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书法的墨法?

当代尚书院


曾见一些人写字时,写一字蘸一次墨,甚至每一笔蘸一次墨,写出的字全是一种颜色:乌黑。



其实这正是馆阁体的缺陷之一。馆阁体“乌光方”的特点就是乌黑、光亮丶方正,缺乏变化。

大家知道国画讲究墨分五色,其实书法也是如此。浓淡、干湿就是通过笔法将水与墨的特性在宣纸上表现出来。


水在宣纸上洇化快,而墨洇化慢。写字时通过疾徐、轻重等方法,让墨与水在纸上呈现出由浓到淡的变化。

对于有经验的书法家来说,还可利用蘸墨与蘸水的不同顺序,来营造墨色的变化。先蘸墨后蘸水,墨色由淡到浓,反之则由浓到淡。

历史上善用墨的名家很多。刘罗锅善用浓墨,被称为浓墨宰相,董其昌则善用淡墨,而王铎发明的涨墨法则影响深远。

回到蘸墨上,有书家主张,一件4尺草书作品,以蘸五六次墨为宜。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书法讲究浓淡、干湿、苍润,至于说如何用墨,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是很难用文字语言所能表达清楚的,需靠书家自己反复去实践、探索,才能有所体会,有时还要根据作品需要随机应变,方可得其妙。



墨的燥与润,浓与枯的变化与行笔的速度有着直接关系,行笔速度相对慢时,笔在纸上有瞬间的停滞,墨流多,故点画能浓,反之则枯。书写的速度快,墨则宜稍淡,速度慢,墨则宜稍浓。如果墨已调好,书写过程中运笔速度又变化不定,那么可以通过控制笔毫的含量来掌握墨迹。快书时多蘸墨,慢书时少蘸墨。用墨的核心技巧是“纸墨相发”,用墨的关键技巧是施墨,由于水墨落到纸上有渗化的特性,所以,施墨之时,必须要把握准分寸,否则失控就会败墨,失去墨韵,其规律是:“饱笔渗化快,渴笔渗化慢。”为使墨的控制准确而合度,如何把握笔速就是关键环节了。


其要领是:“饱笔须快,渴笔宜慢。”墨色的变化须任自然,切忌写一字蘸一次墨,频频停笔蘸墨必然扰乱连续书写的节奏,不能产生墨韵变化,通幅作品要注意到上下、左右的关系。通过对比表现出墨色的自然变化。

注:附图为当代行草名家李海剑先生作品。


楼兰相守


过去不了解墨法的意义,现在越来越觉得墨法的深奥。难掌握极了。






兰斋之后


墨分五色,即“焦、浓、重、淡、清”或“浓、淡、干、湿、黑”,说法不一。墨法亦称“血法”。一曰:用墨之法。前人谓水墨者,字之血也。故临池作书时极为讲究。墨过淡则伤神彩,太浓则滞笔锋。必须做到“浓欲其活,淡欲其华”。宋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述书下》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用墨作风,一方面往往因时因人而异。如北宋浓墨实用,南宋浓墨活用;刘墉喜用浓墨,王文治专尚淡墨。另一方面,又常因书体风格、纸张性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二曰:磨墨之法。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墨谱》云:“研墨如病,盖重其调匀而不泥也。”研墨要凉,凉则生光。墨不宜热,热则生沫。盖忌其研急而墨热。又李阳冰曰:“用者旋研,无今停久,久时尘埃相污,胶力隳亡。如此泥钝不任下笔矣。”元陈绎曾《翰林要诀·肉法》云:“磨墨之法,重按轻推,运行近折。”“凡磨墨不得用砚池水,令墨滞笔沍,须以水滴汲新水临时斟酌之”,“凡书不得自磨墨,令手颤、筋骨大强,是大忌也。”


书风法雨


墨法即用墨的技巧。是书法艺术形式中一个重要课题。“字本与笔,而成于墨”“肉生于墨,血生于水”,没有墨色的变化、配合,用笔效果就难以达到。字缺乏血肉,也就没有了生命。 只是从字面理解的话,就如古人所说的“墨分五色”,但这五色却各分秋色,各有各的属性,因为书法的整体画面感是由“墨”来决定。所以熟练运用墨以及了解墨浓、淡、干、湿、焦五种,进而用墨法。

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不同观点。


欢橙墨客书院


谈到书法的墨法,我的理解就是书法用墨之法。首先是墨的选择,墨分为油烟墨和松烟墨两大类。选择质地坚细、色泽黑亮、㬵质适中的为宜。其次是磨墨,磨时墨直、顺时针、力量适宜。再就是初学书法可选练字用墨汁就可以了,砚台最好,墨盒也可。切忌兑水,易味道变臭。作品创作或收藏的要用好墨和墨汁。墨汁名牌有一得阁墨汁、中华墨汁等。墨是徽墨最佳,品牌自己选择。

关于如何用好创作中的墨,书法离不开“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她与书法创作互为紧密相关,当然墨这个环节十分重要,要靠自己悟性去体会,熟能生巧。

以上两问题专业书法书藉中都有介绍,以上资料供各位爱好者参考。致悦学乐书的笔友们:心清自得诗书来,室静时闻翰墨香!


任延梅1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墨法的纯熟掌握,还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精进。不当陈述,希能批评指正。

咸阳郑秦云


郑秦云




墨分五彩,墨法非常真是不虚,非常重要。毛笔是上苍对中华民族的恩赐,其最大优势和特点就是无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了墨色~墨法的变化。


秋162154467


想当初初学时,也是急功近利,好问一些困惑的问题,久而久之,就自我化解消除了,老话说功到自然成,书法也不例外。久而生津,熟能生巧,一些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看了几个回答,大都说的专业具体,这里不必重复。但我要说的是:现在的笔墨纸砚,都是打开即用,省时省力省费解,一旦下笔试炼,那就自然感觉得到。

至于墨法在书法作品中的运用,全看个人的喜好与角度,有的人全篇浓墨,就像我们常说的浓墨重彩,写出来的字就颇见气势,前提是会写字的真正书家,而不是那些沽名钓誉的假丑恶之徒。还有的人喜爱枯墨,全篇下来,基本不怎么润笔,有些生拉硬拽,就会出现焦枯的症状,如果整篇皆是,那就一堆干柴,只有遇到烈火才能爆燃勃发。

我们一般看一幅作品,基本是从点、线、块几个方面入眼,要看墨迹分布是否兼清兼淡,或者不是一马平川一种笔迹墨色,要浓淡适中,修法和度,但绝不是中规中矩一成不变。

个人看法,一幅作品成功与否,浓墨、重墨、干墨、枯墨、浅墨、皴墨都应该有所体现诠释,并且状态分布要有高山,有平川,有起伏有跌宕,正所谓古法云:胸中有丘壑,笔下起烽烟。

苏子的诗句最形象,也最说明问题: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