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既然這麼厲害,為什麼不把《易經》當教材?

萬事娛樂


試想,如果將《易經》當作教材,那麼學生們通過學習,應該從中學到什麼呢?我們讀書一般的目標有兩個,一個是學習某一思想觀念,另一個是掌握某項的技能。



有人說讀書可以增進智慧,但是智慧卻不是一個可以直接量度的指標。所謂學習到的智慧也無不以一定的思想、觀念、方法、經驗來體現。所以讀書增進智慧無非是學習了某一觀念、立場或方法。

掌握一門技藝,需要記憶和重複,但不必然需要智慧。比如,學習醫藥,我記住了方劑的組成和它的適應症狀,我就可以拿來去用。我不需要去問,為什麼該病會出現這樣的症狀,為什麼這些藥物可以治療這些症狀。所以,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是彼此不同的方向。研究基礎理論需要更多的智慧,而應用研究則需要的智慧較少。當然這也並不意味著凡研究理論的智慧必然多,凡研究應用的智慧就少。

研究理論的沒有一定的智慧不能成功,應用科學中也會出現很多哲人。這些都需要辯證的看。《周易》放到今天不可能當作技術教材去學,那麼學《周易》的目的就無非是學習它的智慧了。我們前面講過,智慧總要以思想、觀念、立場、方法的具體形式來體現。所以如果我們說《易經》裡包含了智慧,那麼它就應當以某個基本思想、觀念、方法的形式來表述它。而不能籠統地說它包含無限智慧卻說不出所以然來。



所謂的基本思想、基本觀念,它的目標是解釋現象,構造自然萬物背後隱藏的機制與規律。達爾文進化論教導我們,生命並不是神創的,它是在機體變異與自然選擇的交互作用下,通過極其漫長的過程逐漸進化而來。這個觀點促進了人們對生命現象的進一步理解,使人類的思想擺脫了神造論的束縛。牛頓《原理》創立了運動三定律,提出了萬有引力假說,使我們理解蘋果為什麼總是向下落。力學的發展,使我們獲取了掌控自然的新手段新技術,機器革命,衛星上天,都是拜牛頓的力學成就所賜。設想如果沒有牛頓原理出現,我們的生產生活狀態,可能仍舊停滯在中古農業和手工業社會的水平上。

試問《易經》提供了哪些有關自然萬物規律或機制的假說,它如何促進了我們對於自然萬物的理解?事實上,《周易》根本就沒有提供這方面信息,《周易》從沒有提供出新的觀念和立場,促使人類對自然認知的跨越性進步。那麼沒有實質性內容作支撐,《周易》的神奇與厲害又從哪裡體現呢?我認為迷信《周易》是一種文化病態。人們刻意將宇宙、萬物、放之而皆準的名詞加在它身上,以此標榜它精深博大。可是,要知道這些概念的外延愈大,其內涵就越空洞。

試問,迄今為止可有以整體宇宙或萬事萬物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存在?現今科學研究都是分領域分學科的,每一門具體學種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宇宙是什麼?宇宙意指了所有存在物,誰能將宇宙所有存在物作一個整體的考量?放之宇宙而皆準只不過是追求真理的一個標準。現代科學的前提下,物質不滅定律,能量守衡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可以勉強稱得上放之宇宙而皆準。試問,易經提供了哪些具體的法則,可以稱得上放之宇宙而皆準。

我們大多數易學者都口口宣稱易放之宇宙而皆準,卻絕口不提《易經》提供的哪些具體法則是放之宇宙而皆準的。人們主觀上將其內容裡並沒有的思想強加給它,還給它戴上一頂萬哲之宗的大帽子。試問,哪位搞中國哲學史與思想史的作者從《周易》寫起。說諸子思想源自《周易》,哪個又提供出無懈可擊的論證。觀點隨便說,不加以思考和論證。我相信,那些作這樣說法的,《易經》沒搞懂,中國思想和哲學也是半瓶狀態。根本輕不起邏輯推敲與事實證明的結論張口就說,偉大的《易經》成了學者們不思進取的藉口。老祖宗已經將該做的事都做盡了,我們現在只要等待現代科學來證明它。從此以後,我們就可以躺在祖先的宗耀裡,時不時鼓吹一下《易經》的偉大,至於觀察了、實驗了、思考了、驗證了,那麼麻煩又費力的事只要科學家們去搞就成了,反正不管你們搞出什麼結論來我這裡面都有。這樣中國的思想史倒也簡單了,一部《易經》說明一切!

