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了二宝后大宝的变化这么大?我们该怎么安抚他?

dj小周


跟我家情况一样,生二宝的时候她才不到两岁,还记得二宝刚出生在医院 的时候,她还很开心有个弟弟,都不让别人碰,后来回到家以后可能对二宝照顾的比较多,有点忽略了她。她从小就是跟我睡,有了弟弟后怕吵到她,就让她跟奶奶睡了。就发现她开始经常耍脾气,尿裤子,还经常背着我们打弟弟。没办法,出了月子以后,我就尽量把时间都用来陪她,还让她参与照顾弟弟,拿个尿不湿,喂个奶粉什么的,有什么事情也是尽量偏向她多一点,等弟弟四五个月的时候,就让闺女又跟我睡一起了,一个人带两个孩子睡,有时弟弟夜里哭会吵到她,我就问她吵不吵,她说一点都不吵。其实孩子就是想黏着你,这个时候你应该给她多一点的关注和爱,并告诉她,弟弟以后会是她最亲的人就行了。


坚强不过是逞强罢了


有了二宝后,大宝发生上述情况真的比较普遍。身边有很多朋友也因此而困扰。有以下几个现象:

1、有二宝后,大宝产生退行行为。所谓退行,就是大宝把自己退回到婴儿的状态,本可以自己如厕,现在会尿床,要重新用完尿不湿;本来不吃奶瓶,不喝奶粉了,现在重新要喝;动不动就会发脾气。这些都属于退行,目的是赢得关注。

2、退行背后的原因。在这些看似有点恼人的行为背后,其实是二宝的恐惧和焦虑情绪所致,他害怕爸爸妈妈因为小弟弟小妹妹的到来,而疏忽了减少了对自己的爱。他发现小宝宝只要哭闹,爸爸妈妈会第一时间跑过去抱抱,所以他想学习小宝宝,模仿小宝宝的行为,来赢得爸爸妈妈的关注。

3、其他人的言语影响。有些爱开玩笑的亲戚或邻居会以开玩笑的方式说:你妈妈生了小弟弟,就不要你了。类似这样的玩笑会在无形中伤害大宝的内心,“这是真的吗?”他需要验证父母对他的爱,于是通过不断的退行和发脾气等来索取爸妈的关注。

那么如何缓解大宝的焦虑,顺利度过这个磨合阶段呢?

1、怀孕期间,就不断地给大宝做心理铺垫。

2、二宝出生后,让大宝参与照顾小宝。多一份担当,多一份爱。

3、二宝出生后,家人分好工,有意识地多花时间陪伴大宝,而且尽量做到两边都照顾到。如果逛街给小宝买衣服,那么给大宝也买一个他喜欢的玩具。说到这个,让我想起龙应台曾写的一本书《孩子,你慢慢来》里面有一个故事:聪明体贴的邻居。龙应台二宝出生后,邻居们来探望,都会带上两份礼物,一份给新生儿,一份给大宝,还顺带着夸大宝懂事,有责任感;让大宝感觉到因为小宝的到来,不仅收获了认可,还有额外的礼物。这也许就是过来人的体贴了。

回答来自(牛爸爸育儿堂),期待您的关注和留言。


牛爸爸育儿堂



二宝的到来分散了家里人对自己的关注和爱,大宝不可能感受不到的,有变化真的不足为奇。我二宝刚生下来一个月,大宝对妹妹很好奇,每天都想和她亲亲和握手,总体而言他的行为和情绪也还不错,在这里分享一下我家的经验。

  • 不要过多改变大宝的生活习惯
在生二宝前我就跟先生商量好,尽量不改变大宝的生活习惯,不要让他感觉二宝出来了他的生活就不一样了。所以尽管二宝出来了,大宝的生活基本也和原来一样。家里人原本觉得月子期间我晚上很难照顾两个宝宝,想让大宝晚上跟他们睡。我和先生坚持了下来,说还是自己来吧。如果妹妹生出来就马上让他觉得不能跟爸爸妈妈睡,我想他是无法理解的。选择维持原状,虽然有时二宝的哭声会把他嘈醒,他也很懂事地翻翻身就睡了。



  • 父母做好分工

早上因为有老人家可以帮忙带带二宝,我就会尽量抽时间跟大宝多待会,陪他玩游戏、画画、读书等等。晚上先生下班回来,他就负责跟大宝玩,我就去照顾二宝。总之,父母还是要合理分工,抽多点时间陪大宝,别因为二宝的到来就减少陪伴大宝的时间。

