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企業應著力推進創新合作

當前,雖然國際局勢風雲變幻,不確定性增強,但在改革開放40週年的新起點上,中國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堅定決心不會改變,企業“走出去”必將迎來更加廣闊的前景。近日在京召開的第十七屆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論壇上,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戴均良為新時期企業“走出去”提出三點建議,即講好中國故事、堅持創新引領、發揮留學人員作用。

講好中國故事

戴均良指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國際影響日益彰顯。中國經驗、中國模式越來越為世人所稱讚。特別是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深入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實現了發展的主動,拓展了發展的空間,也給低迷的世界經濟注入了新的動力,給全球經濟復興點燃了希望,中國越來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

在對外開放進程中,一大批熟悉國際市場規則、全球配置資源、具備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成長起來,有力提升了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截至2018年,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上榜企業達120家,僅次於美國的126家。

戴均良建議,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企業要充分彰顯中國人民的開放品格、開放氣質、開放胸襟,堅持正確義利觀,在發展企業自身的同時,注重考慮和照顧其他國家的利益,讓“一帶一路”延伸之處成為政治互信之地、經濟融合之地、文化包容之地、綠色發展之地,讓各國人民更好地享受“一帶一路”帶來的實惠,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同時,要善於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

堅持創新引領

創新是一個國家進步的靈魂,也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引擎。戴均良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實力大幅提升,但依然不是科技強國。雖然我國的專利技術、知識產權數量比較多,近年申請量居世界第一,但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技術還不夠多,一些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技術上“卡脖子”問題依舊突出。“最近的中美貿易摩擦就給了我們深刻的教訓,核心技術是討不來、要不來、花錢買不來的,要創新就必須靠自己。”戴均良說,歷史的經驗證明,世界上哪個國家最先發明運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哪個國家就引領世界;哪個企業的技術最先進,哪個企業就最有競爭力,就能成為行業的龍頭老大。希望“走出去”的企業準確把握國家經濟發展形勢,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把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理念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充分利用後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在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搶佔先機,做大做強自身企業,也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緊跟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知識變革的步伐,利用“走出去”的有利契機,強化學習交流,開闊眼界視野,加快知識更新,提升創新能力,做“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國際科技合作引領者,不斷深化中國同世界科技交流的深度和廣度,共同探索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新模式,實現協同創新、開放創新,搶佔事關長遠和全局的科技戰略制高點,為推動創新驅動發展、造福全人類作出更大貢獻。

發揮留學人員優勢作用

廣大留學人員經過多年的海外歷練,擁有廣闊的國際視野,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掌握著先進的科學技術,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統一戰線的重要成員。戴均良看到,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留學人員傳承報國傳統,愛崗敬業奮鬥,在原始創新、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產業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改革開放事業的奮鬥者和貢獻者。

戴均良建議,“走出去”企業要充分發揮留學人員的優勢作用,也希望留學人員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圍繞企業“走出去”的任務使命獻計出力;發揮好以才引才的優勢,利用自己的學緣、業緣等關係,把國外優秀人才吸引凝聚到企業中來,為企業創新發展團結一大批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和團隊;發揮好智力密集的優勢,聚焦“一帶一路”建設等重點任務開展調查研究,提出針對性和實效性強的意見建議,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科學的參考;發揮好對外聯繫廣泛的優勢,加強內引外聯、牽線搭橋,積極在企業開展貿易洽談、項目併購、海外拓展等業務時發揮好橋樑紐帶作用,當好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間大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