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是什麼意思?農民為何不吃騾肉?

t815856169


“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是什麼意思?農民為何不吃騾肉?

雖然現在在農村很少能看到馬、驢和騾子,但是在以前農村這三種牲畜還是很常見的,它們既是很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幹農活的得力助手。在農村關於馬、驢和騾子的俗語有很多,比如“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臭馬肉

小時候吃過一次馬肉,也是僅有的一次,是鄰居家的爺爺給我們的,他們家的小馬駒因為生病病死了,就分給我們家一些,可能是那個年代吃肉的吃的少,反正是記著馬肉很香。其實人們之所以說馬肉是臭的是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成年的馬經常走很遠的路,所以肉質會很柴,口感不好,很難嚼爛,我之所以記憶中的吃的馬肉很香是因為那次吃的是幼馬肉,因為還未出過遠門,所以肉質會比較嫩。二是因為馬在以前是很昂貴的,誰家有匹馬就相當於現在的小汽車,普通人家買豬肉都買不起,怎麼會殺馬來吃肉呢。所以人們便用臭馬肉告訴小孩子們,馬肉不好吃,別惦記吃馬肉了。

香驢肉

說到驢肉,相信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保定的驢肉火燒,前些年去保定出差,有幸吃到正宗的驢肉火燒,很多年過去了還心心念念那個味道。“天上龍肉,地下驢肉”這句話充分說明了驢肉的美味。人們之所以說香驢肉是有兩個原因,一是驢肉的卻是很香,在以前村子裡養驢有很多,驢除了肉可以吃以外,驢皮還可以製作成阿膠,所以養了幾年的驢在幹不動活以後,人們便會把驢皮賣掉,驢肉留著自己吃。二是因為和驢的脾氣有關係,我們通常會用“倔驢”來形容一個人很倔,驢在幹農活的時候經常會尥蹶子,再加上以前農村驢很多,所以在驢不好好幹活的時候,人們便會一氣之下將驢殺掉吃肉。

寧死不吃騾子肉

騾子是馬和驢雜交的後代,它既有馬的力氣,又有驢的韌性,所以是農民最喜愛的牲畜之一,但是騾子是不能交配沒有後代的。人們之所以會說”寧死不吃騾子肉“雖然有點誇張,其實是因為騾子有很高的使用價值,再加上騾子的壽命很長,有三十年之久,人們怎麼會捨得把吃草又少,幹活又多的騾子殺掉吃肉呢。所以人們才有”寧死不吃騾子肉“的說法,其實就是因為人們捨不得吃掉騾子。

現在在農村馬、驢和騾子很少見,尤其是馬和騾子,因為現在種地全都是機械化,根本沒有馬和騾子的用武之地,驢因為是製作中藥阿膠的重要動物,所以現在有很多大規模養殖驢的養殖場,農戶養殖驢的也很少見了。


小馬話三農


對於物質非常豐富的今天來說,只要想吃,沒有吃不上的食物,包括一些大牲口驢、馬肉等都可以成為桌上的美味。但是在農村一些老人的口中,卻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語就是: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意思就是馬的肉不好吃,這裡提到的臭,其實不是真實的臭味,而是馬肉很材,肉質較粗不好吃,而驢肉卻非常好吃,但是寧死也不吃騾子肉,在以前窮日子的時候,農村的騾子可以下地幹活,幫農民拉車、耕地、磨面、行路……是一個農家的功臣,所以,寧可死了也不能吃這樣一個勞苦功高的騾子肉。

