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方先觉将军,他在衡阳保卫战中的选择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

大不列颠的帝王


战场上当自己处于劣势的时候,最难选择的就是继续打下去还是选择投向了。在战与和之间,大家推崇的就是继续战斗下去,宁为玉碎。投降,从来就被当作是耻辱的事来对待,在人前也抬不起头。投降将会使气节和人格遭受重大创伤。

抗战时期的衡阳保卫战,其惨状程度用多少语言都无法形容。战至最后,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手下将士又伤亡惨重,为了手下几千将士的性命,无奈之下,方先觉只好选择了投降。此事,也成为了他人生的一大污点,最后他只好落发为僧,于1983年病逝。

方先觉,一代名将。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三期,毕业之后,参加过北伐、中原大战等战役,在抗战之后,也参加过台儿庄、长沙等地大大小小的会战。他以擅长防守著名,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天炉战法”能得以实施,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他对长沙城的死守。由于战功,他升为了第十军的军长,该军并获得了“泰山军”的称号。

1944年,日军似乎感觉到到了自己的穷途末路,为了打通线路,在豫湘桂地区发起了大规模的战役。此役日军进展的很顺利,一座座城市接连失守。长沙失守后,日军很快来到了衡阳,一场被誉为“东方莫斯科保卫战”的战役就此打响。

1944年6月23日到8月8日的47天里,日军发动了好几次进攻,但都未能攻下衡阳,甚至还向城内投了毒气。直到最后,中国军队损失惨重,眼看城池将破,手下以他的名义举起了白旗,为了保全几千伤兵的性命,无奈之下,他只好投降。日军对中国方面表示了高度的赞扬,他们也被这种精神深深折服了。整场战役下来,中国死伤1万多人,日军死伤3万多人。投降后,军队被改成了先和军,领导一切照旧。此后,一些将领开始逃脱,方先觉最后也回到了重庆,获得了勋章,只是,这段抹不去的污点成了他人生的遗憾,从此未被再重用。

如何评价他的这种行为呢?他的这种选择在那样的环境下是正确的选择。一、因为此时的第十军已无法改变战局;二、虽然有资料表明事后方先觉知道还有可用的部队,但信息已被打断,无法联系,纵使能够赶来,也会被日军阻断,三、事后这些伤病都得到了安置。在那样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保全士兵的性命无可厚非。为将者,与城共存亡值得称赞,但为保全手下的性命而投降,又何尝不是大义之举呢?


协虎战争史


方先觉的选择是错误的,直接原因是日军攻城炮火过于猛烈,第十军军部与各师各团的联络全部中断,方先觉无法掌握所部还有多少兵力可以继续作战,甚至以为所剩无几了。

由此方先觉产生第二个误判,即衡阳城破后,第十军近7000名伤兵势必将面临日军屠杀,而援军又迟迟不至,作为军长,他有义务保全部下的生命,最终在坚持抵抗47天后,选择与攻城日军谈判停战,当第十军官兵放下武器纷纷走出残垣断壁时,方先觉才发现还有数千可战之兵,遂追悔莫及。



其实方军长先觉曾经于8月7日试图举枪自杀,被副官王泽洪及时发现阻止。次日第十军被日军改编为“先和军”出城整理,日军68师团以药品不足为由拒绝救治第十军负伤官兵,因疼痛难忍自杀者大有人在,尽管在放下武器前曾经与几位师长统一过意见,方先觉仍然不肯原谅自己。

方先觉赴台后因为“投降”的污点一直被同僚攻讦,他辨无可辨,一生痛苦。他常说自己最大的遗憾,就是当年没死在衡阳。1968年退役前,在蒋介石面前抱膝大哭,可见这段历史对他的伤害之大,后来干脆落发为僧。



黄埔三期的方先觉从预十师师长到第十军军长,以善守成为抗日名将,第三次长沙保卫战第十军李玉堂部作为“天炉战”的“炉底”死守长沙城,师长方先觉即功不可没,为长沙大捷立下汗马功劳;升为“泰山军”第十军军长后,又死抗横山勇47天,超额完成蒋介石命守10到15天的命令,毙伤日军4万余人,功在民族。

遗憾的是,方先觉在之前救援常德的战役中,因薛岳越级指挥第十军190师而闹翻,既没有完成拯救第74军57师的任务,又见疑于薛岳,终酿成衡阳被围时国军各部逤巡不前,以致功亏一篑,抱憾终生。

