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决定了善与恶

即使面露笑容,也不一定没有罪过;即使显露嗔相,也不一定没有功德!

心的动机,决定了善与恶。表面露出笑容,内在的嗔恨心很强烈,罪过很大;内在没有嗔恨,外在显露嗔相、恐怖相,罪过会比较轻。因慈悲心,为了不让别人造恶,为了对方好而露出恐怖相,不但没罪过,还有功德。又比如一人捐了一亿,另一人捐了一百元,如果在心念上,两人都以菩提心非常慈悲地来付出,功德有大小的存在;但这种大小不是以捐的钱数大小来决定,而是以各自能力范围内所能付出的比例大小来决定。

当我们对别人做自己喜欢的事,对方因此得到快乐、平安和福报,这就是行善;如果我们将自己不喜欢的事给予别人,别人会因此产生痛苦、烦恼、病痛、灾难等,这就是作恶。善与恶的分别,不在于外在形象的好坏,也不是因为外在供养或布施物的体积大小,都是内心的动机决定。我们行为上或语言上造作的善与恶,大部分以心为主导。当主导的心以极度的贪嗔或无明的状态中而造作,恶报就很大;如果是以为善良动机,其产生的福报就非常大。

在行善的意念里,如果有“恶”的杂念融入其中,这种含有杂质的善念不断累积之后,会使人格分裂。因为混杂了善与恶,经常如此循环地进入阿赖耶识,会让人格在善恶的交叉循环中产生习惯,有时自以为动机良善,在做好事,可是方式不对,付出的行动就变成了做坏事。佛法中称为“无明”,因为“无明”而产生的烦恼,便会带来“业力”。由此可知,“业力”一旦成熟,真是不可思议。

善与恶的根本只在于内心一念。当善念生起,不仅自己会被善的力量所感动,由此引发的言行也会感染很多人。践行菩萨道需要我们巩固善念,让它能稳定、持久地发挥。当心被恶念笼罩,最痛苦、最挣扎的只有自己,因为恶的果报会双倍地奉还回来。同样是念力在作用,何不选择让自己和他人都快乐的善思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