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孝庄皇太后为什么死后37年不下葬?

用户58852942294


孝庄皇太后与康熙皇帝的感情在这里不做赘述,无论是史书描述,还是影视剧的表达,特别是在《康熙王朝》里面,都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了。

康熙之所以在位时没有下葬孝庄,是因为他陷入了“孝”与“制”的矛盾。

孝庄去世前曾交代,自己同皇太极感情深厚,而皇太极已入葬几十年,并且陵寝远在关外盛京(今辽宁沈阳),她不愿打开皇太极陵寝与其合葬而打扰到丈夫皇太极与自己的姑姑孝端文皇后,同时,也有说法是说孝庄因为当年下嫁多尔衮一事,自认为无颜面对皇太极,所以留下遗嘱不葬入清昭陵即清北陵,而希望与她的儿子顺治皇帝福临同葬在清东陵。

但是,按照清朝的祖制,被封为皇后或者皇太后的,死后是要同皇帝合葬的;清朝包括历朝历代也没有母后同儿皇帝同葬的先例;考虑到康熙与孝庄的感情,以及孝庄对于满清顺治、康熙两朝的贡献,是足够配得上一座独立的陵寝的,可清朝也没有单独为后宫开设陵寝的先例。

所以一面是遵守祖母的遗训,一面是殡葬的传统与祖制,康熙左右为难,只能选择暂不下葬孝庄棺椁,同时,也是为了方便自己能够吊唁、祭祀祖母,以缅怀自己对于祖母的感恩与思念之情。

康熙把这个问题留给了雍正,雍正则主持单独为孝庄修建陵寝,这也是清朝唯一的一座后宫单独陵寝,地址选择清东陵风水墙外侧,既满足了孝庄希望同儿子同葬的遗愿,也表达了雍正对于这位太祖母的敬重,也算圆了康熙的一大心愿与遗憾吧。

其实,雍正打破殡仪的祖制也不单单只有孝庄这一次,包括和硕怡亲王胤祥的母亲章佳氏,章佳氏过世时,康熙按照普通妃子的礼仪与标准下葬,而雍正即位后,随即加封章佳氏为敬敏皇贵妃,棺椁也从原来的陵寝中抬出,重新按照皇贵妃的标准下葬,这也是开创了清朝的历史先河。


雍亲王府


咱先屡一下孝庄太后的家庭身份,以便于大家更好的了解她,她是蒙古的博尔济吉特氏,其父是科尔沁贝勒寨桑,她的老公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皇太极,但是皇太极并不是太喜欢她,因为皇太极更爱的是孝庄的亲姐姐海兰珠,对你没看错,她姐俩都嫁给了皇太极,后来孝庄生下了后来成为顺治皇帝的儿子福临,后来的康熙皇帝也是孝庄一手带大的。其实按照祖制,在孝庄死后她应该埋葬在沈阳的北陵(皇太极陵墓),和他的老公入葬一个地宫,但是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她并没有归葬沈阳,而是埋葬在了清东陵。但这里有一个谜团,就是孝庄的陵墓的位置,看下图。

按常理讲孝庄不愿归葬北陵,就在清东陵的话,也应该是在清东陵陵区内风水比较好的地方才合理,但她的位置却在清东陵的风水墙的之外,也就是说她并没有在陵区内,而是单独的孤零零的在外面。据正史记载,孝庄皇太后死在了她孙子康熙朝,死后康熙一直也没有把她入土而安,孝庄的灵柩一直放在她儿子福临孝陵的旁边,直到她的曾孙雍正朝才动工兴修孝庄的昭西陵。