方先觉将军,抗日杀敌,难掩名将之身,却是个悲剧人物。


度度狼gg


先说答案:方先觉是真的主动投降日本,而且在政治上属于变节份子。


方先觉投降日本这件事,不仅有日本方面的记载,还有当事人的回忆,可以说方先觉投降变节是确凿无误。


然而只是因为当时中美关系微妙,蒋介石为了所谓的“大局”,硬生生把方先觉投降变节给宣传成力战不屈了。


首先,目前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的官方说法都是方先觉坚守衡阳,在城破之时企图拔枪自杀被周围将士拦住,万般无奈才选择了有条件投降。


2014年8月7日新民晚报上刊登一篇名为《衡阳保卫战70周年祭:1.7万余中国军人守城47天》的文章里就是这么记述的。“方先觉拔枪自戕,被李绶光团长、王洪泽副官击落手枪。之后,方先觉多次试图自杀,均被卫士阻止。11时,衡阳全城被日军占领。”


然而根据日本方面史料记载,在8月7日傍晚,日军“发现守军阵地竖起白旗”,晚9点后,“守军部队就接连放下武器”,当晚,第十军参谋长孙鸣玉与日方接洽停火事宜,8日晨,方先觉与日军签署了停火协议。


而参与了全过程的当事人,和第10军一块坚守衡阳的暂编54师师长饶少伟也印证了日方史料的正确,饶少伟回忆,8月7日傍晚,方先觉召集四个师长商讨最后的行动方案。方说:“不是我们对不起国家,而是国家对不起我们;不是我们不要国家,而是国家不要我们!”尔后,方指示孙鸣玉拟出七项投降条件,大意:(1)要求保留第十军建制;(2)要求日军进城不杀害俘虏;(3)要求日军对受伤官兵给以人道待遇;(4)要求日军立即停火;(5)要求日军派飞机送方先觉到南京见汪精卫。另两条饶已不能记忆。


8月8日,日军接受方部投降,但拒绝其条件,方最终接受无条件投降。


另外,重庆方面,8月15日,当时的军令部部长徐永昌在日记里记载了逃出衡阳的梁子超团长(第10军下辖569团团长)

对于第10军以及方先觉投降过程的讲述,他表示方先觉确实向日军提出了要“送往南京”的要求,而其他条件和饶少伟师长回忆的差不多。


饶少伟回忆录写于1949年以后,而徐永昌日记更是在台湾出版,两者不存在串通一说,也就是说方先觉确实向日军提出要把自己送往南京。


而且在方先觉投降后,日本记者采访了方先觉,方先觉在采访过程中还对日本记者表达了与汪精卫减免的愿望。


以前这则新闻通常作为日本夸耀战功,污蔑勇士的无稽之谈,但是结合饶少伟师长的回忆,日军的史料以及徐永昌的日记,足以证明方先觉投降变节的事实。


力竭投降这无可厚非,我们也绝不苛求军人一定要“壮烈殉国”,但是方先觉作为中国军人,不要去住战俘营,却多次主动提出要去南京,要去见汪精卫,这就是变节,这是不能原谅的。



《历史研究》2006年05期,作者:邓野,原题为:蒋介石对方先觉投敌案的裁决


兰台


我认为是正确的 第一: 在这里首先必须先明确一件事情,衡阳城沦陷,最根本的原因是第十军作为一个整体,在长达47天的消耗战之中已经失去了扭转战局的能力,无力阻止日军占领衡阳。 虽然有资料表明,衡阳城破时第十军仍旧有至少一千多人的有生力量,但其分布在衡阳的各个阵地上,通讯已经中断,无法集结,即使能够集结也已经无力将四面八方的日军统统赶出衡阳城区。

而反观日军,光是火炮这一项,就几乎调度了十一军所有能抵达衡阳城周边的火炮,根据日军战史记载,第三次总攻衡阳的火炮已经达到让站在地上的士兵感觉到“天旋地转”的程度,同时,随着长沙方向日军第58师团这一生力军的加入,进攻衡阳的部队与衡阳城内的第十军光是人数差距就已经超过十倍,第二: 谈一谈方先觉选择停战所导致的结果。 方先觉与日军的谈判协定主要的两点就是不得屠杀,收容和治疗伤兵,对于伤兵的处理,各类资料并不统一,有说日军当时几乎处决了所有的伤兵,也有过伤兵被日军治疗并痊愈的记载,我们可以中肯一点去看待,这些问题可能都存在。

而根据葛先才所说,第十军最后的幸存者约为三千人,可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下,停战协定并没有被百分百的执行。 方先觉此时的身份不仅仅是第十军军长,而是决定这一区域内所有人死活的决策人,在援军无法赶来的情况下(如有人认为援军能够解围一定是没有了解过援军的准确位置),他更应该做的就是保全活着的人的生命。 其实笔者认为后人有很多时候无法去替前人下盖棺定论,特别是方先觉这样的人,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方先觉在被俘期间并没有背叛行为,也没有助纣为虐,也许方先觉自己也不会知道的事情是,他的名字在衡阳流传了很长一段时间,直至今日仍是不少衡阳民众心里的一尊英雄雕像经久不衰。 在结尾,笔者说句心里话,方先觉对得起国家,对得起部下,唯一对不起的就是他自己。


