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三江源保護區、玉樹新城,記者帶你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大美青海

可可西里、三江源保护区、玉树新城,记者带你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大美青海

從玉樹市區到長江源園區,從可可西里到柴達木盆地,12月1日至8日,本報記者跟隨由中共青海省委宣傳部主辦,青海日報社、青海廣播電視臺、青海新聞網承辦的“四十年看青海·媒體記者青海行”主題採訪團,奔赴青海省8個州市進行集中採訪,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青海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構建和諧家園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可可西里、三江源保护区、玉树新城,记者带你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大美青海

藍天白雲下的塔拉灘生態光伏園蔚為壯觀。

感受新變化:塔拉灘上種太陽清潔能源惠青豫

12月1日,記者跟隨採訪團來到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的塔拉灘時,彷彿置身於一片“藍色海洋”:藍天白雲下,蒼茫戈壁灘,一望無際的藍色光伏板正面朝南方,微微昂頭,在烈日的烘烤下源源不斷地釋放著綠色能源,場面蔚為壯觀。

這樣一副畫面,很難讓人與“寸草不生”、“風蝕沙侵”的場景相聯繫。然而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由於氣候變化、超載放牧等原因,塔拉灘土地沙漠化加劇,變成了海南州沙化最嚴重的半荒漠草地之一,也成了西北地區沙塵肆虐的一大源頭。

平均海拔2920米的塔拉灘,生態環境脆弱,卻是太陽能資源的富集區,平均日照可達8小時。2012年,海南州依託現有資源,開始推進生態光伏園區建設。

“這裡以前全是荒漠沙地,自從發展光伏產業後,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當地村民對記者說,做夢也沒想到還能在光伏板下繼續從事“老本行”。

原來,當沙漠遇上光伏,海南州認真落實青海省委省政府“把海南共和生態光伏產業園區建成一片綠洲”的指示精神,通過種植鹼草、固沙草等植物進行光伏支架型式研究,使光伏板下的風速減小了50%以上,蒸發量減少了30%以上,水源涵養量大大增加,土地荒漠化得到遏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曾經的“不毛之地”塔拉灘上,大面積的太陽能光伏板代替了光禿禿的沙石地面,植被重新回到這片沙化的土地,全國首個千萬千瓦級太陽能生態發電園也在此誕生。

截至目前,園區規劃總面積609.9平方米,已徵地13萬畝,規劃光伏總裝機容量從2012年的2700兆瓦增加到19200兆瓦。太陽能光伏園區共入駐企業42家,總裝機容量4495兆瓦,建成併網發電4445兆瓦,累計投資達520億元,年平均發電量可達60億千瓦時。

更令人可喜的是,塔拉灘上種下的“太陽”,也將惠及千里之外的我省。今年11月7日,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在塔拉灘開工建設,該工程便起於塔拉灘上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園,止於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線路全長1587千米,總投資226億元,計劃2020年建成投運。該工程也是完全靠清潔能源自身互補能力獨立供電,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第一條專為清潔能源外送而建設的特高壓通道。

“青海擁有豐富的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清潔能源,河南是人口大省、用電大省。”海南州能源局副局長呂佔春告訴記者,青海和河南,對應著工程的送端和受端。青電入豫,能讓青海的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也可以有效解決河南對於能源支持的渴望,實現雙向共贏,有效架起西電東送的“高速路”。

可可西里、三江源保护区、玉树新城,记者带你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大美青海

記者在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內採訪時,一群野驢闖入了記者的視線。

傾聽

守望:守護黃河源頭的生態管護員

瑪多,藏語的意思便是“黃河源頭”,地處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位於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腹地,是萬里黃河流經的第一縣,素有“黃河之源、千湖之縣”的美稱。境內河流密集、湖泊眾多,較大的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等。

12月3日,在海拔4610米的瑪多縣扎陵湖畔,凜冽的寒風吹過臉龐,好像刀子劃過皮膚。裡三層外三層,面對這種極寒的天氣,爾金仁增和他的隊友似乎穿多少衣服都抵禦不了寒冷。

爾金仁增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扎陵湖鄉的一名普通牧民,同時也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隊的成員之一,騎著摩托馳騁在黃河源頭巡護是他的日常工作。

“做一名管護員我很驕傲!”伴著瑟瑟寒風,爾金仁增告訴記者,每月中有28天他都在巡護路上,最遠的巡護地點離家190公里,山路崎嶇,往返就要4天左右時間,有路的地方用摩托車,沒路了就改騎馬……這些日常的工作,爾金仁增早已習慣。

正在採訪中,4只野驢突然闖進了我們的視線。“環境好了,野驢、藏羚羊、雪豹,這些曾經很難見到的動物,現在我們在巡護中經常能看見。”指著不遠處的野驢,爾金仁增感慨道。

草原遼闊,水草肥美,1980年起,瑪多縣更是連續三年獲得“全國首富縣”。可是後來,由於過度放牧和人為破壞,肥美遼闊的扎陵湖草原,變成了黃沙飛揚的黑土灘,加之湖泊溪流大面積乾旱斷流,大自然的報復使“母親河”源頭的生態岌岌可危。

