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發展好的只有新教文化和儒家文化,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忘本

導語:我們平時都看慣了魯迅對中國“國民性”批判毫不留情、大加鞭撻令人面紅耳赤的一面,但這只是魯迅面對民族危亡對國人“怒其不爭”的吶喊之言。另一面,正如魯迅所說,在中華民族進化史上,有一批捨身求法的人,為民請命的人,拼命硬幹的人,他們是民族的脊樑。


世界上發展好的只有新教文化和儒家文化,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忘本

魯迅出殯

魯迅治喪委員會成員有蔡元培、馬相伯、宋慶齡、內山完造、史沫特萊、沈鈞儒、茅盾、蕭三,十六位作家為其抬棺扶靈,棺槨上覆蓋“民族魂”


民族精神民族性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民族性猶言民族的特質或民族性格,指一個民族長期形成的稟性特點既包括其優秀、高尚的方面,也包括其弱點、鄙陋的方面。言民族性又類似於“國民性”。20世紀初,列強環伺,中華民族處在危機深重的時刻,討論 “國民性” 的特點及如何改造,成為當時輿論界的一個“熱點”。

梁啟超於1903年撰《論中國國民之品格》,即總結 “我國民之品格”諸多缺點而舉其大者,列出: “一愛國心之薄弱”, “一獨立性之柔脆”,“一公共心之缺乏”,“一自治力之欠缺”等項,並痛下針砭,其良苦用心,即熱切地希望國民猛醒,故言: “吾人其有偉大國民之希望乎,則亦培養公德,磨礪政才,剪劣下之根性,涵遠大之思想,自克自修,以蘄合於人格。”

申悅廬抗戰時期的1943年12月撰《中國民族特性論》歸納中國民族特性有三項:

一為 “有極強之自營力,又富於保守性”;

二為 “富於吸引力而又有特強之消化作用”;

三為 “對抗性常似薄弱,而又最後善用對抗力”。

世界上發展好的只有新教文化和儒家文化,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忘本

梁啟超 《少年中國說》

20世紀初列強瓜分中國的危難時刻和抗日戰爭民族存亡的緊急關頭,關於中華民族精神的探討先後成為輿論界的“熱點” 問題,參加討論者都因受到時局的強烈刺激,而通過反思中國的歷史進行總結、剖析。這些言論的發表,既有直接闡發 “民族精神”,也有就 “國魂” “國民精神”“中國文化精神”或 “民族性” 作分析,實際上是從不同角度進行詮釋。以下試舉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種觀點

(一)強調民族精神最主要的內涵是“愛國心” 或 “祖國主義”

梁啟超於1899年12月在《清議報》發表《中國魂安在乎》,呼籲發揚 “中國魂”,其核心是 “愛國心和自愛心”。他又於1902年2月在《新民叢報》上發表《釋新民主義》,力倡 “新民之說”,號召發揮 “國民之精神”,即要弘揚在中國歷史傳統中形成的“宏大高尚完美,釐然有異於群眾者”;並主張吸收世界其他民族之所長,“以補我所未及”

蔣百里於1903年在《浙江潮》第一期上發表《國魂篇》,將 “ 國魂” 定義為:“一民族而能立於世界,則必有一物焉。本之於特性,養之於歷史,鼓之舞之以英雄,播種之於社會上。挾其無上之魔力,內之足以統一群力,外之足以吸收文明與異族抗。”他認為,日本學者總結的

歐洲民族四魂“冒險魂” “宗教魂” “武士魂” “平民魂”中,除 “宗教魂” 外,中國民族有其三,但長久以來未被有力地發揚,反而備受摧抑!他號召發揚 “中國魂”,核心為 “祖國主義”,要求根於以往之感情,發於將來之希望,發揚我中華民族“光榮之歷史,偉大之事業”。

世界上發展好的只有新教文化和儒家文化,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忘本

蔣百里(1882—1938年),民國時期著名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1901年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1906年留學德國,回國先後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及代理陸軍大學校長。1913年,任袁世凱總統府一等參議。1937年出版了軍事論著集《國防論》。他是錢學森岳父,還是金庸的姑父。

(二)認為民族精神是 “自然發生之民族自覺精神” 或 “自強不息”“精進不斷”。

隱青於1919年12月在《東方雜誌》上發表《民族精神》一文,將 “民族精神” 定義為 “為謀此民族之團結生存所表現之熱情”,民族精神之有無乃關係國家之存亡。並扼要地加以解釋:“簡言之,乃自然發生渾然一體之民族自覺的精神而已。先之以一民族之自覺,繼之以一民族間同類意識之感通,而終之以歷史的關係焉。故

歷史家之言曰:‘民族精神者,歷史之成果也。’蓋外受強敵之壓迫,內感生活之困難,乃生共同防禦、共同生活等,是故盡屬歷史的產物也。”

