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狗十三》?

高铁之家


《狗十三》这部电影呈现的中国式家庭问题,通过一个女孩的成长过程,呈现出中国式家庭的各种碰撞和复杂的交集关系。一些观众观影后的评价:“这片拍的什么呀”“这片拍的太垃圾”只能说明在少数观众面前《狗十三》不怎样。电影《狗十三》这是典型的中国式亲子之“爱”:所有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爱孩子,但没有人知道孩子真正想要什么;长辈做了错事永远不会平等地向孩子道歉,他们只会以“爱”的名义要求孩子原谅自己;当孩子的“任性”挑战了长辈的权威,执着于事实只会被当作是“死心眼”“不懂事”。我们只能期待这种冲突能在我们这一代停止。环境决定孩子是否能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决定孩子的教育,环境决定孩子人格的养成,而李玩从一个爱说话的少女,变成一个默默接受,学会将所有好与不好的事情憋在心里的女孩。其实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父母的生活和为人处事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对象。

另外该剧在最初策划阶段曹保平导演也是彻底抛析当下青春期教育问题,实力打脸部分父母。拍摄和后期方面也是煞费苦心,其影片的编剧焦华静是导演曹保平的学生,影片剧本则是她的毕业作品。 在取景方面导演曹保平先生也是选择一个古都西安。






小聊天下


太真实、太熟悉、太多似曾相识。本片与常规青春片最大的不同是:不煽情、不抓马。对待不公平的做法是不争取,不呐喊,而是让角色去接受:好吧、算了吧、就这样吧。。。一直在放弃,一直在退让,这就是长大,就是懂事了。

当然也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1.一点都没看出李玩的青春成长哪里“残酷”“暴力”,也完全没看出什么重男轻女。她的父亲努力平衡两个家庭,小心翼翼讨女儿欢心,还要怎么样呢?我们这代人遇到的真正残暴的父母太多了,殴打的时候可不是影片中那样象征性的殴打啊,谁不是从这屋踹到那屋,从楼上打到楼下。爷爷奶奶对她也足够疼爱有加了,说名字随意,给弟弟好好起名,不过就是老人那么一说,故事里真看不出任何男女有别。就算有别,也是因为李玩大了,弟弟还小。这人之常情。2.用狗喻人不新,但要喻准,这里就不准。狗丢了之后,一家人都很自责,还要如何?没看出冷酷和冷漠啊。李玩疯癫一样,推搡疼她又内疚不已的爷爷,这算少女被受伤害的青春?我觉得爷爷奶奶和爸爸受伤也不浅啊。3.关于父亲宴席上的喝酒和狗肉,可笑的成年人描绘很好,但那时父亲应酬,无奈而已,狗肉就更做作

家长的教育观是潜移默化的,我们这一代又一代,都是这么长大的,被磨平棱角的孩子,长大后,变成懂事的大人,然后,帮着下一代懂事。



陈不语看世界


《狗十三》是今年至今为止最好看的电影,最有电影气质的电影,最发人深省的电影。

《狗十三》拍摄于2013年,经历过多次删改,直到5年后的今天,才终于和我们见面。它确实对得起我们的期待,很难想象一部电影经过5年时间的雪藏,仍然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听到曹保平的名字应该从《李米的猜想》开始的,周迅、邓超、张涵予和王宝强的超豪华阵容在曹保平的调教下,让我们认识了曹保平的导演风格——文艺片的外表下,永远是最揪心的真相。

《李米的猜想》也代表了曹保平的选人、导演风格,2016年的《烈日灼心》更是将这种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曹保平偏爱明星阵容,不得不说是一个明智的做法,文艺片本身就是受众面比较窄的类型,只有全明星阵容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耐住性子看下去。

《烈日灼心》更是前所未有的将邓超、郭涛、段奕宏三人同时送上影帝的宝座,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记录。现在国内能把文艺片拍成佳作的本身就是凤毛麟角,能把文艺片拍成大众喜欢的,更是屈指可数。

贾科长算一个,《天注定》和《江湖儿女》让贾樟柯尝到了文艺片和商业片相结合的甜头。而姜文这位文艺片鬼才,仍然在探寻属于自己的道路,《让子弹飞》被捧上神坛,但是《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却没能让大众接受。归根结底是因为姜文偏文艺过了点,商业气质少了些,必然会像双刃剑一样。

