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930年尚未遭铁蹄践踏的佛门净地——普陀山


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陀山 普陀山位于东海之上的舟山群岛,唐朝时期初创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后经过历代兴建,成为海天佛国。

片中山门为海岸牌坊,雍正年间始建,1919年由皖人陈性良捐资重建,其身后的建筑为回澜亭,建于光绪年间。上山的香客将在这里下船,换竹竿轿上山。

路旁一位僧人,打坐在椅上,敲着木鱼,潜心修行,而此刻正是春日时光,草木生长,远处一舟,风帆扬起,人在景中,人已成景。

坐在竹藤轿上的香客,被轿夫们抬着上山拜佛,沿途的僧人站立,脚下放有竹筐,应是供轿中人随时喜舍功德。 片中的轿舆,据说最高峰时有千余乘,轿夫两千余人,有时因中途加价导致纷争,每遇此事,往往就会通过寺院知客僧调解。

普陀山的山道,石阶一路从山脚蜿蜒而来,一行香客,大多年纪偏大,或拄拐,或直登,甚为虔诚,转角处一位僧人正盘坐而对。

短姑古迹处,此处为一天然码头,相传为观音大士显迹处。据说曾有姑嫂二人,历经一年,前来拜佛,刚在此处下船,小姑临月事,因不洁未能上山,嫂嫂很是埋怨一番,只能独自进香。 后涨潮小姑被困,饥肠辘辘,忽遇一老妪投石水上,送饭而来,待嫂嫂礼毕送食来,小姑说已有人送过,嫂嫂猛然回忆起拜佛之时,观音莲座处的衣裙有水迹,因此感悟是菩萨显灵,再返殿而视,水迹仍在,因此后人将此处名为:短姑圣迹。

普济寺,古树参天,香炉中烟雾缭绕,寺前身为“不肯去观音院”。创建于后梁时期的公元916年,经历了历代的毁建,于康熙年间重建为普济寺。


一处摩崖石刻,刻有“万众共仰”四个大字。下方的岩石,端坐一位苦行僧,手执摇铃,念着佛经。

建于普陀山峭壁上的寺院。北宋黄庭坚写过《观世音赞六首》,其中一首为: 圣慈悲愿观自在,海岸孤绝补陀岩。 贯花缨络普庄严,度生如幻现微笑。 有一众生起圆觉,即现三十二应身。 壁立千仞无依倚,住空还以自念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