这个便是孝庄的昭西陵卫星图,孝庄之所以37年不下葬,据称是和一个野史有关,同时也是大清的三大疑案之一,这个事儿便是太后下嫁多尔衮的传说,据说顺治福临能登上皇位,全靠了孝庄用身体“贿赂”了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弟弟多尔衮,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是党政军一把手,只要把多尔衮拿下伺候好,福临才有就会稳坐皇位而不被推翻,所以野史说孝庄做了对不起皇太极事儿,所以死后不敢让孙子把她归葬到皇太极的跟前,怕的是在地下相见后不好交代,所以孝庄死后也立下了遗嘱,希望自己陪伴在儿子的身边而不去沈阳。再者说,皇太极生前和孝庄的感情也就那么回事,因为皇太极最上心的是孝庄的姐姐海兰珠,所以生前不那么待见,死后就更不求归葬了。之所以康熙到死也没解决下葬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康熙是在是不知道如何安置,咱康熙朝唯一做的事儿是把慈宁宫东侧五间殿全给拆了,然后全部运往在孝陵红墙外按原样易地重建,并且作为太后灵柩的“暂安奉殿”。没想到一直拖到了康熙死,这事也没解决,说话这个问题倒了雍正手上,要说还是雍正聪明,利用一个大臣的建议:说咱大清这么风调雨顺,就是因为孝庄的“暂安处”歪打正着就是一个风水绝佳的好地方,咱们不如直接就地建陵,那也别去了,这样可以永保大清四海升平,雍正直接批示:就按你说的办!这样停灵几十年的孝庄终于得以真正安歇了。


老猪的碎碎念



孝庄皇后,一个活跃在各大影视作品里的人物,像《康熙王朝》、《孝庄秘史》等,但真正了解孝庄皇后历史事件的是极少数,大多都只是对皇太极、多尔衮和孝庄皇后的三角恋情比较感兴趣,那么孝庄皇后在皇太极死后下嫁多尔衮这件事在历史上是否存在呢?死后37年不下葬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孝庄不叫孝庄,这只是她死后康熙皇帝封的谥号,

她的全名叫布木布泰 博尔济吉特,来自漠南蒙古科尔沁部落。在《孝庄秘史》中讲孝庄与多尔衮青梅竹马,从小一起射箭,骑马,有深厚的感情,是皇太极横刀夺爱,把孝庄抢走了。但事实上,孝庄和多尔衮根本就没有私下见面的机会,至于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就更不可能了。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在孝庄成为清朝的核心人物之前,她只和多尔衮见过三面。第一次见面,是孝庄的姑姑嫁给皇太极的时候,那是1615 年,当时多尔衮3岁,孝庄2岁。要说这俩小孩儿能一见钟情,估计谁都不会相信。之后两次见面一次是在多尔衮结婚的时候,另一次是在孝庄结婚的时候,在如此繁忙的婚礼上,可能连看对方一眼的时间都没有,更不可能有什么发展了。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孝庄、皇太极、多尔衮的三角恋只是电视工作者的艺术加工,历史上并没有这回事儿。


对于孝庄不与皇太极合葬,许多学者都认为是因为孝庄下嫁给了多尔衮,这让她觉得死后无颜面见皇太极,因此选择独自安葬,而不去沈阳和皇太极合葬。但我们前面说了,他们三人的情感纠纷只是杜撰的,那到底为什么呢?她自己的遗言中说:“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不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你们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康熙是个孝顺的孩子,不想违背祖母的心愿,只好在孝陵红墙外,按慈宁宫原样易地重建,作为太后的“暂安奉殿”。


YDSher


孝庄皇太后大家都不陌生,对大清朝做出的贡献相当之卓越,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太后和太皇太后。

由于孝庄皇太后常常留意并且参与一些政治上的一些活动,那么她的政治素质不断的提升,顺治和康熙两代君主经常在一些政治问题上征求孝庄的意见,她都能够有理有据而且非常准确的做出判断。可以说她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离开了人世,享年75岁。按照正常套路的话,孝庄本是皇太极的侧福晋,应该葬在关外昭陵,但是,实际上孝庄的棺椁一直被停放在顺治孝陵旁边。三十多年的时间,康熙皇帝为什么一直没有把祖母下葬呢?