这样的文艺或商业的讨论,不只是中国电影人在探寻,国外大制片厂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DC在《海王》之前一直备受自己风格困扰,但是温子仁帮助DC翻了身,不得不承认导演对于一部电影的决定性作用,曹保平就是这样一位能够影响观众的实力派导演。


《狗十三》相比于《小时代》、《左耳》、《栀子花开》之流的高级之处在于,它讲述的是更加真实的生活,而往往真实便代表着痛苦

电影主角是一位12岁的女孩李玩,她的父母离异,父亲醉心于工作,并且在外面有了自己新的家庭,李玩一直在跟随爷爷奶奶生活。

李玩的爷爷奶奶是传统的老人,虽然宠爱着李玩,却也有着“重男轻女”的思想。就连李玩这个名字都是爷爷随便起的,等到孙子出生的时候,对于起名字却一再犹豫。当孙女夜晚出门的时候,爷爷会为她披上衣服;但是当孙女一再胡闹的时候,他也会严厉怒斥。

李玩的父亲也是最精明的、最文艺的家长,他懂得什么时候制止孩子,也知道适时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他会吟唱苏东坡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也会在接到前妻电话时回望青春失声痛哭。

李玩从未有过自己真正信任的人,她不敢完全信任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会一次次浇灭自己的希望。李玩不敢相信自己的爷爷奶奶,在他们眼里“孙女不如孙子”。直到父亲送给她一条小狗,李玩为它取名“爱因斯坦”——著名的物理学家。

在这部电影中,李玩有过3次伴随着鲜血和痛苦的成长。

第一次,因为爷爷的疏忽,爱因斯坦走失了。李玩开始了强烈的叛逆,但是当爷爷因为自己手上,奶奶因为自己差点迷路的时候,父亲不再纵容她的胡闹,用一顿打让她记住了,自己应该长大,不应该再胡闹。这是她青春中记忆最深刻的家暴,我想她一辈子都会记得那个晚上。

第二次,当爱因斯坦走失后,继母送过来一模一样的狗,骗她说这就是爱因斯坦。她一开始是极力反对,她当初有多喜欢爱因斯坦,现在就有多讨厌这只新来的狗。但是当她看到这条狗受到伤害的时候,她的同情心和爱心被激发,让她找到了同病相怜的感觉,她接纳了这条新的“爱因斯坦”。

第三次,新来的狗因为咬伤了小弟,被继母要求送到火锅店。即使李玩哭着央求父亲放它一条生路,还是被送走。只是后来李玩知道狗被送到了收容所,但是已经因为绝食身亡。李玩还是对自己的父亲说了谢谢,这是李玩第一次对自己的父亲说谢谢。

第四次,她在路上看到了自己最初的那条爱因斯坦,它已经有了一位新的主人,李玩告诉同伴“很害怕爱因斯坦认出我”。她认为自己给不了爱因斯坦安全的环境,所以宁愿让自己用一场痛哭,来让内心放弃对“爱因斯坦”的依恋。这是她内心最疼的、最深刻、最主动的一次成长。

曹保平导演为我们带来了一部了不起的电影,他的作品总是能叩问我们的内心,在他的电影中,坏人总是充满迷人的色彩。《烈日灼心》中的邓超是如此,《狗十三》中的父亲也是如此。

《狗十三》不一定是讲的我们自己的青春,但是我们肯定见过这样的青春。这么真实的人物,这么痛苦的成长,在人的一生中,还会遇到很多呢。


浪潮电影


昨天看完的这部电影,说实话中间是有3次泪点的,

第一次泪点的地方就是李玩因为丢失狗自己疯狂出去找,然后家人莫不关心的给了自己另外一条狗。在这之前引起来的一系列冲突,使得她被父亲暴打一顿结束。一个人在洗澡间里面默默承受所有的痛苦,甚至不敢大声的哭出来,这些都是我在我的那个年纪也经常经历过的。 承担所谓的痛苦无人分担和安慰。大人只问你考试考得好不好,工作赚钱多少? 职位高低。而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苦不苦的父母很少。 即使有,也不能给予很正常的沟通和疏导,只能自己默默承担,渐渐地跟父母之间越来越没有什么沟通语言,就电话很简单的沟通吃饭问题。

