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诗平仄和押韵都合格,就是多音有几个,第一句和第三句有一个重字,出律了吗?

沉思451


写诗的最高境界往往是借景抒情,借景言志,诗之上品贵在意境,有诗之魂,诗之神,诗之气 ,意境第一, 格律第二,意为主,格律为次 ,好诗都是意境高远的,不能为了格律之形,影响了意境之魂。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其实对于格律我也把握的不是很好,韵没问题,有一个重字因读音不同,未必影响,要看在诗句中的位置和读音,在有些位置上要注意格律,有些位置上却无所谓。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有“军”字 ,第二句和第五句都有“水”字,都没有影响这首诗的魅力。所以关键是意境,只要用的妙,不会受影响。


文可之


写格律诗遵照平仄写作是规矩、是前提,如果不讲格律写诗应该说还是可以的,但是别在诗上冠以什么"律"啊"绝"啊就完全没问题。此外,写诗时,用字遣词难免会遇到一字多音的现象,但只要是按照正确的读音和用法用字,这样的一字多音字的运用就完全没有问题。至于诗内有重字现象,那只要不违反格律诗写作中对格律方面的要求,特别是"异位重字"(同位重字现象如果发生在律诗的同一联中,那就可能有出律的情况了——因为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平仄都是相反的;如果重字频繁出现在同一首诗中,那也侧面反映了作者本身的文字功底还差,应该加以改进和提高),我个人认为:这样的重字现象的出现应该说是完全允许的,没有一点问题。



夏夜流萤伴虫鸣


问题:七律诗平仄和押韵都合格,就是多音有几个,第一句和第三句有一个重字,出律了吗?

.....

前言

律诗的出律是指押韵与平仄、粘连、对仗不能出错,这四项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有一样出问题都不行。下面这首五言排律就是唐朝的试贴诗: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二、多音字有问题吗?

诗中有多音字很正常,例如下面这首七律: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按照平水韵多音字有:难 、干、殷、为、探、看

1、多因同义字 没有关系

多音字中有平仄两用但是意义相同的,例如:看。这种字随便用,没有任何问题。

2、平仄两用意义不同 看位置

多音字有平仄两用意义不同的,例如:为。在上平四支是“施为、作为”的意思,在去声四寘是“因为”的意思。青鸟殷勤为探看,中仄平平中仄平,为所处的这个位置可平可仄,因此这个“为”多音也无妨格律。从词义上来说是否合适另当别论。

注:第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 ,中仄平平中仄平,难的位置是“四、六”必须是平,俗话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这个意思。这里如果是“灾难”的“难”就是出律了。这里李商隐用的是困难的难,平声,符合格律要求。

三、重字出律吗?重字跟出律没有任何关系。

另外有很多诗故意重字,例如“相见时难别亦难”、“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又如: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第二句和第七句有两个“山”字,这种情况是要避免的。但是这首诗的问题不是这里,重字跟出律没有关系。

这首诗按照平水韵来说是出律的,因为押的韵不对,【难丸寒:十四寒】、【闲、颜:十五删】 。两个韵部的字混用,用古韵的格律诗不能这样押韵 ,新韵无妨。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大多数人还是不会管什么平仄全部相符(比如我就是),只是单纯喜欢,用词意境到了,没考虑过那么多约束。改革开放都多少年了,咱们的古诗词就不能改革改革吗?呵呵,这句是说笑话,其实主要是我们大部分从小学语文,也从没那么严格要求过作诗填词。

国学不可丢,感受古韵诗词之美,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开始走进了广大民众的心中。现在很多人都逐渐喜爱并学习起来,不能因这些严格的平仄、押韵而抹煞掉兴趣爱好的热情,毕竟专业的少,业余的多,真正有才情的少,像我们这样附庸风雅的多(⁎⚈᷀᷁ᴗ⚈᷀᷁⁎)。当然,也应该尽量往平仄、押韵上走,从兴趣到业余再到专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到这条路的。

以上是个人观点,实话实说,见笑了,有不符之处,欢迎斧正!