此情此景,爾金仁增看在眼裡,急在心中。家裡的牛羊怎麼辦?買了牛羊,斷了自己的生存根本,不買牛羊等於殺雞取卵……一道難題擺在了他面前。

這時一個好消息傳來,2016年,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籌)掛牌成立,青海大膽破冰,用改革和擔當的精神闖出新路子。同年4月,按照山林水草湖一體化管理的要求,為了實現生態保護與牧民整體脫貧雙贏,省農牧廳牽頭,玉樹、果洛州委制定出臺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和生態管護員管理辦法。

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工程開始招募生態管護員,這讓爾金仁增有了新的打算——通過申請、審核、上報、公示、培訓一系列流程後,爾金仁增為了一名生態管護員。

“當時看著生態被破壞成那樣,我心裡非常著急,我們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一定要保護好環境,不能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片沙漠。”樸實的爾金仁增說道。如今的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巡護工作,而自己的牛羊群則放入了合作社,既省時省力,每年還可以得到一筆收入可觀的分紅獎金。

現在,像日金仁曾從牧民成為“生態管護員”的人,僅瑪多縣就有3042名,在高寒缺氧的環境中,他們身體力行,默默守護著黃河源頭。

對於瑪多縣的新變化,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生態保護站站長馬貴感同身受,他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國家投入力度的不斷增加,通過政府和牧民群眾多年的不懈努力,瑪多縣相繼成立了3個管護站、 19個村級管護隊和123個管護分隊,“點線面”一體的科學管理體系成型,黃河源頭生態系統宏觀結構有效改善,草地退化趨勢得以遏制,水資源量、草地覆蓋面積、生物多樣性均持續增加。

不僅如此,為保護黃河源頭生物多樣性,確保珍稀物種棲息地不受威脅,有效保護好黃河源頭的生態環境,2018年5月27日,瑪多縣政府發出通告:禁止在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自然保護分區開展旅遊活動。

如今“千湖之縣”的瑪多又迴歸到人們視野:湖泊數量上升,草地的平均覆蓋度逐步提升,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加,放眼青海全省,瑪多就是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的一個縮影……

可可西里、三江源保护区、玉树新城,记者带你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大美青海

震後重建的玉樹新城。

探訪新家園:生活、觀念齊變化 人民安康幸福多

迭起的高樓,隨處可見的商鋪、書店、休閒娛樂會所,以及一條條整齊的街道,這座矗立在高原上的城市展現出一種濃厚的現代化氣息。沒錯,這就是12月6日,記者跟隨採訪團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看到的景象。

依託災後重建,玉樹撤縣建市,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市品位顯著提升,城市產業規模明顯改觀。牧民變市民,玉樹市全面實現了城鎮思維向城市思維的轉變,牧民群眾也實現了傳統生活方式向宜居生活方式的轉變,全市各族群眾在新玉樹過上了新生活。“當年玉樹災後重建的口號是‘苦幹三年,超越二十年’,但如今回頭看,災後重建對玉樹而言遠不止跨越二十年的發展這麼簡單。”玉樹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副局長久扎西告訴記者。八年間,玉樹的城市建設經歷了巨大的發展,玉樹人的生活和觀念也經歷了跨越式的改變。

“災前玉樹的房屋建構大多都是土木結構,框架結構少之又少,全市只有三條主要街道,有的地方摩托車通行都有難度,居住條件很差。災後重建後道路變寬不少,老百姓的居住條件達到了國家要求,通水、通電、通路、給排水也都得到了滿足。” 久扎西告訴記者。

震後8年,越來越多的玉樹居民從牧區生活向城市生活轉變,縣城的人口也由震前的10萬提升到現在的13萬左右。玉樹市政管理中心主任尼達才仁說:“剛開始重建的時候,很多排水設施和供暖設施老百姓根本就不用,現在老百姓適應了乾淨衛生的生活環境,不再使用牛糞作燃料,對繳納暖氣費等開始有了意識,隨處倒垃圾現象也開始改善。”

玉樹的重建不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也給當地人們的思想觀念帶了巨大的改變。現年76歲的昂格是一位土生土長的玉樹人,在昂格看來,玉樹這些年來的變化,尤其是震後重建以來所發生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最大的改變就是當地人觀念上的轉變。比如,過去牧民們不太重視子女的教育,一些孩子長到八歲左右就輟學去放牛羊。現在,牧民們不僅主動送孩子上學,一些偏遠地區的牧民為了孩子能上好的學校,還願意捨棄牧區的生活搬到城裡租房子打工陪孩子讀書。“城裡人基本都能說普通話,以前根本不敢想象。”昂格說道。

走近玉樹市雙擁小區的藏族同胞卓瑪家,寬敞明亮、藏漢結合的樓房讓人眼前一亮,家中的陽臺被卓瑪開闢出來,專門放置了縫紉機和手工品的製作工具。2015年,在當地政府的扶持和鼓勵下,失業已久的卓瑪做起了自己愛好的手工活——縫製藏族民族特色的提包和手鍊。

“我們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品牌‘卓瑪雅’,註冊這個品牌已經有三年了,現在網絡銷售比較流行,我們做的包也跟上了電商的新形勢,現在主要通過微信品臺進行銷售,一年的純利潤都有十幾萬元。”隨著手工包包的銷量越來越大,卓瑪還帶動了自己的十幾個小姐妹們一起創業,她說“在給自己帶來收入的同時也能給別人增加收入,這令我很開心。”說起未來,卓瑪充滿憧憬,她期待能有一間自己的廠房,能更多地帶動當地群眾的就業,也期待將“卓瑪雅”品牌打造地更閃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