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会在2019年降息吗?

士安12



通常所说的降息,是指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


一方面,2019年降息的必要性确实有所提高


因为目前经济仍然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2018年3季度GDP增速已经回落至6.5%的近10年最低水平,全年可能在6.6%左右,较上年的6.9%明显回落。而2019年的下行压力可能只会更大。


从外部环境看,始于2016年的全球复苏共振已接近尾声,IMF、世界银行和OECD均下调了2019年的全球增长预期,再叠加贸易谈判的不确定性,预计外需难有起色;从内部动力看,高债务率仍将制约投资与消费,企业与居民的信心与预期较弱,房地产正处在周期向下的拐点,金融去杠杆虽告一段落,但信用扩张意愿不足,风险偏好较低。


这些因素都将与长期经济增速换挡趋势叠加,给经济造成一定的“下台阶”压力。预计2019年经济增速继续回落至6.3%。在我国经济运行的历史经验来看,下行阶段降息将成为政策选项之一。



但另一方面,降息可能会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


一是可能会导致房价反弹。房地产是对利率最敏感的行业,因为抵押贷款目前仍然是依托基准利率。一旦降息,经济未必能起来,但房价很有可能会应声而涨,从而使过去两年的调控成果付诸东流。这是目前政策最大的忌惮。


二是可能会加剧人民币贬值压力。从美国情况来看,2019年仍在加息进程中,尽管加息预期放缓,但仍有可能完成一到两次的加息。而如果我国选择降息,两国货币政策将继续分化,中美之间利差将相应收窄,从而加大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压力。


三是与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方向不一致。近几年来,央行在利率市场化初步实现后,一直在推动货币政策框架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存贷款基准利率在新框架的地位逐渐削弱,而逆回购利率、MLF利率等政策利率角色逐渐凸显。所以央行过去几年多一直没再动过基准利率。如果贸然调整,可能会扰乱政策信号,阻碍这一转型。


四是物价水平不支持。2019年猪肉将进入涨价周期,从而推动食品价格走高,上游PPI可能会走弱,但出现通缩的可能性并不大,预计2019年CPI在2.3%左右的水平。而目前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在1.5%,跟物价相比,显然没有降息空间。


五是降息未必能收到促增长的效果。货币政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叫“推绳子”,即可以通过收紧绳子抑制经济过热,但很难通过放松政策推动经济走强。2018年面临的典型困境就是“宽货币未能转化为宽信用”,即流动性本身是宽松的,但由于资产荒,难以流入实体经济。在明年的市场环境下降息,可能也难以收到促增长的效果。


实际上,如果从货币市场看,近期银行的资金成本已经有所下降,10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42%,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7个和0.4个百分点,已经有降息效果。


结论是,

2019年央行更有可能继续定向降准,即通过释放大规模、低成本资金替代此前以MLF、OMO为特征的碎片化、短期化操作,降低银行间市场的资金成本。而降息的可能性并不大。



王静文


近日,央行行长易纲出席《新浪·长安讲坛》,谈到了货币政策、股市、债市、汇市等相关问题。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其中一句话: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下行周期,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货币条件,但宽松的货币条件必须考虑外部均衡,也不能太宽松了,因为如果太宽松,利率太低,会影响汇率,要在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找到一个平衡点。而当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产生了矛盾,就要以内部均衡为主,兼顾外部均衡,找到一个最优的平衡点。

而在今年10月份,央行行长易纲在2018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的发言及答问时是这样说的:

货币政策方面,当前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既未放松,也未收紧。货币政策工具箱中有足够的政策工具可以运用。

也就是短短的两个月内,他对货币政策的表述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既未放松,也未收紧”转变了现在的“相对宽松”。

一、目前的货币政策是紧缩还是宽松?

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分为数量型和价格型,简单理解,数量型是调控货币数量,价格型是调控货币的价格。过去,我们一直是以数量型货币调控为主,比如降准、MFL投放、逆回购操作等。目前美欧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是价格型货币调控方式。

在本次论坛上,易纲也表示“货币政策正逐渐从“数量调控为主”转为“价格调控为主”。

1、我们一般用广义货币M2来观察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从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11月广义货币M2增速是8%,这是历史最低水平,也远远低于2009年最高的近30%。从这个意义上看,货币政策并不宽松,也没有放水。

2、价格型来看,今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利率不断走低,主要有两个代表:一、易纲认为,市场上最重要的七天回购利率(R007)下半年比上半年有所降低。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4%下降到当前的3.3%。这两个利率是金融机构间相互借钱的成本,利率的下调意味着银行资金比较充裕。

总的来说,M2和市场利率背离反映了两个问题:1、宽松货币没有起到宽信用的效果,即银行惜贷惧贷。2、惜贷惧贷原因在于经济下行周期,银行找不到好的贷款项目,毕竟银行从来都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问,目前的货币政策是松还是紧?答,金融体系是松的,但实体经济是偏紧的。

二、中国经济处于下行周期的论断来自哪里?