我認為不打破這種迷信經典的思維方式,中國傳統文化根本就沒有出路。看一看人類思想史,其進步無不是在不斷揚棄前人成果的過程中取得的。只說近代,牛頓力學統治了幾個世紀後,愛因斯坦幾乎顛覆他的所有基礎觀念,絕對運動並不存在,時間並非均勻流逝,超距的萬有引力並不存在。量子論的出現又顛覆了有關世界決定論圖景的理想,隨機性代替了必然性,愛因斯坦至死不接受量子論的世界觀,他說:“上帝不是擲骰子的”。可是量子論在實踐上仍舊引導了技術革新。按我中國俗話說,這就是“長江前浪推後浪,一代新人換舊人”。可是為什麼到了自己身上,卻又相信老祖宗已經一勞永逸的解決了一切難題。



我們舊文化中並沒有哲學和科學這一詞彙,嚴格來講也沒有與之相對應的知識形態。即使就世界文明史而言,科學也是近現代的事物。為什麼我們偏偏要將哲學與科學的標籤貼到中華文明曙光期出現的著作上,居然還宣稱它可以包羅萬象,超越了現代及未來的科學。中國文化未來的發展,如果不能推陳出新,總處在相對停滯的狀態下,它遲早要被現代的文明淘汰。中國雖然有《道德經》,《易經》這些引以為傲的文化經典。但西方世界也有《理想國》、《形而上學》、《物理學》、《聖經》等文化典籍,毫不遜色。但是,後世的西方還有《新工具》《牛頓原理》《物種起源》《相對論》等更為光輝著作。直至清末,我們仍舊生活在神統治人的觀念中,西方世界則早在十六七世紀打破神造人神統治人的迷信。如何有理由宣稱《易經》比科學更科學。

迷信經典的思維方式是漢朝統治者為便於思想統治而採取的文化策略,獨尊儒術,設五經博士的實質是要將天下學人的智慧禁錮在幾本經書上,所謂先王語、聖人言不過人為標榜的道德與文化高峰。現代社會理性昌明,難道我們還要在神話經典的思維方式下思考未來的前途。《易經》只是上古時代卜筮工具書,它的原理也很簡單,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人人都能讀懂,沒有神秘與深奧可言。上古時代,不可能產生科學的知識形態,那個時代人們被鬼神的迷信控制著思想,不可能去思考什麼萬物本原,宇宙規律之類的課題。

探尋宇宙奧秘要從觀察、實驗的開始,而不能從本本出發。與其抱定某部經書去研究世界,實在不如去擁抱自然,觀察與思考事物的實際秩序。


國學新邏輯


《易經》在古代就是教材,孔子不是把它當作教材嗎,然後《四書五經》也有《易經》。然而《易經》並沒有什麼厲害之處,不過和其他《經》一樣是儒典之一。汝南袁氏還是治《易經》的世家,結果袁紹在官渡之戰也被庶族出身的曹操打的落花流水,當然袁紹可以說是成功人士,但和《易經》學問有多少關係,還真沒證據能夠表明。


《易經》其實分為經和傳兩部分,經是商末周初的占卜記錄,傳是戰國儒者的解釋。所以一般吹《易經》也就是吹《經》這部分。其實卜筮這種東西雖然在商代是非常重要的,當時人甚至逢事必卜,但背後反映的其實是一種神本主義。而周代明顯就更重視人本主義,卜筮也就慢慢淪為雜學了。

作為卜筮記錄的《易經》,當然是有價值的,不過在今天看來,僅僅只是反映一種樸素的哲學觀。類似的還有《老子》,談得越是玄乎其玄,後人越是覺得高山仰止。加上被算命先生們一發揮,簡直成了天書。但個人認為,教材還是要具體、實在、前沿,所以《易經》作為哲學史一部分研究還好,專門作為教材並不合適。




