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繼位四年,對秦國有過哪些貢獻?

正史搬運工


秦武王嬴蕩是歷史上少數死法比較狗血的君主之一:

天生神力,崇尚個人勇武,是個狂熱的好戰分子!繼位後,他大力提拔勇力超群的任鄙、烏獲、孟賁三人,對真正有能力的縱橫家張儀、魏章等人,卻棄之不用。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參觀東周洛陽王宮時,與麾下大力士烏獲、孟賁打賭,要將雍州鼎舉起帶回秦國,卻氣力不支,被大鼎砸斷腿,當夜傷重不治身亡,典型的作死!



不過,作為後代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而一統華夏的其中一世,秦武王在位時間短則短矣,但其建樹還是可圈可點的:

一、平定蜀地叛亂:

公元前310年,蜀相陳莊叛亂,秦武王以甘茂為將,率軍平叛,陳莊被誅殺,秦國在巴蜀根基日益穩定,為後期攻楚以及戰爭資源的調集,提供了便利。

二、攻佔韓國宜陽: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甘茂去列國活動,準備兵出三川,進攻韓國連接新鄭、南陽、上黨三地之樞紐——宜陽。同年冬,甘茂率五萬殺向宜陽。韓國在宜陽佈下重兵,秦軍歷時5個月,久攻不下,甘茂只好向秦武王求援。這一等,等來了烏獲率領的五萬援軍。秦軍合兵一處,攻克宜陽,斬首韓軍六萬後,轉而渡過黃河,奪取武遂,秦國東出大門自此打開,勢力擴張到中原!



三、派司馬錯攻楚:

秦國以巴蜀為重要根據地,以司馬錯為將,揮師南下攻楚,奪楚商於之地,設立黔中郡,為後來秦昭襄王時代白起進攻楚國提供了範本!

秦武王迷醉於個人武力,與後世“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的楚霸王項羽如出一轍!


流風163


秦武王嬴蕩是秦惠文王嬴駟的嫡長子,生於公元前329年。秦惠文王死後,成為秦國國君,在位只有四年。他從小就身體強壯,有著一股神力,他對武力的推崇也是到了極限,在他即位期間,真的是靠武力“打天下”。


雖說他繼位時間不長,但在這四年裡對秦國做出的貢獻那也是不小的。公元前310年,也就是他繼位的第一年,派兵攻打義渠,丹犁。公元前308年,率十萬大兵攻打楚國,奪取了商於之地,建立黔中郡。公元前307年,秦軍攻克宜陽,斬首6萬,乘勝渡過黃河,奪取了武遂並築城。秦武王三年,在宜陽郊區舉行巡遊,看了傳聞的太廟“九鼎”。他年輕氣盛,覺得自己能舉起大鼎,不料被大鼎砸死。
秦武王在位四年,他的一些戰績是有目共睹的,天下諸侯不敢妄動,而秦武王做的一系列的貢獻,為弟弟秦昭王在六國的地位奠定了基礎,


宅宅史記


秦武王這人雖然崇尚武力力量,但是也為秦朝做了一些事情,比如:攻克韓國宜陽、平定蜀地之亂、設立丞相、連橫衛秦。

攻克宜陽 宜陽乃是韓國軍事物資重地,取得宜陽就算是打通了道路以後再打韓國比較容易,又能從宜陽獲得大量物資。

平定蜀地之亂 陳莊原來是秦國中央派去治理蜀地的大臣,卻趁著中央領導人換屆的時段發動叛亂,秦武王得知消息,即刻派得力大臣甘茂出馬,一舉平定。

設立丞相 設置丞相官位,設左右丞相各一人,任命甘茂為丞相兼領上將軍,樗裡疾為右丞相

連橫衛秦 秦武王元年(前310年),秦武王與魏襄王在臨晉(今大荔東)相會,鞏固秦、魏聯盟 。通過一系列緊張的外交活動,秦武王穩住周邊鄰國,使其他國家不能趁秦新君初立圖秦。