李三万的三万里


方先觉将军的定论在当时就已经非常清晰明了。1944年12月14日,蒋介石在重庆黄山官邸接见并宴请了历经九死一生的“降将”方先觉。他和麾下的五虎将各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一枚以及慰问金100万元。后方先觉被任命为第37集团军中将副司令兼青年军207师师长。青年军是嫡系中的嫡系,对这一任命,被普遍认为是授予实权,获得绝对信任的信号。他手下五员虎将也分别委以重任。

1944年的衡阳保卫战历史47天。在第十军军长方先觉的带领下,共击毙日军20000余人,加上打伤的接近60000人,击毙军官390人。第十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实属不易,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第十军伤亡15000余人。衡阳保卫战是抗日期间持续时间最长,战况空前惨烈的城市争夺战。不可一世的日军也承认,此役“牺牲之大,令人惊骇”“方先觉骁勇善战,不愧是虎将”。8月7日,城内弹尽粮绝突围无望,城外援军迟迟未到的情况下。军长方先觉为保住手下3000名兄弟的性命,决定投降。之后,方先觉及五虎将先后逃出虎口,回到大后方。

第十军将士英勇善战,在当时最高当局已经做出最公正的评价,是无可争议的抗日英雄!


小板凳看电影


方先觉投降,是基于错误的判断:一、己方能战之人已不多了,且弹尽粮绝。二、外围的中央军作壁上观,待援无望。三、为了几千伤病员的生命安全,在得到日军的安全保证下,放下武器是最佳的选择。但实际上,一、该军还有一万多人可以作战,且粮弹还可支持一些时日。二、尽管中央军惧战,但北上的桂46军和粤军,已经突破日军的重重防线,正在等待最后的粮弹补充,补充完毕后即可发动最后一击。第十军投降,主要是对战场情报的欠缺。方将军在此情况下,作出投降的决定,无可厚非。第十军投降后,蒋介石添怒于失守长沙的第四军,把军长张德能处决。其实第四军在长沙之战中,以寡敌众,以弱战强,至伤亡殆尽,已很努力但受不当处分。而作壁上观的蔣军却得到表扬,蒋因自私而妄作奖罚,何以治军?故白崇禧也对方先觉投降,至救援功败垂成,十分不满。


安平144796971


方先觉在衡阳保卫战的选择毫无疑问是错误的,有人说第10军投降时已经弹尽粮绝,可事实是第十军投降时弹未尽,一直有中美联合空军提供空中援助和空投物资补给,只是大口径炮弹消耗殆尽,但是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还有足够的弹药,而粮尽就更可笑了,方先觉在投降前2日与国军总部的通讯中也只是说物资仓库被炸毁,但是大米并未被炸毁,所以第十军官兵只能以盐水拌米饭充饥,不过对比杨靖宇将军牺牲时胃里只有棉花草根,第十军还有盐水拌米饭,也不该算粮绝吧,当然还有朋友说方先觉第十军已经伤亡殆尽而日寇兵力是如何如何雄厚,二十万友军又不动如山,可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所谓进攻衡阳日军兵力其实绝大部分都在与周边增援国军交战,就在方先觉投降前一天晚上,62军已经看得到衡阳的房子,阻击62军的日军40师团234联队已经伤亡殆尽,一个中队最少只剩2人,最多只剩24人,弹药也全部耗尽,靠肉搏和扔石头捡国军没炸手榴弹回击了,最后再说网友盛传方先觉投降一大理由是为了保住第十军官兵生命,可事实是方先觉只是为自己保命,衡阳投降第一天日寇就以搜查“学生军人“为由杀害第十军官兵2500人,第二天又以相同理由处死600人,只能说方先觉只为自己活命,哪管部下安危。其实方先觉是否投敌,参与了投降全过程的饶少伟证词就证明了一切,方先觉的投降条件中有一条就是要求派飞机送方先觉去南京见汪精卫,这不就是明确无误的政治变节行为么?