是的,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他们更苦,出身农村, 不懂什么叫做心理问题,也不懂怎么跟孩子友好的沟通。不对了就是打和骂,而且是以他们的世界观来衡量。可见多么狭小,而且自以为是。


他们不爱与你沟通,甚至当子女的也会以为到最后其实给你钱就好了,而不是要所谓的陪伴,老人家真的是需要什么? 作为子女的自己也不懂和清楚。年老的一辈和我们一辈就是又很多鸿沟。


第二次泪点就是,李玩很懂事的跟父亲说谢谢的时候,父亲带着李玩去找第二只爱因斯坦,然后发现死了,她竟然释然了。对着父亲说了谢谢,而果静林的表演也是不错的,各种五味杂成听到自己的女儿懂事的说谢谢,然而其实内心是有点愧疚的。女儿过早的懂事都是被逼的所谓的懂事。多少人包括我们这一代人80后,都是被逼着过早的懂事,甚至有一刻我还觉得电影中的李玩是幸福的,起码她小时候生活在城市里,能早一点知道这个世界的现实和残酷,而我们则更多的是无知的童年。


第三次泪点就是,她和爸爸坐在车里面,她妈妈打电话过来,她问她爸爸和妈妈是怎么开始的,他爸爸抑制不住的感情哭了。真的,也感受到了她们那一辈的不易。李玩还安慰爸爸说“要不要给你点一首男人哭吧不是泪” 。哎 ,然而这个果静林扮演的父母也咩有分享他和她妈的相识。中国人的家庭最大的特点就是什么都不说, 你自己体会吧。有问题了也不会摊开来大家商量解决而喜欢以暴治暴。 这种粗暴的沟通方式,在生活中遇见不少。

而我觉得自己经历的一定要跟自己未来的小孩好好沟通,告诉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强迫。也希望下一代会有更好的开放的成长环境。

也有人说,之所以这样,也是跟整个社会大背景相关的。社会现实要求你这样,逼迫你这样,中年父母的心累,家里还是还不听话,这是很多人的感触,感觉活着都不易,何况各自安好?


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个电影被禁了5年,因为太写实了。而5年之后这部分人长大了能释怀一些了,然而还真的是能体会到那种似曾相识的待遇,以及逼迫式的成长。 我都不认为这叫成长,这是被迫去过早的接受这个世俗社会的成人世界,然而这样就会让我们的世界更好了吗? 起码我觉得没有。


那些经历过的苦以及欺骗,以及刺痛会留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有人不懂得自我痊愈则会被这个世界唾弃,如果你太另类则会被粗暴地对待,像精神病人一样。


这是成年人的世界,大家都坚强点吧,就像这小小的弟弟也被迫学着不喜欢的滑轮一样,那么小小的就开始接受成年人的规则,不断地跌倒自己爬起来,得不到任何的帮助。成年人只会在旁边看着你,对他们来说一场成功的表演才是最重要的。而不在乎你苦不苦,累不累,需不需要休息。


