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晚年的书风是超越自我还是回归自我?

千千千里马


我在之前的回答里说过,我佩服弘一法师。我没有崇拜的人,如果有,弘一法师算一个。

李叔同出家,是他的人生追求,毅然决绝地出家,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距众生越来越远。

李叔同的书法到弘一法师的书法的转变,是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的投影。他以虐己苦行僧的生活追求律宗;他距离红尘越来越远,路越走越荒芜,心越来越悲凉,书法越来越淡然;字由心生,他的书法印证了他的心境。

有人说,弘一法师的书法不是人写的,这句话有道理。从书法的雄强到不食人间烟火味、洁净、无欲无求,标志着他的书法升华到一个高的境界,甩开了妩媚或雄壮或古朴或华丽,从天到地的距离。他的人生步入凡夫俗子不可理解的阶段,他的书法步入了艺术的顶峰,他的人生道路供人们启发、羡慕、膜拜、思考。

我再次说,将来有机会我要去他的纪念馆看一看。追寻大师足迹,步入化境人生。向大师致敬!!


贺兰山夜话


解释弘一书法是件麻烦事儿,在大众认知中,弘一晚年的字并无甚高水平,不如中青年时期。但我可以肯定的说,弘一对自我修行境界的摸索与逐真,绝非凡夫俗子能窥探一二。其晚年的书风臻至化境,已然处于艺术的巅峰,乃回归自我之象。

无论任何艺术形态,其思想境界都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在中国传统艺术哲学思想中,最顶级的书法艺术形态大概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超脱自然

第二种是:返璞归真

这两句话,恰恰代表了这两种形态。欲先理解弘一法师的书法高度,必先理解弘一法师所达到的境界。

第一种是以王羲之为代表的“超脱自然”

第二种是以弘一为表现的“返璞归真” 。

老子曾言: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何为天下式?

说的就是天下的规范,范本,模子。这里边的代表人物就是王羲之,王羲之的书法乃后人范本,无不宗仿。

王羲之对于书法“法度”的控制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变化如龙的地步。这才是后世大家都尊崇王羲之的原因。用折纸打比方,如历代书家都是折纸的高手,但是只有王羲之一人能用一张纸折出千变万化,而其余人都只是学其部分折纸方法加以创造发挥,才能做出精美作品。

王羲之水平比起后世大家,并没有强在字形和笔法丰富性上,也就是说并没有强在外表。

王羲之所以被尊为“圣”,乃是因为其在有限的规矩内生出无限的变化,而且在变化中体现出时代人文韵味。

这种超脱,渐变成自然。就是书法中最普遍的一种境界,是“超越自我”的境界。

超越自我是有藩篱限制的,而王羲之是完善了“藩篱”又超越藩篱,超越自我束缚的人。所以他的字是“超越自我”的代表。

后世书家大多如此,先学规矩,在从有限的规矩中达到一种出入无人之境。

之所以先讲王羲之,就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弘一。很多人都知道王羲之是书圣,但并不知道王羲之为何无可超越。


字的外形,并不是水平高低的评比标准。就连我们评价一个人都知道,长得好不如人品学识好,为何到书法欣赏上就都成了“外貌协会”呢?

说到底这就是当下书法教育的缺失问题。


看弘一的字,不能从外貌看,而是应该看他超越了什么,回归了什么。

这是弘一中晚年的字,学佛十几年。

说实话,从中青年到中晚年的渐变时期,是弘一字火气最大的时期。

有些“四不象”。

如说佛性,跟55岁以后的作品比起来,火气特大,甚至还有魏碑的影子,而且用笔也无晚年遒劲圆润。

如说外形,跟40岁之前的作品比起来,也差了不少。

这个就很容易理解了,书风渐变总需要一个成熟时期。庆幸的是作为律宗大师的弘一最终还是出来了。

达到了“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的状态,也就是“返璞归真”的状态。

何为天下溪?

其实就是愿意把自己放低,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能“融”万物,能“利”万物,如百川汇聚一般,能融天下溪涧,滋养万物。

且“德”常在,相传弘一死前还嘱托弟子火化尸体时一样要驱赶四周的蚂蚁,以免无故杀生。


这种精神境界,已经不是凡人了,佛家讲的普度众生,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弘一的字宛如返璞归真的“婴儿”,回归自我的本原的状态。

晚年的字,几乎笔笔藏锋,圆润,毫无火气,一点都不伤人。跟一个刚出生的小孩一样,没有情绪,看待万事万物都一样,饿了就哭,饱了就笑,不会生气,不会嗔怒。

这就是弘一书法的高度。

弘一可能没有在技法上超越自我,达到如王羲之一样千变万化的状态,甚至写字用笔是有一定规律的。

但是弘一回归到自我最初的状态了,如天地混元之时,而王羲之乃混元之后自然运行。


在哲学层面,这是两个极端。


弘一的字,并不能看字形,因为他的精华不在字形上。一个高僧会在乎自己吃穿好坏吗?那他怎么可能在乎字形呢?

