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禾:黔东南传统稻谷收割,有人却说原始落后,小编认为值得尊敬


在黔东南的大山里,有一种传统收割稻谷的方式“摘禾”,也叫“折禾”。就是金秋十月稻谷成熟时,当地农民把要收割的禾穗一棵棵的手工“摘”下来再挑回家里,而不是用收割机或镰刀收割后把稻谷运回家。

“禾”就是稻谷,这里的稻谷同一些地区的杂交水稻有所不同,产量不大,但生长的很高,它的特点是脱壳做成的大米或糯米,是优质米。

这种米煮的饭特别好吃,香甜又有粘性。但由于产量不高,他们每家的田地有很有限,很少外卖,基本都是自己吃,而这样的收割方式不知传承了多少年,一代代没间断。

这个季节是当地最为忙碌的时候,由于适合收割的期限很短,而“摘禾”的效率又很低,就需要全家上阵,甚至亲戚之间互相帮忙了。

这里农民还在用最传统的耕种方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他们几乎一年都在田地里忙碌,使用着最原始的传统方法耕种,付出最辛苦的劳动,而收获的只是够他们自己吃的粮食。

很多外地人会不理解,这样传统的耕种与收割方式,是不是太落伍后?怎么不用机器收割?怎么不用稻谷机?怎么就这么落后愚笨呢?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机器?不用现代化的耕种方法,这主要是对于贵州的地貌不了解,这里是地无三尺平,到处是山与沟壑,每一块田地都不大,而田地间的落差又很大,没有道路,也就是说无法使用设备或者脱谷机,只能靠人工,设备运不进来,也没有动力,而如果都割下来也运不出去。

看到这里有人还会说,这样的田种它有什么意义,劳民伤财,难怪受穷,为什么不出去打工?首先他们是农民,祖祖辈辈就是这种生活方式,而现在种田的基本都是老人了,年轻人已经外出打工了。这些勤劳的老人闲不住,他们承担着田里的主要劳作,年轻人只在农忙时回来帮一下。

另外这里种的米非常好吃又环保,他们自己吃的就是这种米,而外面的米他们吃不习惯,也觉得不安全。他们不喜欢吃杂交水稻,虽然高产也会种一些,但大部分是喂鸡鸭,人不吃,贵州大山里虽然贫困,但他们有最干净的空气和水源,还有最健康环保的食品。


他们不仅要把禾稻一棵棵摘下来,还要人工担到公路边,近的走几百米,远的要几公里,而山谷的高度落差甚至达百米,老人这一担有七八十斤,完全是人工挑出来,放到公路边的三轮车上再拉回家,这就是为什么不用镰刀,而是“摘禾”的原因,是无法运出去啊。

这挑担的老人七十岁了,刚收割稻谷很湿很重,他沿着崎岖小路向上攀登,走了1.5公里才到公路边,老人放下又回去挑下一担,老人说年纪大了,原来可以挑百斤的,就快挑不动了。面对他的背影小编充满感动,现在农村多是老人种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可他们总有干不动的那一天,那时即便外出打工人回来了,他们能安心这土地吗?而他们很多人很早出去打工已经不会做农活儿了。

小编觉得这些田间劳作农民最值得尊重,他们的付出和隐忍是对粮食、对农田、对赖以生存的大地的尊敬与依赖。这看似一点点的小块农田,而在云贵大山里又有多少啊?放弃一两块田地可以,如果都放弃了,那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又从何谈起,那粮食的价格又该几何?但愿小编不是杞人忧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