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家長鄙視鏈:從精打細算到佛系,再到我自安逸

這才是不可思議!67%的網友【 關注 】億房網後,都買到適合自己的房了!


“我寧願在學校旁邊租個一室一廳,也不想回水果湖140平的豪宅……

“我現在除了孩子的成績,無心工作,無意關心老公......

“為了讓孩子吃好,我已經從不一個不會下廚的高管變成了一個菜市場大媽.....“

......

這是前幾天,和一個好友閒聊,她的精彩語錄。

01

我深深地感到詫異,一年前,她還是一個不提倡培優、堅決不做陪讀的小資媽媽。


武漢家長鄙視鏈:從精打細算到佛系,再到我自安逸

(七一華源、二中廣雅旁邊,一套普通的小兩居陪讀房,8/8樓,步行五分鐘到校,被家長們爭搶。)


武漢家長鄙視鏈:從精打細算到佛系,再到我自安逸

(位於外高附近的一套簡單的陪讀房,掛在家長100論壇的學區房版塊,被爭相詢價)

她目前是一名初中生家長,也是一家科技公司高管。在孩子小升初階段,想盡一切手段,由水果湖區域擇校到武漢市最好的七一華源。曾經成績名列前茅的孩子,在七一跟不上學習,這半個學期掉得太狠,她傷心欲絕。

驀然回首,牛娃們在課餘開小灶——培優。

她如夢初醒,加入培優大軍。

然而,漢口家長培優之瘋狂,為孩子學習陪讀服務簡直達到了喪心病狂。

失落感油然而生,孩子成績跟不上也就算了,家長為孩子服務的意識,也是完全不在一個層級。

這位媽媽,陷入了深深的陪讀式的焦慮。但,她為自己融入這個家長圈感到自豪,這可能就是所謂的:與優秀家長比鄰而居吧。

讓我不解的是:漢口家長圈真得如此重要嗎?答案是肯定的。

這讓我想起平日大家經常提及的不同區域家長的特點,不同區域的家長地位往往不一樣。

就像武漢中心城區的家長看不起遠城區的,遠城區的家長瞧不起地市州,地市州的瞧不起農村的家長......

以前我們瞧不起一個人,就說鄙視某某,隨著移動互聯網文化興起後,鄙視往往發生在群體間,而家長群體也是如此,鄙視鏈由來已久。

漢口家長:錢多會算賬、利益最大

漢口(含江岸區和江漢區)家長眼中,江北就是漢口,江南就是武昌,其他的都是遠城區。

多元的武漢文化,形成不同區域的家長氣質。

“瓦屋竹樓千萬戶,本地人少異鄉多”“此地從來無土著,九分商賈一分民”,武漢的碼頭文化,起源於兩江碼頭,碼頭作為很多人的謀生場所,不同群體生活狀態與武漢社會各個階層產生了廣泛的聯繫,並滋生出武漢的市民文化。商賈顯貴,販夫走卒,南腔北調,四方五味,使得漢口成為一個以碼頭為中心的大熔爐。

據報道,武漢市稅收過億元的樓宇,以江岸、江漢兩個城區最多,兩者數量佔全市的七成多。其中,江漢區億元樓宇達19座,江岸區億元樓宇共14座,武昌區4座,礄口區3座,漢陽區2座,洪山區1座。

江漢區因為有江漢路、武廣國廣、同濟協和的存在,繼承了碼頭文化的商業血脈,通俗地說,漢口家長們賊有錢,可謂“江漢足,武漢富”,但並不是人傻錢多的那種,是錢多且精打細算利益最大的那種家長氣質

一個留學機構的老闆,一次和筆者聊天,充分體現了江漢區家長的特點:

武外的家長,是不差錢,也絕對不吃虧。一次,家長帶著孩子的成績單來,跟他們談組班——

第一:我要你們最好的老師,來帶我們的孩子,班我們來組。

第二:我們孩子的成績都是託福、雅思XXX,給最大的優惠我們。學好了,口碑自來水。

第三:我們孩子中午和晚上休息時間有限,你們這棟樓要等電梯太久耽誤學習。我們已經在外校門口租好了門面,自己做飯,你幾點安排你們的老師過來上課就好。

談完以上三點以後,如果還不同意就有第四條:

