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弒母,12歲的他何以如此旁若無事、理直氣壯?

他脫口而出的“錯了,但是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媽”如此的理直氣壯,讓人為之震撼。

為什麼要殺死媽媽?他的回答是:“媽媽不好”。

試問媽媽不好就可以弒母嗎?那麼倘若孩子不好呢?

他自己又何嘗是一個好孩子!抽菸、沉迷於手機遊戲、打架、說謊。時常與母親爭吵,有時甚至出手。

這樣的他按照他的不好的說法,他不知道死多少回了。

是什麼讓生活在小學校園,僅僅12歲的他變成了一個弒母兇手,而又旁若無事,理直氣壯?

認知錯誤

他脫口而出的“錯了,但是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媽”就是最好的證明。母親不是孩子的附屬品,更不是孩子的專屬品。而殺人是一種犯罪,生命面前人人平等,並無角色之分。

老人散養式教育與父母嚴格式教育反差巨大

由於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導致他與爺爺奶奶住在一起,爺爺奶奶採取散養式的教育,沒有過多的約束,而母親的歸來,打破了一切自我放任的模式。相比之下,媽媽的教育方式更體現出了另一面的嚴格。

但他卻難以適應,說媽媽不好。殊不知天下的母親在教育上都有嚴格的一面,;殊不知這嚴格的背後是深深的愛與期盼;殊不知是將全部的希望給予他一身。

沉迷手機遊戲,不誤學業

他沉迷手機,無法自拔。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玩遊戲,有時甚至玩到很晚,才開始做作業。寫作業也從不認真,敷衍了事,一邊寫一邊用手機查找答案。學習與他而言是一種負擔,而遊戲卻成為了他快樂的源泉。如此本末倒置,又怎會有好結果。

缺乏引導,缺少良師益友

他有一個好朋友,從前,他們在一起的時候回一起買零食,到魚塘或小河邊玩。在得知他只喜歡窩在家裡玩遊戲後,他們見面聊天的內容就變成了只談遊戲。

有的時候,好朋友是需要及時的拉對方一把的。當然,對於他們這般大的孩子是很難養成這種自控力的。但這無疑是他沉迷於遊戲的催化劑。

逃課、與同學打架、學同學抽菸、被老師批評,這樣的他,總是讓別人失望,讓親人寒心。

偷錢、說謊、對親情默然,是心態扭曲還是缺少關愛?

他與父母接觸最多的時候就是要錢,有一次家人發現少了1000元錢,他卻矢口否認,在家人的多次追問下,他終於不耐煩了,直接承認,毫不知錯。

在砍死母親後,不僅模仿母親的語氣給老師發信息睡自己感冒了,請求請假。竟然還能在家睡安穩覺。

兩次的意外父母都不在身邊,第一次父母知道,第二次他索性閉口不言,是情感的傷害?還是心灰意冷?

12歲的他,本應在父母的呵護下,快樂的成長,快樂的學習,是什麼造就瞭如今的他?在錯誤的路上一去不復返?

愛恨是每個瞬間的反應亦或是情感的積壓,充沛的親情與默然也是如此。生活中我們無法再陪伴和賺錢中兼得,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播種愛,傳播愛,相信愛,因為愛是希望,是戰勝魔鬼的最強大的武器。

文|拾憶瞬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