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英格麗·多貝西斬獲第三屆“復旦-中植科學獎”

12月16日上午,第三屆“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獎典禮暨第四屆“復旦科技創新論壇”在上海開幕。2018“復旦-中植科學獎”獲獎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英格麗·多貝西( Ingrid Daubechies)出席頒獎典禮並發表報告。

数学家英格丽·多贝西斩获第三届“复旦-中植科学奖”

2018“復旦-中植科學獎”獲獎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英格麗·多貝西。 復旦供圖

“復旦-中植科學獎”設立於2015年,用以表彰在數學、物理和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全球科學家。

第三屆“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數學領域的傑出科學家,今年7月公示評選結果,獲獎者獲得證書與獎盃,以及3百萬元人民幣獎金。

多貝西出生於比利時並在比利時接受教育,1987年移居至美國並在貝爾實驗室工作,隨後於1993年至2011年期間擔任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她最為突出的貢獻是提出了緊支撐小波並對其進行數學分析。緊支撐小波現已被廣泛應用在圖像壓縮方面,如JPEG2000的無損及有損壓縮。多貝西教授在1994年因其著作《小波十講》而獲得美國數學會斯蒂爾論述獎。

多貝西目前的研究方向之一是開發用於表面比較的分析和幾何工具。表面比較在許多科學學科以及影視動畫的建立中起了關鍵作用,同時也是許多醫藥和生物應用中的關鍵步驟。多貝西還參與開發圖像分析工具從而助力藝術保護者和藝術史家的研究。

此外,多貝西還致力於提高美國和世界範圍內的中學數學教育水平並積極促進發展中國家的數學、科學和技術領域的發展,並持續關注時間序列分析中的諸多問題,進行著廣泛研究。

近年來,數學家與藝術史家和藝術保護者開展合作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研究並理解藝術品本身、其創作過程以及保護現狀。多貝西在其專題報告中展示了過去十年中的部分合作事例。其中一部分給信號以及圖像分析帶來了一些有趣的挑戰。而通過其他的事例,可以看到數學科技如何使藝術品再次煥發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0月,2016年獲得首屆“復旦-中植科學獎”的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了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繼2017年“復旦-中植科學獎”3位獲獎人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後,該獎項得主第二次斬獲諾獎。

“復旦科技創新論壇”由復旦大學主辦。本屆論壇為期3天,由主論壇和4個分論壇組成,主題聚焦計算科學、創新創業、大數據和功能與分子影像等多個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