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奉如来之命,赏赐唐僧一件锦襕袈裟,唐僧为什么不经常穿?

leslie_cheung


提这个问题的人其实陷入了一个误区中。要把这件事情说清楚,咱们就要先从袈裟说起。

首先,“袈裟”一词原是来自梵语。直到晋朝时才将它改唤做了“袈裟”。袈裟是僧尼的“法衣”。它是将衣料剪成小片,类似田地的形状,然后再将这些碎块缝缀而成一件整衣,叫做“袈裟 ”。

“袈裟”这样做的目的是有着深刻寓意的。佛众认为世间凡人种田,收得的五谷庄稼,养的是人人性命、而佛众种田,则是养的修善积德、智慧法身。故此”袈裟“被佛众视为“福田”。因此也被称为“福田衣”。



在佛经中也记述着一种特殊的“金襕袈裟”。那是佛家阿含经中记述道:“佛的姨母摩诃波暗波提夫人,曾献给佛一件“金缕袈裟”、另据菩萨璎珞经说:天人福盖曾献给我佛八万四千金缕,所织成的“袈裟”。而袈裟主要分为“五衣”、“七衣“、”大衣“三种,统称叫为”三衣“。它们的制法各不相同,根据不同场合来穿戴。

袈裟被视为佛教的标帜。是圣人之表。穿上袈裟,既有各种殊胜功德。


咱们谈完袈裟的来历,再回过头看一下问题:观音奉如来之命,赏赐唐僧一件锦襕袈裟,唐僧为什么不经常穿?

在《西游记》中,曾写道唐僧得到如来托观音所赐的一件“锦襕袈裟”。可莫要小看这件“锦襕袈裟”。这件袈裟让观音菩萨夸赞道:“龙披一缕,免大鹏吞噬之灾,鹤挂一丝,得超凡入圣之妙。但坐处,有万神朝礼,凡举动,有七佛随身。”

而袈裟的材质呢?冰蚕抽丝,仙娥织就、神女机成。穿上满身红雾围绕、脱下彩去翻飞.....

要是我也会情不自禁地想:要是我有这么好的一件宝物,我肯定天天穿着啊?唐僧要是天天穿哪还会有取经途中那种种磨难呢?


唐僧在一旁估计也很委屈,这事怨我啊?!人家观音在最后交代了:这袈裟,闲时折迭,遇圣才穿。闲时折叠,千层包裹透虹霓,遇圣才穿,惊动诸天鬼神怕......

事这真的是这样吗?回答是:“确实”。不说在在《西游记》里菩萨交代过不能天天穿,更不能随便穿。就是在凡间,众佛尼在平时都是以一身短打扮的衣裤或是“五衣”来干活劳作。只有到了听经闻法、诵经礼忏、或是大众集会这等场合下才会穿“七衣”、而当国王重臣召见时,这才穿戴“大衣”。

由此看来,不是《西游记》中唐僧不想穿,而是有交代,和限制!这才在取经途中不经常穿戴”锦襕袈裟“。文中如有表述错误,实无冒犯之意,敬请谅解。



恒实说


财不外露,富不外炫。人世间红尘滚滚,图财害命,绑架勒索,仇官仇富的事还少吗?唐僧之所以不经常穿观音菩萨赏赐的锦襕袈裟,一者是袈裟是佛门无价之宝,穿上它招遥过市,容易被贼惦记。有句话不是吗?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在观音禅院,悟空不听唐僧劝告,执意拿出锦襕袈裟与那百岁老和尚比宝,看得老和尚哭天抹泪,说活了这么大岁数从没间过这么好的袈裟,非要放在自己禅房看一宿不可。看一宿还不行,非想据为己有,想图财害命,放火烧死唐僧师徒不可,多亏猴子借来避火罩,才免唐僧一死。不想害人害己,老和尚竟被烧一命呜呼。锦襕袈裟也被黑熊怪偷走,悟空费了好大劲才把袈裟夺回。经此一劫,袈裟再不敢轻易拿出示人了。二者是观音赐予袈裟时有交待:平时叠放,见拜神佛或倒换文牒时才可穿上,也就是在正式场合才可西装革履穿戴,既是对神佛国王的尊敬,也是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穿了自有莫大功用好处。三者唐僧是出家人,出家人讲究清修,整天穿个满身红气缠绕的锦襕袈裟,不利于清修。四者唐僧去西天取经,有十万八千里之遥,整天徒步行走,再穿着锦襕袈裟,小心谨慎,绊腿绊脚的,极不利行走。有鉴此四者,锦襕袈裟虽好,唐僧却不能经常穿在身上。😄😊


sunjin72976689


小悟空又淘气了

你家全是馅儿也不能天天吃饺子啊?包个包子啥的不也正常吗?

