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远方——文

老师在远方——文/新县 胡先华

金秋九月,有同学发来郑州和信阳知青回卡房的照片及视频。看着陌生的面孔,以及他们亲切的文字回忆,不由回想起一些往事。

1969年9月,四十多个郑州知青和从信阳师范学校毕业的五个信阳女知青,几乎同时来到交通闭塞、生活贫困的卡房公社,被分到叶湾、牛冲、古店、卡房、胡河、居畈几个大队,或在小学教书,或在生产队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那时还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依稀有些记忆。记得有年春天,一个高个子知青姐姐,卷着长裤在冷丝丝的水田里赶着水牛学犁田,犁铧激起的水花溅得满身泥巴,她也不在乎。在我老家犁田是属于男人干的体力活,妇女是不学的。因为她的“出格”,我们都跑到田边去看。

1969年冬,只有二十岁的郑州知青彭汉生,参加修张洼生产队水库,被放炮炸起的一块石头砸死了。她被追认为中共党员。乡亲们把她安埋在那个水库大坝对面的山包上。至今,仍不断有人去坟前凭吊、追念。

这些知青后来陆续招工回城了。1974年我上初中时,就只剩下两个知青。一个是我的语文老师信阳知青张月娥,一个是嫁给卡房大队农民的郑州知青耿景共。这年,共青团新县委员会暨新县妇女联合会刚作出《关于开展学习下乡知识青年耿景共先进事迹的决定》。我那时不认识她,却把她当成了杨子荣一样的英雄。我收集有几本宣传她的白皮书,还有《河南日报》刊载的长篇通讯,放在老家的一个小木箱里,可惜后来被借住老房子的人给弄丢了。

1975年暑假,中学发生一件惨事:张老师三岁的儿子不慎掉进校园的石灰池里淹死了。张老师带着失去儿子的悲痛,也离开工作八年多的卡房,调回信阳市内。

当年卡房这块贫穷的土地,不仅留下一群青年人的芳华,也留下他们心中的痛,还有缠绵的情悰。岁月悠悠,无法割舍他们对卡房的那份缱绻。

我老家正在编纂《卡房乡志》,我忽然想,如果能把他们的故事记进乡志里去该有多好。这对他们是一种慰怀,对卡房人来讲,也是应当记住和珍惜的一份精神财富。

前不久,我偶然认识了当年在卡房教书的闫爱莲老师。谈起卡房往事,她记得一清二楚。这更加引起我想搜集他们当年故事的想法,闫老师就把我拉进了“卡房老友”群。这个群有二十七人,除我之外,都是当年下放卡房的知青老友。遗憾的是,我的语文老师张月娥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因车祸去世了。因为这层师生关系,我在心里把他们也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这些老师都很乐意为我讲述当年,还有现在的故事。有我知道的,像彭汉生、耿景共的故事;有我不知道的,像尼志敏老师当年曾在一群毒蜂的攻击下抢救出三个孩子(最后抢回的一个女孩不幸还是被毒蜂螫死了),吴娜琳老师当年落户楼子湾,前年春天她回到湾里,看到一个瞎老太太,心疼得大哭一场,给了老人三百元钱。她去年又让儿子开车,给每家带去一袋大米,一桶食用油,还有新衣服。嫁在卡房的耿老师这次得知他们要回来,专门去武汉进了家具、床,把家里办成了可容纳十几人一块住的知青之家……

从他们的讲述中,我知道了他们是9月21日分别从郑州、武汉、信阳来到新县城的。他们自费包了一辆中巴车到卡房,先看了胡河村古银杏树,又到居畈村重访当年住过的房东。在卡房村,胡玉清、闫爱莲、孙敬芝老师由她们的学生陪同,站在老卡房小学门口合影。他们去彭汉生墓前祭奠,去楼子湾、胡湾、老叶湾看古民宅、盆景园……每到一处,当年的老友、学生,还有村干部,都像接待最亲的人一样早早地等侯着。这让他们分外激动,又觉得心头特别温暖。

他们去的胡河村,是我老家。胡河出老师。当年在卡房教书的胡铭利、胡铭华、胡铭运、胡克友几个人,都是从信阳师范学校毕业的,是回乡知识青年。他们与这群城市知识青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次回卡房,胡克友、胡应远几个在信师读书的同届同学都过来作陪。遗憾的是胡铭利老师去年辞世了。故人乘鹤西去,让老友思绪万千。尼志敏老师充满感慨地告诉我说:“我想,铭利要在,看到我们这么多朋友到他家门口,他该多高兴啊!”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能理解他们的情感。我仿佛看见一群从郑州来的中学生,住在茅草屋里,临时组成一家人,早晚自己生火做饭,白天和社员一起犁田、锄草、种麦、挑土推车、抬石头、修水库,挥着铁锤打炮眼;仿佛看到从信阳来的一群女知青,独自在各个小学校的土坯屋教室挥笔亮嗓,教孩子们读书;仿佛看到他们在劳动、工作之余来到一块,坐在轻风徐来的田边、或是绿波荡漾的河坪,让皎洁的月光轻抚疲劳的身体,让遥远的星星寄去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彼此谈理想与人生……

一个时代决定一个时代人的命运。他们当年在大山里的执着与坚守,是他们的人生光荣。他们在卡房的日子虽说很苦,却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那时候他们对人生有一种质朴的追求。耿景共老师后来说:“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和历史背景,我们心甘情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付出自己的青春热血。”

今天聆听他们的故事,不禁首肯心折,油然生敬。他们那一代人是多么朴实啊!这群人没谁做大官,没谁发大财,工作都很平凡,日子过得都很平淡,经历的那些故事也都很平常,但他们给我展示的精神世界却是那么美好。他们生活积极,处世豁达,心中有爱,重情厚义。面对人间冷暖,世道炎凉,留住了自己谦和却又高贵的人格。

一个人的人品可能比成就更让人向往。他们虽然只比我大几岁,却在我心中因为平凡,觉得可亲;因为普通,觉得可近;因为心中有爱,觉得可敬;又因为心地光明,就像夜空中一群远跳而不可及的明星,让我心思崇高,也让我默感星光之辽远。

老师,永远在远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