林屋公子


老鬼作為學習《易經》十五六年,算是一個小學生,或許有一點點發言權,談談個人看法。

還是用視頻吧,說的透徹點——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a6700006be8379ffd907\

老鬼歸來


作為一名歷史老師,談談幾點自己的看法:首先你這個問題就值得商酌,《易經》厲害在那裡?對社會的貢獻是什麼?可以幫助學生就業還是提高某一項技能。

二,生活中一些人算卦、算命很準,我也遇到過,但是隻能說預料吉凶,但不起決定作用啊。英國有了工業革命成就了日不落帝國,日本的明治維新差點讓泱泱華夏差點滅國。近代的歷史告訴我們工業才是國家的基石。

三,有人認為廢除封建迷信把一些精華也去掉了,其實你錯了。古人的道是已用,特別是儒家,為什麼要忠君,是為了自己受到重用啊。就算《易經》可以預見未來,那又怎麼樣?也只可能是少數人獲益。但是自然科學不一樣,有了科學,有了工業以來,人類現在一年的生產力抵得上過去上千年的總和,每個地球人的生活都得以改善,這才是大道。

四,如果世間通往真理的道路有千萬條,我肯定選擇科學。但是你要研究《易經》這些東西也行啊,潛下心來,研究,著書,發展理論。任何的體系都應該往前發展對吧!但是你看看真實的情況,學了些皮毛,算命,都去掙錢去了,空借了個古人智慧的名頭。

五、大道至簡,大勢所趨,不乘勢而為,何以言道!


海上的piano


家庭環境自幼接觸~我屬於子承父業,父親研究已經三十餘年。如今年紀大了,很希望我能學得一二,不為他人,自當自己將來能有用到之處,不至於再去求卜問卦。對於易經為什麼不當教材?只能說你孤陋寡聞,還沒達到那個層次,北大~浙大~湖南師範都有,還有很多大學是當哲學課來講。


因為自己在這樣的氛圍中,自小在家聽得最多的聲音,便是銅錢於掌股之間相互交戈,三五聲之後,迎來的是一陣金屬鋪灑在瓷盤裡的清脆,至此一爻列位。待這樣六次金瓷交戈之聲落下,易象之卦也隨之產生。

   然而這只是第一步,得卦後第二步是裝卦,俗話說就是給他穿衣武裝起來,讓裡面的信息顯現出來。比如要納六甲,六神,世應變化,退進之術。。。大運小運流年,在這其中,再配合日主的天干地支,詳細分析在大運中的強弱興衰生克之象等等。同時輔以古代典籍述術卦辭,這樣便比較精確和詳盡的得出結論,這是易術中普遍使用的六爻法,更多精細之處,有機會再講。   

當然還有四柱,還有算數的梅花易數,還有摸籤的玄關秘鎖。易學之中,斷易之法紛繁複雜,但是又相互貫通,其中的易理是不變的。

   這是我現在看的書

說子承父業,那就介紹一下我的父親,家裡一致的評價是一個心直口快,喜歡鑽研的古板人,為此也得罪很多人。研究易學已整36年,直至今日,也能說有所成就。為此至今不忘數落我媽當年是怎麼反對他的,怎麼把他用筷子做的籤都掰斷了,來阻止他研究易學。   

找父親看卦的人有從政的黨政一把手、校長、局長啥都有。有經商的,以房地產開發商和開飯店的居多。徒弟也是收了一籮筐,出類拔萃的也就一兩個。再早幾年年易學還沒有這麼大行其道的時候,父親看卦是要排隊的,隨著近幾年易學的興起,會的人也多了,而父親也已古稀之年。兒女成人,易事便不是他的主要任務了,凡是來看卦的更多的推辭了之。   

