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孝莊皇太后為什麼死後37年不下葬?

用戶58852942294


孝莊皇太后與康熙皇帝的感情在這裡不做贅述,無論是史書描述,還是影視劇的表達,特別是在《康熙王朝》裡面,都已經交代的很清楚了。

康熙之所以在位時沒有下葬孝莊,是因為他陷入了“孝”與“制”的矛盾。

孝莊去世前曾交代,自己同皇太極感情深厚,而皇太極已入葬幾十年,並且陵寢遠在關外盛京(今遼寧瀋陽),她不願打開皇太極陵寢與其合葬而打擾到丈夫皇太極與自己的姑姑孝端文皇后,同時,也有說法是說孝莊因為當年下嫁多爾袞一事,自認為無顏面對皇太極,所以留下遺囑不葬入清昭陵即清北陵,而希望與她的兒子順治皇帝福臨同葬在清東陵。

但是,按照清朝的祖制,被封為皇后或者皇太后的,死後是要同皇帝合葬的;清朝包括歷朝歷代也沒有母后同兒皇帝同葬的先例;考慮到康熙與孝莊的感情,以及孝莊對於滿清順治、康熙兩朝的貢獻,是足夠配得上一座獨立的陵寢的,可清朝也沒有單獨為後宮開設陵寢的先例。

所以一面是遵守祖母的遺訓,一面是殯葬的傳統與祖制,康熙左右為難,只能選擇暫不下葬孝莊棺槨,同時,也是為了方便自己能夠弔唁、祭祀祖母,以緬懷自己對於祖母的感恩與思念之情。

康熙把這個問題留給了雍正,雍正則主持單獨為孝莊修建陵寢,這也是清朝唯一的一座後宮單獨陵寢,地址選擇清東陵風水牆外側,既滿足了孝莊希望同兒子同葬的遺願,也表達了雍正對於這位太祖母的敬重,也算圓了康熙的一大心願與遺憾吧。

其實,雍正打破殯儀的祖制也不單單隻有孝莊這一次,包括和碩怡親王胤祥的母親章佳氏,章佳氏過世時,康熙按照普通妃子的禮儀與標準下葬,而雍正即位後,隨即加封章佳氏為敬敏皇貴妃,棺槨也從原來的陵寢中抬出,重新按照皇貴妃的標準下葬,這也是開創了清朝的歷史先河。


雍親王府


咱先屢一下孝莊太后的家庭身份,以便於大家更好的瞭解她,她是蒙古的博爾濟吉特氏,其父是科爾沁貝勒寨桑,她的老公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皇太極,但是皇太極並不是太喜歡她,因為皇太極更愛的是孝莊的親姐姐海蘭珠,對你沒看錯,她姐倆都嫁給了皇太極,後來孝莊生下了後來成為順治皇帝的兒子福臨,後來的康熙皇帝也是孝莊一手帶大的。其實按照祖制,在孝莊死後她應該埋葬在瀋陽的北陵(皇太極陵墓),和他的老公入葬一個地宮,但是實際上大家都知道,她並沒有歸葬瀋陽,而是埋葬在了清東陵。但這裡有一個謎團,就是孝莊的陵墓的位置,看下圖。

按常理講孝莊不願歸葬北陵,就在清東陵的話,也應該是在清東陵陵區內風水比較好的地方才合理,但她的位置卻在清東陵的風水牆的之外,也就是說她並沒有在陵區內,而是單獨的孤零零的在外面。據正史記載,孝莊皇太后死在了她孫子康熙朝,死後康熙一直也沒有把她入土而安,孝莊的靈柩一直放在她兒子福臨孝陵的旁邊,直到她的曾孫雍正朝才動工興修孝莊的昭西陵。