很多人看到现在“高僧们”开奔驰、用苹果,娶妻生娃很不舒服。

可为何看到一个字如婴儿一样质朴的弘一书法时,又开始肆意批评呢?

问题到底出在谁身上?

说到底,一句话可以解释:世人皆重表象,而轻本质。


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都是追本逐真的人,他们即便看不懂弘一的字,也能看懂弘一字中的心性,也能看出弘一字中的哲学境界。

至于书法评论界中以美丑论英雄的“外貌协会”们,跟当下追捧漂亮小鲜肉的脑残粉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篇文章写了,估计评论区一片骂声。我宁愿欣赏一个有高度的已故大师,也不愿意屈从一群无知的暴民。被骂又何妨?被骂不会出人命,无知才会出人命。


希望大家不要做一个只会看表象的人,如有喜欢,请点个关注,谢谢。


梁宇航


弘一法师是一个奇才,原名李叔同,很多人熟悉李叔同都是从他的一首《送别》诗开始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今千里酒一杯声声喋喋催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弘一法师的这首诗,走过了半个世纪成为了绝唱,每当朋友送别,同学毕业耳畔都会想起这首诗。

很多人都认为弘一法师只是一个出家人,但是弘一法师却是一个全才,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的著名书法家田蕴章口中的奇才,在戏剧,佛学方面都有不俗的造诣。

那么,谈到弘一法师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书法,弘一法师晚年的书法究竟是超越自我还是回归自我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引用田蕴章老师的观点来说明,田蕴章老师曾经在他的讲座里就提到过弘一法师的书法,他首先肯定了弘一法师在其他方面的造诣。

然而,弘一法师的书法在出家前和出家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面貌,就像是两个人写的。




这是弘一法师出家前后的书法对比,可以看出,出家后的弘一法师,他的书法已经完全脱离了书法的条条框框,变得消散,甚至有些想小孩子的笔体,但是这和弘一法师出家后的心境和思想境界都是有关联的,他已经无意于书法,写字只是表达他心境的一个介质,正所谓是“无意于佳乃佳”!他心中没有任何挂碍,因此他晚年的书法是天真的,浪漫的。

我们现在来评价弘一法师的书法,不能单单看他的字,而是应该结合弘一法师的个人经历和心路历程,这样才能对他做出一个完整的评价。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论书画!


铁匠论书画


先回答问题:弘一大师的书法是从超越自我再到回归自我的,准确地讲他是一位灵魂书法大师。

从超越自我到回归自我恰恰是一个人从书法家再到书法大师的过程。

而弘一法师早已超越了书法大师的层面。在晚年,他哪里是在写书法,分明是在展现自己的灵魂,体现了佛家四大皆空,无欲无求,却又圆满通融的境界。你看他的书法早已不受那些笔法的约束,朴拙圆满,浑若天成。他的字那么超脱,那么没有锋芒和火气。他的字一笔一画决不含糊,你能体会出大师那份无尚的恭敬之心,从他用笔的圆融体会到对待万物的平等之心,从他字体舒展笔画柔和体会到大师的那份清净之心。他的字如同他的灵魂是多么的自在啊。

正如丰子恺先生从弘一师的一生总结出的人生三层境界:物质的生存、精神的愉悦、灵魂的自由。弘一师的书法也是历经了这三个阶段。弘一法师中期篆书、隶书,尤其是魏碑体式的书法,那个时期已俨然是个书法家了,弘一大师的书法从在俗时的绚烂到出家脱俗后的清静平淡,都是修心的结果。我等这些俗人大多停留在人生的精神层面,远远没有达到也极难达到灵魂的至高境界。

书法乃心法也,是心灵的迹化。正如古人说"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而已"。这就是弘一大师书法的高度。这也是为什么像鲁迅、郭沫若这样的名人都会以得到弘一大师的一幅书法为无尚荣耀的缘故。

最后发几幅弘一法师中、晚期的书法,最后一图是我自己收藏的,从这幅小便条中的内容,你能看到大师为人处世和为人,令人敬仰不已。

附原文:奉若居士,智览。近因精力哀颓,行动迟缓,他人以后有托写字者,乞陈达其办法。二尺以内小中堂、对联、或佛或菩萨名号,余处已写好者可以赠送。临时题上款可也。若送纸来者,须延缓、有便能写。二尺以外之件,则遥遥无期也。能不送下最善。谨陈不具。演音啓("演音"为弘一大师出家后法名)