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


SUFASHION


员们画着浓妆穿上校服,轮番上演着车祸、堕胎、打架、退学、没完没了的撕逼和三角恋。

看得多了,你甚至怀疑自己过了一个假的青春。

这也是为什么荧幕上的演员越是哭得撕心裂肺,命运越坎坷波折,越想把针狠狠扎进你的心口,台下的观众越是一脸麻木,无动于衷,甚至爆发哄堂大笑——

因为这剧情和真实的青春没有任何碰撞和共鸣,好像两个永不交错的平行时空。

但【狗十三】真真切切让每一个人感到了疼,这种疼是无声无息的。

影片讲了一个如此普通的故事:买狗,丢狗,再买狗,狗再次被丢弃。所有的故事都围绕少女李玩和两条叫做爱因斯坦的狗展开。

刚刚进入青春期的李玩对成长还一无所知,她青涩,单纯,又有那么一点点孤僻不合群,热爱天文和物理,总想去研究宇宙的另一头到底有没有平行时空。

李玩的父母很早就离异了,她被爷爷奶奶带大。老两口很疼爱这个孙女,骨子里却仍是重男轻女。

爸爸和继母生了一个弟弟,全家人欢天喜地独独瞒着她一个。这个出发点是善意的,可是善意的背后,情感的重心还是不知不觉发生了微妙的偏移。

面对叛逆期的女儿,爸爸并不愿花时间去了解她的内心世界,他关爱的方式就是送来一只小狗哄女儿开心。

李玩把狗当做自己的亲人,和它同吃同睡,和狗的友谊映衬的是她在现实世界中无人能诉的孤独。

狗意外走丢了,李玩疯了一样找狗,一家人被闹得鸡犬不宁。没人真正去安抚她的伤痛,他们抱回来一只长得有几分相似的狗,坚称它就是丢失的爱因斯坦。

她接受不了这样的欺骗和愚弄,用最激烈的方式反抗。

被偏爱才会有恃无恐。她任性,叛逆,胡闹,是因为深信身后有无条件爱她包容的家人。

直到被父亲的一顿暴打彻底镇压。

前一秒还说着“我的孙女我不疼谁疼”的爷爷目睹着这一切,一言不发。

她终于明白了这份爱有着最严苛的附加条件,随时都可能撤回,这是她懂事的开始。

她懂事地为从天而降的弟弟庆祝生日,却发现自己已经成了这个家可有可无的局外人。

她懂事地接纳了那条不是爱因斯坦的爱因斯坦,却眼睁睁看着它被家人丢弃,再一次从自己的生命里消逝。

爸爸是爱女儿的,至少他自己是这么深深以为的。可是他从来不了解她的喜好,不明白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甚至连她不喝牛奶都不知道。

她只有英语考第一,物理竞赛拿一等奖的时候,他才是眉开眼笑的。

他代表着最典型的中国式父母,总把爱孩子挂在嘴边,却永远只爱优秀懂事的孩子。

你乖,你优秀,要什么我都满足你。你不听话就是欠揍。我打你,也是因为爱你。我做什么都是为了你好,任何时候你都要服从我的安排。

在这样有条件的爱之下,她终于被彻底驯化了,再也不敢发出一点不合时宜的声音。

得知第二只爱因斯坦的死讯时,她波澜不惊地对爸爸说“谢谢”。

面对饭局上的狗肉,她沉默良久,夹起一块强颜欢笑咽下去。

她又何尝不是那只笼子里的狗,听话就有肉吃,不听话就是一顿鞭子,直到老实为止。

她甚至比爸爸还要成熟了,在他情绪突然失控崩溃大哭的时候,她仍能一脸平静地说:要不要给你换一首【男人哭吧不是罪】?

她仿佛一夜之间,就从童年进入了成年,而成长,就是一场残酷的自我阉割,割掉身体最尖锐的那部分,去迎合这个庸俗的世界。

为什么这个电影让人有如此强烈的共鸣,因为它的每一个细节都足够真实。狗十三的字面意思,大概就是狗日的青春。

童年他们没能给我们无条件的爱,成年后我们给他们的爱也默默附加上了条件。长大后的李玩也许孝顺懂事,但父女之间注定隔了一条河,谁也无法越过。

她一定也以为自己已经给了父亲最好的爱。

我听过很多父母抱怨子女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不是想要他给我花钱啊,我只想他能多关心一下我,有空陪我聊聊天,不要没事就跟我顶嘴惹我生气。