代替的是培養下一代,就是我。說來也是,我自小學他就開始教我背六十四卦,當時課文都背不過,但是這六十四卦卻滾瓜爛熟。隨著自己的長大,也叛逆了,高中大學都是在外地上學,學易便也無暇顧及。開始享受自己所認為的生活,直到父親的一次生病,看到父親白髮、皺紋,遲緩。才意識到父親從小對我的期許,到現在我還不能完成,畢竟他研究了一輩子,要是不能承襲下去,自己可能也覺得遺憾。


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闡述關於變化之書,長期被用作“卜筮”。他是古代先賢總結勞動人民智慧的一本書,是一本唯物主義著作。就想我們二十四節氣一樣的道理,到現在還在指導我們農作。乾剛坤柔,乾為天,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的先天八卦乾坤震坎艮巽離兌代表父母和子女。同時有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坎為水,艮為山,巽為風,離為火,兌為沼澤,六十四卦又將這些地理環境演化出八種狀態。這實際上就是我們的一維空間,而時間就是天干地支,是二空間,再加上人這個本體,經過縝密推算,得出屬於三維甚至四維的結果。可以說是一個反向推導的過程,所謂在天成相,在地成形就是這個道理。以上這些都是我自己的理解,我爸並不是這麼給我講的。他講的晦澀難懂~我聽夠了😓

但為什麼周易本身這麼科學,確在很長時期沒,沒得到正統。其實原因也很簡單,這在古代是帝王術,普通人也接觸不到,到了現代很多人學得一點皮毛就開始自稱大家,或者上街坑蒙拐騙,嚴重損毀易經的名聲,一時間也被人所不恥。

在此我想說,如果你對某些事物,不瞭解,但是總是道聽途說,或者超出了你的理解。請先不要急著否定他,把他拿出來研究他,那時你才有資格批判。

凡事一分為二,我們現代人不像以前那麼傻了,如果真沒用,身邊不會有這麼多人用。

至於我~一直在學習中,大家可以關注我頭條號,我也會分享一些簡單的內容給大家


叫我粉筆灰


《易經》厲害,但是把《易經》當做教材很難,這是因為:

一、圍繞《易經》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

不可否認,現在的人們對於《易經》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

有的人把《易經》奉若神明,認為它是大道之源,包羅萬象,至聖至明,應該把它當做經典中的經典去研讀。

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易經》玄之又玄,人們過度迷信,其實它解決不了生產,生活中的任何問題,最具體的就是沒有任何一項科學上的發現和發明創造是根據《易經》實現的,所以它只是一部遠古時代生產力低下時的占卜書,沒有學習的價值。

既然還存在較大的爭議,顯然還不適合當做教材使用。

二、學習《易經》沒有統一的標準。

《易經》中的卦辭,爻辭都很簡練,即使經過幾百上千年的研究,註釋,也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規範的標準。

比如說“乾”卦的卦辭和爻辭中的“咸亨利貞”,以及“潛龍勿用”,“飛龍在天”中的“龍”字。

我就聽過兩個版本:臺灣大學教授傅佩榮解釋“龍”就是遠古時代真實存在的一種生物。

另一個版本是說“龍”指北斗星。

這種例子不枚勝舉,在卦象的研究中更突出。

沒有一個統一的,權威的標準,就沒有辦法系統的學習。

三、目前把學習《易經》當做個人的興趣愛好更合適。

《易經》,先天八卦和以此推演出的六十四卦遠古時代確實就是占卜用的,帶有主觀唯心主義色彩,這和我們現在主流的唯物主義思想是不相符的,肯定不適合當做教材使用。

另外,我覺得學習《易經》需要深厚的古文功底才行,甚至需要對於古文字做深入的研究,這種標準對於即使是一般大學生來說都算比較苛刻的要求了,想要普及當做教材,即使使用,聽起來也如天書一般。

如果只是想浮於表面,學會算個卦倒很簡單,只是解起卦來又不知所云了。


田獲三狐


“徒有其表,根本沒有那麼神”,雖然你小心翼翼的提出了這個說法,卻無意中觸及了(大多數人不願意提及的)真相。

中國文化推崇易經,不過是因為孔子把它編訂為六經之首。孔子晚年讀《易》,韋編三絕。可是我們要小心啊,孔子做的事情就是對的嗎?孔子推崇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們早已把皇帝拉下馬了,我們希望父子如兄弟,而不是板起臉來教訓人。其實孔子並沒有想讓後人把他奉為聖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孔子是個多麼謙虛的人呢,後人卻把它給神聖化了,這真是太糟糕了。