這個便是孝莊的昭西陵衛星圖,孝莊之所以37年不下葬,據稱是和一個野史有關,同時也是大清的三大疑案之一,這個事兒便是太后下嫁多爾袞的傳說,據說順治福臨能登上皇位,全靠了孝莊用身體“賄賂”了皇太極同父異母的弟弟多爾袞,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是黨政軍一把手,只要把多爾袞拿下伺候好,福臨才有就會穩坐皇位而不被推翻,所以野史說孝莊做了對不起皇太極事兒,所以死後不敢讓孫子把她歸葬到皇太極的跟前,怕的是在地下相見後不好交代,所以孝莊死後也立下了遺囑,希望自己陪伴在兒子的身邊而不去瀋陽。再者說,皇太極生前和孝莊的感情也就那麼回事,因為皇太極最上心的是孝莊的姐姐海蘭珠,所以生前不那麼待見,死後就更不求歸葬了。之所以康熙到死也沒解決下葬問題,最根本的原因是康熙是在是不知道如何安置,咱康熙朝唯一做的事兒是把慈寧宮東側五間殿全給拆了,然後全部運往在孝陵紅牆外按原樣易地重建,並且作為太后靈柩的“暫安奉殿”。沒想到一直拖到了康熙死,這事也沒解決,說話這個問題倒了雍正手上,要說還是雍正聰明,利用一個大臣的建議:說咱大清這麼風調雨順,就是因為孝莊的“暫安處”歪打正著就是一個風水絕佳的好地方,咱們不如直接就地建陵,那也別去了,這樣可以永保大清四海昇平,雍正直接批示:就按你說的辦!這樣停靈幾十年的孝莊終於得以真正安歇了。


老豬的碎碎念



孝莊皇后,一個活躍在各大影視作品裡的人物,像《康熙王朝》、《孝莊秘史》等,但真正瞭解孝莊皇后歷史事件的是極少數,大多都只是對皇太極、多爾袞和孝莊皇后的三角戀情比較感興趣,那麼孝莊皇后在皇太極死後下嫁多爾袞這件事在歷史上是否存在呢?死後37年不下葬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孝莊不叫孝莊,這只是她死後康熙皇帝封的諡號,

她的全名叫布木布泰 博爾濟吉特,來自漠南蒙古科爾沁部落。在《孝莊秘史》中講孝莊與多爾袞青梅竹馬,從小一起射箭,騎馬,有深厚的感情,是皇太極橫刀奪愛,把孝莊搶走了。但事實上,孝莊和多爾袞根本就沒有私下見面的機會,至於一見鍾情,私定終身就更不可能了。史書上有明確的記載,在孝莊成為清朝的核心人物之前,她只和多爾袞見過三面。第一次見面,是孝莊的姑姑嫁給皇太極的時候,那是1615 年,當時多爾袞3歲,孝莊2歲。要說這倆小孩兒能一見鍾情,估計誰都不會相信。之後兩次見面一次是在多爾袞結婚的時候,另一次是在孝莊結婚的時候,在如此繁忙的婚禮上,可能連看對方一眼的時間都沒有,更不可能有什麼發展了。由此我們可以斷定,孝莊、皇太極、多爾袞的三角戀只是電視工作者的藝術加工,歷史上並沒有這回事兒。


對於孝莊不與皇太極合葬,許多學者都認為是因為孝莊下嫁給了多爾袞,這讓她覺得死後無顏面見皇太極,因此選擇獨自安葬,而不去瀋陽和皇太極合葬。但我們前面說了,他們三人的情感糾紛只是杜撰的,那到底為什麼呢?她自己的遺言中說:“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不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你們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康熙是個孝順的孩子,不想違背祖母的心願,只好在孝陵紅牆外,按慈寧宮原樣易地重建,作為太后的“暫安奉殿”。


YDSher


孝莊皇太后大家都不陌生,對大清朝做出的貢獻相當之卓越,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太后和太皇太后。

由於孝莊皇太后常常留意並且參與一些政治上的一些活動,那麼她的政治素質不斷的提升,順治和康熙兩代君主經常在一些政治問題上徵求孝莊的意見,她都能夠有理有據而且非常準確的做出判斷。可以說她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

康熙二十六年,孝莊離開了人世,享年75歲。按照正常套路的話,孝莊本是皇太極的側福晉,應該葬在關外昭陵,但是,實際上孝莊的棺槨一直被停放在順治孝陵旁邊。三十多年的時間,康熙皇帝為什麼一直沒有把祖母下葬呢?

