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臺鎮用好改革一招鄉村實現“蛻變”

□謝劍

30餘畝的廢棄窯坑、閒散地“搖身一變”成為廚房設備集中生產基地,這是淄博市臨淄區朱臺鎮陳營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成果之一。“等廠房全部建設完畢,我們把配套設施做好,企業繳納租金和管理費,就這一項,每年就增加集體收入13萬元。”陳營村黨支部書記李金華說。

以前,陳營村除基本農田外,有可利用的建設用地、閒置院落等約500畝,但大多已被低價出租、承包,未能有效合理利用,村集體收入流失嚴重。2018年,陳營村黨支部刀刃向內,先破後立,帶領全村黨員幹部通過“摸家底”“籤合同”“上項目”三步走,共廢除不合規合同18份,重新簽訂山東省標準制式合同55份,村集體經濟收入從原來的不足3萬元增至目前的36萬元,走在了全鎮前列。

發展是硬道理,產業振興是硬槓槓。群眾腰包不鼓,腰桿就不硬。村集體有了積累,才有能力把更多好的發展設想、更多惠民實事變成現實。今年,朱臺鎮將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作為增加村集體收入的總抓手,通過抓好各關鍵環節、時間節點,全面完成了各項任務,激發了農村發展活力。

在改革過程中,開展“一把手”工程,實行黨委書記抓、片總支書記抓、村黨支部書記抓,出臺系列文件,定期調度、彙報,保證了黨的領導。堅持“請進來、走出去”,外出學習先進經驗,邀請典型到鎮作專題講解。實施過程中,鎮經管站聯合聘請的1家專業會計事務公司全程指導,根據《合同法》,結合各村土地現狀,制定承包指導價格,要求各村簽訂山東省統一版本制式合同,切實做好清產核資、股民認定、資產量化等關鍵環節的指導監督,確保不打折扣、不出問題、不留“後遺症”。今年8月份,還對後期工作推進困難的22個村,由全鎮22名科級幹部掛包,一村一策、一包到底,參與產權制度改革全過程,確保改到位、見實效。

截至目前,全鎮57個村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共重新理順、簽訂合同2012份。經過重新丈量,57個村耕地及村集體土地總和新增3746.23畝,村集體收入總和由365萬元增至1069萬元,預計到2018年年底,各村收入總和可達1160.1萬元,各村收入全部達3萬元以上。

朱臺鎮將進一步強化產業支撐,把產業培育當作鄉村振興的動力源,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上做文章。通過強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新發展裝飾紙、廚房設備兩大產業園,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遊、休閒養老、文化創意、文明公益等新型業態,推動農業生產經營形態多樣化,不斷增加群眾和村集體收入。

“下一步,我鎮要繼續紮實開展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引導村民流轉土地,有效解決‘民富’和‘村強’的關係,不斷促進村莊可持續發展,使更多村實現‘蛻變’。”朱臺鎮黨委書記孫守強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