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雁的擠出效應:大行“一開鍋”,中小銀行“煮熟的鴨子”飛走了?

隨著商業銀行一路支持民企、中小企業貸款融資,地方金融生態正在悄然生變。

民企、中小企業客戶,曾經是中小銀行、地方銀行“盤子裡的菜”,但在近期各項政策引導下,大行紛紛加大了扶持力度,以較低的資金成本和利率優勢,挖掘優質民營企業客戶。

“大行一開鍋,中小銀行煮熟的鴨子飛走了。”有中小銀行人士形象的表示。

面對頭雁的“擠出”效應,中小銀行如何應對?在扶持民營經濟的大環境下,中小銀行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滿足小微信貸監管要求的同時又能真正發掘優質民營企業客戶,幫助它們渡過難關?

第一財經記者調研瞭解到,一方面,中小銀行為了穩定存量客戶,在提高服務效率上做足功夫,充分利用自己地方法人銀行審批流程快等優勢,在企業轉貸、續貸方面發揮特長;另一方面,對於增量客戶,大行過濾掉的優質客戶成為中小行的目標,並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向信用貸款邁進。

大行利率有多低

由於資金成本較低,大行的貸款利率水平普遍偏低,這對於中小銀行而言不可企及。大行的利率水平有多低?浙江省一家城商行客戶經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當地,有抵押的優質中小企業,在大行貸款的年化利率約6%左右,而他所在城商行的同類貸款利率則達7%~7.6%,足足高出一個百分點。

一家大行相關負責人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大行針對民營、中小企業1000萬元以下的抵押貸款利率基本按上浮20%~30%執行。一年以內貸款基準利率是4.35%,上浮20%~30%即為5.22%~5.655%。

“對於民營、小微企業的優質客戶,中小銀行競爭不過大行,但是大行門檻高,一般中小企業很難進入大銀行的貸款名單庫。我們選擇錯位競爭,大行做優質的,剩下的我們做。”上述城商行客戶經理說,而近期,這一趨勢尤為明顯。

根據銀保監會近期在國新辦例行發佈會上透露的數據,截至9月末,對民營企業的貸款餘額已經達到30.4萬億元,增長幅度還在不斷上升。18家主要商業銀行三季度新發放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已經控制在6.23%,較一季度下降了0.7個百分點。

這一貸款增量很大一部分來自大行的貢獻。銀保監會多次要求大行發揮“頭雁”作用支持小微民企融資,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此前四大行已經紛紛表態要開足馬力,其中,中行七大部署,建民企“白名單”;建行為小微企業融資設正面清單;工行完善信貸與債券投資業務統籌聯動機制,農行則建立經濟重點客戶名單庫。

地方政府來幫忙

大行資金成本低,小銀行自然拼不過,但中小銀行也有自己的“靠山”,就是地方政府。

當前,許多地方為了加強當地小微企業扶持力度,會聯合銀行、保險公司成立“風險池”貸款,對當地初創期科技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助原本缺乏優勢的中小銀行一臂之力。

上述浙江省某當地城商行便成為了地方政府幫助民企的“抓手”,地方政府會對利率進行補貼並對風險進行補償,當地法人銀行“求之不得”。

第一財經記者調研瞭解到,目前這一合作模式為,銀行成立科技支行、文創支行、電商支行來支持各相關行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政府部門拿出一部分資金,聯合一家保險公司,成立科技風險池貸款,為當地的初創期科技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即便是定價最高的純信用貸款,利率價格也僅為基準利率上浮30%。此外,政府還會對企業補貼基準利率上浮30%中的20%部分,並負擔保險費用等。

不過,這一模式仍有待市場檢驗後進一步完善。例如,當地中小銀行希望政府儘可能擴大規模,加大扶植力度並延長貸款期限,這樣銀行和企業能夠實現“雙贏”。但由於地方政府財政力量有限,不能無限度支持下去,所以雙方對於支持力度、貸款期限等仍有不同訴求。

地方政府認為,對小企業的支出需要有年限,不能一直享受優惠待遇,其中一個區建議將期限定為兩年,兩年後就不擔保了。但當地銀行認為,對於初創企業,兩年可能正處於急需資金的時期,沒有3~5年初創企業很難達到規模。加之目前的經濟形勢,兩年時間太短。

由於貸款單戶上限為200萬元,兩年期限,要初創企業將200萬元一次性還貸不太現實,需要過渡期。經過雙方協商,銀行與地方政府達成共識,兩年後對借款企業進行評估,如果產能、銷售達到政府和銀行相關標準,可以繼續享受2年貸款,即將達標的初創企業貸款年限拉長至4年。

“一大一小”已是小企業貸款標配

大行利率低,但門檻高,小行利率高但靈活,一家大行、一家小行,兩家銀行貸款搭配,是優質中小民企比較常見的貸款模式。與國有大行競爭時,小銀行的優勢是地方法人,審批流程短,決策效率高。

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目前很多優質的中小民營企業,“一大一小”是貸款標配,一家企業主介紹說,能拿到大銀行的貸款,企業求之不得,但是有時候大行貸款到期後,再貸款審批流程長,有時候竟然長達14天,遠不如當地銀行快。

一家飾品廠老闆2000萬元貸款到期後,老闆將貸款還上,下一筆貸款卻遲遲批不下來,急得老闆在當地農行支行行長辦公室拍桌子:“這錢可是借來的!”