第一種說法比較迷信,孝莊去世後,康熙皇帝下令,將祖母的靈柩抬到盛京與太宗皇帝葬在一起。當時是由128名壯漢抬著靈柩前去下葬,當他們走到遵化孝陵大紅門的時候,孝莊的棺槨突然間變得非常沉重,以至於無法向前走動,他們只好就此放下。當天晚上,康熙皇帝做了一個夢,夢裡孝莊皇太后對他說,不想離兒孫們太遠,要將她安葬在自己兒子陵墓附近,也就是順治帝陵墓附近,這樣就能看著她的兒孫們。康熙皇帝醒來後,就命人將孝莊下葬在了昭西陵。

另一種說法相對靠譜些,史書記載,孝莊太皇太后在臨終之時留下了遺囑,囑咐康熙皇帝不要把自己的棺槨葬在太宗的陵寢,是因為太宗皇帝已經去世多年,而且已經有孝端皇后陪著他了,古人講求入土為安,就不要重新動土驚擾太宗皇帝了。另外她非常掛念順治和康熙父子,所以希望能夠葬在順治孝陵附近,這讓康熙皇帝非常為難。

康熙皇帝可以說是孝莊一手帶大,他既不想違背祖母遺願,又不能讓外人指點,所以他只好先把孝莊之前住過的慈寧宮東邊的五間殿全部拆除,遷到孝陵紅牆外,按照孝莊之前住過樣子重新建造,作為孝莊的“暫安奉殿”,而這一拖就是好幾十年。

還有一種民間說法,就是孝莊曾經為了順治皇帝的地位穩固,曾經委身下嫁給了攝政王多爾袞,以至於死後無法和太宗皇帝葬在一起。當然孝莊有沒有下嫁給多爾袞,至今眾說紛紜。

直到雍正執政期間,他先是讚頌孝莊的對大清的貢獻,然後又宣揚孝莊現在的暫安奉殿所處位置是塊風水寶地,孝莊葬在這裡能夠使大清國運昌盛,於是群臣紛紛上書,請求在那裡建陵。在雍正三年,正式將孝莊皇太后的陵命名為“昭西陵”。

至此,孝莊終於得以真正安歇了。由於孝莊是1687年去世的,而到了1725年才建陵下葬,剛剛好38年整。


讀史有感悟


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的歷史中,要論對時代產生巨大影響力的女性,孝莊絕對算是不可缺少的一位。在清軍入主中原後,是她凝聚了清皇室的力量,培養順治、教導康熙,極受敬重。而且敢於放權,不留戀權位,是個聰明穎慧,賢達有為的傑出女政治家。


在康熙二十年年,也就是1688年,以75歲的高齡離世。此後,孝莊遺體一直安放在清東陵大紅門東側,並將生前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到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直到雍正三年,即1725年,這一放就是37年,雍正在"暫安奉殿"的原址處,建起了陵園,才將孝莊入土。

據《孝莊後傳》一書中描述,孝莊在垂危之際,囑咐康熙,也可以說是孝莊的臨終遺言,“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這一遺言,正好可以解釋為什麼孝莊皇太后37年的原因。


一、\t不想和皇太極合葬

按正常的程序來說,帝后合葬是一般規制,所以孝莊死後,靈柩就要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但孝莊“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說白了就是不想和皇太極合葬。這也不難理解,孝莊13歲就嫁給了皇太極,但皇太極生前,孝莊雖為五大福晉之一,但在後宮並不受寵。真正受到皇太極專寵,統攝一切的是她姐姐海蘭珠,宸妃。


二、\t不願勞民傷財

“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清朝的後陵規制,一般皇后死的比皇帝晚的話,要在皇帝陵墓外面修建專門的後陵。而且皇太極是葬在盛京,從北京到盛京,本來就路途遙遠,而且以孝莊的身份和地位,規格自然是最高的,必然鋪張奢華,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孝莊本來就是生活儉樸,也不喜奢華,這也是不也願意見到的。

三、\t不捨遠離兒孫

孝莊一手帶大兒子順治,為了讓順治大權牢固,日夜操勞,為之付出心血。順治死後,更是全心全意教導康熙理政,一步步的讓康熙獨立,成為有為之主。可以說沒有她,也就沒有後來的康熙,也就沒有所謂的康乾盛世。孝莊一生都在輔佐兩個小皇帝,傾注所有,對兒子、孫子自然是萬般不捨。



