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與小湯山

小湯山鎮位於北京正北、昌平城區東南,是北京市昌平區轄鎮之一。地緣位置絕佳,坐落於前門、故宮中軸線的北部延長線上,自古為畿輔名勝,建有帝王行宮,以溫泉和大、小湯山聞名於世,素有京畿明珠、溫泉之鄉等譽稱。近代已降,小湯山由昔日的皇家禁苑,轉變為向公眾開放的旅遊勝地,一時間,一些重大的政治和軍事事件相繼在這裡繽紛登場,也吸引著慕名而至的眾多文人墨客到此駐足遊觀。

光緒十四年(1888年)八月,31歲的康有為應順天府鄉試,落榜不第。感時傷事的他,隻身至昌平、登居庸、覽湯山。是日夜,康有為宿於湯山行官旁之野店,居茆屋,食酸菽,飲淡酒,濯溫泉,起居陳設雖極為簡陋,然舉目四望,豆棚花遍野,古行宮在側,明月溫泉相伴,康有為不禁陶然大樂,胸中煩悶一掃而消,於是舉杯對月,引吭高歌,賦《夜宿湯山行官旁野店》詩一首,以遣客愁,其詩云:

朝作居庸遊,暮作湯山宿。

就食酒家胡,石磴蔭茆屋。

高柳低拂簷,豆棚花已熟。

素月度河漢,娟娟花若浴。

野店無長物,白麵與酸菽。

引杯對月酌,頹然醉幽獨。

興酣忘旅羈,高歌動鄰曲。

土人走相驚,群出視以目。

引踵就溫泉,小坐且濯足。

人生多苦憂,此樂未易續。

北首望行殿,禁木鬱森肅。

仰睇躡華雲,俯視槐懷祿。

得意在適然,豈貴絲與竹?

“朝作居庸遊,暮作湯山宿。”這首詩是康有為遊歷昌平期間,所撰寫作的眾多詩詞之一。詩文喜憂參半,其中“興酣忘旅羈,高歌動鄰曲”之句,展現了詩人把酒微醺,放浪形骸,近乎忘我的暢快與不羈。然而“引杯對月酌,頹然醉幽獨”、“人生多苦憂,此樂未易續”諸句,又隱隱透露出了康有為憂思在懷、避世求歸的短暫猶疑與苦悶。


康有為與小湯山

民國時期的大湯山全景,來源:《亞東印畫輯》。


這猶疑和苦悶當然是暫時的,因為就在夜宿湯山之前不久,康有為登臨居庸雄關時,還曾借詩言志,作《過昌平城望居庸關》一詩,氣勢如虹地發出了“雲垂大野鷹盤勢,地展平原駿走風”、“時平堡堠生青草,欲出軍都吊鬼雄”的洪鐘大呂之音。詩中的“軍都”,即指軍都山,又名居庸山、北山,橫亙於昌平西北部,高峰海拔在1000米以上,是昌平眾山之母。昌平地區的著名山峰如銀山、蟒山、天壽山,以及位於小湯山境內的大湯山和小湯山等,就均屬軍都山系。據《昌平縣地名志》載,大小湯山即形成於軍都山山前平原上的侵蝕殘丘。詩中的“鬼雄”,源自屈原的名篇《九歌·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之句。全詩景象闊大,氣勢飛動,隻言片語之間,一派鷹盤勢、駿走風、永夜駝鈴、極天樹影的疏闊景象,躍然紙上,充分表達了詩人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欲建功業的豪邁之情,憑弔英雄的景仰之情,山河破碎的悲憤之情。字裡行間,其對國家民族的隱憂溢於言表,力透紙背,直觸人心。

無論是“欲出軍都吊鬼雄”的豪邁,還是“頹然醉幽獨”的惆悵,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此時的康有為其心情一定是極其複雜的。退與進,歸與出,然最終康有為選擇了後者。我們大膽推測,或許就是從這時起,面對江河日下而尋求救國之道的他,已決心拋棄時文科舉,立志變法圖強。整整十年後(1898 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改良派,力擎維新變法的大旗,由此開始對中國舊制度、舊勢力發起新的衝擊。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政變、六君子就義,中國近代史上一幕幕舉足輕重的歷史大戲,就這樣鏗鏘登場了。