有了以上簡單的說明,題主就可以明白題意了。下面我將這三種動物分開說明,您就更清楚這句話的意思了。

臭馬肉:在以前的農村家庭中,如果能養起一匹大馬,可以說是好人家了。40年前的姥姥家就養了一匹馬,這匹棗紅馬在當時是姥爺的家中寶,不管家裡人出遠門,還是耕種田地,或是去三里以外的河床里拉水,姥爺都要趕著棗紅馬去完成這些事務,它為姥爺家立了大功。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大紅馬已經到了耄耋之年,不能再為家裡做很多重活了,於是姥姥主張殺了它,但姥爺說:臭馬肉香驢肉,馬肉不好吃,肉質非常粗,口感也不佳,咬不動咽不下。聽著姥爺說這番話,小時候的我真以為馬肉是臭的,長大了才明白,那時姥爺捨不得吃馬肉。

香驢肉:“天上龍肉,地下的驢肉”這句膾炙人口的諺語都知道,意思就是驢肉是地下最好吃的肉類。從古到今,驢肉都被譽為是最美味的食物,於是有很多地方都以驢肉為主打,做出很多地方的美食,如河北香河的驢肉餅。其實對於現在物質豐富的今天,驢肉已經不是餐桌上的上等佳餚,但它流傳下來的美味經久不衰。

寧死不吃騾子肉:大家都知道,騾子是馬與驢雜交而生的一種動物,它結合了驢與馬的有點,能幹活是最主要的一大優點。但是在農村老百姓心中認為,騾子的出生不好,所以吃了它的肉對繁衍後代不好,所以就不去吃這個肉。另一方面,騾子為農民們生產、生活帶來跟大的功勞,不捨得殺掉吃肉,所以,就有了這句:寧死不吃騾子肉。

以上內容就是題主所要了解的基本知識點,您還有什麼不同的解釋,咱一起來聊聊吧。


新華融媒新消費


俗話說“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什麼意思?農民為何不吃騾子肉?

馬肉和驢肉放在一起比較,肯定是沒有可比性。“天上龍肉,地下驢肉”誰都知道這句話。沒人吃過龍肉,但是誰都明白龍在人們心中的位置,既然驢肉的價值堪比龍肉了,由此可見驢肉的性價比豈是馬肉可以攀比的。

那麼馬肉真的臭嗎?不能說馬肉臭,或許只是沒有驢肉那麼細膩而已。但是馬也是食草動物,所以馬肉脂肪含量少,肉質鮮嫩,而且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

我們漢族人可能吃豬肉較多,很少吃馬肉,但是有的小數民族卻更多的是食用馬肉,馬肉有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動脈硬化的功效,而且還能夠增強身體免疫力。 馬肉富含蛋白質,所以食用馬肉的人,身體素質更好更強健。

這幾年即使在農村,也很少見到驢了。印象裡的驢,是上個世紀生產隊的時候,那時候往山裡推糞都是小毛驢拉車子,沒人捨得把毛驢殺了吃肉,更別說高大強勁的馬了。在過去農業尚且落後的年代,這兩樣牲畜,都是隊裡不可缺少的幫手。不管是“臭馬肉”還是“香驢肉”,都沒人吃。



說到騾子肉,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不管好吃不好吃,都從未吃過。之所以誇張的說“寧死不吃騾子肉”,是因為過去那時候,雖說生產隊的確有騾子,但我至今分不清馬和騾子,因為長的模樣差不多,後來聽到有人常說騾子不分男女,騾子沒有種族,它是馬和毛驢交配而生,卻比馬和毛驢更能幹農活。所以不管它好不好吃,是絕不可能殺了吃肉的。現在想吃騾子肉,恐怕比驢肉都難尋,因為農村現在的馬和毛驢都少見,何況騾子。在我們老家這裡,騾子近乎絕跡了。


小十六123


隨著現代物質生活的提高,每當談起食物人們往往都滔滔不絕,都有自己的一套見解。在古代,就有一句關於吃的俗語叫做“臭馬肉,驢香肉,寧死不吃騾子肉。”為什麼要這樣講究呢,其實有這樣的一層意思。

