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放棄退休生活,只為發揮餘熱

來源中國軍網

金春燮,男,朝鮮族,1947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1969年12月入伍,1974年3月退伍後到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工作,先後擔任鄉黨委書記、縣委組織部長、縣委副書記、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務,2005年4月任汪清縣關工委主任。

金春燮同志擔任縣關工委主任10餘年來,執著挖掘抗戰精神,尋訪全國10多個省市,行程20000多公里,考證全縣105處抗聯戰跡地、177處烈士犧牲地和抗聯遺址,編纂《汪清英烈傳》等40餘本、100多萬字抗聯書籍資料,協調修建77處抗聯紀念碑和遺址,建設烈士英名牆,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黨性教育的重要陣地;他致力傳承紅色基因,建立汪清縣抗日戰爭紀念館,創辦“汪清英烈網”,策劃並組織拍攝抗戰電視宣傳片、傳記片20多部,到黨政軍機關、企事業單位和中小學校義務開展愛國主義教育82場、受眾12.4萬人次;他傾心關愛青少年健康成長,組建老幹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範“五老講師團”,開展“紅色鄉土文化進校園”主題活動,策劃舉辦11次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圖片展,在中小學建立起“英烈班”“英烈中隊”。

他先後被評為“縣優秀共產黨員”,“州關心下一代特殊貢獻獎”、“延邊州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個人”、“省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工作者”、“全國時代楷模”、“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吉林省第五屆道德模範和吉林好人2015年度人物”。

肩負使命 建設基地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到中期,汪清是中共東滿特委所在地,是抗戰時期東滿地區黨的領導中心和抗戰的指揮中心,給後人留下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和著名英烈犧牲地遺址等革命文物。這些厚重而詳實的紅色資源,由於種種原因有的殘缺不全,有的已失去昔日的蹤影,直接影響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面對抗戰時期革命文物的現狀,金春燮心裡暗下決心:“抗戰將士們的英雄壯舉不能在我們這一代失傳,有生之年一定要動員社會力量,建設全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傳承抗戰精神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中共東滿特委書記童長榮烈士墓,是用幾十塊大小不等的石頭堆起來,烈士碑高度也不過一米左右。當金春燮看到眼前的烈士墓心裡感到很不是滋味。他懷著對童長榮烈士崇敬的心情,2009年開始,深入相關單位,投入大量的心血,查閱有關資料,詳細瞭解他不平凡的一生,為重建童長榮烈士墓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

2010年8月,為節省資金,他虛心請教有關人員學習設計知識,克服種種困難,負責童長榮烈士陵園總體設計後,專程到蛟河市天崗鎮採購石材,並親自組織有關人員進行施工。2010年的國慶節期間正是工程進入最緊張的階段。為了保證陵園的施工質量和進度,雖然身患嚴重肝病,但白天仍拖著疲憊的身體出現在施工現場,體重下降了二十多斤。2010年國慶節七天休假,四天他在工地上與施工人員摸爬滾打。為了入冬前完成陵園一期工程竣工任務,他經常到離汪清四十五公里處的施工現場指揮施工,僅“打的”就有十多次,“打的”的費用花去一千多元。在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於2011年6月中旬,由縣關工委自籌資金三十多萬元,佔地面積七百平方米的“童長榮烈士陵園”終於落成。在建黨九十週年之際的6月27日,省委常委、州委書記張安順親自參加了陵園竣工典禮。童長榮烈士陵園已成為汪清乃至全州黨員幹部培訓基地和紅色旅遊景區,每年接待三千多名縣內外各界群眾,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他帶領班子成員多次踏查全縣重點革命文物,在詳細瞭解文物的歷史背景,查閱大量歷史資料的基礎上,制定了全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計劃。為了實現基地建設計劃,他四處奔波,共籌集資金四十多萬元修建了大小不等的六十九座抗戰時期的各種紀念碑。撰寫碑文是一項嚴肅的文字工作。為了使碑文經得起歷史考驗,金春燮翻閱大量歷史資料,反覆推敲修改,撰寫了兩萬五千多字朝漢兩種文字的紀念碑碑文,佔去了他自己也數不清的節假日時間。為了節省資金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金春燮曾坐過運送建材的雙排座貨車上過工地;坐過出租車押運建材;甚至坐過沒有減震裝置,極不安全的大剷車駕駛員傍邊到工地指揮施工。