  • 给大宝分配照顾二宝的任务
这点其实很关键。别总是认为大宝还小,不懂得照顾二宝。像我家大宝虽然只有三岁,但是只要我跟他说帮妈妈拿块尿不湿给妹妹,帮妈妈看着妹妹有没有吐奶之类他都是很认真负责地完成的。妹妹在睡觉的时候如果家里人说话大声一点,他自己也会跑过去让家人小声一点。其实,给大宝一点照顾二宝的任务,他是很高兴的,会觉得自己是个小大人,在这个家庭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这些方法你可以尝试一下,或许能让大宝的情绪好一点,慢慢适应他的生活里有二宝。


桔柚妈妈成长絮语


这是二胎妈妈的必经之路,每个大宝都会有情绪变化,必经二宝出生前,大宝是全家的关注点,突然多了个小宝宝把全家人的关注都抢走了,大宝心里肯定不开心。我家二宝刚出生时,大宝还很欢喜她没有意识到多了个宝宝意味着爸爸妈妈的爱要分一半出去,爷爷奶奶的爱也要分一半出去。坐月子期间不能和大宝一起睡,每天只能陪大宝玩一会。还没出月子大宝不满情绪就大爆发,夜里不睡觉大哭,一点小事情也要发脾气哭,跟你描述的情况基本相同。到现在小宝快一岁了,大宝好一些,我也算总结了些小经验,首先如果大宝还没分房睡的话,那就让大宝继续跟着妈妈一起睡吧,这对安抚大宝情绪很重要。另外等小宝大点偶尔单独带大宝出去玩半天,这对修复亲子关系很好,这半天爸爸妈妈是属于自己的,这让大宝能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并没有因为多了小宝宝而改变。还有就是带着小宝和大宝一起玩,慢慢的大宝就学会温柔对待小宝宝,而且增进手足情。总之多关注大宝的情绪,她故意发脾气时,很多时候就是嫉妒小宝宝能在妈妈怀里,而自己不能,曾经那可是属于她一人的怀抱呀!



俩宝妈米粒


二胎放开,大家有了拥有两个孩子的机会。

可是不要忘了,二胎开放前独生子女思想已深入人心二十多年。

以为我们只能有一个孩子,我们通过读书、学习、网络交流在胎教、生活、教育、物质方面给孩子充分的保障,我们倾其所有仍唯恐在养育过程中给孩子的不够多。

现在这个享受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恩宠、没有体验过需求不被满足的掌上明珠,要面对一个宠爱还胜于它的二宝,心里的落差无异于天上地下。

如果我们按照常规的教育思想养育,大宝比二宝大,大宝应该懂事,大宝应该让着二宝,那么,大宝就真的被“凉拌”了。

杨威的双胞胎女儿出生后,召开的第六次家庭会议,由杨哥哥主持,两个议题,一为感恩我们家伟大的宝妈,二为恭喜杨哥哥有了两个副秘书长(他是我们家秘书长)。

杨威的家庭议题不是恭喜女儿的出生,而是恭喜“杨哥哥有了两个副秘书长”,之所以这样表述,说明还是

把杨阳洋放在家庭第一位,两个妹妹是帮助他的“副秘书长”。

杨威的处理方式给我们做了表率。

二宝驾到,大宝的家庭地位不能动摇。

二宝来到后,作为父母,这些问题需要注意。

给二宝买物品,别忘了给大宝来一份

二宝到来需要购置很多物品,二宝新增的物品不要只让大宝看着,也给大宝买一些,让他明白父母并没有忽视他。

尽量不要当着大宝夸奖二宝

“二宝好乖啊,二宝今天真懂事,二宝真贴心”,这些话最好不要说,父母夸奖二宝的任何话,在大宝听来就像是在贬低他。

不要比较大宝和二宝

“二宝比大宝小时候漂亮;二宝四个月长牙了,大宝五个月才长牙;二宝能喝100ml奶粉,大宝当时才喝80ml”,父母这些无心的话,会让大宝觉得自己不如二宝好。

不要影响大宝的生活

养育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肯定需要很多时间精力,但是无论多忙,都不要忽视了大宝的需求。大宝之前的饮食起居要照常,尤其是上学的孩子,千万注意不要影响他的学习,如果大宝在家庭和学习上都受到影响,会带来很深的负面伤害。

总之,我们还是一切以大宝为主,尤其是出现冲突时,要先顾及大宝的需求;所有我们认为大宝应该承让给二宝的,都由大宝主动提出,而不是父母建议他或者强迫他做。

要让大宝自己感知到,二宝是他最好伙伴儿,不会夺走他身边的任何东东,只会让他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职妈俩宝日记