你不知道的是,你的孩子曾经最需要的也不是那些最流行的玩具,最时髦的衣服,而是你能无条件去爱他,陪他,认可他,不因为他的不优秀而责骂他,羞辱他。

给你花钱是他能做到的最简单的事,恰如当年给他花钱是你能做到的最简单的事。

我很庆幸【狗十三】的上映迟了整整五年,这五年,恰恰是我不断自我修复的五年。

五年前,我断然不会心疼果静林扮演的那个爸爸,可是五年后,我理解了他,比心疼女儿更心疼他,就像心疼我的父母,我心疼他们的那份无力感。

他们自己何尝不是原生家庭的牺牲品呢。他们这代人没有学过心理,把原生家庭的一切全盘接收给我们,以为已经付出了全部。

我们这一代人自以为什么都懂了,可是又怎样呢?读懂并没有帮助我们和解,反而学会把一切的不幸都归咎给了原生家庭,站在原地再也不肯成长。

我们这代人和父母的关系,比他们和他们的父母好像还要更糟。我们明知道人生的上半场留下了太多遗憾,下半场却还是要相互折磨。

可是原生家庭给我们的一定是最坏的东西吗?不是的,当我下意识去走一条跟他们不一样的路时,它变成了滋养我的土壤,我因此学会了如何去爱,无条件地去爱我的孩子。

我循着来路,把埋在童年里的雷一枚一枚地挖出来,然后领着他,一步一步走下去。

当我拿到这把解码幸福的钥匙时,才真正放下了怨恨。原来我也可以把这份无条件的爱去给予我的父母,他们比当年的我更需要倾听与认可。

如果是五年前看这部电影,我大概只会哭,只会站在原地心疼自己。可是五年后,我懂得了成长并不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坏事,至少它给了我们力量,让我们的子女不再重蹈覆辙。

我希望有一天,我的孩子看到这部电影对我说:

它到底在讲什么,为什么我一点感觉都没有?


油炸绿番茄


13岁的李玩(张雪迎 饰)刚上初中,母亲在她年幼时离家,父亲再婚与继母生了个弟弟,与年迈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电影一开始的李玩坐在镜头前自言自语,呲牙露出刚镶的牙箍,漏出一种无奈的苦恼。对过往自己的决定总是产生追悔,想要完美的结果,这正是青春期我们的写照。

刚上初中思想老师就给我们定义青春期是叛逆期,叛逆的对立面是镇压,所以很多人的青春期更多的是被父母镇压在五指山下,出来之后那个齐天大圣就变成了孙行者。

褪去了桀骜,也耗尽了耀眼光芒,然后你听见周围人都开始称赞你:听话了、懂事了、长大了。

李玩想报物理兴趣班,父亲认为提高英语成绩可以上个好高中,粗暴的推搡下为李玩做了决定,然后拿出几百块的零花钱苦口婆心的说:“你要理解我啊,我这不都是为你好吗,你还生气了?”

父亲为了弥补报班时的独断专行给李玩买了一只小狗请求原谅,少女的温情让她接受了这只小狗,并为她取名爱因斯坦。但爱婴斯坦在爷爷买菜时跟丢了,家人怀着初始的愧疚对着李玩开始迁就,但长时间的无理取闹已经达到家人的底线。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家长的反应无可厚非,但解决问题的方式太成人化,

他们编织一个谎言的陷阱,以自己为饵,请君入瓮,亲密的朋友在后方助力。面对阴郁压抑的牢笼,李玩无处可逃,只能被囚禁。就像被垂钓者钓起放养在护网的鱼儿,只能绝望摆动鱼尾。

父亲与李玩冲突爆发的这场戏里我看的心惊胆战,当一个父亲爆发出在家庭中的全部权威,孩子的惊恐无助是那么真切。“你委屈,你有什么委屈,你和我说说?”“我欠你,我们全家都欠你”这些话也曾在我耳边回荡,以我的经验这后面必将是一番狂风暴雨的单方面武力压制。中国家长很了然这种先礼后兵、晓之以情,动之以拳的教育方式。爆发过后的残局还要收拾,李玩独自一人在浴室舔舐自己的伤口,佝身浴盆的一角,稚弱的身体伴由抽泣颤动。李玩坐到父亲腿上已然是对粗暴教育的再次低头。

后来的李玩又长大了一些,理解父亲的粗心大意、接受弟弟的从天而降,在新的家庭倒是一番其乐融融。

父亲把女儿带到商业酒宴上,为了奉承巴结领导,把李玩的理想兴趣视为谈资笑料、不遵守承诺、不置可否的态度激起了李玩最后的自尊。二代爱因斯坦也因为父亲对同父异母弟弟的娇惯被送进了狗肉店。李玩的生活被粗暴的扳回了正轨。

父亲拿着李玩获得的省物理一等奖喜不自胜,完全忘记一开始强迫她选择英语兴趣班的粗暴;对比李玩的无喜无悲,父亲更像没长大的孩子了。

狗肉店是最后诀别,咽下的那口狗肉李玩重新开始新的人生,你看那周围关切看着她的亲友常舒的一口气,看她那驯服表现发自内心的满足。

你看这已经被生活奴役的父女,

还有逃脱不了的下一个。


书与影的故事


非典型的青春片《狗13》

《狗十三》豆瓣上有一条评论“羡慕那些觉得电影不好的人”
这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这部有点文艺气息的两极分化