康有為與小湯山

康有為像


康有為,中國晚清時期重要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原名康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人,世人稱康南海。與尋常士子不同的是,康有為篤行學以致用,汲汲求索於經世濟國之道,尤其關注時事新政,“頻閱邸報,覽知朝事,知曾文正、駱文忠、左文襄之業,而慷慨有遠志矣”。雖抱志凌雲,但他的舉業之路,卻一再受挫。同治十一年(1872年),康有為應童子試不售。四年後,光緒二年(1876年),應鄉試又不售。其抑鬱之情,可想而知。光緒十四年(1888年),31歲的康有為再次至京參加順天鄉試,仍落第不中。於是,便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是年八月,大感失落的康有為出京北去,閱關山以遣憂懷,吐塊壘而抒胸臆,一路上先後寫下《夜宿沙河》、《入沙河城》、《沙河驅車出視長城,回睇平原,蒼翠極目,俯仰增喟》、《明陵哀》、《過昌平城望居庸關》、《由明陵出居庸》、《登萬里長城》、《由居庸關登長城還》,以及前述《夜宿湯山行官旁野店,無可食,新月方吐,引酒對之,陶然大樂》等詩。詩文鏗鏘沉穩,悲而不戚,憤而不怨,皆猛士人語。例如,其《由明陵出居庸》一詩云:

鏑弦老死不聞聲,身是漁陽戍卒營。

胡婦琵琶傳大漠,並兒敕勒倚長城。

帝陵千嶂秋盤馬,玉塞平沙曉閱兵。

百里盤崖紅柳路,騎馳到驛月微明。

此外,康有為還曾寫下另一首有關湯山溫泉的詩詞,《遊湯山溫泉,瞻行宮靜寄山莊》。

湯山峻巀嶪,累代營行官。

樓閣鬱崔嵬,衰槐間長松。

渚曲凋荷花,掩映蘆葦

新蒲與老柳,深秋雜黃紅。

行殿引長廊,敗瓦積苔茸。

石池注溫泉,沸氣可激衝。

玉輦昔行幸,妃主如雲從。

春寒賜沐浴,肌膚寫恩穠。

聖主勤政事,翠華悶游龍。

紅垣長日閉,淒涼迴天風。

惜不遍人間,禁火煩天工。

人事有遞代,悵望古今同。

素月大如甕,光蕩曠野中。

回首望五雲,槐柏鬱青蔥。

同年九月,攬勝而歸、痛定思痛的康有為,策騎而還。此後他藉機上書光緒皇帝,痛陳社稷之危,批判因循守舊,請求變法維新,提出“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條綱領性的主張。但這些建議如石沉大海。康有為雖心急如星火,也只得等待新的時機。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的時機終於到來了。一場大失敗,徹底擊碎了清廷故步自封、萬朝上國的迷夢。中日甲午戰爭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廷割地賠款,中國何去何從?一切有識之士都在痛苦反思。清廷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之《馬關條約》的消息,迅速傳遍朝野。得知政情的康有為,緊扼腕,目齜裂,發衝冠,他趁入京應試之機,聯合各省舉人聯名上萬言書,史稱“公車上書”。在萬言書中他擲地有聲的提出,“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等圖強之策,引發朝野震動。


康有為與小湯山

變法之謀自此提上國是日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光緒皇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準其專摺奏事,籌備變法事宜,史稱“戊戌變法”。此後,康有為迭上奏摺,對政治、經濟、軍事、文教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議。然而與此同時,反動守舊力量的抵制也在潛滋暗長。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七日(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反戈一擊,宣佈“臨朝聽政”,隨即光緒帝被軟禁,“戊戌六君子”人頭落地,康梁避難海外。歷時僅一百零三天的戊戌變法,就此夭折,改良主義的道路在中國徹底破產。


康有為與小湯山

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逃往日本。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晚年,康有為始終宣稱效忠於清室,但1924年,當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的時候,康有為再也無能為力了。光華終將謝幕。曾經在三十多年前,那個“朝作居庸遊,暮作湯山宿”的遊子,那個懷著滿腔抱負,“欲出軍都吊鬼雄”的豪士終於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民國十六年(1927年),一生譭譽參半、半世漂泊無定的康有為,病逝於青島。而前文提到的康有為夜宿湯山、遊沐溫泉的詩作,或早已成為他來到今昌平小湯山地區唯一的,也是最後的記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