一盤牛肉一壺老酒


秦武王在位時間僅有四年,相比於秦昭王在位的56年時間太短。這也是人們對於秦武王產生偏見的重要原因。繼位時間短,死亡方式特別,使得我們對於秦武王的判斷為有勇無謀的代名詞。但從秦王執政四年的業績來看並非如此。秦國是由他創立了丞相制度。並派遣甘茂奪取益陽,獲得秦東重鎮,東出道口,可知其並非有勇無謀。在公元前309年,秦王改變秦孝公時的大梁造,秦惠文王時期的設立左右丞相。秦武王創立或完善的丞相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存在1600多年。足見其遠見,同時進兵洛陽,實現了張儀與司馬錯爭辯時。張儀所一貫堅持的聚九鼎按圖集,挾天子以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再平衡朝堂的努力上,以甘茂為左丞相,贏疾為右丞相,外來勢力與本土勢力之間的平衡。公元前308年,秦王派甘茂攻取韓國益陽,而率兵進入洛陽的卻是贏疾。在對於人才的信用方面從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以來信任大臣,就成為了秦惠文王時期所接收的傳統,惠文王對於張儀的信任,不下於秦孝公對於商鞅的信任。在丞相張儀離開秦國,為秦國攻取洛陽做工作的情況下。秦武王依然堅守和甘茂的承諾。讓甘茂圍攻五個月之久終於攻取韓國宜陽,而這一點昭王卻做不到。在長平之戰坑殺趙軍時不聽從白起建議直接攻打邯鄲。後又不聽白起勸諫攻打邯鄲,用人失誤,在長平之戰後對範睢偏信,造成秦國邯鄲之圍失敗,白起自殺。而在末期出現了無大將可用的尷尬局面。 另外秦王所重用的甘茂也並非平庸之輩,在秦武王繼位的四年裡,甘茂先後參與了奪取漢中,平定巴蜀叛亂並佔據洛陽,挾天子。

僅僅一年,就有甘茂完成。如果甘茂的執政時期能夠長一些,恐怕名聲不下於魏冉,之所以我們認為秦昭王能力比秦王要強,主要原因在於秦昭王執政時間長。第二點,秦昭王執政前半期。一直是由宣太后以及魏冉輔政而且魏冉在內白起在外。第三點是由白起這一戰國戰神的存在使得秦昭王之名威震六國。但當白起死後,秦昭王所對外發動的戰爭當中。與山東六國互有勝負,完全失去了秦軍出戰必勝的能力。

在政治方面,秦昭王的晚年也平淡無奇,即便有理財之能的蔡澤但已經沒有大的戰略可供實施。還有一點,那就是秦王的對外政策比秦惠文王強硬。而秦昭王繼位之後則延續了父親的靈活外交政策。這也是秦王飽受詬病的原因,但這並非秦昭王想要繼承父親的外交策略,而是由於秦昭王繼位時期政局不穩內部叛亂,外部齊國正在崛起,而趙國經歷胡服騎射,國力強盛。秦昭王又是趙武靈王送回秦國的,在對內對外都無法與秦武王時期有力地控制朝局和天下的局勢相比,因此想硬也硬不起來。

但秦武王不存在這樣的限制,對內無論是秦國公族還是外來的士人。都被秦王平衡的十分融洽。最起碼不會發生內亂,對外秦王時期一直實行秦國所一直延續的擴張政策也並無對錯之分。而且自己的繼位也是有正當的合法性。而並不是由外國護送,因此也沒有與外國建立友好關係的需求。宜陽的奪取使得秦國在函谷關以東獲得的另一重要地點,是函谷關於宜陽成為犄角之勢,鞏固秦東出道路的開拓對後世影響深遠。


世霸1


設置丞相。秦武王在位僅四年,很有抱負。上位後,於秦武王二年,因恥於與六國相國通稱,故設置丞相職務,任甘茂為左相兼上將軍,樗裡疾為右相。命甘茂更改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

外交衛秦。秦武王初登大位,列國意欲圖秦,孟嘗君為齊國國相,武力外交壓迫魏國,魏欲與秦示好,忌齊國壓力,搖擺不定,公元前310年(武王元年),秦武王與魏襄王在臨晉相會聯盟,從而鞏固秦國。

聯越制楚。秦武王元年,韓魏齊楚越遣使各懷目的恭賀武王即位,秦武王親自接見越使,達成制楚密約,使楚國不敢輕舉妄動。

平定蜀亂。秦武王元年,蜀相陳莊作亂,殺死蜀侯通國,武王遣甘茂平定叛亂,誅殺陳莊,派兵攻打義渠,丹梨。

假道伐韓。秦武王三年(前308年),派甘茂出使魏國,以政治軍事壓迫,伐韓共利為誘餌,與魏聯盟共同伐韓。秦武王四年,秦軍攻克宜陽,斬首六萬,乘勝追擊渡過黃河,攻取武逐築城。韓襄王遣使議和。

秦武王喜武好戰,頗具抱負,有意圖中原之志,初登大寶建樹昭璋。司馬遷評,神力好戲。喜歡炫耀力氣,與孟說比試舉鼎,用力過猛,雙目流血,脫手脛骨砸折,遂氣絕身亡。


手機用戶52347605903



賽麥大弘


攻宜陽,臨二週,滅西周,三年在位時間做的夠可以了!


葉子侃說


秦劍強國,廢棄張儀的連橫之術,強調武力臣服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