我們代表著外高出國留學的風向標,我們去哪其他家長會跟風,當然,我們說你這裡服務不好,那就不能怪我們了。


武漢家長鄙視鏈:從精打細算到佛系,再到我自安逸


一座武漢外國語學校,撐起了萬松園,與對面的國廣交相輝映。

江岸區作為市政府所在地,育才系遍地開花,歷史上集聚五國租界的商貿商務城區,人文底蘊深厚,武漢天地、黎黃陂路、“二七”紀念館、八路軍辦事處、“八七”會址、辛亥烈士陵園、還有各種教堂。

文化底蘊上,江岸區可謂一騎絕塵。在學習上,最下功夫的亦屬於江岸區,武漢市內培優最瘋狂莫過於江岸區,永清城永清街尤為最甚。

育才系小學:花橋、後湖

二初、七一、二中、六中:永清街、三陽路

解放、鐵初:二七路、百步亭

週末晚上8點鐘燈火通明,不僅僅是北京的黃莊,上述區域也很耀眼奪目。

一條永清街撐起了漢口培優半壁江山不為過。


武漢家長鄙視鏈:從精打細算到佛系,再到我自安逸

(點擊圖片放大查看:江岸、江漢區培優集中地)

武昌家長:要求公平、有地位、有競爭意識

在武昌家長心中,566初中可謂說是武漢最牛初中,沒有之一。街道口以後,那都屬於鄉下、遠城區。在教育方面,武漢有首打油詩說“中國教育看湖北,湖北教育看武漢,武漢教育看江岸。

”而近些年從高考出口成績而言,武昌區教育絕對力壓江岸

武昌區家長活動區域,以中南路、水果湖最為頻繁。那裡遍佈著上百家機構,從學前教育到K12教育,再到國際教育。對於孩子學習提分,武昌區家長的競爭意識遠高於漢口家長。

同樣在培優的時候,武昌的家長往往是這樣和機構溝通:

(1)我是某某學校,我孩子要上某某學校火箭班,孩子學得好,我們班還可以有某某某可以報名。但是其他學校的某某某學生,如果要加入她所在的班,需要經過他們允許才行。

(2)我和他們班層次差不多,我就要和某某班的老師、教學進度一模一樣。不然,他們也別想上培優了,要公平對待他們。

還有一類自己組班的家長:

你問她孩子在哪裡培優,她可能說沒培。你說,你看到她的孩子在哪兒培優,她說那只是上一兩次課。等考試成績出來了,又是前幾名。

武昌區是省府之地,交通便利。名初名高林立,省示範高中學校數量,居各區之首。華師一附中和省實驗高中同區雙星,高考成績領江城風騷數載。

文化孕育了家長的風格和氣質,從華師一和省實驗這種你拼我趕的勢頭,就能看出武昌的家長有多著急,名校是很多,但優中選優,壓力更重一重。


武漢家長鄙視鏈:從精打細算到佛系,再到我自安逸

(點擊圖片放大查看:武昌區培優集中地)

新武昌(光谷、洪山)家長:佛系、高知、焦慮

新武昌區的家長們,是鄙視鏈中偏下方的。

比基礎教育名初名高,在中心城區連偏遠的漢陽、青山都不如。

比高等教育,打遍各區無敵手,獨孤求一敗。

高校林立,高科技產業園眾多,高知、教授等高等人才佔據了整個新武昌家長群的基礎面。高科技人才,對於下一代的教育重視度也很高。

人到中年,轉頭一想:

我當年就是這麼學上來的,如今也是高知,孩子憑什麼就要搞得像漢口和武昌那樣死擂呢?孩子能學多少就多少?反正華科武大有的是辦法。

新武昌的機構,在談家長培優方面有相當的優勢:

(1)孩子交給你們了,我們工作很忙。

(2)多少錢?告訴我,回頭給你轉支付寶微信。

(3)考試多少分?排名怎麼樣?有進步就行,不會像漢口,武昌家長那樣,要進多少名?要趕超。

佛系家長,但也是最焦慮的群體。高知高科背後,那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希冀,如同浴火重生的鳳凰般,等待著涅槃時刻。

