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瑶族自治县

江华瑶族自治县

江华瑶族自治县是湖南省永州市下辖县,位于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分别与广东、广西各三个县(市、区)相邻[1] 。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5′-112°10′,北纬24°38′-25°15′,南北长77.92公里,东西宽72.5公里 [2] ,总面积3248平方公里。[1]

截至2013年,江华瑶族自治县辖11个镇、11个乡、1个国有林场 [3] ,总人口51万 [1] [4] ,是以瑶族为主、以壮族、汉族、苗族等十余个民族为辅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5] ,是永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是全国13个瑶族自治县中瑶族人口最多的县,被誉为“神州瑶都”。 [1] [6-7]

2012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地方生产总值(GDP)完成65.56亿元,比2011年增长12.2%。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8]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9] 2018年9月26日,荣获2018年“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称号。 [10]


建制沿革

江华县域在秦以前属荆、楚之地,秦时属长沙郡。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冯乘县,隶苍梧郡,属交州。

三国时,地入东吴,隶临贺郡,属广州。

隋文帝开皇九年(590年),改隶永州总管府,属荆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分冯乘县置江华县,隶营州(道州),属江南西道。武则天执政期间(684-704年),改江华为云溪县。中宗神龙元年复名江华。唐昭宗乾宁三年,属楚国。

宋隶道州,元隶道州路,属湖广行省。

明隶永州府,属湖广巡抚。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移县治于黄头岗(今沱江镇)。

清顺治六年(1649年),隶永州府,属湖南巡抚。

民国三年(1914年),属衡阳道。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零陵专署。

江华瑶族自治县

江华瑶族自治县(9张)

1949年11月江华县和平解放,行政区划仍隶属零陵专署。

1952年改属湘南专署。

1955年11月25日成立江华瑶族自治县,隶衡阳专署,县治由沱江镇迁水口镇。

1962年归复零陵专署(今永州市)至今。

1985年11月,县治由水口镇复迁沱江镇。 [11]

1996年,江华瑶族自治县面积3248平方千米,人口约43.4万人,其中瑶族人口约占51%。辖11个镇、11个乡(其中壮族乡1个):沱江镇、桥头铺镇、东田镇、大路铺镇、白芒营镇、涛圩镇、河路口镇、小圩镇、大圩镇、水口镇、码市镇、界牌乡、桥市乡、大石桥乡、清塘壮族乡、两岔河乡、务江乡、花江乡、湘江乡、贝江乡、未竹口乡、大锡乡。县政府驻沱江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江华瑶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437835人,其中,沱江镇70039人,桥头铺镇29045人,东田镇18273人,大路铺镇30141人,白茫营镇46365人,涛圩镇28898人,河路口镇20579人,小圩镇22341人,大圩镇29741人,水口镇8979人,码市镇30652人,界牌乡17308人,桥市乡12638人,大石桥乡20309人,清塘乡6527人,两岔河乡4643人,务江乡5684人,花江乡7268人,湘江乡5728人,贝江乡9547人,未竹口乡8461人,大锡乡4669人。

2001年末,全县总人口45.16万人,其中瑶族26万人。辖11个镇、11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沱江镇、桥头铺镇、东田镇、大路铺镇、白芒营镇、涛圩镇、河路口镇、小圩镇、大圩镇、水口镇、码市镇、界牌乡、桥市乡、大石桥乡、清塘壮族乡、两岔河乡、务江乡、花江乡、湘江乡、贝江乡、未竹口乡、大锡乡。共有529村(居)委会。

2005年,沱江镇政府驻地由城南村江华文庙迁移至百家尾村舒家山;码市镇政府驻地由菜园省迁移至湖南路十三道。 [12]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江华瑶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411539人,其中,沱江镇79648人,桥头铺镇24772人,东田镇13852人,大路铺镇28314人,白芒营镇42818人,涛圩镇27549人,河路口镇18892人,小圩镇19976人,大圩镇23676人,水口镇7943人,码市镇25931人,界牌乡14282人,桥市乡10350人,大石桥乡19542人,清塘壮族乡5144人,两岔河乡3763人,务江乡5273人,花江乡6106人,湘江乡5458人,贝江乡9868人,未竹口乡7172人,大锡乡4499人,江华林业采育场6711人。