第一种说法比较迷信,孝庄去世后,康熙皇帝下令,将祖母的灵柩抬到盛京与太宗皇帝葬在一起。当时是由128名壮汉抬着灵柩前去下葬,当他们走到遵化孝陵大红门的时候,孝庄的棺椁突然间变得非常沉重,以至于无法向前走动,他们只好就此放下。当天晚上,康熙皇帝做了一个梦,梦里孝庄皇太后对他说,不想离儿孙们太远,要将她安葬在自己儿子陵墓附近,也就是顺治帝陵墓附近,这样就能看着她的儿孙们。康熙皇帝醒来后,就命人将孝庄下葬在了昭西陵。

另一种说法相对靠谱些,史书记载,孝庄太皇太后在临终之时留下了遗嘱,嘱咐康熙皇帝不要把自己的棺椁葬在太宗的陵寝,是因为太宗皇帝已经去世多年,而且已经有孝端皇后陪着他了,古人讲求入土为安,就不要重新动土惊扰太宗皇帝了。另外她非常挂念顺治和康熙父子,所以希望能够葬在顺治孝陵附近,这让康熙皇帝非常为难。

康熙皇帝可以说是孝庄一手带大,他既不想违背祖母遗愿,又不能让外人指点,所以他只好先把孝庄之前住过的慈宁宫东边的五间殿全部拆除,迁到孝陵红墙外,按照孝庄之前住过样子重新建造,作为孝庄的“暂安奉殿”,而这一拖就是好几十年。

还有一种民间说法,就是孝庄曾经为了顺治皇帝的地位稳固,曾经委身下嫁给了摄政王多尔衮,以至于死后无法和太宗皇帝葬在一起。当然孝庄有没有下嫁给多尔衮,至今众说纷纭。

直到雍正执政期间,他先是赞颂孝庄的对大清的贡献,然后又宣扬孝庄现在的暂安奉殿所处位置是块风水宝地,孝庄葬在这里能够使大清国运昌盛,于是群臣纷纷上书,请求在那里建陵。在雍正三年,正式将孝庄皇太后的陵命名为“昭西陵”。

至此,孝庄终于得以真正安歇了。由于孝庄是1687年去世的,而到了1725年才建陵下葬,刚刚好38年整。


读史有感悟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的历史中,要论对时代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女性,孝庄绝对算是不可缺少的一位。在清军入主中原后,是她凝聚了清皇室的力量,培养顺治、教导康熙,极受敬重。而且敢于放权,不留恋权位,是个聪明颖慧,贤达有为的杰出女政治家。


在康熙二十年年,也就是1688年,以75岁的高龄离世。此后,孝庄遗体一直安放在清东陵大红门东侧,并将生前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到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直到雍正三年,即1725年,这一放就是37年,雍正在"暂安奉殿"的原址处,建起了陵园,才将孝庄入土。

据《孝庄后传》一书中描述,孝庄在垂危之际,嘱咐康熙,也可以说是孝庄的临终遗言,“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这一遗言,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孝庄皇太后37年的原因。


一、\t不想和皇太极合葬

按正常的程序来说,帝后合葬是一般规制,所以孝庄死后,灵柩就要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但孝庄“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说白了就是不想和皇太极合葬。这也不难理解,孝庄13岁就嫁给了皇太极,但皇太极生前,孝庄虽为五大福晋之一,但在后宫并不受宠。真正受到皇太极专宠,统摄一切的是她姐姐海兰珠,宸妃。


二、\t不愿劳民伤财

“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清朝的后陵规制,一般皇后死的比皇帝晚的话,要在皇帝陵墓外面修建专门的后陵。而且皇太极是葬在盛京,从北京到盛京,本来就路途遥远,而且以孝庄的身份和地位,规格自然是最高的,必然铺张奢华,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孝庄本来就是生活俭朴,也不喜奢华,这也是不也愿意见到的。

三、\t不舍远离儿孙

孝庄一手带大儿子顺治,为了让顺治大权牢固,日夜操劳,为之付出心血。顺治死后,更是全心全意教导康熙理政,一步步的让康熙独立,成为有为之主。可以说没有她,也就没有后来的康熙,也就没有所谓的康乾盛世。孝庄一生都在辅佐两个小皇帝,倾注所有,对儿子、孙子自然是万般不舍。