一方面,有人认为这部电影看了之后难以忘怀;另一方面,有些人觉得意兴阑珊,没有意义。

  它就像电影名字,实际上讲的是一只狗和一个13岁女孩的故事。

狗是女孩的父亲带来的。离婚后,女孩和她的祖父母住在一起。

  父亲重新结婚,他不敢告诉女孩他生了一个孩子。担心她再也不理睬他。

这只狗被热爱物理学的女孩命名为爱因斯坦。它睡在女孩的床上,看着女孩晚上做饭吃面条。两者相依为命。

  实际上这是一部非常注重生活的青春电影,在中国是比较少有的那一类。

我们青春类型的电影永远不缺少逆光、慢动作和校园爱情,但这部电影中完全没有。

唯一出现的爱情画面也完全是打脸的段落。只有着犀利的讽刺,完全没有什么恋爱的甜蜜。

这个叫李玩的女孩13岁的生活在电影里可以说是波澜不惊。

  没什么大事件,祖父母身体健康,爸爸工作得很好,他的成绩也很好。他在省内排名第一,他在高中甚至是一所好大学都没有问题。

  李玩的家庭、生活环境以及人生其实已经比不少同龄人都要好了。

但这就像很多“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你只看到她幸福的一面,但内在的残酷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原来这个学习成绩第一的李玩,狗被爷爷冒冒失失的弄丢了,那是他最心爱的爱因斯坦,但家里人完全不在意,以为重新买一条长得差不多的就可以了。

原来这个学习成绩第一的李玩,并不真正想学习英语。她喜欢的实际上是物理学,但博物馆的天体展览,却能因为一顿大人虚伪的饭局,而让她眼睁睁的错过。

原来这个学习成绩第一的李玩,只是父母带出去炫耀的物体,她喜欢狗,但也只能在受人尊敬的叔叔领导的注视下,开开心心的吃着红烧狗肉。

整部电影吃狗肉的那一让我印象最为深刻。血淋淋又香喷喷,让人觉得毛骨悚然。

  那个场景的拍摄技巧让我想起了《黑社会以和为贵》古代天杀人分尸的那一段。

同样是后面觥筹交错吃火锅吃肉,两者体现出的丛林社会那种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感觉,非常类似。

曹保平可以拍摄这样一部青春电影,这是非常意外的

尽管这部电影早在2012年就已经拍摄完成,但花了五年才上映。本认为是什么样的敏感题材。


但现在看来并不敏感,反而非常平淡,不就一个小女孩怎么样成长度过青春的故事吗。

 但越是这种表面的平淡,里面才越发的动魄惊心。

  最后在街上遇到爱因斯坦的那一段简直是神来之笔。它可能是爱因斯坦,或许不是。

 但女孩却装作很大度的走了。连她的表姐都被震惊了,不敢再和她同行。

是的,就成长而言,李玩的表现远远超过了她的表姐,走向成年人残酷的一面。

这就像我们曾经的青春一样,所谓的立场、所谓的对和错。

到头来都发现我们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并不是我们能决定控制的时候,也就淡然离开罢了。

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去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可能你观看后不会喜欢它。但这部电影后劲很大,容易上头。很容易在看完之后的某个深夜里,突然就被某个画面击中了。

  我相信它会在你心中留下一些位置。

  如果你也是,觉得自己曾经的青春岁月里也有过那么一些些残酷。


ps:我是小林、娱乐领域创作者新人,每天会给大家分享一些娱乐咨询,如果对娱乐资讯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哦。



也许看不懂《狗十三》这部电影的人是幸福的。


作为家有女儿的妈妈,元元认为它成片之后五年才面世,并不是因为它影射了太多成人世界,而是它并不适合大多数同龄人观看——太过压抑会适得其反,负能量满满。

实际上这是部更适合中国家长观看并反思的电影,为什么呢?


