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季游客增量下滑的背后,古北水镇经历了什么?

2017年,古北水镇游客量突破 275 万,旅游收入达到 7.2亿,游客接待量和营收同比增长分别为65.68% 和 56.86%。这样的数据表现对于一个截止2017年12月,只是运营了四年的旅游小镇来说,实在可畏。

连续三季游客增量下滑的背后,古北水镇经历了什么?

然而,我们拆分古北水镇整体营收数据能发现:其结果难言乐观。古北水镇正在遭遇滑铁卢,游客急速下降已成事实。

2017年四季度古北水镇游客人次为49万人次,同比下滑5.76%;今年一季度古北水镇游客人次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为32万人次;今年二季度游客量为78万人次,同比减少约7%。

持续3年的爆红对比如今的遇冷,是什么让古北水镇不复当年之勇?

风潮退去,关注度降低

在特色小镇开发的前期,因为缺乏成功运营的案例,乌镇的创新、拈花湾的标新立异都成为了行业标杆,这些行业的标杆典范随着特色小镇开发的需要,被一再提及与宣传。无形中它们占据了旅游资讯的前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目的地选择。

在2017年三季度财务报告,乌镇的客流量达到802.65万人次,且增速高于16年同期,势头强劲。而古北水镇2017年三季度财务报告古北水镇游客人次为222.61万人次,较2016年同期,增速有所放缓。

在古北水镇的案例中,前期的北方水镇的概念确实亮眼,处在北京周边、带有京韵又有江南水镇的意味让它成为了独一份。

但是此后古北水镇的概念被其他竞争者运用后,接下来的内容开发呈现乏力状态,无论是“长城+”战略,还是“水文化”、“星空小镇”等都难以再次强烈吸引到游客。

竞争加剧,谁将成为下一个赢家

自2015年以来,资本大举介入到古镇开发中来,经典的古镇被人一再研究,在形式上、经营上被一再复制,大量与之同质的古村、古镇、古城被开发出来或仿造出来。例如浙江在2016年初公布了79个特色小镇名单,力争三年内要建设100个特色小镇,其中绝大部分是有一定历史的古镇,而这些古镇的模仿对象多数是乌镇、同里、周庄、拈花湾等。

连续三季游客增量下滑的背后,古北水镇经历了什么?

而因为古北水镇所在,北京周边的小镇也随着古北水镇的走红,陆续开发了大量的同类产品。例如三家店古村、灵水古村、下湾古村、滦州古城、正定古城、暖泉古镇、鸡鸣驿古镇、胜芳古镇……层出不穷的古村、古镇、古城,其古城面貌、商业结构、特色产品、经营手段都积极向古北水镇靠拢,能跟古北水镇拼空气质量、拼星空夜景、拼北地水乡、拼特色民俗、拼传统美食,而有些甚至免费。

连续三季游客增量下滑的背后,古北水镇经历了什么?

在这种批量化、密集化的古镇竞争中,古北水镇前期积累的创新与特色被迅速的复制,同质化的古镇造成了人们的审美疲劳。看不到文化只能见到形式,人们对古镇的新奇感在减弱,这从根本上削弱了古镇旅游的魅力。

旅游生命周期如约而至

当前的古镇开发运营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资本主导的一种产物,因此它的产品生命周期也随之发生改变。

原本的古镇旅游是符合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它拥有探索、参与、发展、巩固、停止、复苏或衰落的完整周期。例如周庄,就经历了默默无闻的探索期,与少数旅游者的参与期,而后慢慢进入长周期的发展阶段。

连续三季游客增量下滑的背后,古北水镇经历了什么?

乌镇也是如此,拥有非常长的探索期与参与期。在这段时间内,它们能够从容地构建整个古镇的风貌体系、特色风情,能够逐步形成有力的经营管理团队。进入发展期后,能够爆发出持续而稳定的增长,还能够不断创新、打破固有形象,引领旅游发展。

而古北水镇目前的模式之下,初期有大量的资本进行宣传炒作、营销推广。因此前期能吸引大量游客,而后续却需要源源不断的资本、项目刺激,不断地拉高人们预期的同时带给人们更多的体验与感受。

连续三季游客增量下滑的背后,古北水镇经历了什么?

当这种资本势头一旦减弱,内容生产就会疲软,强刺激效果就会迅速弱化。长则三年,短则一年左右,就会出现乏力。直接的结果就是游客增长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因此古北水镇的下滑就在情理之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