有了二宝之后,大宝有这样的行为是一个普遍现象。

以前的时候,我们是以大宝为中心的,什么都是围着大宝转 。二宝到来后,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不再以大宝为中心,对大宝的要求也不是第一时间满足。所以大宝慢慢的有了抵触情绪,也有的大宝出现了返婴行为。这都是宝宝们想要引起大人注意的一种举措。

我家大宝今年十岁了,在二宝出生后都有这样的行为:以前可以自己睡一张床现在必须要有人搂着;给二宝买的衣服他穿不上,要顶在头顶上;帽子戴不上也顶在头顶;口水巾每次吃饭的时候他都要围着;奶粉他也要喝;给二宝添加辅食他也要吃;最可笑的是二宝用的尿不湿他也偷偷的穿😊😊

没事的时候我和他谈心,告诉他虽然有了妹妹,但妈妈依然爱你,不会因为妹妹而对你的爱变少。因为妹妹现在太小,需要妈妈仔细的照顾,以前妈妈也是这样照顾你的。孩子会明白大人的话,慢慢的他就接受了妹妹,并且爱自己的妹妹。


有武很幸福


有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那么我说一下有了老二之后,我们是怎么安抚老大的吧。

我家有了二宝的时候,大宝也是特别的敏感。但好在有一点,怀着二宝的时候,我就经常跟她讲她小时候的事,讲她在我肚子里的时候我和她爸是怎么样的期待,她一生出来之后我们一家人是怎么对待她的,说的她的心温温柔柔的,也特别期待肚子里的弟弟妹妹到来。

生孩子的那天,我让她爸爸给她准备了一个礼物,她一放学就到病房里来了,爸爸把礼物递给她说:恭喜我的豆宝宝有了弟弟。她就特别特别的开心,还非要抱抱弟弟玩。她说弟弟是她见过的宝宝里最好看,最可爱的一个。

我们会经常翻出她刚出生时候的照片,跟她现在的弟弟对比,简直是一模一样,她就喜欢得不得了。

以上我所说的,都是为了让她能够产生共情。即便是她的心里也许会产生落差,但因为跟她刚出生的时候的事情结合起来了,让她在听到自己小时候的那么多好玩的事情之后,自然而然的就喜欢上了刚生出来的弟弟。

等到出院以后回到家里,因为老二太小了,家里人的精力难免会多放在他身上一点,老大就觉得自己被忽略了。这个时候她如果犯错了,我吵了她,她就会哭着说:我不要弟弟了,我不要弟弟了。仿佛我吵她不是因为她犯错了,而是因为有了弟弟才吵她的。听到她这样说的时候,我就会反思自己的态度。然后我就故意当着她的面装模作样的吵弟弟:你知道今天为什么吵你姐姐吗?因为你姐姐今天犯错了,如果你以后犯了这样的错误,也会挨同样的批评,不要以为你小我们就不吵你,现在你还小,但你要引以为戒,姐姐也有很多优点你要好好去学习,知道吗?

然后吵完弟弟我就问她:你是不是不要弟弟了?你如果不要弟弟了,我们就把弟弟送人吧。

她就会紧张的说:我要弟弟,我才不要送人呢!

就这样,每次她一犯错, 我就连着弟弟一起吵,久而久之她就觉得弟弟跟她是一伙的,他俩是同一战线的。

等到弟弟慢慢长大了,会淘气了,我就吵弟弟吵得多一些,她总是要护着弟弟,还总是说:这是我弟弟,你别吵我弟弟。害得现在弟弟一淘气看我要发脾气,就躲到姐姐身边。俩人好得不得了。弟弟也是,如果姐姐不在旁边,吃什么东西都要给姐姐留一份,给他买玩具就非得也要给姐姐买一个才行。

所以,孩子之间关系是否协调,并不在于孩子是怎么样的,而在于家长是怎么做的,家长有义务去帮助孩子疏通内心的症结,有了老二之后要加倍的爱老大,不能让老大觉得多了一个人来分享爸爸妈妈的爱,而要让她觉得,爸爸妈妈多生了一个宝宝来爱她。


陪宝宝写日记


孩子不想要弟妹是怕“失宠”,因而

内心没有安全感。父母要提前打好“预防针”,让孩子觉得有了弟妹会“得到”更多,而不是“失去”。

1 给儿子讲有弟妹的好处:爸妈不在家时,有人跟你玩,当你的帮手。

2 见到别人家两个孩子在一起的场景,指给孩子看,“看那两兄弟玩得多开心!”