四、\t多尔衮

这一点,孝庄在她的遗言中并未提及,孝庄曾经下嫁多尔衮。她与多尔衮之间,必然有利益牵扯,但是他们也确实在一起过。虽然没有得到皇太极的宠爱,但是多尔衮,确实对她多有痴恋,多次帮助他们母子,摆脱皇室的各种刁难。所以,对于多尔衮的感情,可能甚至比对皇太极还要多。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请继续关注农夫君,更多精彩尽在【农夫史观】


农夫史观


孝庄皇后(公元1613年-公元1688年),本名为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落贝勒寨桑次女。公元1625年,她以满蒙联姻的方式,嫁给了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称为了后者的侧福晋。公元1636年,皇太极登基,称为清太宗,她被封为永福宫庄妃。公元1629年至1633年,孝庄皇后先后诞下固伦雍穆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和固伦淑哲公主。并于1638年诞下爱新觉罗·福临。

  公元1687年,辅佐三代帝王的一代名后,年迈的昭圣太皇太后(即孝庄皇后)得了急病,康熙皇帝为此茶饭不思,亲自到祖母塌前侍奉。有一次,为了给祖母祈福,他率领百官到天坛,向上天祈祷,希望折损自己的寿岁,来让祖母多活几年。

  只是生老病死乃是定律,康熙的祈祷终究还是没能让孝庄皇后战胜病魔。公元1688年1月27日,孝庄终是撒手人寰。

康熙皇帝十分敬重这位祖母,因此在后者过世之后,先是于清东陵附近的昌瑞山下建造了”暂安奉殿”,并将孝庄皇后灵柩停灵于其中。公元1725年,雍正帝在“暂安奉殿”的原处,就地建造了地宫陵寝,孝庄皇后陵墓也于此时葬入了地宫。因陵寝位于皇太极的昭陵西方,所以又被称为“昭西陵”。

值得注意的是,从今日孝庄皇后的昭西陵规模格局上看,这座陵寝的级别是清代所有皇后陵墓中最高的。这也算是对孝庄皇后一生功绩的一种肯定。

孝庄为何37年后才得以下葬?其原因究竟为何?

孝庄是清朝的第一位开国皇后,辅佐了顺治和康熙帝,她的地位应该说是备受尊崇的,康熙帝对待这位祖母应该说十分的孝顺恭敬,又是为何被孤零零的放在风水墙之外呢?

扑朔迷离的“下嫁绯闻”

难道真的是因为传说那样,仅仅是因为他改嫁过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才导致这样的下场?有野史闲说,1648年,孝庄在丈夫皇太极死后的第四年嫁给了小叔子摄政王多尔衮,有人甚至以满族民风粗犷,人口较少,由于对种族生存延续有很强的危机感,这种兄死弟娶嫂的风俗在当时是很正常的来予以佐证支持。

那么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呢?光绪年二十七年(1901年),史家章太炎将南明张煌言的手抄本《张苍水集》排印出版,里边有首诗是这么写的:“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这下不得了了,孝庄居住的慈宁宫大婚,还明确地写出了是“太后婚”,就因为这诗,孝庄的名节开始不保了。这张煌言又是什么人呢?他怎么对皇家秘事这么了解?

那就翻翻史料吧,一翻不要紧,原来这人和满清是死对头!他是梁羽生小说里极度赞扬的抗清义士!他是南明鲁王政权的主要成员,他组织的义师和郑成功的大军一样都是东南沿海的主要抗清力量。康熙三年,张煌言抗清失败,于是,他跑到一座小岛上藏了起来,可清军还是不依不饶,硬是扮成和尚上岛把张煌言逮了并处死。说到这儿,大家都明白了吧,这人和清廷可谓是血海深仇,如梁羽生小说里的天山一脉一样,诸如乾隆之类在他们眼里那都是猥琐小人。

