,牲口圈建在屋前或左右兩側。也有順山而建的吊腳樓,樓上住人,樓下襬放農具或作牲口廐。

據說,苗族之名最早出現於甲骨文。唐、宋以前,苗族與其他民族曾被泛稱為三苗、南蠻、荊蠻等,宋以後,苗才成為單一民族的名稱。苗族相傳自己是蚩尤的後裔,故多處苗族地區都有蚩尤廟,把蚩尤當作祖先來供奉。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由於苗族居住分散,與其他民族雜居,各地苗族的信仰不盡相同。苗族崇尚自然崇拜,最常見的崇拜物是巨石、大樹、巖洞等。除自然物之外,亦崇拜人造物。例如貴州苗族拜水井、木橋、石橋、木凳等。其中以幾塊石所代表的土地菩薩,是全村或全寨的保護神,安置在村寨口,每年全村都有定時供奉。

苗族鬼神觀念中,大都視神為善;鬼則有善鬼、惡鬼之分。善鬼能保佑人平安,惡鬼則加害於人。祭善鬼,是求福;祭惡鬼是驅逐行動,不讓他們前來侵擾。鬼的種類繁多,各地都不相同。祭鬼神之外,祖先崇拜也非常盛行。人們相信祖先是善的,因而供奉在家中。平日在家吃飯前要先敬祖先,巫師主持宗教儀式前亦要先祭祖先,每年各處苗區都有集體的祭祖活動。

從事宗教活動的人稱為巫師,各地情況不同,也有叫鬼師、通司。當巫師,必須熟悉本族的歷史、神話傳說和歷代留傳下來的各種歌謠。他們的身分不單是宗教人員,也是知識分子,有不少巫師還懂得用草藥治病。他們與人們生活各方面都息息相關,在社會上有相當的威望。

而基督教的傳入為苗族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習慣。苗族民風單純,當他們相信基督教後,就堅心篤信,且在生活行為上活出來。他們不抽菸、不喝酒、不說汙穢的話,甚至不再唱傳統的歌,不再跳民間的舞蹈,只唱詩讚美主。他們非常渴慕聽神的話,習慣開聲禱告,三、四位講員輪流講道,聚會長達三、四小時,這模式維持至今。此外,苗族還有全家信主的傳統,一代接一代的把福音延續下去。

一九八四年,雲南省基督教兩會為苗族印了苗文《聖經》19,900本,《讚美詩》24,000 本;一九八五年重印苗文《聖經》10,080本,《讚美詩》6,000本。

苗族地區福音的傳播也面臨著挑戰,由於歷史原因,苗族地區嚴重缺乏工人,雲南省在一九八九年重新開辦雲南聖經學院,積極地培訓工人。可惜少數民族的知識水平較低,不容易進入聖經學院。現時一些省市開辦短期的培訓,特別培訓少數民族教會的接班人,盼眾弟兄姊妹獻上寶貴的代禱。

本篇文章選取於福音時報,我們陳述的是客觀事實,其中文章敘述是否有偏頗我們也不去追究,畢竟立場不同,理解不同,觀點和思想就不同,我們僅僅就是根據這樣一篇文章,去初探歷史的軌跡。結合歷史來看,基督教的傳入與苗族的結合像是偶然實則是必然。這段歷史,作為後人我們對其中的恩怨細節已經不得而知,但是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是不可否認的,黑暗泥濘中拉你一把的手,永遠值得銘記!


聲明:文章曾發表於三苗網網站,這裡只做分享交流,作者觀點不代表三苗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