中国三季度GDP增速6.5%,增速回落至十年新低;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7%,连续几个月出现下降。

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放缓至8.1%,消费增速再创2003年5月以来新低。

2、2018年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9%,增速比1-10月份回升0.2%,但还处于年内较低位置。

3、中美贸易摩擦下,2019年的进出口贸易压力还比较低。

三、货币宽松的空间在哪里?

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工具比较复杂,既存在受央行直接管控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商业银行-企业、居民之间的借钱利率),又有完全市场化的货币市场利率(金融机构之间的借钱利率)比如七天回购利率、同业拆借利率等。未来货币政策的空间主要在3个方面:

1、降准,我在10月7日《央行宣布降准,告诉我们8大信息!》一文当中说过:目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普遍在10%以上,意味着有近20万亿的商业银行资金被冻结,而在发达国家准备金率普遍在3%,央行有巨大的降准空间。

2、下调政策利率,所谓政策利率一般是指央行-商业银行之间的借钱利率,比如下调MLF利率、逆回购利率进而拉低金融机构之间的借钱利率(七天回购利率、同业拆借利率)。2016年以来,在美联储加息的引导下,央行被动上调MLF利率和逆回购利率。恒大研究院认为,目前一年期3.3%的MLF利率处于历史最高点,较历史低点3%有30BP的灵活调整空间。

3、下调基准利率,目前的基准已经3年没有调整了,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是1.5%,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是4.9%,需要说明,现在的基准利率是历史最低位,如果下调影响非常之大,不仅会降低新购房人的房贷成本,还会降低已购房人的房贷成本。

四、降准降息的效果如何?

自2008年以来,中国经历了3轮降准降息,效果如下:

1、每一次都能促进M2反弹,但增幅越来越低;

2、第一轮降准降息(08和09年)促进GDP的反弹,但后两轮只是起到企稳的目的。

数据来源:wind,中国指数研究院综合整理

数据来源:wind,中国指数研究院综合整理

数据来源:wind,中国指数研究院综合整理

如果明年央行降息,那么就意味着开始第四轮的宽松,若成真,可能与前几轮有很大的不同:

1、目前地方政府、居民、企业的负债率远高于前几次,降息的空间非常小,宽松的空间也不大,所以易纲用于“相对宽松”的词来表述,也就是宽松是相对的,相对2016、2017年来说的。

2、现在的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借钱利率已经接近甚至有时低于央行-商业银行之间的借钱利率,也就是现在商业银行现在并不缺钱,今年央行4次降准,但民营企业资金还比较紧,关键在于银行惜贷惧贷,这与货币的传导机制有关,在这个资金传导机制尚未完全打通之间,降准降息作用是有限的。

3、未来的宽松对楼市的刺激有限,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A、因为降息空间有限,居民买房或月供成本可能降低,但是幅度还是太少。B、从开发商融资的角度上看,监管层对房企融资的限制仍相当严格。12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优质企业直接融资进一步增强企业债券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通知》仍然提到“不用于房地产投资和过剩产能投资”。

对比历史的宽松周期,基建、房地产往往是稳增长重要推动力,但考虑到地方债务问题、国企杠杆率过高问题、居民债务过高问题。基建、房地产发力的空间非常有限,未来可能集中在减税,明年或许有大动作。


小白读财经


一般情况下,只有在经济运行不佳、外部也在降息的情况下才会选择降息。那么,2019年是否具备降息条件呢?

先来预测推断一下2019年的经济形势。从总体上讲,2019年的经济形势是不太乐观的,尤其是外部环境,可以说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如果贸易保护和单边主义得不到有效遏制,那么,外部经济环境会更加恶劣,不确定性更多。同时,美国股市的下行,势必带来全球股市的震荡。因此,对经济的正向作用也很差。所以,从外部环境来看,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要大于正面影响。

从内部情况来看,调结构、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的任务依然很重,供需矛盾依然很突出。如何更好地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如何有效取缔无效产能,如何确保就业,如何化解债务风险,如何在加大楼市调控的同时不影响房地产市场稳定与发展,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所以,2019年的经济形势是不太乐观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应当存在降息的可能。

但是,由于美国持续加息,虽然从近期美联储的表态来看,2019年加息的节奏会明显放慢。但是,谁也无法保证,美联储会停止加息步伐。因此,如果我国降息,势必会带来国际资金进一步向美国转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降息又是有风险的。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应当加息。

所以,在降息与加息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矛盾的。从总体上讲,主动降息的可能性不大,但存在被动降息的可能。那就是只要经济基本稳定,就不会降息。


谭浩俊


央行调整利率的原因?