太后下嫁毕竟属于稗官野史,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玄玄乎乎的“庄妃托梦”

有民间传说,孝庄太皇太后去世后,其一手带大的康熙不忍心让祖母漂泊异乡,于是下令将祖母灵椁移往盛京与太宗皇帝合葬。可刚到遵化孝陵大红门前,这装有孝庄棺椁的灵轿就突然变得特别沉,主管王大臣心里七上八下的,赶紧下令暂歇。

康熙梦到孝庄对他说,自己实在舍不得和儿子孙子离得太远,因此不想去千里迢迢的盛京和皇太极团聚了。“我的棺椁停在我儿子的陵墓外面,就在那里给我下葬吧!”

这个故事就明显是传说了。关于灵柩不愿意走这回事,民间传说甚多,并且为之附会了很多理由。此事是真是假,已经无法考究了,但是,关于孝庄和儿子孙子的深厚感情,也为这位有魄力有手段的传奇后妃添加了温情的色彩。

可信度最高的“孝庄遗嘱”

按照正史记载,孝庄之所以迟迟未能安葬,主要是因为顺治帝乃是孝庄皇后的儿子,《昌瑞山万年统志》记载孝庄皇后的遗诏,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孝庄本人不愿意和皇太极合葬,他希望葬在儿子顺治的陵墓旁边,但她去世时候,孝陵已经建成了二十四年,孝陵范围内,最尊贵的地方已经建有顺治帝的陵寝,如果将孝庄皇后葬入其中,是乱了辈分。后世子孙只能重新寻找合适的地址,再建造一处陵寝。

如今, 昭西陵陵寝位于清东陵风水墙之外东方位置,与昭陵更是相差甚远。因此在地理位置上,它不属于清东陵、昭陵中任何一系。昭西陵坐北朝南,从陵北地宫至陵南入口,依次建有:宝顶、宝城、明楼、方城、台石五供、陵寝门、隆恩殿、配殿、燎炉、琉璃花门、隆恩门、值房、朝房、神道碑亭以及下马碑。整个陵寝的规模与规格级别是清代所有皇后陵中最高的。可以说,孝庄得到了清朝的最高礼遇。


聆雨轩史海探秘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保护并培养了顺治、康熙两代历史名君的孝庄皇太后薨逝,康熙把孝庄的遗体先行安置在“暂安奉殿”,这一放就是37年,直到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才正式将孝庄皇太后的陵命名为“昭西陵”。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不及时下葬非要拖了37年呢?难道是因为康熙不孝顺吗?跟随作者一探究竟。

孝庄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1613年3月),姓博尔济特氏,名布木布泰,在蒙古科尔沁部出生,是贝勒寨桑之女。1625年,根据满蒙联姻的需要,她嫁给了后金(清)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四贝勒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号大清称帝,封其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也就是1639年,她生皇九子福临,而后福临嗣帝位,是为顺治,她被尊为皇太后。再后,其孙玄烨嗣帝位,是为康熙,她被尊为太皇太后。由于她是太宗文皇帝皇太极的妃子,并且她的儿子孙子均是皇帝,所以史称“孝庄文皇后”,一般也称之为孝庄。


图上:孝庄影视剧中资料图

有人认为是孝庄下嫁给了多尔衮,而孝庄死后无颜面对皇太极,故选择不与皇太极合葬,而当时又没有合适的地方下葬孝庄,所以就拖了37年之久。他们认为皇太极驾崩时,庄妃才32岁,年仅6岁的福临继承大统,而在当时,执掌朝中军政大权的实际上是睿亲王多尔衮,他手握重兵成为朝中说一不二的人物,甚至连皇帝的玉玺都放在睿亲王府中,小皇帝随时都有被废掉的危险。

并且,持下嫁观点的人还特别强调,在顺治朝多尔衮公开以皇上的父亲自居,称号就叫“皇父摄政王”,而只有皇帝的母亲下嫁了,多尔衮才有可能被称为“皇父”。他们认为多尔衮称谓的变化,恰恰反映了太后与多尔衮的婚姻由隐秘到公开的过程。