江华瑶族自治县

县城沱江(16张)

2015年11月19日,省民政厅(湘民行发[2015]48号)批复同意:撤销贝江、务江、花江3个乡、小圩、东田、桥头铺3个镇和清塘壮族乡建制,设立涔天河镇、小圩壮族乡;理顺江华国有林场代管建制村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调整大锡乡、水口镇、沱江镇、码市镇、涛圩镇、河路口镇6个乡镇的部分行政区划:将原花江乡的齐共建制村,原小圩镇的小圩、荆村、车田、金田、新寨、大坪、寨脚、沙柳、上大、湄溪、陈家、绣球、联村、竹材、牛塘营、桥头、山门口、老屋、练江、十字、青山口、深冲、茶花园23个建制村和小圩居委会,原清塘壮族乡的中大、矮岩、蒙家、黄绿、李家、贝家、清塘、开源、田边9个建制村合并,设立小圩壮族乡;将原东田镇、原务江乡全部行政区域与原花江乡的新朋、晓河、新庆、黄石、水口寨、大田、牛角、群丰、石田、秀马10个建制村合并设立涔天河镇;将原水口镇、原贝江乡的全部行政区域,原小圩镇的河湾、塘肚、枫源、大石、茅坪5个建制村,原清塘壮族乡的东陂、浮海、观音山3个建制村合并设立水口镇;将原桥头铺镇、沱江镇的全部行政区域,江华国有林场代管的东水源建制村合并设立沱江镇;将江华国有林场代管的小边河、麻石、两河口、田墱、安马、大龙等6个建制村划入码市镇管辖;将江华国有林场代管的芙蓉建制村划入大锡乡管辖;将江华国有林场代管的枫木坪建制村划入涛圩镇管辖;将江华国有林场代管的杉木源建制村划入河路口镇管辖。两岔河乡和大圩镇成建制合并设立大圩镇。调整后,全县辖9个镇、7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沱江镇、大路铺镇、白芒营镇、涛圩镇、河路口镇、大圩镇、水口镇、码市镇、涔天河镇、界牌乡、桥市乡、大石桥乡、清塘壮族乡、湘江乡、未竹口乡、大锡乡。总面积3248平方千米,总人口51.01万人。 [13]

行政区划

江华瑶族自治县

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图(3张)

截至2013年,江华瑶族自治县辖11个镇(沱江镇、桥头铺镇、东田镇、大路铺镇、白芒营镇、涛圩镇、河路口镇、小圩镇、大圩镇、水口镇、码市镇)、11个乡(界牌乡、桥市乡、大石桥乡、清塘壮族乡、两岔河乡、务江乡、花江乡、湘江乡、贝江乡、未竹口乡、大锡乡)、1个国有林场(江华林业采育场),共519个村(居)委会、4个社区。 [3]

2015年,根据江华瑶族自治县乡镇区划调整方案,撤销贝江、务江、花江3个乡,小圩、东田、桥头铺3个镇和清塘壮族乡建制,设立涔天河镇、小圩壮族乡;理顺江华国有林场代管建制村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调整大锡乡、水口镇、沱江镇、码市镇、涛圩镇、河路口镇6个乡镇的部分行政区划。将两岔河乡和大圩镇成建制合并设立大圩镇。 [14]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潇湘源头,位于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分别与广东、广西各三个县(市、区)相邻。县城距南宁530公里、距长沙460公里、距广州370公里,到桂林两江国际机场220公里,到郴州高铁站170公里,码市镇距广州260公里[1] ,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5′-112°10′,北纬24°38′-25°15′,南北长77.92公里,东西宽72.5公里 [2] ,总面积3248平方公里。[1]