以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舊址、童長榮烈士陵園和腰營溝、羅子溝兩個抗日根據地遺址為重點的汪清縣兩條紅色旅遊路線的形成,不僅浸透著金春燮八年的汗水和心血,而且充分體現了一位老黨員、老幹部心繫關工事業,發揮餘熱,無私奉獻的高風亮節。汪清縣獨具特色的兩條紅色旅遊路線,開創了延邊州首條紅色旅遊路線的先河,受到了省州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和一致好評。2012年10月,童長榮烈士陵園和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遺址被延邊州委州政府授予全州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已成為州委組織部和州委黨校青幹班學員和各種培訓班重要的培訓基地。

傾注心血 記錄歷史

為了向縣內外廣泛宣傳汪清豐富的紅色資源,讓後人勿忘國恥,珍惜今天,傳承抗戰精神,激勵人們為實現中國夢,努力工作,金春燮克服各種困難,學習電腦,用笨拙的雙手打字,先後編寫了“不朽的豐碑”、“汪清紅色記憶”、“閃光的足跡”、“戰鬥在白山黑水”、“汪清朝鮮族”、“近代汪清移民”、“童長榮烈士陵園簡介”等五十多萬字的歷史資料。編寫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幾乎佔去了他每年節假日的大部分休息時間。編寫這些資料後,他先後籌集資金八萬多元,編印一萬多冊書籍,向縣內外各界群眾廣泛宣傳,給後人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汪清抗戰史料,為廣大群眾傳承抗戰精神,建設更加美好的未來,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2012年4月,為了用現代化手段向國內外宣傳汪清的紅色資源,創辦“汪清英烈網”,開創了全省縣級運營“英烈網”的先河。至“汪清英烈網”開通以來,已有二十多個國家和全國三十個省的網友瀏覽了“汪清英烈網”,為宣傳汪清英烈,提高汪清知名度,促進汪清紅色旅遊,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金春燮還親自策劃和撰寫解說詞,與縣廣電局密切配合,先後拍攝了紀念汪清人民抗戰勝利六十週年專題片《不朽的豐碑》、紀念汪清縣關工委成立二十週年專題片《晚霞升餘輝,夕陽別樣紅》、紀念汪清縣委成立八十週年專題片《光輝的歷程》等,記錄了汪清抗日軍民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和共產黨人的光輝業績,促進了全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活動的深入持久地開展。

英烈精神 代代傳承

2015年年初,金春燮在網上看到有關“雷鋒班”的學生做好人好事的報道,突然萌生了一個念頭,決定在全縣每所中小學裡挑選一個品學兼優的班級,建立一個以抗聯英烈名字命名的英烈班和英烈中隊,希望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們銘記歷史,傳承和弘揚抗聯英烈們的精神。在與汪清縣教育局協調後,金春燮開始奔走於全縣各所中小學,與學校領導、老師共同商議建立“英烈中隊英烈班”的相關事宜。隨後,汪清縣第四小學四年二班是第一個被授予“童長榮中隊”的班級。“我要向童長榮烈士學習,繼承革命先烈遺志,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班級裡的42名同學在班主任的倡議下,紛紛寫下決心書。目前,汪清全縣已建立起42個英烈班、“英烈中隊”,見證著革命英烈精神的傳遞,頌揚著抗聯英雄們的革命事蹟。金春燮經常深入到“英烈班”“英烈中隊”為學生們講課,講述英烈的事蹟,與學生們互動交流,教育學生向英雄學習,在家成為好孩子、在學校成為好學生、在社會成為好公民。時間久了,孩子們都親切地稱呼金春燮“金爺爺”,並把“金爺爺”的話記在了心裡。八年來,金春燮帶領班子成員共策劃和舉辦了《汪清人民抗日戰爭六十週年圖片展》等十一次有關青少年教育的圖片展。其中,位於縣檔案館的《雷鋒事蹟圖片展》、《童長榮烈士事蹟圖片展》、《文明禮儀圖片展》、《汪清百年圖片展》,位於汪清二小的《汪清革命歷史圖片展覽館》、位於春陽鎮中學的《陳翰章烈士事蹟圖片展》等,已成為全縣重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基地。從2005年9月至今,已有五萬多名中小學師生和縣內外各界群眾參觀上述圖片展,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金春燮甘願放棄頤養天年的退休生活,克服各種困難,放下領導架子,發揮餘熱,建設教育基地,撰寫英烈事蹟,宣傳抗戰精神,向人們傳遞正能量,不斷踐行黨的宗旨,努力實現自己的不懈追求,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績,贏得了廣大群眾的高度讚揚。

他放弃退休生活,只为发挥余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