《易經》即《周易》,《三易》之一,因為孔子的推崇所以選定了它作為經典,導致《連山易》和《歸藏易》已失傳。易的意思就是變化,也就是說易經的目的是想尋找變化的規律。只有我們知道,中國傳統對於規律(道)的看法是“道可道,非常道”,古人並不認為我們可以把握事物的規律,當然,這裡說的主要是人事,即社會的變化。《易經》正文總共只有幾千字,用現在的規模來看一篇大文章,考慮到古文用字的簡略,就算乘以十也不過幾萬字,只是一本小書。這本小書裡僅僅能談多少內容呢?在文本之中究竟是否包含了真正的規律?在這個問題上古人都過於盲從了。研究學者歷代都有很多,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的意見都是不一致的,那麼究竟哪一種意見才反應了原作者的意見呢?有多少人在解釋的時候偷偷的加入了自己的簡介,以“六經注我”?

中國古人非常重視《易經》,那麼瞭解是我們瞭解古人如何思考這個世界的一個入口,可以揣摩古人的思想模式。但也僅此而已了。其實他在古代文化當中究竟發揮了多少作用,我覺得是非常值得懷疑的。易經是儒家六經之首,儒家的理想是“一編書做帝王師”,從孔子開始就希望能夠說動諸侯實施他的主張,可是孔子本人都是接連失敗的。後世儒家雖然成功地和皇權相結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是並沒有實現做帝王師的理想,反而在被皇權利用和欺侮,就連董仲舒本人就曾經被漢武帝在朝堂上扒下褲子打板子。

如果說讀懂易經就什麼都懂了,那麼為什麼中國的社會卻陷入了屢屢陷入治亂循環呢,就算太平盛世的時候,也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如果《易經》如此偉大,學習研究著述易經的人那麼多,為什麼沒有能夠拯救幾千年的中國社會?這隻能說其中可能包含了一些道理,但是就算研究者也未必真的讀懂吧。至少在字面上他並沒有把問題講清楚,。

所以在今天它已經變成了非常生僻的學問,我們轉而追求以古希臘哲學為源頭的各個學科,有自然科學,也有社會科學都有很多的分支,並且我們發現這些學科是可以真實的解決問題的。“道可道,非常道”是古人的思想,我們今天認為“道理不辨不明”,必須要明確地說出來。


松鼠老孫


說易經厲害的,請給我們指教一下,易經到底厲害在什麼地方?能不能具體給出易經厲害之處的【實例】?

我們要的是實實在在的事蹟,真真切切的例子,要真實的,不要玄虛的。比如,易經是怎麼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能不能給出一個易經與經濟發展指數的表格?再比如,易經指導或者推導出具體哪項科學技術發明?二進制那是幾十年前就闢謠的東西,就不要再拿出來說了。只要你說出易經與任何一項科學技術發明有關係,我就服你。請你現在證明吧。比如,可以拿易經推導一下《元素週期表》嗎?請你推導一下吧。《人類科學技術史》列舉了3600多種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科技發明,其中中國的有幾百種,請你在裡面找出任何一個發明,證明它與易經有關係如何?如果不能的話,也不要"重大科技發明"了,普通的科技發明也可以啊。任何一個普通的科技發明,哪怕是發明一隻襪子,發明一隻新式的自動鉛筆,也是可以的,只要證明易經與這些發明有聯繫,我也算你贏,如何?你不會一個都拿不出來吧?

上面是物質文明,你可能會說,易經對物質文明沒有貢獻,但是對精神文明有貢獻,那麼,請你也具體證明一下,具體的拿出一個事例出來如何?比如,易經對現代文明社會制度的貢獻,或者對法律的貢獻,請你證明一下。如何沒有,你憑什麼說易經對精神文明有貢獻呢?別扯什麼易經是"宇宙的大智慧",那是鬼話。既然易經蘊含"大智慧",這個大智慧就應該給人類社會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而不是神神叨叨。如果做不到,我們憑什麼承認你有什麼"大智慧"?

