蒓之戀
關羽的封號是漢壽亭侯,是列侯中的一種,東漢時期的爵位大致沿襲西漢,列候以食邑的大小又分為縣候、鄉候、亭侯,列候是有封地,並且可以世襲的。
漢壽亭侯屬於列候中的亭侯,可以理解為封在漢壽亭這個地方的亭侯,也可以理解為封在漢壽這個地方的亭侯,前一個漢壽亭指的亭名,後一個漢壽指的是地名。但肯定不是漢壽縣,為什麼?因為《三國志集解》這本書說過:亭侯之號,不得襲用縣名。意思就是說亭侯的封號不能用當地的縣名。
這樣說的話,漢壽亭是一個亭名,或者是一個地名,反正不是縣名。你可以理解為漢壽-亭侯,也可以理解為漢壽亭-侯。
當時的漢壽縣是有,而且在荊州武陵郡,武陵郡當時是劉表的地盤,關羽是在公元200年的白馬之戰中斬殺顏良,曹操以此功上表漢獻帝,封給關羽漢壽亭侯,這個爵位是漢獻帝封的,理論上是可以封在劉表的地盤上的,至於能不能得到食邑又是一回事。
而現在湖南常德的漢壽縣,就是當年荊州武陵郡的漢壽縣,但是否與漢壽亭侯有關係,這個很難說。因為不能完全排除漢壽縣下面有個漢壽亭或者有個漢壽地名,像這種武陵郡漢壽縣漢壽鄉漢壽亭,也是有可能存在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漢壽亭侯就與漢壽縣有關,是在漢壽縣範圍內的。
如果漢壽縣下面沒有叫漢壽亭或漢壽的地方,那就與漢壽縣無關,至於當時其它州有沒有地方叫漢壽亭或漢壽的,沒有文獻記載,不得而知。
但絕對不是什麼漢朝的壽縣亭侯,因為沒有這樣的先例,在亭侯前冠朝代名的,絕對沒有,如同時期的于禁是益壽亭侯,劉備是宜城亭侯,總沒有益朝和宜朝吧,也就是不能解讀為漢-壽亭侯,這是錯誤的。
另外在220年,劉備曾把益州的葭萌縣改名為漢壽縣,有種說法是說關羽的封地在益州的漢壽縣,這個說法也是不對,那個時候關羽已死,劉備把葭萌縣改名為漢壽縣是作為關羽的封地,享受食邑是有可能,但之前漢獻帝封的漢壽亭已相差20年了,根本不是之前漢壽亭侯的封地。
綜述,最大的可能就是武陵郡漢壽縣下面有叫漢壽亭或漢壽的地方,關羽的封地就在那裡,因為208年赤壁之戰後,劉備迅速奪取荊南四郡,武陵郡成為劉備的地盤,而關羽又駐守荊州,可以享受食邑。但由於漢語的博大精深,及相關歷史文獻的缺失,也只能是推測而已。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個你還真的是有點兒想多了,說實話,現如今這個縣的縣名和關羽這個漢壽亭侯沒什麼任何關係,至少關羽在被朝廷封點為漢壽亭侯的時候,和這個縣是沒有任何關係的。
很簡單,從名字上來講,漢壽亭侯就是一個亭侯,亭是什麼意思?我們都知道劉邦以前就是一個亭長,這個官職名稱是秦國統一六國以後特有的?為什麼會這麼說呢?秦國統一六國以後,為了方便各個國家之間的物流,也為了方便秦始皇掌握天下各地的消息,處理各個地區的事務所,以修建了各種各樣的高速公路,我們看來是土路,但是對於那個時候的人來講,這種路況太好了嗎?可以一天到晚的在這條路上不停的奔跑。多不停地運送情報物資,這也就是為什麼,秦始皇要求車同軌。
當時這些路是上面肯定是需要人去管理的,沒有人管理的路,那就跟鄉村裡面那些土路一樣,一旦時間長了沒人去管理,那是要壞掉或者是荒廢掉的,所以每隔無理就會設置一個涼亭兒,這個涼亭通常會住著一個人,這個人管著方圓五里地的事情,亭長由此而來。
而這個漢壽縣是一個縣,不是亭,所以說就算漢朝那個時候有這麼一個縣,(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但事實上關於任命為漢壽亭侯跟你這個縣一點兒關係都沒有。
其實關於這個漢壽亭侯究竟是怎麼來的?歷史上面也是爭議不斷,有人說可能只是為了討一個口彩,也有人說這就是一個地方名稱,有一個地方叫漢壽亭,所以關羽就被by風維漢壽亭侯。曹操那個時候也只是一個停號,所以關羽一直都是以漢壽亭侯自居。為什麼我曾經跟曹操一同級別過,漢壽亭侯不是劉備這個偽政府給的,而是漢獻帝親自頒發給他的。