光谷片區基礎教育這塊窪地,亟待得到解決


武漢家長鄙視鏈:從精打細算到佛系,再到我自安逸

(點擊圖片放大查看:光谷、洪山區培優集中地)

青山、漢陽家長:小富即安、我自安逸

說起青山和漢陽,家長群體非常類似。

青山:一座鋼城,武鋼帶動著一個區的發展;一所名校,鋼三驅動青山教育前行。

漢陽:鸚鵡洲大橋風光迷人,歸元古寺鬧中取靜,漢陽三中再上層樓,不羨長江兩岸。

漢口、武昌,還有新武昌,那都是繁華大都市。而在青山、漢陽家長眼中,你們搞你們的培優和學習,我們偏居一隅,守著三中,也是一種幸福


武漢家長鄙視鏈:從精打細算到佛系,再到我自安逸

(點擊圖片放大查看:青山、漢陽區培優集中地)

礄口家長:移民江岸江漢

不得不說,這幾年礄口區家長是很憋屈的。全區之力扶持十一中,卻發現十一中的高考出口差強人意,轉而將目光投向武漢四中,導致2016年中考四中錄取分數一度超過十一中,這是史上首次,區內老大生源進口不如區內老二。

筆者也碰到過,礄口區家長。他們想著不一定是留在區內繼續發展,而是想辦法擇校到大漢口地區,俗稱:移民去漢口

這是很現實的寫照,也強烈凸顯出礄口區家長對於優質基礎教育的渴望。


武漢家長鄙視鏈:從精打細算到佛系,再到我自安逸

(點擊圖片放大查看:礄口區培優集中地)

遠城區(東西湖+新洲+黃陂+其他):渴望被正式看待

如果沒有新洲一中,武漢主城區人民可能對於遠城區的概念會更加模糊。在中考錄取時候,遠城區的家長到主城區就讀,變得沒有之前那麼順暢。筆者所瞭解,武漢外高資格生、睿升學校和華師一附中、武漢六中空飛班是有全省錄取學生的優勢

每次看到新洲區人民放鞭炮為高考學子祈福記憶尤甚,真得不一樣。他們內心渴望著主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入駐。


武漢家長鄙視鏈:從精打細算到佛系,再到我自安逸


在武漢,不同的家長群,都有不同的鏈條,像一條長長的鄙視鏈無限延續著....

鄙視鏈的背後,是各種家長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學科、學校、區域做著博弈,誰才是最後的勝者,或許只有等到高考成績揭幕的時刻才能見分曉。

在筆者看來:武漢家長的鄙視鏈大概如下:

漢口(江岸+江漢)家長≥武昌(武昌街道口以北)家長>新武昌(洪山+光谷)家長>青山家長=漢陽家長>礄口區>遠城區家長


武漢家長鄙視鏈:從精打細算到佛系,再到我自安逸

(武漢各區家長鄙視鏈層級圖)

這條長長的鄙視鏈,與各區中考平均分息息相關。筆者收集到的近三年中考各區名高錄取比例(生源質量)統計表如下:

武漢家長鄙視鏈:從精打細算到佛系,再到我自安逸

(點擊圖片放大查看數據)

錢鍾書在《圍城》裡面說:在大學裡,理科學生瞧不起文科學生,外國語系學生瞧不起中國文學系學生,中國文學系學生瞧不起哲學系學生,哲學系學生瞧不起社會學系學生,社會學系學生瞧不起教育系學生,教育系學生沒有誰可以給他們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生如戲,當家長可比當聯合國秘書長還要命

可說到底,我們家長,既是導演,也是演員,還是觀眾。

或許,真的應該好好檢討自己,讓孩子回到教育的主角位置。而不是進行一場以孩子教育為幌子,滿足自己虛榮心、讓自己逐步攀爬到鄙視鏈的最頂端,一覽眾山小。

鄙視鏈的參照系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最終衡量依據源自高考指揮棒的導向。而學習成績實際上只是衡量孩子成長質量的指標之一,12年的學習生涯只是孩子漫長人生中的一個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條鄙視鏈未必健康,導向未必積極。

部分圖片內容來源於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不代表我網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