调整基准利率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最有效一种手段,当经济出现过热或过冷现象,央行都有可能采取调整基准利率予以调整。

当经济过热时,央行上调贷款的基准利率,这样就增加了贷款者的贷款成本,从而可以减少贷款总额,以达到减少贷款投资,消除经济过热的作用。此时,央行举动意在表明,收紧银根,有意控制不合理的经济泡沫,调整宏观经济运营状态,以达到合理稳定增长。反之,如果央行下调基准利率,则表示央行采取放宽银根的政策,意欲促进投资,改变投资不足带来的经济萧条局面,促进经济增长。

2019年会继续下调基准利率吗?

从2011年开始,我国的存贷款利率就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直至2015年的最低点后至今未在调整(如图1),当时不断下调利率,最主要的因素就在于我国的实体经济出现了问题,整体经济下滑,这点既可以从我国2011-2015年的GDP增长情况(如下图2)来判断,GDP增长率一直下降;也可以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来判断(下图3),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2015年增加最多,所以2015年下调的次数最多,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刺激经济增长。不过当一年的存款利率下调为1.5%,贷款利率下调为4.35%的历史低值后,国家就未再调整基准利率了,一方面是这个利率已经处于极低值,另外一方面是经济趋稳,从不良率可以看出2016年之后整体趋势平缓。

2018年,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形式总体表现较预计形式好,部分银行更是实现了“双降”,而按照行内的调研报告预期,2019年形式会较2018年更好,故而我认为2019年降息的概率不大,甚至可能会出现提息的可能性。

之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在第一财经金融峰会上,就发表了一番重讲话,相对明确的表达出对长期低利率环境的警告以及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建议。中心的思想就是要提息了。

今年两会期间,卸任前的央行行长周小川也表示,我国目前的整体利率偏低,未来低利率或将告一段落。当然后续由于卸任,提利率的事情也暂时搁置了,但是无论是研究所所长还是前央行行长均是专业的人士判断,且我国的经济情况整体好转(2017年GDP增长率较2016年已经有所提高,2018年还未结束暂无数据,上半年与2017年基本持平),因此,综上分析,我个人认为2019年提息的概率远高于降息的概率。


鲤行者


央行不会在2019年进行降息,虽然现在市场中存在降息的声音很大,但个人依旧认为降息的可能性很低,升息的概率更大。为什么?

一、央行自2015年年内5次降息以后,至今利率一直保持低利率状态未发生变化。

从我国1990年至今利率水平看,2015年经历了5次年内连续降息,三个月、六个月、一年期、二年期的定期存款已经是最低水平,可以说是历史最低水平。三个月为1.1%、六个月为1.3%、一年期为1.5%、二年期为2.1%。就算是三年期,也是相近于历史最低水平,相差水平低于0.3%。

从升降息的规律来看,一般连续性升息或者连续性降息之后会存在相反动作,也就是一段时间内进行着连续升息,当一段时间未发生改变的时候,接下来降息的概率会更大。而2011年之后至2015年发生了9次降息。

在这种情况之下,利率还跌至何方?已经跌不下去了。如果说是存在着降准,那倒是概率很高,甚至说一定会实现。但要说降息,从现在的角度出发,并不会。升息的概率更大。

二、国际利率水平逐步攀升,我国存在加息预期。

美联储2018年一直进行逐渐式加息,一年期利率已经达到了2.25%水平,高于我国的1.5%水平。并且中国香港以及韩国已经进行了跟随式的加息动作。各经济体之间对于国际资本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如果存在利差较大,那么国际资本就会向着利息更多的地方流去。所以,在美联储逐渐式加息的背景之下,我国加息的预期更高,而不是降息的预期更高。

所以,2019年央行并不会降息,降准倒是概率更大。相反,如果经济条件一旦允许,2019年升息的概率会更大。


厚金说


先来理解,什么叫做降息?

降息是指利用利率调整,从而实现现金的流动性。而央行降息是指央妈通过下跳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贷款基准利率达到调节市场资金供应,从而刺激实体经济运行。

央行降息会带来什么后果?