十三岁的少女(或少男)正值青春期开始阶段,大多数孩子都渴望摆脱父母的管教或控制,从该片中他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父母皆祸害。并不能从中获得有益的成长经验

大多数13岁的孩子,不关心平行宇宙,没有主人公李玩一般,有着与心智不相符的成熟。

他们是电影里,在教室里扑打蝙蝠的孩子,需要温柔的告诉他们:每个生命都值得呵护,而不是怒气冲冲地喝到:住手!也许受到惊吓的孩子,会从桌子上摔下来……

讲个真实的故事,有个女孩十四岁,非常乖能干,每天都在摊子上帮忙卖干鲜。有个弟弟八岁,非常调皮。那天母亲带弟弟去吃外公生酒,姐姐也想去。可考虑到年关生意好,姐姐留下好帮父亲的忙,便狠心拒绝了。后来父亲送货去了,女孩想到每次都是弟弟去,忍不住哭了。



有个老太太见了安慰她,问怎么问事。女孩说了后,老太太很生气,就批评她父母重男轻女,又劝了一阵走了。

谁知女孩听了老太太的话,心里愈发难受在一边使气,父亲回来忙不过说她两句,女孩便指责父亲重男轻女。父亲发火打了她一巴掌,女孩千般委屈涌上心头,冲出去上了桥跳下江去,再也找不到了……


对于性格偏执的少年,父母意见不同时,他们听进去的不是正确的,而是对他有利的。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往往无力辨别爱的沉重。看《狗十三》这样的电影,更多是怨恨,而不是理解和奋发。

在《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女孩得到"人生这样苦,不只小时候,而是从来如此"的答复时,杀手真的很残忍,大多数人会绝望,但元元还是希望她得到的回答是:"是的,但长大了努力可以改变!"一切皆有可能不是?!


善意的谎言可温暖孩子的人生,纵然风雨兼程,也要相信希望的星星还在,还会出现

对于再婚家庭中的李玩来说,父亲的爱就像第二条狗,虽然看上去一模一样,但与原生家庭还是有温差的,人性如此。既然回不去,那就积极努力完善,应该讲这样的父亲和继母已经相当不错了…

所以为人父母看此片更有意义,不要让孩子像自己一样,成长为自己曾经讨厌的人,呵护每一颗天真纯洁的心灵,让爱伴他们度过敏感细腻多愁善感的青春期,告诉他们:

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长大,也曾伤心流泪,也曾黯然心碎,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元元的天下


看完《狗十三》,心情很是沉重。这大概是我看过的青春片里面最沉重、最深刻的一个。说这个片子沉重,是因为里面的生活情节太真实。整个片子下来,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冲突,也没有太多镜头语言的渲染,它就是一幕幕出现在我们身边的真实场景。让我们觉得那样的经历,其实我们都曾经有过。

之所以对这个影片有所关注,是因为预告片中的一个问题:“你是在哪一个瞬间里,发现自己长大了?”就是这句话戳中了小编心里的一个泪点。所有的成长都伴随着疼痛,因为那是一个被外力反复打压、碾压的过程。

在成长之初,我们像蓬勃的蒿草,努力向外彰显自己的力量。但是太过张扬的个性,往往不溶于世俗。于是,我们被排挤,被打压。当然,我们也会奋力回击,不惜把自己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世俗太过强大,最终我们只有抱着伤口,学会了妥协,学会了隐忍。

如影片中的李玩,她不喜欢喝牛奶,所以当着奶奶的面喝下,又吐出。当爱因斯坦丢失的时候,她玩命的寻找。她凭借自己微薄的力量,抗拒着外部世界强加给她的一切。然而父亲的暴力、爷爷训斥,最终让李玩放弃抵制,除了投降,她别无选择。

所以当她学会顺应成年人的规则,吃下那块狗肉的时候,当她看到曾经的爱因斯坦不是认回,而是转身跑开的时候。她已经彻底放弃了抵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那一刻,我心里压抑到极点。成长,真的是一件很残忍的事。如果可以,我们真愿意一辈子不长大,只生活在父母为我们提供的那一个安全、温暖的小世界里,一切都由着本心来。但是,拒绝成长可能么?

