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服務中心再下沉 大行如何當好普惠金融“頭雁”――專訪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鬍浩

本報記者 張漫遊 北京報道

根據國務院此前發佈的《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顯示,到2020年,要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普惠金融服務和保障體系。

呼應這一目標,近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提出,明年要繼續提升小微企業的“獲得感”,實現普惠小微貸款綜合融資成本再降0.5個百分點。同時提出“大銀行服務中心下沉”,強調大銀行要在普惠金融中繼續發揮頭雁作用,且明確5家國有大型銀行普惠小微貸款增速不低於20%。

作為國有銀行應該如何深入做普惠?國有銀行普惠金融的經驗有哪些?面臨目前仍然存在的“融資難”“融資貴”,國有銀行有哪些良策?如何有效防範小微風險,保證普惠金融工作可持續性?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經營報》記者對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鬍浩進行了專訪。胡浩表示,發展普惠金融既是大局和責任又是銀行轉型發展的戰略選擇。通過實地調研,工行方面瞭解到,目前小微企業不僅需要資金支持,還需要覆蓋經營、管理、投資等在內的綜合服務。這也將成為該行下一步普惠金融發力的重點。

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鬍浩

小微金融有市場 做小微才有大未來

《中國經營報》:在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再次提出要加快金融供給側改革,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國有銀行要發揮“頭雁”作用。在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方面,國有銀行有哪些經驗和佈局?

小微金融有市場 做小微才有大未來

胡浩:關於如何傳導中央減稅降費政策,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並保持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我有兩個基本觀點:第一,當前許多小微企業經營困難,商業銀行通過階段性利率優惠、取消收費等方式,努力控制小微企業融資成本,這是十分必要的。第二,普惠業務要在堅持商業可持續的基礎上,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其核心在於風控。

以工行為例,我們多措並舉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

一是“讓利多一點”。我們認真落實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七不準”“四公開”“兩禁兩限”的相關要求,取消了所有與小微企業貸款相關的收費。今年以來,工行全面梳理、排查並有效遏制小微企業貸款業務中借貸搭售、轉嫁成本等違規收費行為,發現問題後,立查立改,應改盡改,嚴肅問責。同時,將定向降準、小微貸款利息減免增值稅等優惠及時向小微企業傳導,確保中央利民政策措施落實、傳導到位。今年以來,小微客戶比年初增加了15.7萬戶,新發放的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穩中有降。今年,工行新發放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為4.52%。

二是“運營成本低一點”。通過“線下做專”和“線上做活”,實現集約化運營和批量獲客,提升了金融服務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三是“風控好一點”。按照數據驅動、智能監測、動態調整、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將信貸決策從“經驗依賴”向“數據依賴”轉化,打造全產品、全流程、全生命週期信貸智能化管理機制。

《中國經營報》:大企業客戶給大銀行帶來的綜合效益更高,小微企業帶來的利潤低且風險高。由此看來,國有銀行做普惠金融的動力何在?如何防控風險?

胡浩:一方面,發展普惠金融是大局和責任。小微活、就業旺、經濟興。小微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細胞,是推動經濟增長、促進就業增加、激發創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和引擎,是推進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支持好、發展好小微企業,不僅是應對當前經濟挑戰,實現經濟穩中向好的現實需要,也是推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發展普惠金融是轉型發展的戰略選擇。從市場機遇看,小微企業是一片新藍海。目前我國有1億多家小微企業,佔全部企業數量的九成以上。小微企業從初創、成長到壯大的過程中,蘊藏著信貸資金、資本市場以及財富管理等業務領域,涵蓋對公和個人幾乎所有種類的金融服務需求。從工行特點看,我們是從服務工商企業和老百姓起家的,與各行各業的小微企業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繫。可以說,工行發展壯大的過程,也是和小微企業共擔風雨、共同成長的過程。所以,小微金融有市場,工行“做小微才有大未來”。

談到防範風險,我認為,防控小微風險,關鍵是管理與技術“兩手抓”。一是要真做小微。對小微業務的風險,不僅要有清醒的認識,更要有勇氣面對、有能力解決。能力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在摸爬滾打中、在實踐探索中練就的。二是要做真小微。在客戶選擇上正本清源,嚴格遵守單戶授信1000萬元以下的監管標準,聚焦真正的小微企業。產品創新上堅持小額化方向,走零售化發展道路,堅決遏制“名小實大”、管理套利現象。三是要實現真正的轉型。堅定不移地把數字科技應用作為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開發出一些市場容量更大、品牌效應更強、風控效果更好的數字普惠金融產品,支持信貸資源向實體經濟智能、高效、精準投放,讓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最需滋潤的地方。

科技賦能普惠金融 提升小微企業“獲得感”

《中國經營報》:近一年來,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有所緩解,但仍有部分小微企業表示“獲得感”不強。目前,小微企業在融資過程中還面臨哪些困境?