“臭馬肉”表面字面意思是說馬的肉是臭的。難道馬的肉真的是臭的嗎?其實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常常在電視上的戰爭中看馬的身影,或是出現在長途跋涉中,什麼快馬加鞭,千里馬等,可見馬的筋骨非常強大,肌肉結構非常發達,正是因為它的這個特點,導致它身上的肉比較“柴”口感不是很好。還有一點代有特殊原因就是馬的價格比較貴,一般只有達官貴人才擁有,普通的農民是吃不起,這樣說會讓農民少了吃馬肉的念頭。

“天上龍肉,人間驢肉”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吧,可見驢肉可以跟龍肉相提並論,表現人們都驢肉的評價之高,是一種不錯的美食。加上驢的脾氣不好,同時還比較懶散,幹活不勤快,所以農民就算是把老了,幹不動的給殺了也不會覺得不好。

騾是一種一種雜交動物,它是馬跟驢雜交出來的品種,它結合了它們身上的有點,唯一的一個確點就是不能繁殖後代,那時候農民民確實知識,以為吃了騾的肉就會變得跟它一個樣,所以都不敢吃。還有一點就是騾的壽命長,好養活,任勞任怨的,能幫農民幹很多的活,在與農民長期的朝夕相處中也有了感情,一般都使不得吃,加上騾的壽命長,就算是老了,幹不動時,肉也比較老了,不好吃了。





路餘生TO


“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是什麼意思?農民為何不吃騾肉?

雖然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好了,但是人的口味卻越來越挑剔了,不過說起馬肉可能很多人都不會喜歡,不僅肉硬而且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味道,這讓很多人都望而卻步的原因。

驢肉為什麼香呢,不是有句古話,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嗎,這就說明了驢肉在人們心中的位置。驢肉肉質細嫩,遠非牛羊肉可比,具有補氣、補虛功能,是較為理想的保健食品之一。

大家都知道騾子是驢和馬結合的產物,騾子是沒有繁殖能力的,在農村騾子的地位就相當於耕牛。幫農民可幹了不少活,所以,農村就算怎樣也不會殺或吃它們的。


鄉村劉肉段


有句話說,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確實,驢肉相對其他肉來說,比較好吃,這個跟其他肉食動物有一定的區別,驢是沒有膽囊的單胃動物,所以吃的比較“挑剔”,只吃秸稈和精飼料,而驢的繁殖又是三年兩胎,少之又少。

為什麼不吃騾子肉呢,大家都知道騾子是雜交,絕育的,所以。。。


河南推敲驢肉


“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是什麼意思?農民為何不吃騾子肉?餵養牲畜是很古老的馴化成果,牲畜的餵養能夠代替人工做許多種的事情,從而能夠起到提高效率節省成本的作用,馬兒也是過去的一種主要交通工具,對於馬的讚美在很多文人書畫之中都有完美的體現,馬、驢、騾作為大型的牲畜,肉類能不能使用呢?


臭馬肉:作為善於奔跑的馬,身體雞肉分佈極為勻稱,能夠很好的利用其優勢不但善於奔跑,而且耐力十足,也是一種具有靈性的動物,馬兒奔跑之後體味較大,被認為很臭,這也是動物運動之後的正常現象,但做熟後決計是不會臭的,馬肉由於纖維粗糙,很難嚼爛,在過去馬堪比現在的豪華版轎車,並不是誰都能過擁有的,吃馬肉也是一些老年之後的老馬,這些老馬雖然不臭,但由於年限生長太久,味道口感確實不咋地。

香驢肉:驢子這種牲畜全身是寶,驢肉紋理細膩,肉質鮮嫩,入口生香的口感被眾人所推崇,驢肉性溫,不寒不燥屬於溫補之中的佳品,素來有天上龍肉,地下驢肉的美譽,驢皮更是製作阿膠的主要原材料,也是著名的滋補佳品,毛驢在過去養殖非常普遍,很多的家庭都會養上毛驢,幫助人們最一些日常生活的事情,數量多食用的幾乎也就自然的多,再說驢肉確實味道不錯。