易經無非就是一部算卜的書,含有一點樸素的哲學思辨,無論如何,都談不上什麼"大智慧"。一部初中生都可以搞懂的書,你說它如何如何之厲害,莫非你還不如初中生?


懷疑探索者


如果你去看小明的檔案,就會到有一項紀錄。《周易》三學分。大學的時候我學過這個專業。



現在回想起來,我們的大學在學術上還是挺開放的。我們有一個學期選修課就有《周易》,而且它的學分分數和數學一樣,都是三學分。這就意味著它的等級很高。我還記得那時候選修這門課的同學非常多,有一百多人都想選修這門課。但是人數有限,只有前幾十名才能有機會去聽課。不過可惜的就是,當時教學的教授講得有些刻板了,沒有更多的從思維的廣度,深度,哲學,邏輯學視角,管理學視角,博弈論與應對策略,甚至包括八卦推算等等角度,進行詳細綜合的講解。後來我自己又自學過很長時間的易經,以及相關的一些由易經思想衍生的的八卦算命的書籍。最大的收穫就是,吸收到很多中國式的思維方式和智慧的應對策略。因為現在網絡上很多人只要提到中國式這三個字,就把它引申為一個貶義的概念。什麼中國式的家族,中國式的教育,中國式的思維,中國式的管理,中國式父母,中國式的好人等等。這種對中國傳統的文化汙名化是我們特別要留意的。這是某些對中國文化不求甚解的國人對自己文明的否定和否認。

不過當時在大學時候學過的這門課程仍然為我後來學習心理學有很大的助益。

為什麼中國不把易經作為教材?讓每個中國人都學習呢?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這個問題能夠提出來,如果從周易的核心思想而言,有象就有形,也就是算命先生口中常說的天垂象,那就意味著這件事情可成。



所以關於這個問題小明想談以下三點。

第一。易經一直都是中國文化的教科書級別讀物。在古代易經就是中國文人的教科書。四書五經裡他為其首。

古人說周易“無所不包,義理甚廣”。但是最重要的其中蘊涵了陰陽二分的對立統一的哲學體系,這種陰陽二分的體系蘊涵了二進制思想的萌芽,而計算機最基本的操作都是靠電路的高低電位的二進制變化來完成,這就是它和計算機原理的聯繫。 後來它與五行學說進行結合後,很快成為中醫的基礎理論,同時也被占卜者所採用。後來孔子發現周易的理論可以成為儒家的理論支撐,寫成了“十翼”,古時古人學周易都要讀的,因為易是古代“六藝”之一,是讀書人必須要學習的,就好象我們的基礎課程,數學和英語一樣。 但是作為哲學書是一本很不錯的書,可以教給人很多道理,清華大學的校訓“ 自強不息,就來自周易的“乾”卦九二爻,“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第二。首先應該在師範類院校開設易經專業。

在全國開設易經專業最難的就是師資力量欠缺。因為易經並不僅僅是64卦卦象的解釋那麼簡單。他需要相關的哲學思想,需要從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價值的三個維度去解釋。有時候我們要藉助西方哲學邏輯學的工具,來幫助解析易經的思想,有的時候我們又需要用易經的話語體系解釋體系來理解他想說什麼。

目前,國家開放大學將研究在教育學或漢語言文學專業下設立“國學教育”專升本專業方向,嘗試解決學科專業教師學歷進修的問題,力爭用三年左右時間設立“國學教育”本科專業。目前還沒有把易經吸收進去。

但是小明認為,要講好這門課。除了哲學,老師還需要補充邏輯學,心理學,管理學,人類學等等其他的更多相關學科。要想把易經講透徹,又不陷入算命的解釋俗套,是非常難的一件事。也許國家需要組織真正的專家團隊,研究如何教學,編撰一套非常好的解釋易經的教材,這才是重中之重。