枫树林Fany


其实是原则上出律的,但也分情况的。

因为七言律诗不是说就是七个字,也是说大多数都是七个字。且行歌也是属于律诗的一种。

例如,语气词、感叹词等等,就是可以多次重复出现的,因为是对情感的加强。古体诗强调注重押韵,一句一式韵感十分,而近体诗的平仄更多,是自从鲁迅先生的白话文为大众接受之后多为出现。

而你可以看看清朝覆灭以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个时期的文坛名宿们写的七言律诗,仍然具有古韵诗的风采,但通俗易懂。

所以,想要学习律诗可以先从这些时期的东西开始学习,慢慢研究尤其对字与词的出现,需要细细琢磨。

先了解意境,然后看看同样的词汇,可以用什么词代替,然后重新填字,从模仿到创新,时间还很长。

——活守墓人书



活守墓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至今,似乎是戏谑之说!将传统的格律诗称之为“近体诗”,且不知“近”字何谈?至于格律诗从何而来,开山鼻祖是谁?为甚严格要求平仄字词对仗,意欲何为?迄今还是无人问津!

大文豪们,尔等吃着“皇粮”,该管点“闲事”,多少普及一下传统格律诗词的方法与应用,免叫中国人自己丢掉了中国传统文化,让小日本出一绝联:(日本东升,光耀九洲四国。)特来中国含沙射影地炫耀、讥讽加狂傲,导致整个大中国迄今无人妙对,只落得他国无端地耻笑……

有诸多知识分子,甚至博士文骚,自己无知而不去博弈国学经典,说甚么要改革格律诗词。孰不知许多布衣农民都会吟诗楹联,尔等还有必要去“新开古涧”么,岂不是让老百姓笑掉大牙乎?

当然,革故鼎新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然而在保持国学文化的前题下,可以适当地修枝剪叶,改掉一些繁琐死套的东西。例如:繁文缛节的八股文,诗词歌赋之从宽韵脚等,这些大势所趋的已经改了过来。至于国学中经典精华之规范怎么改,岂不是越改越乱套,又怎能体现出中国文化在世界的文化领域里,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上面所述,也不全是弦外之音!余下的风骨里总有一腔正气在吹,然是不吐不快!

写格律诗有诸多规范,主要是平仄对仗、字词对仗、孤平避忌、拗救、压韵等。古人研制出的这些规矩,都是通过精心考究而定论的,折射出格律诗特别的精华与魅力。例如:论平仄,就是读出诗句来有波浪起伏之感,闻之清晰而动听;诗词压韵,畅口而吟诵,韵味却无穷……

一首七律诗七言八句,只有56个字,如果原字用多了,显示尔才疏,知识面不广;出于规定的每句平仄不能随意更变(除非有的用了拗救字,但决不可犯孤平),不然便出律了。

再说七律诗中的第一句与第三句论平仄完全是相反的,但它们其中的第一、三个字规定虽说可平可仄,要尽量避开用原字;即便用的字是多音字,也不大提倡,切记避忌,如果没有犯规就不算出律了。只说中国的同义字与词多的是,也可以换一换,避免原字用得过多而不大雅观耳。


7445079911642郑越元


诗词歌赋不过是抒发情感,表达心声的方式。格律并不重要。关键看读者是否能够喜欢和接受。只要大家认可就是好的作品。

每一种艺术形式形成之初并没有太多规则,只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格式。一方面是对这种艺术的完善,但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其创新。例如京剧,我们承认它是国之瑰宝,但现在的年轻人确实不喜欢。倒是歌曲,从美声,民族到现在的流行,很快占据了戏曲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什么事情都一样,不能让规矩束缚了手脚,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打破常规进行革新,才能经得住岁月的考验。

诗歌也应该不断改变。


王中文207


说两点,1、多音字这是什么问题?诗句中用某个多音字它总得表达某个意思吧,作为读者连个多音字都搞不懂就不要读诗了。例如:中字,读(终)又读(众)一枪打中敌人你总不能念一枪打中(终)敌人吧;中国你总不能念中(众)国吧?2、为了准确而又精妙表达岀意境,有个把重复字应不是什么好大的问题。例如:一身报国有万死,这个国字在它句岀现过,你为了不要重复字把它换掉,怎么换?与国字近义有邦字,一身报邦有万死这可以么?


司浩中13579


科举科举现在谁考状元?举人?奇谈怪论!历史倒退?古文化只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复古------------有些人脑子怎么就那么愚木。


周玉12


你可逮着行家了,我啥都不懂,天生顶嘴,全是照猫画虎,那天我看到讲诗词赋格律的一文,说字词语法可以巅倒,把我失笑的,趁上随风了,我牙根不懂随着是啥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