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柳姓著名景點(一)

【和聖陵園】在河南濮陽縣八公橋鎮柳堌堆村。

全國柳姓著名景點(一)


【柳下惠墓】山東新泰柳下惠墓位於新泰之柳裡以北。最早關於新泰和聖墓的記載,見於明·嘉靖《泰山志》卷二《遺蹟·帝王》載:“柳下惠墓:在(泰安)州治東南一百里,至今村人尚多展姓者,村名曰柳裡村。”清光緒年間,泰安知縣毛蜀雲層三次捐資整修,並植楊柳千株,以致柳拂堤岸,惠風和暢。1995年毛之重孫即臺灣毛鑄倫先生,繼承先輩遺風,又捐資重修了柳下惠墓,建了石坊、石亭。墓南北60米,東西50米。墓前石碑鐫刻“和聖墓”三個大字。石坊有毛鑄倫之父毛登沂撰寫的坊聯。自和聖墓渡過柴汶河1公里,便是和聖故里,走過和聖坊就進入了和聖園。

山東省兗州市柳下惠墓位於泗莊鄉高廟村東。原有一個大土冢,高約5米,周長約80米。在冢的前面有一廟屋(墓前亭堂),旁邊有石碑,上刻“和聖柳下惠之墓”,清康熙年間兗州知府金一鳳立。後因用土被挖,1966年被損壞掉。

河南濮陽柳下惠墓位於濮陽縣八公橋鎮劉固堆村。這個佔地一畝多的古墓,是春秋時期的大善人、大清官“坐懷不亂”的柳下惠之墓。墓有五六米高,邊緣用磚頭壘成一層一層臺階,每層臺階上面都種滿了竹子。墓前有一個一人高的小廟,旁邊還有一個半米多高的石碑。

【和聖園】在山東新泰之柳裡以北。和聖園建有和聖祠、柳下書堂、惠風閣,一湖碧水掩映亭臺樓閣,假山通幽,曲橋渡水,湖光山色又被綠柳環繞,大有無錫園林之威。

【柳下惠故居】古墓遺址據山東省泰安市史料記載柳下惠,名獲,字季,又字禽,柳下(今新泰市宮裡鎮西柳村)人,後人尊稱柳下惠。春秋時為魯國士師,掌管法典刑獄。西柳村有柳下惠墓遺址。據舊志記載,墓方形,縱橫各40餘步,高6丈,用大石砌成,四周立有界石和土堤,東南面壘石壩,後均毀。和聖古祠無存,今僅存和聖故里碑及清代泰安知縣毛蜀雲德政碑記。現在新泰市景觀有蓮花山省級森林公園、梁父山北齊刻經、柳下惠墓、隱仙觀、光華寺青雲山。

【和聖柳下惠故里】清嘉慶李兆洛纂《風臺縣誌·營建篇》載:“今平陰縣孝直鎮展窪村是展禽故里。”李兆洛纂《鳳臺縣志·營建篇》“柳莊寺,在展溝西南八里展窪村。春秋柳下惠居此。附近展姓尚多,傳為展禽後裔。”孝直鎮位於魯西地區、濟南西南部,是平陰縣的南大門。因恪守孝道,忠厚信直而得“孝直”之名。自古以來,即商賈雲集,貿易繁榮。屬沿海經濟開放區。鎮域面積143平方公里,截止到2012年有人口6.22萬人。是山東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名鎮。

【和聖祠】和聖祠位於河南焦作市恩村,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0年),位於恩村一街東頭十字路口的西北角,坐北向南,面臨恩村大街,東傍石河,後抵恩村古老的十里狼牙溝,佔地面積達2000餘平方米。

原恩村和聖祠規模龐大,面寬21米,進深110米。祠內的主體建築是和聖殿,面積達120平方米,還有拜殿(40平方米)、東西兩廂房(各50平方米)、前後花園(合計280平方米)、大門和圓券二門以及臨街房(共90平方米)、圍牆等。進大門回首,望板上題有“和聖祠”三字,門樓中牆上題有“柳河東”三字,圓券二門正面有磚刻“河東郡”三字,背面有磚刻“源遠流長”四字。另外,恩村和聖祠還在該村大街文廟東鄰置有庫房院落1座,其中房屋6間;在西閻河村置有墳地25畝,東交口村置有耕地6頃。耕地收入備年節、祭祀時用。

恩村和聖祠先後分三次建成:初建於明正德年間,由承恩鎮(即恩村)柳氏四世鳳巢、鳳週二人主持,因他們遷來日淺,財力不足,只建了和聖殿、拜殿、前後花園以及圍牆。和聖殿為木構架歇山頂,布筒瓦屋面;拜殿為木構架捲棚,布筒瓦屋面。後經明末戰亂,損壞嚴重。到清乾隆十九年(1755年),由承恩柳氏九世大文、大嵩二人主持,集資大修擴建和聖祠。其間大嵩病故,於是合族決議由大嵩之子元瑾、元璐二人接替主持修建,將和聖殿由三間擴建成5間,增建東西廂房各3間;在拜殿前,新建圓券二門一道,並且在磚券的院牆外加條石護牆,一抗洪水沖刷。到了清光緒十七年(1892年),由承恩柳氏十一世希和、希曉等人主持,第三次對和聖祠進行修葺,將臨街房5間以及大門建成,並對和聖祠的部分設施進行改修。至此,和聖祠內的建築全部完成。這裡供奉著華夏柳氏始祖和聖柳下惠、河東郡第一開國公大書法家柳公權、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等柳氏歷代名人,還供奉著承恩柳氏始遷祖——柳茂本的靈位。