地貌

江华瑶族自治县境内为五岭山脉萌渚岭山系所盘亘,其支脉贯穿全县,地形南、北、东三面较高,海拔高度一般在600米以上;西面较低,海拔高度在200-400米之间。境内最高峰姑婆山海拔1703米,最低处海拔仅有227米,相对高差达1476米;大部分林地海拔为500-800米,坡度在25-35度之间。 [5]

气候

江华瑶族自治县属低纬度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寒期短,夏无酷暑,无霜期长,湿度大,晨雾多,风速小的气候特点。据江华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县年平日照时数1758小时,无霜期308天,年平均气温18℃一18.5℃,一月平均气温7.4℃,七月平均气温26.5℃。极端高温39℃,极端低温-5℃,全年10℃以上的活动积温5539.6℃,年平均相对湿度 81%,年降水量1510mm,年蒸发量1270mm,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且静风率高,平均风速1.4m/s,春季阴雨多。 [5]

土壤

江华瑶族自治县土壤以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和黄棕壤为主,山地红壤面积12.87万公顷,占山地土壤面积的54%、山地黄壤面积7.47万公顷,占山地土壤面积的31.3%,黄棕壤面积为1.87万公顷,占山地土壤面积约7.8%,其它紫色土,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山地草甸土等面积1.67万公顷,占山地土壤面积的6.90%。 [4]

水文

江华瑶族自治县境内大小河流289条,总长2540公里,溪河密度0.78公里/平方公里,主要水系有湘江一级支流潇水全长181.4公里,流域面积2558.7平方公里;另是湘江二级支流萌渚水(称西河)、全长111公里,流域面积856平方公里。另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湘江二级支流有5条。 [5]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依据1990年以前的调查资料和1990年以后的多次调查进行补充统计,江华瑶族自治县查明的高等植物有181科668属1382种(含变种)。根据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一级保护植物有:苏铁、银杏、南方红豆杉、水杉、伯乐树等5种。二级保护植物:桫椤、结脉黑桫椤、篦子三尖杉、福建柏、柔毛油杉、华南五针松、长柄双花木、半枫荷、中华结缕草、长喙毛茛泽泻、香樟、闽楠、花榈木、红豆树、任木、鹅掌楸、厚朴、凹叶厚朴、毛红椿、喜树、金荞麦、羽叶点地梅、香果树、榉树等26种。

根据2002年9月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修订的《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计有地方重点保护植物:福建观音座莲、中华双扇蕨、大平鳞毛蕨、黄枝油杉、江南油杉、竹柏、罗汉松、百日青、穗花杉、毛花猕猴桃、宽叶泽苔草、刺楸、八角莲、华南桦、香桦、钩栲、饭甑青冈、红椆、水青冈、金毛石栎、山拐枣、粗筒唇柱苣苔、方竹、青钱柳、广东琼楠、猴樟、沉水樟、黄樟、少花桂、川桂、竹叶楠、小叶红豆、苍叶红豆、木荚红豆、亮叶猴耳环、重楼属(共8种,通称"七叶一枝花")、尖叶紫薇、景列白兰、金叶含笑、乐东拟单性木兰、白桂木、长穗桑、灵香草、银鹊树、四川大头茶、香蒲、青檀等60种。

比较珍贵的动物有:金钱豹、黄腹角雉、猕猴、穿山甲、水獭、大灵猫、豺、果子狸、鸳鸯、铜鸡、金鸡、大鲵等。

水资源

江华瑶族自治县年均产水49.49亿立方米,地表径流44.06亿立方米,有大小水库95座,山塘2065口。 [5]

矿产资源

—硫铁矿矿石(千吨)4806862236磷矿石(千吨)—5972967铁铁矿石(千吨)——55619冶金白云岩矿石(千吨)——5660硫铁矿矿石(千吨)——14

人口民族

江华瑶族自治县

瑶族(14张)

2013年,江华瑶族自治县总人口51万 [4] ,人口排全省第60位,其中瑶族人口34万 [1] 。江华瑶族自治县是以瑶族为主、以壮族、汉族、苗族等十余个民族为辅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5]

截至2017年, 全县总人口为53.39万人,总户数15.77万户,常住人口43.8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7127人,出生率为13.12‰;死亡人口3938人,死亡率7.25‰;人口自然增长率5.87‰。 [16]