四、\t多爾袞

這一點,孝莊在她的遺言中並未提及,孝莊曾經下嫁多爾袞。她與多爾袞之間,必然有利益牽扯,但是他們也確實在一起過。雖然沒有得到皇太極的寵愛,但是多爾袞,確實對她多有痴戀,多次幫助他們母子,擺脫皇室的各種刁難。所以,對於多爾袞的感情,可能甚至比對皇太極還要多。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交流,請繼續關注農夫君,更多精彩盡在【農夫史觀】


農夫史觀


孝莊皇后(公元1613年-公元1688年),本名為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部落貝勒寨桑次女。公元1625年,她以滿蒙聯姻的方式,嫁給了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稱為了後者的側福晉。公元1636年,皇太極登基,稱為清太宗,她被封為永福宮莊妃。公元1629年至1633年,孝莊皇后先後誕下固倫雍穆長公主、固倫淑慧長公主和固倫淑哲公主。並於1638年誕下愛新覺羅·福臨。

  公元1687年,輔佐三代帝王的一代名後,年邁的昭聖太皇太后(即孝莊皇后)得了急病,康熙皇帝為此茶飯不思,親自到祖母塌前侍奉。有一次,為了給祖母祈福,他率領百官到天壇,向上天祈禱,希望折損自己的壽歲,來讓祖母多活幾年。

  只是生老病死乃是定律,康熙的祈禱終究還是沒能讓孝莊皇后戰勝病魔。公元1688年1月27日,孝莊終是撒手人寰。

康熙皇帝十分敬重這位祖母,因此在後者過世之後,先是於清東陵附近的昌瑞山下建造了”暫安奉殿”,並將孝莊皇后靈柩停靈於其中。公元1725年,雍正帝在“暫安奉殿”的原處,就地建造了地宮陵寢,孝莊皇后陵墓也於此時葬入了地宮。因陵寢位於皇太極的昭陵西方,所以又被稱為“昭西陵”。

值得注意的是,從今日孝莊皇后的昭西陵規模格局上看,這座陵寢的級別是清代所有皇后陵墓中最高的。這也算是對孝莊皇后一生功績的一種肯定。

孝莊為何37年後才得以下葬?其原因究竟為何?

孝莊是清朝的第一位開國皇后,輔佐了順治和康熙帝,她的地位應該說是備受尊崇的,康熙帝對待這位祖母應該說十分的孝順恭敬,又是為何被孤零零的放在風水牆之外呢?

撲朔迷離的“下嫁緋聞”

難道真的是因為傳說那樣,僅僅是因為他改嫁過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才導致這樣的下場?有野史閒說,1648年,孝莊在丈夫皇太極死後的第四年嫁給了小叔子攝政王多爾袞,有人甚至以滿族民風粗獷,人口較少,由於對種族生存延續有很強的危機感,這種兄死弟娶嫂的風俗在當時是很正常的來予以佐證支持。

那麼這種說法是怎麼來的呢?光緒年二十七年(1901年),史家章太炎將南明張煌言的手抄本《張蒼水集》排印出版,裡邊有首詩是這麼寫的:“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這下不得了了,孝莊居住的慈寧宮大婚,還明確地寫出了是“太后婚”,就因為這詩,孝莊的名節開始不保了。這張煌言又是什麼人呢?他怎麼對皇家秘事這麼瞭解?

那就翻翻史料吧,一翻不要緊,原來這人和滿清是死對頭!他是梁羽生小說裡極度讚揚的抗清義士!他是南明魯王政權的主要成員,他組織的義師和鄭成功的大軍一樣都是東南沿海的主要抗清力量。康熙三年,張煌言抗清失敗,於是,他跑到一座小島上藏了起來,可清軍還是不依不饒,硬是扮成和尚上島把張煌言逮了並處死。說到這兒,大家都明白了吧,這人和清廷可謂是血海深仇,如梁羽生小說裡的天山一脈一樣,諸如乾隆之類在他們眼裡那都是猥瑣小人。

