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一小學出臺政策,賦予教師的“懲戒權”

近來,社會上有很多關於學校教育的話題與議論,其中有一個引起了大多數網友爭議的,就是老師對待犯錯誤孩子的處理態度和處理方式,因為社會上關於某某學校老師“體罰學生”的這類新聞實在太多了,有些是真實存在的問題,但有些事情中老師的懲罰又合情合理,然而因為家長疼惜孩子而把老師的行為定義成了“體罰”。

常州一小學出臺政策,賦予教師的“懲戒權”

最近常州的某一個小學就出臺了一項政策,就是關於對老師“懲戒權”的迴歸,給予老師一定的權利,去懲罰一些做錯事的“熊孩子”,這一舉動無疑引起了廣大網友和孩子家長的熱議,有人反對,也有人支持,不知道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會有怎麼樣的想法呢,是支持這一政策,返還一定的權利給老師去懲罰學生,還是說反對這項政策,不讓老師去定義懲罰學生的尺度呢?

常州一小學出臺政策,賦予教師的“懲戒權”

面對這項政策,不管網友們有何想法和觀點,但小編認為,最重要的是與此事有重要聯繫的兩種角色:家長和老師,他們該如何以何種態度和以怎樣的方式去對待“懲罰”這件事,這才是根本。

相信大家都有一個明確的觀點,就是學校就是幫助家長教育孩子的地方,而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忽視。然而現實是很少存在有近乎完美的家庭教育,也缺乏十全十美的學校教育,但是不管政策存在與否,首先要關注的是家長和教師如何共同合理對待教育孩子的這個問題。

其實家長和教師完全可以互為“戰友”,教育不只是老師的事情,同時也是家長的事情。當老師和家長能夠成為教育路上的戰友時,相信很多事情可以迎刃而解。比如說,家長在家裡發現孩子有一些不對勁的情況時,又無從處理,不知道怎樣去和孩子溝通,也不能幫助孩子去處理,這是戰友的效果就出來了,家長可以與老師進行交流,表達疑惑和想法,共同提出解決對策。再者,家長可以與老師主動地溝通關於孩子的性格特點,有何特長,又有何缺點,畢竟家長是從小就陪伴孩子,肯定比老師清楚得多,這不僅能讓老師快速地認識該孩子的情況,還能實現因材施教的有效手段。最後,我認為作為一個戰友,還有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家長和老師完全可以各做一種角色,比如說家長在家裡面對淘氣的孩子,狠狠地批評了一頓,導致不懂事的孩子與父母產生了隔閡或者矛盾,這時候家長就可以與老師展開對話,讓老師知曉其中的因果,老師就可以在學校對孩子進行開導,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同時解開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矛盾。

常州一小學出臺政策,賦予教師的“懲戒權”

除了上面的戰友關係外,我認為家長也要正確理解這個“教師懲罰權”,理性監督老師的這項權利。只要老師的懲罰方式合理,並且能與家長做好溝通工作,就能減少很多誤解,也能避免很多老師的錯誤行為的發生。

具體如何去理性監督呢,小編覺得家長首先得對學校有信心,因為家長把孩子交給學校進行教育,不僅僅是讓老師對孩子的學習知識進行教育,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孩子對正確和錯誤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那麼要實現這種教育模式,就必定要存在獎勵和懲罰。其次,家長在面對懲罰時,也需要做到就事論事,適當時更要幫助老師進行懲罰。打個比方來說,如果孩子因為覺得某個同學相貌不好,就出手打人,而老師只能用口頭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批評,那麼會不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做錯事的代價其實很少,而具備暴力就能擁有很多權利之類的錯誤觀念呢,如果家長不配合教師進行懲罰,那麼要到什麼時候才能給孩子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呢?難道放心地讓孩子隨著自己成長來醒悟?

所以小編覺得出臺這項政策,只要做到學校、老師、家長共同監督與執行的話,是十分合理的,甚至能不斷影響更多的人,讓下一代變得更美好,對此你又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