寧死不吃騾子肉:騾子是馬和驢交配產生的一種牲畜,有馬騾和驢騾之分,具有馬的體型力量和驢子的耐性,最主要的是騾子十分的好養,疾病很少出現,在過去技術的限制下,騾子的數量較少,騾子的價格也是相當貴的,高配置高輸出而且還是低消耗的騾子,是用途非常廣而且受歡迎的牲畜,騾子的價值體現在勞作之中,沒人會捨得將騾子吃掉,因為騾子是掙錢的工具,斷財路的事情是決計不會做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馬和騾子現在變得更加的稀少,為了滿足驢肉的供應,專業養驢的養殖戶還有很多,但養馬和養騾子的確實是越來越少了,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棒奔霸


“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是什麼意思?農民為何不吃騾肉?

中華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在吃肉做菜方面有些人更是深諳其中的道理,什麼肉什麼時候吃最好,什麼肉該怎麼做都是有一定的講究的。在我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飲食文化,可能有些肉類在一些民族地區不能吃,但在其它地方就可以吃,這就是民族地區的差異,對待這些差異我們要學會尊重不同的文化。馬肉、驢肉、騾子肉相信很多人都沒有吃過,畢竟它不像豬肉那麼普及,但在食用這些肉方面卻有很多的講究和技巧。


“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這就是我們古代的飲食大家總結的關於吃肉的一句俗語,表面意思是,馬肉是臭的,所以最好不要吃,但實際上是因為馬肉的製作成本比較高,在古代也只有達貴貴族能夠騎的起馬,更不用提普通人吃馬肉了;香驢肉,大多數都認為驢肉比較美味,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就有人提出了“天上有龍肉,地上有驢肉”,都是人間至美的食物;“寧死不吃騾子肉”,這肯定是誇張的手法,騾子相對馬來說數量就比較少了,因為是馬和驢交配產生的騾子,所以數量比較少,但騾子在幹農活卻是一把好手,意思是說人們相對更珍惜騾子一些。

馬、驢、騾子是我們古代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隨著現代機械化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牲畜逐漸從勞動力轉變為人們餐桌上面的美食。“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這句俗語凝聚的是我國古代人民在飲食方面的見解,“不吃騾子肉”源於人們對於騾子數量少的認識,同時也是源於人們對於生命的尊重和憐憫。


老農民說事


很實在的說法。

但現實的問題是,誰能分辨出馬肉驢肉和騾子肉?要說馬肉臭驢肉香,誰能分辨得出來?個人認為,所謂的“臭”,就是指的馬肉不如驢肉香吧!媒體報道過的驢肉造假,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人們都吃了,消化了,誰敢說自己吃的驢肉就是真的驢肉,而不是其他的“驢”肉?所以有的食客無奈的說,乾脆商家不如直接說馬肉就行了,但誰又見過哪個肉店掛著賣馬肉的牌子?而按照大眾的經驗,“食無驢”而驢肉“大行其道”!

再說“寧死不食騾子肉”,前述已說過。另外,死了不一定是騾子肉所致,吃了騾子肉不一定會死。所以題主的問題“是什麼意思”,其實就是那個意思;“為什麼農民不吃”~不但農民不想吃,工人也不想吃,關鍵是“您無法辨別”。



陳景軍律師


首先說,無論是驢、馬、騾,肉都挺好吃(我都吃過),比如:在新疆就有吃馬肉、灌馬腸的習慣,。假設說是因為人與動物長時間相處,有感情後不忍食之,我認為有些牽強,哪隻耕牛在完成使命後避免了肉被食、皮製革的命運?下面這個真事兒給我以啟發:十多年前,我在城鄉結合部買了一塊新鮮騾肉,興沖沖的回家,母親卻給我一頓罵,說:騾、馬是使“力”的牲口,一般沒啥毛病,不會殺了吃肉,言外之意是市售騾、馬肉不是好肉的概率很大,食用有健康風險,這也許是“馬肉臭,寧死不吃騾子肉”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