太后下嫁畢竟屬於稗官野史,這種說法站不住腳。

玄玄乎乎的“莊妃託夢”

有民間傳說,孝莊太皇太后去世後,其一手帶大的康熙不忍心讓祖母漂泊異鄉,於是下令將祖母靈槨移往盛京與太宗皇帝合葬。可剛到遵化孝陵大紅門前,這裝有孝莊棺槨的靈轎就突然變得特別沉,主管王大臣心裡七上八下的,趕緊下令暫歇。

康熙夢到孝莊對他說,自己實在捨不得和兒子孫子離得太遠,因此不想去千里迢迢的盛京和皇太極團聚了。“我的棺槨停在我兒子的陵墓外面,就在那裡給我下葬吧!”

這個故事就明顯是傳說了。關於靈柩不願意走這回事,民間傳說甚多,並且為之附會了很多理由。此事是真是假,已經無法考究了,但是,關於孝莊和兒子孫子的深厚感情,也為這位有魄力有手段的傳奇后妃添加了溫情的色彩。

可信度最高的“孝莊遺囑”

按照正史記載,孝莊之所以遲遲未能安葬,主要是因為順治帝乃是孝莊皇后的兒子,《昌瑞山萬年統志》記載孝莊皇后的遺詔,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孝莊本人不願意和皇太極合葬,他希望葬在兒子順治的陵墓旁邊,但她去世時候,孝陵已經建成了二十四年,孝陵範圍內,最尊貴的地方已經建有順治帝的陵寢,如果將孝莊皇后葬入其中,是亂了輩分。後世子孫只能重新尋找合適的地址,再建造一處陵寢。

如今, 昭西陵陵寢位於清東陵風水牆之外東方位置,與昭陵更是相差甚遠。因此在地理位置上,它不屬於清東陵、昭陵中任何一系。昭西陵坐北朝南,從陵北地宮至陵南入口,依次建有:寶頂、寶城、明樓、方城、臺石五供、陵寢門、隆恩殿、配殿、燎爐、琉璃花門、隆恩門、值房、朝房、神道碑亭以及下馬碑。整個陵寢的規模與規格級別是清代所有皇后陵中最高的。可以說,孝莊得到了清朝的最高禮遇。


聆雨軒史海探秘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保護並培養了順治、康熙兩代歷史名君的孝莊皇太后薨逝,康熙把孝莊的遺體先行安置在“暫安奉殿”,這一放就是37年,直到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才正式將孝莊皇太后的陵命名為“昭西陵”。那麼,究竟是因為什麼不及時下葬非要拖了37年呢?難道是因為康熙不孝順嗎?跟隨作者一探究竟。

孝莊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二月(1613年3月),姓博爾濟特氏,名布木布泰,在蒙古科爾沁部出生,是貝勒寨桑之女。1625年,根據滿蒙聯姻的需要,她嫁給了後金(清)汗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四貝勒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改號大清稱帝,封其為永福宮莊妃。崇德三年,也就是1639年,她生皇九子福臨,而後福臨嗣帝位,是為順治,她被尊為皇太后。再後,其孫玄燁嗣帝位,是為康熙,她被尊為太皇太后。由於她是太宗文皇帝皇太極的妃子,並且她的兒子孫子均是皇帝,所以史稱“孝莊文皇后”,一般也稱之為孝莊。


圖上:孝莊影視劇中資料圖

有人認為是孝莊下嫁給了多爾袞,而孝莊死後無顏面對皇太極,故選擇不與皇太極合葬,而當時又沒有合適的地方下葬孝莊,所以就拖了37年之久。他們認為皇太極駕崩時,莊妃才32歲,年僅6歲的福臨繼承大統,而在當時,執掌朝中軍政大權的實際上是睿親王多爾袞,他手握重兵成為朝中說一不二的人物,甚至連皇帝的玉璽都放在睿親王府中,小皇帝隨時都有被廢掉的危險。

並且,持下嫁觀點的人還特別強調,在順治朝多爾袞公開以皇上的父親自居,稱號就叫“皇父攝政王”,而只有皇帝的母親下嫁了,多爾袞才有可能被稱為“皇父”。他們認為多爾袞稱謂的變化,恰恰反映了太后與多爾袞的婚姻由隱秘到公開的過程。