但是無論如何,斬顏良誅文丑,雖然說殺文丑這個事情有待商榷,但是斬顏良這個事情是真真實實存在過的事情也是曹操在功勞簿上面牢記起來的一筆,對於關羽那自然不能夠說拿一個隨便兒的地名給他,這個漢壽亭,如果說真的存在這麼一個地方的話,那一定是赫赫有名,至少離那些重要的關愛重要的都是比較近。大家都知道,所以才把這個漢壽亭給了關羽。
漩渦鳴人yy
首先,其實關羽的爵位叫“壽亭侯”才是正確的。
關於“漢壽亭侯”中“漢”、“壽”的來歷,一直以來就有兩種觀點。一是“地名說”,但與現在的常德漢壽也沒有直接聯繫;一是“寓意說”,討個好彩頭。
歷史學界一般認同“地名說”,也叫“亭名說”。
《後漢書年表》中,將關羽爵號記為“壽亭侯”;
在元代《至元新刊三分事略》 中卷之《操勘吉平》一節有“爾能降我,封爾壽亭侯”;
元帶治至年間的《全相三國志平話》,是《三國演義》的源本,其中描寫有“帝見關公虯髯過腹,心中大喜,官封壽亭侯”;“先主自思‘想兄弟關雲長官封壽亭侯……’”;“張飛問二哥哥在何處,先主具說關公扶佐曹操,官封壽亭侯”等。
明以前,無論史料還是通俗文學中,均將關羽稱為“壽亭侯”。提到歷史上的某公爵位,在爵位前加一個朝代名,是唐代之後才形成的習慣。
另外,歷史記載,曾多次發現“壽亭侯印”。包括明代,明孝宗弘治年間所修撰《明會典》與宋牧仲《筠廊偶筆》均認為關羽為“壽亭侯”,因為“大內有壽亭侯印”。
《明會典》是明代一部以行政法為內容的法典,屬於國家文獻,其中記載自然比民間稗史故事可靠得多,並且皇宮又收藏有“壽亭侯印”,這樣的實例是難以反駁的。
在當時,爵位所被封的“亭名”不能與存在的“縣名”重複,因此提到“漢壽亭”的亭名就簡化掉了一個字,只稱“壽亭”。
也就是說,關羽的爵位,其實叫“壽亭侯”才是正確的。“漢壽亭侯”的叫法出現在唐代以後,也並不普及。
至於“壽亭”究竟在哪,目前還爭論不休。常德漢壽是其中一種說法,另外還有四川廣元古葭萌關的說法。而“漢壽”作為亭名,在歷史流傳的地理志沒有亭名記載,也沒有清楚指出關羽受封的究竟是哪一地區的“漢壽亭”,根據目前的史料和文物無可籍考,還是個懸案。
至於說荊州的漢壽縣,關羽被封壽亭侯時,那個漢壽縣還不存在呢。
純鈞LHGR
某位答友提到的關羽的爵位名稱原先叫壽亭侯唐以後才因為封爵之前一般加上朝代變為漢壽亭侯的觀點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三國志》就關公的爵位有明確的記載:
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在沒有相反文獻史料的證據情況下,關公的封爵自然就是漢壽亭侯。
再看壽亭縣地名的出現,東漢陽嘉三年(134)改索縣為漢壽縣,關公被封爵是再建安五年(200),所以那個「荊州的漢壽縣,關羽被封壽亭侯時,那個漢壽縣還不存在呢」的說法同樣是完全不成立的。
當然,因為《三國志集解》中有
「亭侯之號,不得襲用縣名」的說法,有人質疑關公的爵位名稱是不是和漢壽縣有關,這個疑問是有道理的。目前可能有的解釋或許有二:
第一、漢壽縣之下或許還有一個漢壽亭,關公的封爵是這個亭,作為荊州治所之一的漢壽縣的漢壽亭,類似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青園街道,街道名譽主任,在一個側面表示地位尊崇;
第二、漢壽是別的地方的一個亭,這個有待於進一步史料的挖掘和爬梳,目前沒有證據。
在第一種可能性也是目前比較大的可能性情況下,漢壽亭侯與現在的常德漢壽有關係。
談古論金
哈哈,漢,壽亭候,斷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