马云坐拥两千亿身价也没天天把钱顶在脑门上炫耀啊。

赌圣有一件战无不胜的赌圣战袍,也只在决战的时候穿啊。

锦斓袈裟虽然是红装,穿不穿的也不影响人物属性呀,万一招摇过市再让人给爆了,

得不偿失么。

《西游记》原文
叮咛那取经人。但恐善信难行,我与你五件宝贝。"即命阿傩、迦叶,取出"锦澜袈裟"一领,"九环锡杖"一根,对菩萨言回;"这袈裟、锡杖。可与那取经人亲用。若肯坚心来此,穿我的袈裟,免堕轮回;持我的锡枚,不遭毒害。"

大boss如来说道“给那新手村刷怪的唐三藏一身装备,就说首充送大礼”拿出锦斓袈裟,九环锡杖,又跟观音说“这俩给唐三藏穿上,一件加法强,一件复活甲,好了,请开始他的表演”


道门守卫者


这个问题有深度,本熊想想……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江流儿先生的生平。什么?不知道江流儿是谁?就是咱们那位金禅子九次转世的唐僧啊。甫一出生就被生母放在一块烂木板上(请别跟我说是木盘,也别问我一板烂木板能承托一个新生儿……书是这样写的)顺流而下被一和尚收养,光阴似箭、日月如梳,成年后的江流儿从养父处得知身世,削发为僧找外公道出一切,随后在官兵的帮助下将“杀父夺母”的刘洪“埋单”……换句话说,唐僧只是为了方便行事才削的发,还不是真正的出家……转世的金禅子就是牛,也不怎么修心礼佛就懂小成佛法,还能操持水陆法会(这里的bug很多,不过考虑到只是个铺垫,实在不应过于纠结,随他随他~)然后就是观音大士化作一老僧把一杖一袈裟卖给唐王,并说要解决唐王的问题须有大成佛法,至此,观音大士正式将佛祖交代的任务启动……而唐王得到杖和袈裟后到唐僧领命而去的章节非常有意思,原文不重复,大意就是这杖和袈裟,每个都价值连城,但也是个烫手的山芋:得到了,就要出发去西天取经,山高路远且妖魔横行,生死难料啊!得不到,看着很眼馋但小命要不要?推辞?唐王一怒,人头满地,其中必有自己的颈上之物,且名声就坏了,俗话说得好: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想我(唐僧)仪表堂堂,长得一身好皮囊,就这么认怂不行啊。心思百转千回下,把心一横:想要威,就唔好戴头盔(出去之后,找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躲着就行了嘛,有活路,有活路。观音心想:小样,想跟本座玩心计?你太嫩了,这回你是不去也得去,不取回经书我怎么向领导复命?快去!)“小僧愿代吾王往西天取回真经” 啧啧啧,看看什么叫有水平的说话,这就是有水平的说话,既表了忠心,也示了无奈,别人还挑不出毛病,厉害吧?也就是因为有这两个烫手山芋,唐僧才不得不踏上取经之路……换作是本熊,对这两件东西也是又爱又恨哪,能少见几眼还是少见的好,眼不见心不烦尔~再加上一个原因:出门在外,财不可露白,低调一点才能活着久一点。

好了,以上就是本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一些个人观点,欢迎拍砖~


守竹园的老熊


锦襕袈裟,世之宝物,流光异彩,金线织成,能防水火之灾,能超亡灵升天。

此物虽有奇用,也须防树大招风,古语云:带兵如带敌,带钱如带贼。

记得唐长老只将此物略为展示,便引得百岁得道和尚羡慕不止,忘了道行。黑熊精也起了抢夺之心,忘记了兄弟情份。可见此物虽好,但人心难测,未免因财,因法惹出事端,丢了性命。这反倒失了慈悲之心。

人生在世,也应如此,不可炫富招摇,省得坏人惦记,枉失钱财性命。


月影浮空



静心请静


财不露白,没有实力保护,就算后期有了几个徒弟还有后台也挡不住同样有后台的妖怪和想一波肥的疯子


君艳李


唐僧敢显白吗?刚到观音后禅院让孙悟空一亮相,那老和尚就一眼相上了。还想谋衣害命,谁成想害人不成方惹事端,把个观音后禅院竟给烧个精光,多亏孙悟空机警,借来避火罩,他们一行四人方可脱身。

唐僧早就不让孙悟空露富,他不听,方招来大祸。唐僧早知世人贪心太重,恐惹事端。一图安生,二图少让众生犯错误遭因果报。


用户和言悦色


你爬山越岭风餐露宿时候也穿着华服啊,就这么一件华服不等重要场合穿啊,你衣柜里衣服都不穿,干啥都穿最贵那一个啊


不食嗟来食只收现金


从生活角度来回答。

属于正装,出席正式场合,比如见国王出席佛法交流会拜见如来穿。

平时赶路就不用难么大场面转的正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