圖上:莊妃的永福宮

據史料可查,順治帝臨政時,關內正一片混亂,1644年3月,聲威日壯的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城,崇禎帝自縊於煤山(今景山),統治中國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滅。多爾袞作為皇太極的弟弟,在輔佐年幼的順治繼位,以及統治鞏固清朝政權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稱號也在改變,從最初的“叔父攝政王”,改為“皇叔父攝政王”,最後改為“皇父攝政王”,這些稱號的改變並不能說明了孝莊下嫁給了多爾袞。

不可否認的是孝莊為年幼的順治登基,穩定當時的政治大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多爾袞就算當時位高權重,但無可靠歷史資料記載孝莊“委身下嫁”。

既然不是“委身下嫁”,那麼,難道真是因為康熙不孝順,不管自己的老祖母嗎?當然,肯定也不是。真正的原因記載在《孝莊後傳》裡面:

“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瑩域未免勞民傷財,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選擇安葬”

康熙當然不想違背孝莊的遺願,但是當時無陵可葬。因為順治是孝莊的的兒子,在孝陵裡面,最尊貴的位置已經埋葬了順治,如果再把孝莊安葬在裡面,那就是亂了輩分,但是孝莊又不願意和皇太極合葬,自己作為孫子又不能違背遺囑,於是只能放置在“暫安奉殿”。

圖上:昭西陵資料圖

雍正帝繼位後,在“暫安奉殿”之上建陵,並在雍正二年(1724年)正式將孝莊文皇后的陵命名為“昭西陵”,孝莊經歷了37年,才得以真正的安歇。

————————END——————————


小小嬴政


因為孝莊死前的一個遺言,本來她死後,按照規矩,應該是將靈柩送回盛京,和皇太極合葬的。這還是因為她的兒子福臨成了皇帝,她也被追封為了皇太極的皇后,才有的殊榮呢。要是普通妃子,都是享受不到和皇帝合葬的殊榮的。



但是孝莊自己呢,卻對這個殊榮很不感冒,快要死的時候,囑咐她的孫子康熙:我死了以後,不要把我和皇太極合葬了,先皇都死了那麼多年了,我並不想打擾他的安寧,而且我不想離開你們父子倆。就把我葬在你爹順治陵墓旁邊吧。

孝莊這個遺言卻讓孫子康熙很難辦,自古以來規矩就是和先皇合葬,自己的祖母卻不願意,他不知道怎麼辦了。只好把她停屍宮中,直到雍正登基。才把孝莊葬在了順治陵墓附近。



為什麼孝莊不願意和皇太極合葬?或許有幾個原因。

第一點,孝莊和皇太極並沒有什麼深厚的夫妻感情,皇太極本來是孝莊的姑父,娶了她的姑姑哲哲。後來因為哲哲遲遲沒有生下兒子。為了加強科爾沁和後金的關係。孝莊才被嫁給了皇太極,可以看出,二人是有一定年紀差的,他們之間也是政治婚姻,沒有什麼感情基礎。


皇太極也不是很鍾愛孝莊。他喜歡的是後來進宮的。孝莊的姐姐海蘭珠,對海蘭珠可以說的上是萬千寵愛集一身了。通過孝莊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皇帝,我們也可以看出。孝莊並不是那種普通的後宮女子。她是一個有大智慧的女人。她不想要去地底下和海蘭珠皇太極湊熱鬧,情願自己安安靜靜,也是很符合她的定位的。

第二點,清宮四大迷案之一,就是孝莊是否下嫁多爾袞。反正野史傳說,都是他們二人有私情,當初多爾袞支持福臨也是因為孝莊的關係。如果孝莊真的和多爾袞成親了,那麼自然是不好和皇太極合葬的。

第三點,孝莊和皇太極沒什麼感情。可是和自己的兒子孫子,卻還是感情深厚的。因此她說不想離順治父子太遠,應該也有幾分真心實意。所以不願意離開他們太遠。


小D雜談


孝莊文皇后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去世,她在臨終之前有一道遺囑。“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務必於遵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意思是皇太極入葬時間長,卑不動尊,留戀順治帝、康熙帝為由,將自己葬於遵化的孝陵附近。

