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弑母,12岁的他何以如此旁若无事、理直气壮?

他脱口而出的“错了,但是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妈”如此的理直气壮,让人为之震撼。

为什么要杀死妈妈?他的回答是:“妈妈不好”。

试问妈妈不好就可以弑母吗?那么倘若孩子不好呢?

他自己又何尝是一个好孩子!抽烟、沉迷于手机游戏、打架、说谎。时常与母亲争吵,有时甚至出手。

这样的他按照他的不好的说法,他不知道死多少回了。

是什么让生活在小学校园,仅仅12岁的他变成了一个弑母凶手,而又旁若无事,理直气壮?

认知错误

他脱口而出的“错了,但是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妈”就是最好的证明。母亲不是孩子的附属品,更不是孩子的专属品。而杀人是一种犯罪,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并无角色之分。

老人散养式教育与父母严格式教育反差巨大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导致他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爷爷奶奶采取散养式的教育,没有过多的约束,而母亲的归来,打破了一切自我放任的模式。相比之下,妈妈的教育方式更体现出了另一面的严格。

但他却难以适应,说妈妈不好。殊不知天下的母亲在教育上都有严格的一面,;殊不知这严格的背后是深深的爱与期盼;殊不知是将全部的希望给予他一身。

沉迷手机游戏,不误学业

他沉迷手机,无法自拔。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玩游戏,有时甚至玩到很晚,才开始做作业。写作业也从不认真,敷衍了事,一边写一边用手机查找答案。学习与他而言是一种负担,而游戏却成为了他快乐的源泉。如此本末倒置,又怎会有好结果。

缺乏引导,缺少良师益友

他有一个好朋友,从前,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回一起买零食,到鱼塘或小河边玩。在得知他只喜欢窝在家里玩游戏后,他们见面聊天的内容就变成了只谈游戏。

有的时候,好朋友是需要及时的拉对方一把的。当然,对于他们这般大的孩子是很难养成这种自控力的。但这无疑是他沉迷于游戏的催化剂。

逃课、与同学打架、学同学抽烟、被老师批评,这样的他,总是让别人失望,让亲人寒心。

偷钱、说谎、对亲情默然,是心态扭曲还是缺少关爱?

他与父母接触最多的时候就是要钱,有一次家人发现少了1000元钱,他却矢口否认,在家人的多次追问下,他终于不耐烦了,直接承认,毫不知错。

在砍死母亲后,不仅模仿母亲的语气给老师发信息睡自己感冒了,请求请假。竟然还能在家睡安稳觉。

两次的意外父母都不在身边,第一次父母知道,第二次他索性闭口不言,是情感的伤害?还是心灰意冷?

12岁的他,本应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的成长,快乐的学习,是什么造就了如今的他?在错误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爱恨是每个瞬间的反应亦或是情感的积压,充沛的亲情与默然也是如此。生活中我们无法再陪伴和赚钱中兼得,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播种爱,传播爱,相信爱,因为爱是希望,是战胜魔鬼的最强大的武器。

文|拾忆瞬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