事實上,中小企業最害怕的就是前一筆貸款到期,用民間借款過橋還貸後,銀行下一筆貸款如果貸不出,會給很多正常經營的小企業致命打擊。 而大行貸款審批流程較長,企業民間借貸的錢每一天都在產生成本,但這恰恰給了中小銀行商機。

近期中央支持中小民企發展,銀保監會重提“無還本續貸”,一些中小銀行積極落實,從中也把握到商機。例如,一家城商行推出的“轉貸寶”最初只針對500萬元以下貸款,推出後市場效果不錯,進一步放開了500萬元的限制,目前該類貸款餘額已經達到10億元。

據介紹,對於一般中小企業,用“轉貸寶”轉貸,下一年貸款利率會上升0.4個百分點左右,但銀行對於優質企業仍可以提供優惠,最低次年可按原來利率“不加價”。做“轉貸寶”業務時,貸款在銀行是存續的,雖然偶爾也會有企業被“拒籤”,沒能獲批下一筆貸款,但與借民間高利貸過橋相比,中小企業不用擔心時間銜接不上,而被過橋貸拖垮的情景。

一家中小銀行授信審批部總經理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的策略是重點聚焦500萬元以下,200萬~500萬元之間的真正的小企業貸款,目前一些相同資產規模的銀行將重點聚焦在零售,做50萬元以下的微貸及零售貸款,這對風控和技術的要求更高,成本也過大,轉型成本很大。”

在國有大行紛紛成立普惠金融部、互聯網貸款也突飛猛進的雙重壓力下,500萬元以下,200萬~500萬元之間,成為中小銀行“夾縫”中可供挖掘的市場。

考驗風控能力,各行都有獨門秘籍

中小企業做小微貸款都有自家的獨門秘籍,例如,“三查詢、五核查,三匹配”、“三品三表”等業務口訣。在一家中小銀行,“五核查”是指,客戶經理要做到主體核查(企業主、企業本身,主體合法合規)、信用核查(企業主的信用情況,經營狀況核查)、產品核查(是否銷售對路,經營有序,有盈利)、資產負債核查(資產負債狀況和經營狀況是否匹配)、用途核查共五項。

近期該行又增加了一項核查指標——擔保核查,按照上述五項核查來核查擔保方,核查其擔保能力和擔保意願。

一家中小銀行信貸經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該行對於一些輕資產企業推出“訂單貸”,企業如果拿到政府類訂單,醫院、學校訂單,也可以作為信用貸款考核的參考指標。此外,納稅信息也可以作為輕資產企業的貸款審核指標。

“我很少坐在辦公室裡,基本都在門廠、不鏽鋼杯廠跑動。不親自去,不會了解他們的業務。有時候看看電錶,比坐在辦公室看企業不正規的報表更能看出銷售景氣情況。”一家中小銀行支行行長說。

此外,為了鼓勵信貸經理丟掉心理負擔做小微業務,落實中央對於“盡職免責”的政策,一些小銀行在盡職免責方面進行了改進,例如,一家銀行去年修改了章程,出現不良貸款後,通過盡職平抑、損失平抑“兩步走”考察信貸經理。

“如果過程中盡責,就可以免責;‘結果平抑’是指,如果過兩年將不良貸款收回來,可以不賠,不受處罰。”但該行負責人表示,仍需要防範客戶經理的道德風險。他要求信貸經理對企業問三個問題:錢用在哪兒,錢怎麼還,還不了怎麼辦,以此督促客戶經理做到KYC(瞭解你的客戶及你客戶的業務)。

近日,央行在浙江召開全國城商行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經驗交流會暨現場推進會,30家規模較大的城商行和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主要負責人參加,央行副行長潘功勝指出,城商行是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的主力,多數城商行從成立之初就以民營和小微企業作為主要服務對象,在市場競爭中有先發優勢。他對城商行做好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工作提出三點要求,第一,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對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一視同仁;第二,要在信貸資源安排、授信審批權限設置、績效考核政策上完善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的制度安排;第三,要善於運用科技和信息技術,緊跟民營和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針對抵押擔保、期限設置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城商行應當進一步提升服務民營、小微企業的能力和有效的風險防控能力,實現民營、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業務良性、健康、可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