图上:庄妃的永福宫

据史料可查,顺治帝临政时,关内正一片混乱,1644年3月,声威日壮的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统治中国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灭。多尔衮作为皇太极的弟弟,在辅佐年幼的顺治继位,以及统治巩固清朝政权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称号也在改变,从最初的“叔父摄政王”,改为“皇叔父摄政王”,最后改为“皇父摄政王”,这些称号的改变并不能说明了孝庄下嫁给了多尔衮。

不可否认的是孝庄为年幼的顺治登基,稳定当时的政治大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多尔衮就算当时位高权重,但无可靠历史资料记载孝庄“委身下嫁”。

既然不是“委身下嫁”,那么,难道真是因为康熙不孝顺,不管自己的老祖母吗?当然,肯定也不是。真正的原因记载在《孝庄后传》里面:

“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莹域未免劳民伤财,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选择安葬”

康熙当然不想违背孝庄的遗愿,但是当时无陵可葬。因为顺治是孝庄的的儿子,在孝陵里面,最尊贵的位置已经埋葬了顺治,如果再把孝庄安葬在里面,那就是乱了辈分,但是孝庄又不愿意和皇太极合葬,自己作为孙子又不能违背遗嘱,于是只能放置在“暂安奉殿”。

图上:昭西陵资料图

雍正帝继位后,在“暂安奉殿”之上建陵,并在雍正二年(1724年)正式将孝庄文皇后的陵命名为“昭西陵”,孝庄经历了37年,才得以真正的安歇。

————————END——————————


小小嬴政


因为孝庄死前的一个遗言,本来她死后,按照规矩,应该是将灵柩送回盛京,和皇太极合葬的。这还是因为她的儿子福临成了皇帝,她也被追封为了皇太极的皇后,才有的殊荣呢。要是普通妃子,都是享受不到和皇帝合葬的殊荣的。



但是孝庄自己呢,却对这个殊荣很不感冒,快要死的时候,嘱咐她的孙子康熙:我死了以后,不要把我和皇太极合葬了,先皇都死了那么多年了,我并不想打扰他的安宁,而且我不想离开你们父子俩。就把我葬在你爹顺治陵墓旁边吧。

孝庄这个遗言却让孙子康熙很难办,自古以来规矩就是和先皇合葬,自己的祖母却不愿意,他不知道怎么办了。只好把她停尸宫中,直到雍正登基。才把孝庄葬在了顺治陵墓附近。



为什么孝庄不愿意和皇太极合葬?或许有几个原因。

第一点,孝庄和皇太极并没有什么深厚的夫妻感情,皇太极本来是孝庄的姑父,娶了她的姑姑哲哲。后来因为哲哲迟迟没有生下儿子。为了加强科尔沁和后金的关系。孝庄才被嫁给了皇太极,可以看出,二人是有一定年纪差的,他们之间也是政治婚姻,没有什么感情基础。


皇太极也不是很钟爱孝庄。他喜欢的是后来进宫的。孝庄的姐姐海兰珠,对海兰珠可以说的上是万千宠爱集一身了。通过孝庄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我们也可以看出。孝庄并不是那种普通的后宫女子。她是一个有大智慧的女人。她不想要去地底下和海兰珠皇太极凑热闹,情愿自己安安静静,也是很符合她的定位的。

第二点,清宫四大迷案之一,就是孝庄是否下嫁多尔衮。反正野史传说,都是他们二人有私情,当初多尔衮支持福临也是因为孝庄的关系。如果孝庄真的和多尔衮成亲了,那么自然是不好和皇太极合葬的。

第三点,孝庄和皇太极没什么感情。可是和自己的儿子孙子,却还是感情深厚的。因此她说不想离顺治父子太远,应该也有几分真心实意。所以不愿意离开他们太远。


小D杂谈


孝庄文皇后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去世,她在临终之前有一道遗嘱。“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意思是皇太极入葬时间长,卑不动尊,留恋顺治帝、康熙帝为由,将自己葬于遵化的孝陵附近。

