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西藏|牦牛:高原之舟,牧民家的“如意财宝”


牦牛,这一青藏高原特有的牛种,被称为“高原之宝”,又称为“雪域之舟”。

牦牛,藏语叫雅客,国外通称为“yak”,因主产于青藏高原藏区,也被称为西藏牛,是世界上唯一的源种牛,与企鹅、北极熊统称为三大源种动物。

自野生牦牛被藏族先民驯化后,几千年来,与藏民相依相伴,没有一种动物,与人之间的联系,如同藏人与牦牛那样不可分离。十世班禅曾经说,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民族,牦牛为藏民提供了衣、食、住、行、运、烧、耕,在高寒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无论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冰雪袭人的寒冬,牦牛均以其耐寒负重的秉性坚韧不拔地奔波在雪域高原,却一生极少生病,因此又被称为“西藏神牛”。


牦牛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及其毗邻高山地区。中国是世界牦牛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现有牦牛约1400万头,约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4%以上。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及祁连山所环绕的青藏高原上。即海拔3000米以上的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产区地势高峻,地形复杂,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年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最低温度可达-50℃;年温差和日温差极大。

成年体高:公129.2厘米 母110.9厘米;成年体重:公443.4千克 母256.7千克;性成熟年龄:12月龄;适配年龄:2岁;平均单产:274千克;乳脂率:6.37%~7.2%;适应性:适应高海拔,耐严寒,耐粗饲,耐艰苦。

牦牛作为“高原之舟”在西藏随处可见,它们毫不怕人,时而从公路上横穿而过,时而在马路上中间打盹儿思考人生,就连常年进藏的老司机都拿他们没有办法,原因除了牦牛吨位大,与车辆碰撞容易造成翻车,主要还是因为你撞到了牦牛赔不起!

全世界现有牦牛1400多万头,大都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及其周围海拔3 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除中国外,与我国毗邻的蒙古、原苏联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不丹、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均有少量分布。

我国是世界牦牛的发源地,全世界90%的牦牛生活在我国青藏高原及毗邻的6个省区。其中青海490万头,占全国牦牛总数的38%,居全国第一;西藏390万头,占30%,居全国第二;四川310万头,占23%,居全国第三;甘肃88万头,占7%,居全国第四;新疆17万头,占1.3%,居全国第五;云南5万头,占0.4%,居全国第六。

在牧草缺乏季节,利用其长而灵活的舌,舐食灌丛、落叶、根茬以及残留在凹处的短草,极耐艰苦,并具有宜于爬山的四肢和似马蹄铁样硬质蹄壳,随处都可攀登自如。牦牛体形防寒保暖,体躯紧凑,颈短耳小,皮厚表面积小;汗腺机能极不发达,被毛长度、细度不等且随季节变化,体侧及下部裙毛密而长,可御寒防湿,适宜寒冷气候。

胸廓大,心胸发达,气管粗短,红细胞大,血红蛋白含量高,呼吸、脉搏快,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嘴巴宽大、嘴唇灵活,能啃食矮草;蹄质坚实且有软垫,善走陡坡、沼泽、雪山、激流;性情温顺,反应灵敏,建立的条件反射比较巩固,容易调教;抗病力强、抗逆性强、合群性强、食性广、耐饥渴、耐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

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在藏民心中有着很特殊的地位,也是西藏最常见的动物。一般我们去西藏旅游常见的就是些家养的牦牛,体型相较于内地的家养牛要大出很多。不过现在要说的,可不是家养牦牛,而是体积比这还要大上二、三倍的野牦牛。


野牦牛又叫野牛,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是我国青藏高原一带的特产动物,栖息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间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种环境中,性及耐寒。野牦牛四肢强壮,身被长毛,胸腹部的毛几乎垂到地上,可遮风挡雨,舌头上有肉齿,凶猛善战。

在西藏城市里,野牦牛并不常见,但如果是在偏远空旷的原野就会遇见。通常成群的野牦牛会主动逃避敌害,遇到人或汽车也会跑走,而性情凶狠暴戾的孤牛则恰恰相反,常会主动攻击在它面前经过的各种对象,能将行驶中的吉普车顶翻,受到伤害的野牦牛不论雌雄,都会拼命攻击敌害,直到力竭死亡。

那曲,地处唐古拉山南坡和念青唐古拉山北麓,位于羌塘高原的东端,高寒缺氧,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为-2.1℃。牦牛是青藏高原牧民的重要生活和经济来源,大家亲切地称牦牛为“诺尔”——牧民家的“如意财宝”。


野牦牛体重可达1000公斤以上,身体呈黑褐色,体侧下方和腿部有浓密的长毛,适于严寒环境中生活。野牛一年四季住在山坡,喜欢吃柔软的邦扎草,夏季里用牙啃,冬天就用舌头舔。野牛多刺的舌头十分厉害,也是它的武器之一。