第三。九年制義務教育中遲早會開設這門學科。

目前

|中央己經決定在全國中小學推廣國學經典教育

在教學內容方面首次提出了“儒學養正,兵學相佑,道法自然,文化浸潤”學科課程結構。教材在選取了《弟子規》、《聲律啟蒙》、《論語》、《孫子兵法》、《道德經》等十二冊核心經典課程的同時,還兼顧民俗文化和傳統藝術教育,其內容包括茶文化、中國年畫、京劇文化、傳統書法、傳統繪畫、傳統音樂欣賞等,


但是非常可惜的就是,目前還沒有把易經作為必修內容吸收進去。不過這是個非常好的開端,小明能夠預見到將易經引進到國學經典教育是遲早的事情。

互聯網時代正在一步一步地撕碎傳統時代的一切。不管你喜不喜歡,願不願意。目前全世界的神經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互聯網技術徹底改變了我們下一代孩子的大腦生理結構,注意力的分配習慣。人工智能正在改變我們人類進化上萬年的大腦思維模式。更可怕的是,你現在學的一切,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都很有可能在未來的時間中逐漸逐漸變得無用。很多專業畢業就立即面臨著被機器取代的現實,也許我們可以更多地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指引未來方向的開門鑰匙。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易經的思維,以象數思維為最大的特點:天人合一理念。天人合一的本質是時空統一,天人全息和整體性思維。它也許能幫助我們更好的去理解互聯網的本質。

世間萬物有其象,必有其形,實體的物質,可以由空虛的氣轉化而成。氣聚合形成物,物同樣可以化為虛空,這些思想。對於我們理解互聯網時代的虛擬性與真實世界的鏡像關係非常有助益。

總而言之,人類文明的兩大成果,東方的易學思維,西方的還原論分析性科學都是人類文明的兩大成果。近一百多年以來我們更多的學習了西方代表的整個科學體系。但卻對人類文明的東方文化代表成果《易經》卻如此的陌生。也無法從中吸收到更多的營養,這是非常可惜的。小明相信,在接下來的互聯網時代,我們更需要借鑑多種文明的成果,指導人類進步的方向。


如果我們的孩子能夠在小時候,在九年義務制教育中,能夠開始了《易經》教學,並且根據孩子大腦發育的不同階段,逐漸加深教學難度和知識的深度,甚至一直到到大學學習階段,你能夠成為必修課。那麼我們的孩子們就能夠去吸收中國傳統文明的精華。從思維方式,思維角度,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上形成一個非常好的認知習慣。那對我們下代的塑造培養是非常有價值的。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三體的秘密》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6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趙小明心理團隊


易經太厲害了!把他當教材,那那是對易經最大侮辱。

周易到底有多厲害?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華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軍事、科學、文學、農學等豐富的知識內容,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為易、詩、書、禮、樂、春秋群經之首,設教之書,在我國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周易被稱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大道之源。

1,周易是中國文化總綱,沒有易經,就沒有中國文化。

2,易經建立的哲學體系,包含唯物論和辯證法的超高思想內涵,比西方早了2000年。

3,易經最早使用了二進制法,西方人更加易經創造出計算機。

4,易經用數學方法預測吉凶,占卜未來,十分精準。

5,易經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奇門遁甲,五行八卦,都是超級無敵。以諸葛亮為例,八卦陣,木流牛馬,

6,周易之前,還有夏朝的連山易,商朝的歸藏易,前兩部已經失傳,如果不失傳,我們現在統治全人類問題不大。

7,易經基礎上衍生出道家和儒家學說,成為中國5000年的政治智慧,管理藝術源頭。現在很多500強都採用易經當做管理教材。

8,易經學好了可以逆天改命,做生意賺大錢,做學問快出名,做什麼成什麼!

易經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智慧,如果把他當教材,矮化到一般知識的地位上,是對易經最大侮辱,是不敬祖宗。

易經的學問太過博大精深,一般智商的人根本讀不懂,現在讀懂易經的人太少了。向孔子,諸葛亮,王陽明那些讀懂易經的人,哪個不是做出了撼天動地的大事。



抱歉,實在編不下去了,如果攢夠100贊,我就繼續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