郭沫若於1923年5月在《創造週報》發表《中國文化之傳統精神》一文,認為孔子“是兼有康德與歌德那樣的偉大的天才,圓滿的人格,永遠有生命力的巨人”,他所創儒家學派的經典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等,所代表的 “自強不息”“精進不斷” 的精神需要吾人大力發揚, “淨化自己,充實自己”,以求得永無止境的進步。


世界上發展好的只有新教文化和儒家文化,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忘本

抗日女戰士被俘,視死如歸

(三)呼籲同仇敵愾,通過掃除我們民族現存的缺點而確立偉大的民族精神。

吳鼎第於1937年4月發表《綜論民族精神》一文,首先對 “民族精神” 作了如下界定: “民族精神簡單地講,就是

一個國家 ‘和一的情感’,這種情感最足以聯繫國民對內的團結和敵愾同仇的覺悟。”文章又集中討論了“如何確立偉大的民族精神”的問題,認為針對我們民族現存的缺點,應當明確六項任務:自責;恢復民德;團結;知行合一;重公輕私;富進取心

蕭一山於1938年11月在《經世》戰時特刊發表《中華民族之特質及復興之途徑》一文,分析 “中國民族的特質” 有三項:和平;寬大;知足。但由於長期當權者的箝制政策迂腐儒生的誤釋、誤導,卻產生了 “怯懦” (不抵抗主義)、 “自私” (無國家觀點)、“愚昧”(少科學思想)三種病根。

再與當今世界國力強大的近代化國家所具有的“機械化的武力”“

民族化的國家”“科學化的產業”的要求相比照,中國民族的三項特質中更明顯地存在著嚴重的弊病,即 “武力不競”, “組織不良”, “學術不昌”,以致我們的民族目前成為“未脫離危險時期的東亞病夫”。

因此,處在日寇侵略大敵當前的嚴重關頭,復興中華民族的途徑即在:“不忘和平的本質而要恢復生存必要的抵抗力——尚武”,“不忘寬大的本懷而要加強團結一致的精神——組織”,“不忘知足的本分而要力求生活物質的供應——科學”。


世界上發展好的只有新教文化和儒家文化,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忘本

張載“橫渠四句”震爍古今


歷代哲人的提煉傑出人物的垂範豪傑之士的壯烈行為,都對民族精神的形成和提升起到巨大的作用。

關於倡導激勵忠於國家、獻身民眾事業的,如

孔子言: “修己以安百姓” ,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

墨子言: “仁人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也。”

孟子言: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之。” “達則兼善天下。”

蜀漢諸葛亮

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范仲淹言: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張載言: “為天地立志,為生民立道,為去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清初顧炎武言: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林則徐寫有詩句: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世界上發展好的只有新教文化和儒家文化,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忘本

1842年八月,林則徐被充軍去伊犁途經西安,留別家人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則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關於樹立勤勞勇敢、不避艱險精神的,如

孟子言: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班超言: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北宋張載言: “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也。”

歐陽修言: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關於樹立自強不息、勇於革新創造意志的,如

《周易》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大學》言: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屈原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北宋王安石言: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龔自珍言:“自古及今,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風氣無不移易。”


世界上發展好的只有新教文化和儒家文化,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忘本


關於提倡兼愛包容的寬闊胸懷和嚮往大同理想的,如

《周易》言: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孔子弟子子夏言: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大學》言: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管子》言: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高。”

東漢何休解釋公羊傳“三世說”最終將達到“太平世” 的境界: “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

宋朝張載言: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關於提倡崇高氣節、凜然不屈的大丈夫精神的,如

孔子言: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孟子言: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漢代司馬遷言: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北宋周敦頤言: “出淤泥而不染。”


世界上發展好的只有新教文化和儒家文化,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忘本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畫像

大禹是傳說中的人物,傑出的英雄,先民們世代傳頌著他治水的故事。他“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 “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

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遠古洪水滔滔造成嚴重災害的故事,獨在中華民族先民的傳說中講洪水被禹治得“地平天成”,禹是治水的英雄。

文天祥臨刑前悲壯慷慨吟誦的《正氣歌》,高歌 “天地有正氣”, “是氣所磅礴,凜然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比。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他歌頌的“正氣”,便是歷史上一切對國家赤膽忠心、敢於冒險犯難、氣節凜然的傑出人物所共有的精神氣概。

世界上發展好的只有新教文化和儒家文化,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忘本

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1278年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堅持抗元被俘,後被解至元大都,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

歷史上這些思想家、政治家和志士仁人的言行舉止,都是從某一側面深刻地反映出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她們世世代代哺育了我們!新時代我們如

屈原所言,中華民族“路漫漫其修遠兮”“吾方高馳而不顧”~~

世界上發展好的只有新教文化和儒家文化,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忘本

八旬長者士人風範薪火相傳,三十餘年治學菁華今朝問世 。

作者受教於陳寅恪弟子劉節、師從史學大家白壽彝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