野牦牛通常20-30只在草原上游荡、觅食,有时也会结成200-300头结成大群活动,据说为了保护牛犊。有人亲眼见到十三头母野牛一律头朝外围成圆圈,保护圈内一群小牛,对抗圈外的四头恶狼。

野牦牛一般不主动进攻人,它硕大的体格、从容不迫的风度,显示一副端庄、憨厚的模样。成群的野牦牛会主动逃避敌害,遇到人或汽车也会跑走。

而性情凶狠暴戾的孤牛则恰恰相反,常会主动攻击在它面前经过的各种对象,能将行驶中的吉普车顶翻,受到伤害的野牦牛不论雌雄,都会拼命攻击敌害,直到力竭死亡,野牦牛发起攻击时首先会竖起尾巴示警,因此在野外工作中必须掌握野牦牛这一特点。年老的野牦牛一旦离开群体,会单身生活终身。

西方国家见其主产于中国青藏高原藏族地区,因而也称它为西藏牛。牦牛的尾巴如象马尾,所以也有人称它为马尾牛。

青海高原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型牦牛中一个面较广、量较大、质量较好的地方良种。它对高寒严酷的青海高原生态条件有着杰出的适应能力,是雪山草地不可缺少的特种役畜。

牦牛全身都是宝。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人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角可制工艺品,骨头是药材。牦牛素有“高原之舟”之称。

它既可用於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 牦牛产品,远销中东地区。绒毛是纺织工业的高级原料,将其漂白退成驼色,可替代驼毛织成毛衫,围巾,在大衣呢中掺入牛绒,不仅降低成本,还能使产品挺括,提高质量。

野牦牛栖息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间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种环境中,是食草动物,分布于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肃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

野牦牛一年四季住在山坡,喜欢吃柔软的邦扎草,夏季里用牙啃,冬天就用舌头舔。野牛多刺的舌头十分厉害,也是它的武器之一 。主要在夜间和清晨出来觅食,食物以针茅、苔草、莎草、蒿草等高山寒漠植物为主,白天则进入荒山的峭壁上,站立反刍,或者躺卧休息、睡眠。

野牦牛一年四季住在山坡,喜欢吃柔软的邦扎草,夏季里用牙啃,冬天就用舌头舔。野牛多刺的舌头十分厉害,也是它的武器之一 [4] 。主要在夜间和清晨出来觅食,食物以针茅、苔草、莎草、蒿草等高山寒漠植物为主,白天则进入荒山的峭壁上,站立反刍,或者躺卧休息、睡眠。


野牦牛在高寒草原或荒凉的寒漠地区,每天大部分时间均在进行摄食,边食边漫游,无十分固定的栖居地,只有大致的分布区。在严寒的冬季,由于植物被冰雪覆盖,因而常在较大范围内做短距离的迁移。

善奔跑,时速可达40公里以上。禾本科及莎草科植物是野牦牛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野牦牛舌构造特殊,可以长期以垫状植物为食,因而成为特别耐粗食的物种。野牦牛的主要天敌是狼群,后者常在冬季以围攻的方式将老龄、幼龄和体弱的野牦牛追遂到冰上,待其滑倒后群起撕食。

野牦牛的发情期为9~11月,雄兽变得异常凶猛,经常发出求偶叫声,争偶现象十分激烈。野牦牛雌兽的怀孕期为8~9个月,翌年6~7月份产仔,每胎产1仔。幼仔出生后半个月便可以随群体活动,第二年夏季断奶,3岁时达到性成熟。寿命为23~25年。


雄牛3岁性成熟,发情期为9~11月。此时,雄兽变得异常凶猛,经常发出求偶叫声,争偶现象十分激烈。胜者率领数只到20多只雌牛一起活动,败者往往尾随群体伺机交配,或离开群体另觅新欢。

有些斗败的雄兽会下山闯入家牦牛群中,与雌性家牦牛交配,甚至把雌性家牦牛拐上山去。这对保持这一地区家牦牛体格,耐寒耐粗等优良性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有野牦牛分布地区的家牦牛体格和产肉量要比没有野牦牛分布地区的家牦牛明显优越。

据记载,百年前野牦牛分布范围较广,占据了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及其毗邻的山脉。

近几十年的野外调查则表明,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野牦牛分布范围已缩小至海拔4000~5000米的雅鲁藏布江上游、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两端环绕的约140万平方公里的耸山寒漠中。据估计,到2012年底,中国野牦牛数量在3~5万头左右。

由于无计划的乱猎,野牦牛的分布区日渐缩小。据调查以往在柴达木盆地以南,青藏公路以东的范围内,野牦牛的活动也是相当普遍,但已经为数不多,只在青藏公路以西,柴达木盆地南部和北部还较丰富的野牦牛资源。另外在天峻县西北阳康地区还分布着少量的野牦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