孝庄文皇后的遗嘱,给康熙帝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按遗嘱办,违背祖制;按祖制办,又违背了祖母的遗嘱。他就想出了一个权宜之策,在遵化的东陵建一座殡宫,将祖母的灵柩先停放在那里。然后慢慢再想办法。这一停就是35年。


为何一停就是35年?是康熙皇帝忘了?还是日理万机没精力,顾不上。其实并不是。孝庄文皇后停灵东陵后的35年时间里,康熙先后30次到东陵祭奠祖母,他能忘记给祖母建陵吗?康熙帝一生最紧张的时候莫过于康熙十二年到二十年的8年平定三藩叛乱了。就是在那么紧张的时刻,为了安葬孝诚皇后,他还建起了景陵。更何况在孝庄死后不久,康熙帝就为仁宪皇太后(孝惠章皇后)营建了孝东陵。此种说法并站不住脚。

至于为什么康熙为什么不给孝庄建陵寝呢?现存史料档案并没有过记载,那么我们只好猜测。我认为这是一种智慧。康熙并没有找到为孝庄太后修建陵寝的理由,便采取拖延战术,等候时机。自己没有解决便交给下一代解决。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雍正皇帝即位以后,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


古今说史


孝庄皇后之所以没有去昭陵陪葬皇太极,原因很简单,就是她自己不想去,为什么不想去呢?主要有三个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她还有一个多尔衮,如果葬到皇太极的昭陵,去九泉之下面对皇太极,她该怎么说呢?

太后下嫁是清宫的四大谜案之一,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显示孝庄太后曾经下嫁多尔衮,但两人之间有感情,并且发生过很多事情是几乎可以认定为确凿无疑的,历史记载有一次多尔衮来北京,孝庄太后去通州迎接他,多尔衮进了孝庄太后的大帐之后就没有出来,孝庄太后宣谕今天晚上就住这里了,还有多尔衮的封号,先是封摄政王,后来到皇叔父摄政王,又封皇父摄政王,这封号几乎可以当顺治皇帝的爹,而与孝庄太后成为夫妻了。

孝庄太后是一个有心机有眼光的人,正因为她很好地用自己的感情和身体笼络住了多尔衮,才使得皇太极死后皇权没有被代替,而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可以说,在皇太极死后,清朝最高权力的稳固,全是由于孝庄太后从中翰旋调停得来的,正是由于她笼络了多尔衮,帮助了顺治帝,又培养了康熙皇帝,所以可以说它是清朝重要的缔造者,其作用甚至盖过了皇太极和努尔哈赤。

第二个原因是她并不是皇太极的正妃,她的姑姑还有其他几个女人在皇太极的妻子中都比她地位高,而且据历史记载来看,皇太极也并不是很喜欢她,皇太极最喜欢的女人是海兰珠,海兰珠是孝庄的亲姐姐,比她大四岁,这个女人才是皇太极的真爱,所以可能孝庄一想到这些,也不想再去和他的姑姑姐姐们在皇太极面前争宠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他的儿子顺治皇帝福临并没有葬到沈阳昭陵附近,而是在清东陵另起一坟,如果顺治皇帝也葬到皇太极的昭陵附近,那可能孝庄皇后也要葬到昭陵了,所以就因为顺治皇帝选择了清东陵,那么也给了孝庄皇后不去昭陵陪葬皇太极的理由,历史记载孝庄太后在死前说,她留恋顺治和康熙父子,希望能陪在她们身边,这样孝庄太后就能以陪伴子孙的名义不去九泉之下面对皇太极了,从她的人生事迹来看,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按照葬制来说,她却又是应该去陪葬昭陵的,所以康熙皇帝在孝庄死后一直犹豫不决,棺椁停放了37年之久没有下葬,但最终康熙皇帝还是满足了他奶奶的心愿,把她葬在了清东陵,她也是那里辈分最高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