3 给孩子阅读有兄弟姐妹为主人公的正面故事给他听,让孩子感受到手足情的美好情感。

4 理解孩子的担心,为他分忧,“你怕有了弟妹跟你抢东西,是吗?其实你现在玩的东西,弟妹还不会玩呢,等他长到你这么大了,想玩你的东西了,你都玩腻了,

并且等你长大了,我和爸爸会给你买更新的东西。”


父母有时候母为照顾小宝而忽略了大宝的情感需要。建议:

1. 在带小宝的同时满足大宝的需要,比如给他们唱儿歌、讲故事、做游戏。

2. 给大宝找事做,找到主人翁地位,“你能照顾弟弟/妹妹了,真是妈妈的好帮手!”

3. 在小宝面前夸奖大宝,帮大宝找到当哥哥姐姐的自豪感,“小宝,你

看你哥哥/姐姐多好,还帮你拿毛巾过来。”

4. 把可能要发生的不好的事用正向的语言表达,变不良动机为良好动机,比如大宝要抢妹妹的玩具,“大宝,你是不是要把汽车玩具拿过来开给/弟弟妹妹看?”大宝要抢绘本,“你是不是想找出绘本里的精彩图画给弟弟/妹妹看啊?”如此,他也不好意思去做“坏事”了,会找台阶下或去做好事了。

《时尚育儿》杂志,为孕、0~3岁家庭提供权威育儿、生活消费指南,点击右上角关注。


时尚育儿圈子


有了二宝后,大宝这一系列变化都是正常的,他会认为爸爸妈妈对他的关爱减少了,这一系列变化都是为了吸引爸爸妈妈的注意力,父母在照顾小宝的同时也别忘了关心大宝,要让大宝感受到爸爸妈妈跟以前一样爱他,只是小宝宝完全离不开妈妈,所以妈妈会对小宝宝照顾得多一点,平时也可以让大宝做妈妈的小帮手,给小宝宝拿尿不湿、奶瓶等,幼儿时期的孩子会很乐意帮妈妈干一些活,也能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需要的,平时让大宝逗小宝玩,多增进两人的感情,有时候大宝把小宝逗笑了,他也会很有成就感。



虎妈猫爸萌娃


我是萌芽研究所的主理人Lina,我来回答一下您的问题。


我家哥哥今年4岁,弟弟2岁,弟弟刚出生的时候,哥哥也是不仅情绪不好,也会让“弟弟不好过”。其实有研究发现,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头胎、二胎之间的利益争夺关系。对于先出生的孩子来说,新生命的降生是一种压力,是儿童期一种重大的创伤经历,他们会体验到强烈的嫉妒。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正视,不要回避,这只是孩子们的常态而已,我们需要慢慢引导。


孩子心生嫉妒,是源于不理解和陌生感,那就让孩子们多了解对方,自然地相处,不要因为担心他们打架,总想办法隔离他们。不管两个孩子再争、再吵、再闹、再打,都让他们天天在一起,一起玩耍,在同样的环境中,接受同步的生活频率。


同时多跟大宝多介绍小宝。比如:“唉,小宝有时候很好玩对不对,他笑起来萌萌的,手脚肉肉的,摸起来很舒服,像一个布公仔……但是他有时候也有点麻烦呢,因为他还小,经常大哭,会撒尿、拉屎到床上,妈妈昨天刚换了一大床单是不是?所以妈妈需要做很多事情,你会觉得妈妈没有理你,大家没有照顾你,你心里不舒服,你甚至可能会想,妈妈不爱我了,妈妈只爱小宝宝。如果你这么想的,别怕,一定要来告诉我,你知道的,妈妈爱你,你是我唯一一个大宝,我们始终如一地爱你。什么时候你感到伤心和生气,都可以来找我们,我们可以一起来解决,好不好?”


还要注意尽量给两个孩子相同的陪伴时间,尤其是大宝,尽量提升跟她相处的质量。可以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段,让孩子提出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相处,成为陪伴大宝的“专门时间”。

以下是我在自己的亲子关系实践中检验可行的亲子沟通方法:

1)多促进两个孩子了解和共处。

2)孩子有情绪,要引导孩子说出来,并试图理解孩子——哪怕下意识觉得并不合情理。

3)尊重孩子的决定,并且让孩子提出解决办法。父母不应该是孩子的独裁者,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创造性的方法,最后再强化,并积极化方法的影响。

4)如果孩子的生活状态,比如睡觉质量、作息和饮食都处在不良状态,比如已经出现了半夜尖叫、不睡觉、缺觉等行为,孩子的情绪会进一步恶化,那么我们

首要解决的是孩子的睡眠质量。当孩子心情好的时候,再着手改善手足关系,会比较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