【柳渾墓】在江西省宜春市洪塘鎮江村一山上,該墓碑刻有“宰相柳渾墓”字樣及其夫人和子孫的姓名。1950年以前,萍鄉縣一直屬於袁州府管轄,因幾度柳渾隱居,加上他們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標有柳渾墓地的家譜一直不外傳,所以外界對柳渾墓地一直是個謎。20多年前,上慄柳氏後人發現柳渾墓並修繕。

柳渾(714-789年),原名柳載,字夷曠,一字惟深,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人。唐代名相,柳惔六世孫。

【柳貫墓】在浙江蘭溪橫溪鎮。根據宋濂在《行狀》中的記載,柳貫的靈柩南歸後,與其夫人合葬於浦江縣“通化鄉荊山之阡”,位置就在現在的蘭溪橫溪鎮。不久之後,柳貫兒子柳卣出面邀請柳貫的好友黃溍、弟子宋濂、戴良撰寫《墓表》、《行狀》、《墓表碑陰記》等,並刻在碑石上,這些都有證可考。最近幾十年,柳貫墓因疏於管理維護,漸漸荒蕪,成了一個乏人問津的小土坡。直到1989年,柳氏後人根據《蜀山柳氏宗譜》關於歷代先祖生死卒葬的記載,以及村中老人的指點,才重新找到了淹沒在荒草叢中的柳貫墓。當時柳貫墓地已經十分簡陋,通過仔細辨認,依稀可以看出稍微凸起的小土坡,那高高的墓表碑刻都已不翼而飛。1992年,為了紀念柳貫逝世650週年,柳氏後人成立了柳貫研究會,集資重修了柳貫墓。

柳貫(1270——1342年),字道傳,婺州浦江人,元代著名文學家、詩人、哲學家、教育家、書畫家。博學多通,為文沉鬱春容,工於書法,精於鑑賞古物和書畫,經史、百氏、數術、方技、釋道之書,無不貫通。官至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與元代散文家虞集、揭傒斯、黃溍並稱“儒林四傑”。

【柳公權墓】位於陝西省耀州區阿子鄉讓義村北約1公里處,於1956年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省文物事業管理局批准成立柳公權墓文管所。是耀州區人,柳公琸、柳公權系親生兄弟的墓地,琸墓在東,權墓在西,相距46米。墓地各立石碑一通。碑文上下款相同,均為:上款“賜進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陝西巡撫畢沅書”;下款“大清乾隆歲次丙甲孟秋知耀州事張鳳鳴立石”。綽墓正文隸書:“唐兵部尚書柳公公綽之墓”,權墓正文隸書:“唐太子太師河東郡王柳公權之墓”。

一說在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李後鄉(現歸三里鎮)焦王村(現歸澇池莊村)。墓址上有李後小學。1994出版的《藍田縣誌》記載:“位於李後村的柳公權墓原高8米,覆鬥形,底部30×30米。詳見本書《藍田柳公權墓地及後裔之商榷》一文。

全國柳姓著名景點(一)


【柳公綽墓】位於陝西省耀州區阿子鄉讓義村北約1公里處,參見上條。

【柳公權文化紀念館】柳公權文化紀念館位於陝西省耀州區阿子鄉讓義村柳公權墓園大門西側,陳列分為人物簡介、柳公權墓簡介、藝術成就、作品賞析、人物故事、傳承與發展、實物展示等七大板塊,系統展示了柳公權及其兄柳公綽的生平事蹟、藝術成就及柳體書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選自柳育龍《家譜與尋根》,歡迎補充。

作者簡介:柳育龍,陝西藍田人。字博騰,號兼然,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後裔。因姓柳,故自號柳柳先生。201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系中國詩歌學會、陝西省作家協會、陝西省詩詞學會、陝西省青年文學協會、藍田縣作家協會、帝王陵文化研究會等會員,雁塔區詩詞學會副會長。專注於文史方面研究,先後出版《焦岱史話》《藍田柳氏生甲公家譜》《家譜與尋根》《家譜編修指南與答問》《柳姓史略》,另有文化專著《歷代柳氏家訓集釋》《文化視域中的輞川圖景》《歷代藍田作家群體研究與綜述》等10餘部作品待出版,作品獲得各種獎項30餘次,個人事蹟被新華社、人民日報、陝西日報、文化藝術報、中國訪談網、中國人物網等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