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祭日:民族之殤,祭之以國!


國家公祭日:民族之殤,祭之以國!

不能忘卻1937年的那個冬天, 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陷南京,短短6周內,30多萬中國軍民慘遭殺戮......

昔日繁華的南京城血流成河,屍堆如山,大街小巷,防空洞裡,處處都有中國人民的屍體,繁華的六朝古都,成了血腥的人間地獄!

國家公祭日:民族之殤,祭之以國!

家殤 • 城殤 • 國殤

轟 炸

國家公祭日:民族之殤,祭之以國!

日軍早在攻入南京之前就開始對南京周邊地區狂轟濫炸。

1937年11月,日本陸軍航空本部通過了《航空部隊使用法》,其中第103條規定:“

站略攻擊的實施,屬於破壞要地內包括政治、經濟、產業等中樞機關,並且重要的是直接空襲市民,給國民造成極大恐怖,挫敗其意志。”

屠 殺

國家公祭日:民族之殤,祭之以國!

南京城30多萬無辜生命慘遭殺戮,如果按秒來算的話,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同胞死於日軍屠刀。“萬人坑”、“殺人比賽”等慘無人道的罪行都在這期間犯下。

奸 淫 女 同 胞

國家公祭日:民族之殤,祭之以國!

曾擔任南京衛戍司令部野戰救護處科長的軍醫蔣公榖在《陷京三月記》中寫道:日軍的強姦“不問老幼,只要是婦女,就是七八十歲的老太婆與八九歲的幼女,被他們撞著,亦決不會倖免。”

戰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認定,在南京“被佔領後的第一個月中,南京城裡發生了將近

2萬起強姦案。”

搶 劫 縱 火

國家公祭日:民族之殤,祭之以國!

搶劫和縱火造成嚴重的財產損失。

南京國際救濟委員會在1938年4月30日的報告中,指出南京大屠殺期間南京的直接經濟損失:“南京31%的建築被燒燬;店鋪被燒燬的百分比更高;因軍隊在南京毀壞及搶劫所造成的直接損失達到了1億元;靠近南京的主要公路沿線的農村地區幾乎被洗劫一空,並陷入缺少種子、牲畜、勞力和工具的困境中,他們播種的糧食作物僅為平常年份的10%。”

國家公祭日:民族之殤,祭之以國!

南京大屠殺是二戰史上“三大慘案”之一,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經調查判定:

日軍集體屠殺有28案,屠殺人數有19萬;

零散屠殺有858案,死亡人數有15萬;

死亡總人數達30多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特大慘案。

侵華日軍在中國,在南京留下了人類歷史上最野蠻的一頁......

國家公祭日:民族之殤,祭之以國!

民族之殤,祭之以國!

2014年2月27日,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2014年7月6日“國家公祭網”正式上線。

國家公祭日以“南京大屠殺”定名,但是祭奠對象不僅僅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還包括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被殺戮的同胞。具體悼念對象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化學戰死難者、細菌戰死難者、勞工死難者、慰安婦死難者、三光作戰死難者、無差別轟炸死難者。

自從確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以來,我國每年都會舉行莊重的公祭儀式,紀念那些逝去的同胞......

國家公祭日:民族之殤,祭之以國!

▲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隆重舉行。當日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圖/ 謝環馳)

國家公祭日:民族之殤,祭之以國!

▲2014年12月13日,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圖/中青在線)

國家公祭日:民族之殤,祭之以國!

▲中國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現場(圖/中新網)

國家公祭日:民族之殤,祭之以國!

▲2015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舉行“世界和平法會”,中日韓僧侶、兩岸三地佛教界和南京宗教界人士、部分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其家屬參加活動。(圖/中新社 泱波)

國家公祭日:民族之殤,祭之以國!

▲2016年12月13日近千名官兵、學生和抗戰親屬代表上午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辦紀念活動。(圖/北京晚報)

國家公祭日:民族之殤,祭之以國!

▲2016年12月13日近千名官兵、學生和抗戰親屬代表上午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辦紀念活動。(圖/江蘇頻道)

國家公祭日:民族之殤,祭之以國!

▲201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國旗緩緩升起後,又徐徐降下,為死難同胞降半旗誌哀。

國家公祭日:民族之殤,祭之以國!

1937年那場驚天的暴行,奪取了數十萬人的生命,也給我們留下了難以癒合的文化創傷,每年的今天我們都會告誡自己、告誡國人不要忘卻歷史!

銘記,不只是民族的悲愴,還有落後必亡的訓誡;紀念,從不為宣揚復仇的怨念,只為許下復興的心願:

吾輩當自強!

國家公祭日:民族之殤,祭之以國!

12月13日國家公祭日

無論你在何處

請在 10:01 分

駐足為30萬同胞默哀1分鐘!


國家公祭日:民族之殤,祭之以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