交通水利

截至2013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境内,洛湛铁路穿越县城,道贺高速、G207线贯通南北,S355线横穿东西,周边的厦蓉高速、永蓝高速建成通车,桂广高速、贵广高铁即将通车。 [1]

截至2013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境内公路总长756公里,其中油路183公里。有G207国道79.6公里,贯穿西部七个乡镇,有S322省道96.4公里,途经东南部五个乡镇,往北有永江公路,可通江永县,接湘桂线;往东连江公路,可通广东连州、坪石,接京广线;往南有贺江公路,可通广西贺州,桂林等地。境内县乡公路580公里,可直通23个乡、镇、场。 [5]

2017年,涔天河库区8条复建道路全部建成通车,县乡公路提质改造工程全面推进,完成新建公路110公里、“窄加宽”工程320公里、安保工程123公里、危桥改造工程13座。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1432个,共投入资金7.77亿元,水利工程完成土石方187.92万立方米。全县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6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9千公顷。 [16]

经济

综述

全县GDP113.86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99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32.57亿元,同比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57.3亿元,同比增长12.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1.1:28.6:50.3,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同比下降了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同比提高了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同比提高了1.7个百分点。 [16]

全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49亿元,增长1.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13亿元,同比下降10.5%;税收收入9.39亿元,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1.7%。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5.58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民生民本支出26.3亿元,同比下降1.7%,占财政总支出的73.9%。

2017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74.87亿元,比年初增加16.6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98.09亿元,比年初增加8.72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10.04亿元,比年初增加14.2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3.63亿元,比年初增加3.57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86.4亿元,比年初增加10.66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0.33亿元,比年初增加6.94亿元。 [16]

2017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118.24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全部单位投资110.18亿元,同比增长12.5%。按经济类型分,国有投资40.4亿元,同比下降3.1%;非国有投资77.85亿元,同比增长24.6%;民间投资59.61亿元,同比增长49.2%。按投资方向分,工业投资38.41亿元,同比增长28.9%;产业投资19.23亿元,同比增长36.4%;民生工程投资13.08亿元,同比下降21.4%;生态环境投资20.87亿元,同比下降11.6%;基础设施投资56.15亿元,同比增长7.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8.13亿元,同比增长135.1%;技改投资10.9亿元,同比增长9.5%;房地产开发投资8.07亿元,同比增长29.8%。

全年列入市级重点项目67个,实际完成投资85.68亿元。园区全年共引进项目21个,总计划投资30亿元,其中邦特尔移动终端电子产业园、贵德光电等12个过亿元项目均已入驻投产。 [16]

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36元,同比增长12.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93元,同比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89元,同比增长12.0%。 [16]

第一产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29亿元,同比增长 3.9%,其中:农业产值17亿元,同比增长0.3%;林业产值13亿元,同比增长8.0%;牧业产值12.04亿元,同比增长1.6%;渔业产值0.52亿元,同比增长5.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3亿元,同比增长10.0%。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0.91千公顷,比上年同期增长0.6%。其中:粮食作物面积42.3千公顷,同比增长0.9%;油料播种面积6.53千公顷,同比下降0.2%;蔬菜播种面积11.81千公顷,同比下降3.2%;瓜果类播种面积1.69千公顷,同比增长5.6%。全年生猪出栏53.56万头,同比下降2.5%;牛出栏2.54万头,同比增长6.3%;羊出栏11.54万头,同比增加2.1%;家禽出笼361.25万羽,同比减少1.8%;水产品总产量2894吨,同比增长1.3%。 [16]

第二产业

全年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33.03亿元,同比增长23.6%;其中,轻工业完成64.77亿元,重工业完成68.27亿元。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36.32亿元,同比增长8.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7.34亿元,同比增长25.9%;实现利润4.64亿元,同比增长35.7%。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6家。

江华经开区成功转型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131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98.5%。全县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8家,实现总产值103.2亿元,同比增长工32.5%。