孝莊文皇后的遺囑,給康熙帝出了一個不小的難題:按遺囑辦,違背祖制;按祖制辦,又違背了祖母的遺囑。他就想出了一個權宜之策,在遵化的東陵建一座殯宮,將祖母的靈柩先停放在那裡。然後慢慢再想辦法。這一停就是35年。


為何一停就是35年?是康熙皇帝忘了?還是日理萬機沒精力,顧不上。其實並不是。孝莊文皇后停靈東陵後的35年時間裡,康熙先後30次到東陵祭奠祖母,他能忘記給祖母建陵嗎?康熙帝一生最緊張的時候莫過於康熙十二年到二十年的8年平定三藩叛亂了。就是在那麼緊張的時刻,為了安葬孝誠皇后,他還建起了景陵。更何況在孝莊死後不久,康熙帝就為仁憲皇太后(孝惠章皇后)營建了孝東陵。此種說法並站不住腳。

至於為什麼康熙為什麼不給孝莊建陵寢呢?現存史料檔案並沒有過記載,那麼我們只好猜測。我認為這是一種智慧。康熙並沒有找到為孝莊太后修建陵寢的理由,便採取拖延戰術,等候時機。自己沒有解決便交給下一代解決。事實也證實了這一點。雍正皇帝即位以後,輕而易舉地就解決了孝莊文皇后的陵寢問題。


古今說史


孝莊皇后之所以沒有去昭陵陪葬皇太極,原因很簡單,就是她自己不想去,為什麼不想去呢?主要有三個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她還有一個多爾袞,如果葬到皇太極的昭陵,去九泉之下面對皇太極,她該怎麼說呢?

太后下嫁是清宮的四大謎案之一,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顯示孝莊太后曾經下嫁多爾袞,但兩人之間有感情,並且發生過很多事情是幾乎可以認定為確鑿無疑的,歷史記載有一次多爾袞來北京,孝莊太后去通州迎接他,多爾袞進了孝莊太后的大帳之後就沒有出來,孝莊太后宣諭今天晚上就住這裡了,還有多爾袞的封號,先是封攝政王,後來到皇叔父攝政王,又封皇父攝政王,這封號幾乎可以當順治皇帝的爹,而與孝莊太后成為夫妻了。

孝莊太后是一個有心機有眼光的人,正因為她很好地用自己的感情和身體籠絡住了多爾袞,才使得皇太極死後皇權沒有被代替,而是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可以說,在皇太極死後,清朝最高權力的穩固,全是由於孝莊太后從中翰旋調停得來的,正是由於她籠絡了多爾袞,幫助了順治帝,又培養了康熙皇帝,所以可以說它是清朝重要的締造者,其作用甚至蓋過了皇太極和努爾哈赤。

第二個原因是她並不是皇太極的正妃,她的姑姑還有其他幾個女人在皇太極的妻子中都比她地位高,而且據歷史記載來看,皇太極也並不是很喜歡她,皇太極最喜歡的女人是海蘭珠,海蘭珠是孝莊的親姐姐,比她大四歲,這個女人才是皇太極的真愛,所以可能孝莊一想到這些,也不想再去和他的姑姑姐姐們在皇太極面前爭寵了。


第三個原因就是他的兒子順治皇帝福臨並沒有葬到瀋陽昭陵附近,而是在清東陵另起一墳,如果順治皇帝也葬到皇太極的昭陵附近,那可能孝莊皇后也要葬到昭陵了,所以就因為順治皇帝選擇了清東陵,那麼也給了孝莊皇后不去昭陵陪葬皇太極的理由,歷史記載孝莊太后在死前說,她留戀順治和康熙父子,希望能陪在她們身邊,這樣孝莊太后就能以陪伴子孫的名義不去九泉之下面對皇太極了,從她的人生事蹟來看,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是按照葬制來說,她卻又是應該去陪葬昭陵的,所以康熙皇帝在孝莊死後一直猶豫不決,棺槨停放了37年之久沒有下葬,但最終康熙皇帝還是滿足了他奶奶的心願,把她葬在了清東陵,她也是那裡輩分最高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