皖客正旺


晚年僧气,远离世俗的审美,用笔圆融,做仰视之态,结体消散,圆柔飘举颇有几分喜悦。

早年则是世俗体了,魏碑,行草书皆不错。











法永禅师


从弘一法师的书法中,可以看到他脱俗向佛的过程。他的精神世界本来就是佛的世界,他在红尘中走了一再遭,再一心参禅,他的书风从粗壮刚硬,重墨浓烈到了纤细修长。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从壮怀激烈到心平如水。到了晚年他自己曾说过:“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书法和精神世界一样确是超越了自我。

这写的判若两人吧。虽然时间跨度才十几年,但他主要是写出了他观念的改变,他的内心世界变化了,真是应了那句话“书为心画也”


手机用户中和之水


弘一法师是近代史上一位高僧,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弘一法师的原名叫在李叔同,在他的前半生,他是一位美术教育家、著名音乐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一位多才多艺,才华横溢的人。大家一定很熟悉一首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歌曲就是出自他的手。

1918年正月十五,李叔同皈依成为佛弟子。后半生,他勇猛精进,严修律法,慈悲度世,成为佛门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他出家后诸艺俱舍,独书法不废,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

弘一法师早期书:笔锋锐利,才气纵横,反映了一个青年的才华和蓬勃朝气。

中期的时候,法师书风转型,是渐渐佛法的过度期,他的书法:骨骼挺劲,笔画稍瘦,平淡冲和,与世无争。

晚期的书法:火气消尽,圆润含蓄,归于平淡。他说:“见我字,如见佛法。”让让人感受到宁静淡远,超凡入圣的至情,童趣与高度修养相结合的博大深邃。

我是“樱桃书院”,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樱桃书院


本身能看破红尘,看透尘世,舍弃物欲,就是一个自我的超脱。

书法本身也是随着书写着的思想境界,而奇妙的变化着。

弘一法师作品已不染红尘俗世的尘埃,正如一股清泉,缓缓流淌。又有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

书如其人,其书法作品正如本人一样,忘却名利,忘我,书者与书已融一,达到道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境界。




诺亚方舟荡乾坤


弘一法师,是个做什么是什么,而不是“做什么像什么”的人。

其经历的丰富多彩,造就了他的艺术气质的异彩纷呈。但是如果非要去界定什么,恐怕不是超越自我还是回归自我所能涵盖的。因为,他,一直就“很自我”,自然无所谓超越还是回归。

他的境界,已经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和评价的。我只能在旁边看着,膜拜。因为我以为,他的书法,已经超越了所谓的“风格”和“艺术性”。

甚至可以理解为“回到了写字的初始状态”。

亦所谓“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李叔同先生自17岁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学诗词,兼习辞赋、八股,又从津门书印名家唐静岩学篆书及治印,并与津门同辈名士交游。求学涉及音乐,诗词,书画等,同时翻译,著书。

演出话剧《茶花女》,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先生31岁开始,辗转各校任教,涉及音乐、绘画等。35岁加入西泠印社,与金石书画大家吴昌硕相往来。

《送别》只是70余首词曲之一。


李叔同先生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奇才。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最早把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学贯中西,并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音律、精金石、善演艺,娴熟西画理论和绘画,且各领域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37岁时,李叔同先生受马一浮之点化,于佛教“渐有所悟”,39岁春节期间在虎跑寺度过,取名演音,号弘一。

自此,世间有了“弘一法师”。


1942年(壬午民国三十一年)弘一法师63岁,10月7日唤妙莲法师抵卧室写遗嘱,10月10日下午写“悲欣交集”4字交妙莲法师,10月13日晚8时安详西逝,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弘一大师修持弘扬的是律行,一生严守律宗戒律,悲天悯人。每次在坐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圆寂前曾要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被不小心烧死。

弘一大师的书法,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李叔同先生弘一大师,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对他的书法,鲁迅先生这样评说:“朴拙圆满,浑若天成。”

与大师本人的自评何其一致!

这正是“只有大师才懂得大师”!


昭明书馆


弘一法师佛界大儒也,以佛的精益入字,佛经讲所有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的境界你却用笔法去衡量他的字是不可等量齐观的,也不要妄加揣测什么笔意,天真烂漫自成一体,有道是世事无奇贵率真,我们的眼光都在有法阶段,而弘一法师心中无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