全县3家资质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64亿元,同比增长19.7%。全县商品房施工面积11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5.16万平方米;销售面积34.28万平方米;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2.89亿元。 [16]

第三产业

2017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37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37.1亿元,同比增长11.0%;农村实现零售额9.27亿元,同比增长10.0%。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4.32亿元,同比增长8.2%;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8.16亿元,同比增长10.9%;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1亿元,同比增长29.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81亿元,同比增长6.7%。

全年共引进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24个,其中过亿元项目13个,实际利用外资1.25亿美元,内联引资30.47亿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5.29亿元。

全县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611万人,比上年增长34.2%;实现旅游总收入33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其中,十一黄金周七天,共吸引游客39.09万人次,同比增长18.7%;实现旅游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14.0%。 [16]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17年,全县专利申请量共207件,其中发明专利47件,当年专利授权量145件。科学技术经费支出0.39亿元,同比增长127.4%。 [16]

教育事业

全县共有各类学校331所,其中幼儿园66所,小学4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初级中学17所,完全中学1所,高级中学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村小及教学点188个。所有学校在校学生94943人,教职工5655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1521人,占91.6%;普通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2165人,占95.0%。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986人,上线率34.1%。 [16]

文化事业

2017年,全县拥有乡镇文化站17家,农家书屋308家,文物保护单位4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5处、市级19处、县级22处。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图书馆藏书量618万册,全年阅读量(到馆阅读者)5.6万人次。全年舞台艺术作品获省级奖项2件、市级奖项2件。全年共完成送戏116场,送电影6024场,送图书3500册。

今年以来,相继举办了码市火烧龙狮节、大圩开春炮节、白芒营赶鸟节、桥市桃花节、小圩乌饭节、首届瑶药节、肖家湾大端午节、情漫瑶都七夕情人节,以及中秋龙灯会、盘王节龙灯会暨首届传统斗龙大赛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共21场次。

江华县被评为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江华瑶族盘王节被列为全省四大少数民族节庆品牌;沱江镇被评为湖南省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茅栗井、五庵岭、井头湾获评湖南省第五批历史文化名村,井头湾还上榜了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湘江乡庙子源村获评湖南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美誉。 [16]

医疗卫生

2017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59个,其中:综合医院7所,中医医院1所,专科医院2所,乡镇卫生院19所,村卫生室290个,个体诊所39家,妇幼保障院1所。卫生系统现有在岗职工2856人(包括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260人。全年门诊总诊疗人数153.68万人次,健康检查人数6.35万人次;医院住院量7.5万人次。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完成任务数的102%,县内城乡居民医疗报销补偿率为66.4%。 [16]

体育事业

积极举办和组织参与各类体育比赛及健身活动。瑶族选手王宇参与第十届精武杯全国武术精英邀请赛获得男子中年组(武当太极拳、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剑)3项第一名荣誉。 [16]

社会保障

全县五项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88.86万人次,基金征缴总额7.35亿元,发放和支付各项社保基金7.39亿元;县福利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新增养老床位500张,为全县8500余名老人购买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和伤害保险,发放基本养老服务补贴2298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保障房1700套;农村危房改造完成3334户。全县完成各类就业技能培训8000余人次,新增城镇就业4639人、失业再就业1847人,新增创业主体2313户,带动城乡就业582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余人。

全县城镇低保对象2548人,共发放城镇低保金914.05万元;农村低保对象9011人,发放农村低保金4114.72万元;特困供养对象3071人,发放特困供养金1334万元;五保分散标准由上年的人均每年3200元提高到3936元;集中供养标准每年6552元。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87万人,贫困村退出51个。 [16]

资源环境

全县现有耕地29.71千公顷,其中基本农田23.24千公顷。全年批准建设用地面积186公顷,同比增长1.1%;其中建设占用耕面积55公顷,同比下降16.4%。

全县已发现矿种42种,探明资源储量矿种19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22种,非金属矿产18种。实施地质勘查项目2个。完成资源整合的重要矿种2种。地质遗迹保护区2个。