胡浩:目前,面向小微客戶的全面、綜合服務仍相對缺乏,仍然存在小微客戶滿足感和獲得感不強的問題。今年,我們到小微企業比較集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浙江、深圳實地調研走訪,通過與當地政府、監管機構、企業家們面對面交流,瞭解到小微企業不僅需要資金支持,也需要覆蓋經營、管理、投資等在內的綜合服務。

針對小微企業的需求,工行舉辦了“小微客戶節”,就是希望為客戶提供更全面、更便捷、更實惠、更有溫度的綜合金融服務。

我們啟動了“萬家小微成長計劃”,首批將選取1萬家小微企業,助力企業技術、品牌、產品、服務升級,支持構築企業核心競爭優勢。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將為客戶建立專門的成長檔案,配備專屬金融顧問,制定專項發展計劃。安排季度上門服務,通過“實地問診”,力求解決企業發展所面臨的痛點、難點;實施半年覆盤,評估實施方案階段性成效,並相應調整發展策略;安排年度“體檢”,與客戶共同總結經驗,分析不足,助力小微走上適應產業和市場變化的科學發展之路。

我們計劃用三年時間,扶持一批小微企業成為細分行業的領軍企業,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小微企業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小微企業發展壯大成長為中型企業。我們將發揮“三個一批”企業的示範引領作用,帶動千行百業、千千萬萬的小微企業共同成長,為實體經濟注入更強大的活力與動力。

與此同時,我們還針對廣大小微客戶需求,全面升級工行普惠金融服務,推出以“融資、融智、融商”為核心的“普惠金融服務2.0”。在“融資”服務方面,我們在原有的三大產品線的基礎上,推出一批服務小微的新融資產品。在“融智”服務方面,向小微客戶全面開放“工行智慧”。比如,我們組織千名專家進小微活動,將金融服務送到客戶身邊,同時持續舉辦訓練營、培訓班等活動,把客戶請進來。在“融商”服務方面,我們將持續發揮工行在機構、客戶方面的優勢,幫助小微客戶實現商業拓展。

《中國經營報》:在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中,金融科技成為了助推金融機構創新的重要角色。下一步,工行在數字普惠方面有哪些佈局和計劃?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在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充沛新動能的同時,深刻改變金融格局和生態。

就數字普惠領域而言,工行順應“數字中國”和“信用中國”建設深度疊加的創新變革趨勢,重點圍繞“一箇中心、雙輪驅動、三大產品線、四項突破”的發展路徑,持續推動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升級。

一箇中心,就是以數字化轉型為中心,進一步紓解“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工行將把數字科技應用作為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利用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科技手段,解決好小微企業信息難獲取、信用難衡量的問題,支持信貸資源向實體經濟智能、高效、精準投放。

雙輪驅動,就是要通過線上線下協同,構建一站式、立體化、全方位的綜合金融服務網絡。我們將發揮產品、服務、渠道等資源優勢,打通線上與線下,整合業務與科技,拓展普惠服務廣度和深度,提升綜合金融服務質效,助力小微企業健康成長。

三大產品線,就是順應“數字普惠”的趨勢,持續創新完善高品質、深受客戶和市場喜愛的普惠金融產品。經營快貸方面,繼續深化與政府、企業、平臺等機構合作,打造更全面的客戶信用畫像,拓寬服務覆蓋面。網貸通方面,持續完善企業“資產數據庫”,打造數字化“資產憑證”,支持企業資產快速、靈活變現。數字供應鏈融資方面,將融資服務嵌入產業鏈採購、生產、銷售等交易場景,以金融力量賦能產業發展。

四項突破,就是持續升級改進綜合服務、生態場景、流程渠道、科技架構,實現從“單一貸款提供商”向“綜合服務提供商”、從“單一場景”向“共享生態”、從“產品中心”向“客戶中心”、從“電子銀行”向“智慧銀行”轉變,為小微企業提供更加全面、更加方便、更加智慧的服務。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