如果降息,银行存款利率肯定要下降。那我们储户在银行的存款利息肯定要减少,相应的我们对于将钱存在银行的意愿降低了,大家会觉得,把钱存银行变得非常“不划算”。从而促使存款从银行流出,更多的拿来投资、消费,以获得更高的收益,会使资金的流动性增加。

如果降息,银行贷款利率会下降。降息同时带来的结果是贷款基准利率降低,减轻了实体经济贷款融资的成本。举个例子,降息前贷款利率10%,贷款100万,一年利息支出是10万,而降息后贷款利率5%,那贷款100万,一年的利息支出是5万元。这样一来,减轻了企业贷款和融资的成本,对于实体经济投资创业带来正向刺激作用。

什么情况下会降息?

降息是国家对于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当实体经济出现过冷的现象,央行会采取降息的政策,以来改善经济不景气的局面,从而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2019年央行是否会降息?

个人看法是2019年降息可能性不大,要么继续维持当前利率,要么有加息的预期。


2015年10月24日以后,我国的利率水平一直处在一个历史较低的水平。三年以来,央妈再也没有调整过基准利率。

从实体经济角度来看,各领域热钱主见减少,银行坏账率也明显下降,说明实体经济向好不需要通过降息来提高流动性,所以降息可能性非常低。

三年以来,国内经济发展趋稳,利率也已降无可降,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1.5%,贷款基准利率4.35%。而国际市场利率水平逐步攀升,迫于国际市场的压力,央妈今年实行了四次降准,从而减轻流动性不足问题。


财富公元


降息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降准几乎没有悬念。目前虽然说市场流动性紧张,经济增长速率放缓,但并没有到需要加息来刺激经济的地步,总体来讲,还算稳定。

IMF发布的2019年全球经济展望,表示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新兴国家面对巨大的汇率压力。随着美联储加息缩表,逐步收紧,资本回流,美元投资从新兴市场抽离,给其带来压力,这种压力逐渐显现。

鉴于国内目前经济形势,实体经济复苏并不明显,GDP依旧大量倚靠地产基建,房产风险等级加剧,国内主要安全隐患就是信贷和地方债务。股市、楼市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此后也面临更多考验,香港很可能成为亚洲战场,一旦经济出现波动,首当其冲的就是就是香港楼市刺破,接着恒指下行,甚至港元汇率大幅波动。

我是Roseview财经,更多问题敬请关注,欢迎一起交流讨论,希望对您有帮助。


Roseview财经


个人觉得央行大概率不会在2019年降息,一方面在如今美联储继续处于加息周期当中,如果央行选择降息的话,巨大的息差无疑会导致热钱大量的外流,而且降息之后,资金的流动性会进一步的宽松,无疑会导致人民币进一步的贬值,因而降息的弊端是明显的。另一方面此前高层已经多次表态不会再进行大水漫灌式的货币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所以这两点足以支撑2019年不会降息。

虽然经济的增速开始放缓,民营企业发展困难,但是高层如今已经从积极的财政政策来进行解决,多次强调对企业进行减税降费,同时对于极度困难的民营企业给予了纾困资金,既然财政政策已经放松了,而且经济还没有达到那么困难的局面,也就没有必要再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了。

而且今年已经连续两次进行降准了,释放了一定的流动性,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这几乎已经验证了货币政策的效果有限,而降息,释放的流动性还不及降准,所以就更加没有必要了。


侯贤平


  央行是否降息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如宏观经济不如预期,出现过冷现象,那么央行则会采取货币政策,比如通过降息来刺激经济增长,哪怕是伪增长,比如带来高通货膨胀。

  同理,如经济过热,热钱哪里都是,投资流通泛滥,那么央行则会加息进行收紧货币供应。比如近期美联储连续加息,因其利息较低导致很多热钱投资到海外,而通过加息的手段可以使流通在外的资产回到本国,刺激国内市场发展。

  反观我国的经济发展GDP增速放缓,特别是2012年开始明显放缓,也致使从2012年央行开始降息,直到2015年最后一次降息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将至1.5%,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那么2019年会降息吗?应当不会降息也不会加息,维持利率不变。因为各种宏观经济指标较为稳健,没有降息或加息的条件,也未看到重要人物提到加息或降息的资讯。

  从实体经济来看,并不存在明显的热钱过多,而商业银行的坏账率在下降,说明经济向好,不至于企业破产倒闭导致银行坏账率的产生,即不需要通过降息来提高流动性;而在流通方面有所不足,比如房贷利率大幅上浮,且今年央行实施了四次降准等等,原因应当是美联储连续加息带来的压力,即不太可能进行加息进一步消减流动性。


三人聚众


又到了房地产才能救中国的时刻了~坐等2019房价报复式上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