全县城镇污水处理率83.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优良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90.9%,地表水达到Ⅲ类水体比例10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76平方米。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406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5795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81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8.8%。 [16]

安全生产

全年发生各类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故5起,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3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事故死亡人数0.026人。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6起,道路交通死亡6人,道路交通死亡率为0.56人/万辆,比上年下降33.3%。 [16]

邮电通讯业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达到0.43亿元,同比增长15.2%;电信业务总量达到0.65亿元,同比增长29.5%。年末手机用户共34.62万户,比上年增加6.08万户,同比增长21.3%。电信、移动、联通三家宽带用户共计6.06万户,比上年增加1.84万户,同比增长43.6%。 [16]

历史文化

文化遗产

奏铛

奏铛是瑶族最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化娱乐形式。史家谓之“踏谣”,瑶民称之为“奏铛”。译成汉语则是做鼓乐,亦为作乐。它流传在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及附近的广大瑶族地区,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 [17]

盘王大歌

瑶族传为盘王的后裔。为纪念盘王,瑶族人民每年举行“盘王节”(又称“盘古王节”,时间不定,有的在农历七月,有的在农历十月)。歌唱时用瑶族的传统唱腔,男女对唱。 [18]

地方习俗

放炮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九,大圩镇文明村的瑶族同胞都要欢度传统节日——“放炮节”。这一天,附近几个村寨的人们都会早早地聚集于该村,唱瑶歌、打长鼓、放鞭炮。而且每家每户都要设宴,免费款待外来的客人。谁家的客人多,谁家就越发高兴。 [19]

赶鸟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瑶族青年男女,相邀到山上对歌,纪念歌仙,驱鸟祈求丰收。借此机会,瑶家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形式,相互表达爱慕之情。歌毕,通过“拿篮子”、“送篮子”的方式,确定双方的爱情关系,而且爱情在竹篮子一“拿”一“送”之中,逐步走上成熟。 [20]

盘王节

盘王是瑶族始祖,每年农历10月16日为盘王生日,每年的这天,瑶族儿女、盘王子孙便齐聚盘王殿,高奏长鼓笙乐,敬献美酒香烛,三牲清礼,为始祖盘王贺福祈祷。 [21]

瑶族婚嫁

地处瑶山深处的江华瑶族,重男轻女,其婚姻形式主要为“赘婿”,即招郎,瑶语叫“纠千”。男到女家落户,通常要写“赘书”,内容为赘后男子的义务和权利、女子承祀、财政继承等条款。入赘者一般要改名换姓,按女家排辈,也有少数夫妻换姓的。赘婿还有另外两种形式,一种叫“两边走”,夫妻双方共同照顾双方父母,所生子女,第一个随母亲姓,第二个承父姓,依此类推;另一种叫“明招暗讨”,这种婚姻多因女方父母年老,弟妹年幼,家中无劳力,一旦上述条件改变,男则携妇归家,所生子女随父姓。

岭东高山瑶,妇女地位较高,婚后双方共同劳动,如感情不合,任何一方可提出离婚。一般请寨中长老“喝茶”,说明离婚原因,经长老调解无效,就“判离婚”。入赘男子,如违反“赘书”条约,女子即可“休夫”,财产全部归女方。

瑶族青年男女崇尚自由恋爱。在生产劳动、赶圩做客、节日聚会中,多以歌声为媒介,表达爱恋之情。一经双方同意,即可互相往来,父母不加干涉。这种恋爱方式,男方称为“交客姑”,女方称为“带后生”。到正式结婚时,如新郎不是初交之友,男方则必须备一篮子礼物(糖食及梳妆用品),送给女友,名曰“拿篮子”。女的备一包袱,内装布鞋、花带等,作为回赠,叫做“丢包袱”。

男到女家入赘的,婚事由女家操办,新郎由接亲客陪送,女家鼓乐半路相迎,晚间举行拜堂仪式,并遍请亲友,“坐歌坛”通宵达旦。岭西瑶族多为女嫁男娶,“坐歌坛”在新娘出嫁前一晚举行。 [22]

名优特产

江华瑶族自治县主要特产有:