将进酒202066437


方先觉将军是位大英雄,作为一个衡阳人,我非常仰慕方将军。

方将军是配得上忠勇二字的,1944年方将军率17000泰山军即第十军抵抗横山勇的十万精锐日军,以伤亡近百分之九十官兵的代价打死打伤日军近6万人,坚守孤城47天,此役的惨烈震惊了全球,最终因援军未到,为保全余下一万伤兵,被迫与日军停战。可网上现竟还有那么多人替周围几十万声援不力的援军辩白,这些人真是其心可诛。


看过资料,说已经打到衡阳100军第19师(桂系19师为新编19师非同一支部队)却在望城坳方向停止了脚步,这个就有点不让人相信了,望城坳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望城路地段,这是一个可以望见城区的山坳,所以叫做望城坳,位于如今的衡阳烈士陵园,是一个临江高地,由于城北地形开阔,这里要高出周围的平地,既然这个山坳能看见城区,那么城区自然也能看见这里,这里与当时衡阳城只隔了一条蒸水河,只要19师向草桥方向靠近就可以打通与第10军的联系。 蒸水河是一条才二三十米宽的河,根本就不是什么天堑,可是这支部队后来却了无音讯了,如果19师真的打到了望城坳,衡阳城北的守军完全能够直接用肉眼看到,所谓“19师已经抵达望城坳”不过是援军一句自欺欺人的白话罢了。



同样的谜团还出现在城南的火车西站。曾经有多个文献记载第62军的先头部队曾经一度靠近衡阳火车西站,而衡阳火车西站距离10军的阵地张家山才不足一百米,从张家山走一个不到50米下坡路,再穿过现在的衡州大道高架桥就是火车西站了,如果已经近到这个地步了,是不是基本可以说是解围成功了呢? 虽然,可以确定是62军确实很努力的靠近了衡阳城区,而且46军与62军本来就是有协同第10军作战的规划,可是62军的主力似乎一直在铁市,归阳一带观望。62军最受人诟病的地方在于,当第10军派出曹华亭这员虎将接应他们时,却发现根本就是个天大的玩笑,曾经因为解围有望而高兴的跑到中央银行楼顶唱戏的方先觉,自此以后紧皱的愁眉或许就再也没有舒展开来。


更夸张的是,居然有资料显示79军曾经突入了衡阳城西北角,当时的衡阳城区根本不存在西北角,衡阳城北地域狭小,几乎只有几条小街道,而城西有大量池塘沼泽以及老护城濠,且不论这段史料的真假,即使存在“突入衡阳西北角”,也不可能是当时的衡阳城区。同样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100军的金兰寺作战中,诸如此类,就不一一赘述了.... 现如今许多人拿援军这种“英勇,奋不顾身的表现”“即将解围,英帕尔结局”,来抨击第10军“不负责任”,“没有坚持到底”,“叛国投敌”,面对这些,我只是想起了第10军第3师周庆祥师长的那句感叹:“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在城里享清福呢。”


正是因为有那样一批人搜集并还原了那么多的细节,衡阳保卫战的结局才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方先觉将军的形象才会在民众中越来越高大,如果将来也有这样一场战争,不知还会不会有方先觉将军这样的第10军一直坚持打到伤亡百分之九十却一直坚守孤城不突围的部队出现呢?

前年在衡阳市政府相邀下,本馆差不多就建在衡阳市区的抗战纪念城了,本馆的直观形象史料展示近代史爱国主义馆,如能与第十军的忠勇军魂融为一体也是本馆的幸运,后因场地不够等种种原因最终迁往珠海,但方将军及74年前那场可歌可泣视死如归的衡阳保卫战精神永远留在我心中。




湘平古珍邮馆


作为和平年代的我们,没有资格去评判方先觉将军以及保卫衡阳的第十军将士,我们无法感同身受地了解战争的残酷性和当时战场的激烈,留给我们的只是伤亡数字。 首先,方先觉将军及其第十军将士无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面对日军数十万精锐部队的进攻,第十军依然能坚守四十七个昼夜,给日军以沉痛的打击,让侵略者明白,他们每前进一步,只能是最强烈的抵抗,最惨重的伤亡,尽管方先觉最后做出了向日军投降的的决定,但却是为了保住衡阳的百姓以及第十军剩下的伤兵,所以,不管怎样,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没有任何资格去评判他们。

试想一下,如果是你,你能否有能力坚守四十个昼夜?你能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你能否向第十军将士一样,或许像汪精卫一样卖国求荣。


汉屯骑校尉


致敬 方先觉将军 今天我带家族大小来到您的坟前是特别要 "感谢您" 在1944年,民国33年,抗日战争最惨烈的战事之一衡阳保卫战中,您带领的官兵死守衡阳城47天弹尽援绝后,对进攻日军的妥协,拯救了数千名在这场战役中未战死官兵的生命,其中包括了我们的父亲 "谢谢您" 当时死守衡阳城的一员战士的一群后代家属 敬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