当我们决定成长的那一刻,首先要打破的就是父母保护下的那个小世界。就像即将钻出鸡蛋壳的小乳鸡,我们拼命挣扎,以打破限制成长的阻碍,而父母们依旧以固有的思想观念来维护旧有秩序,青春期的亲子冲突便由此而来。

站在为人父母的立场,小编真心觉得每个父母都应该看一看这部电影,然后反思,应该如何帮助孩子们度过这段特殊的时期。影片中的父亲是非常不合格的。离婚后,他把李玩放在他父母家生活,很少关心李玩,只是在李玩出现状况的时候,才会管一下,而他处理的手段又是极端强势、暴力的,从来不去考虑李玩的感受与需求。

而在自己暴力插手李玩事情之后,出于愧疚,又会做出一些温情的举动。这种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的教育方式,仔细想想,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大多数成年人,或许就是以这种“软硬兼施”方法裹挟着我们的下一代进入成年人的世界。

孩子终究是需要长大的,但是如果我们成年人换一种方式陪伴、引导他们成长是不是更好呢?如果在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肯坐下来听一听孩子们的心声,问问他们的想法,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是不是就会减少许多孤独感、无助感?

我们经常打着“都是为你好”的旗号,去管教孩子,但是我们却从来没有问过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爱与守护。李玩不是没有亲人,她的爷爷奶奶,父亲、继母都在她身边,但是没有一个人真正的关心她,奶奶始终记不住李玩不喜欢喝牛奶,爸爸记错了天文馆的开放日期……其实都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真正关心过李玩。

小编真心希望影片中的李玩只是一个个例。所以才会如此强烈的推荐这个影片给父母们,在反思我们成长之路的同时,也多关心一下我们的孩子,真心希望世上的李玩,越来越少,而幸福的孩子越来越多!


影视口碑榜


《狗十三》这部电影,从里头可以看出很多内容,已经不仅仅局限在青春期少女成长的路线上。

李玩

李玩很普通,就是高中的我们。

面对弄丢第一只爱因斯坦的爷爷,她不解,为什么爷爷不能道歉?

面对父亲,她能做的反抗,不过当着他的面喝酒,换来的是一顿毒打。

面对后妈生的弟弟,她小心翼翼地去接近,最后不得不远离。

一次又一次的失去,让李玩可以面无表情的吃下狗肉,喝以前无法喝的牛奶。

可以在见到爱因斯坦时,淡淡地说一句:“刚刚那只,好像是爱因斯坦。”

李玩到底想什么,没人在乎。

只是一个孩子而已,她的想法重要吗?

李玩妥协的背后,是无数的伤痕。但她已明白,“懂事”是什么意思。

少女被扼杀。


父亲

看着电影,某种意义,我突然理解父亲。

人到中年,事业、孩子、老人,是三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位父亲,何尝不是如此?无休止的应酬,让他无法带女儿去看航天展,让儿子睡在酒店的沙发上。

女儿得奖,父亲高兴。女儿不顺着他的意思,他发怒,也无奈。

他不知道怎么去跟女儿交流,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可悲的是,这种方式,只会激化矛盾,让父女两人越走越远。


有时候,孩子就是父母的一个产品,精心打造,推出给各路人马观赏。

会唱歌的孩子,在聚会上,会被要求唱几句;会弹琴的孩子,会被要求弹几下……

孩子不愿意,就被被说不听话,一直念叨,直到孩子愿意表演或者孩子作出更激烈的反抗。

李玩得奖后,父亲的态度大抵如此。


后妈

李玩后妈这个角色,很值得玩味。朋友直接说,这部电影,从后妈但角度看,是一部后妈进化史。

一开始,她说话轻声细语,对李玩也是小心翼翼。但随着自己儿子长大,后妈是越来越硬气,对李玩不假辞色。

造成一点对原因是根深蒂固的观念:有儿子,在婆家的腰杆就硬了。

后妈与继女,本身关系就比较微妙。

这位后妈的所作所为,是把李玩当作了对手。

她隐忍,有心机。她在看到李玩面无表情地吃下狗肉的那一刻,她有点怕。

她知道,李玩成长了,李玩懂得隐藏自己了。后妈更明白,这样一个对手,究竟有多可怕。


父母与孩子,是一代又一代的重复与轮回,想要打破它,太难。谁也不知道,李玩会不会成为自己父亲那样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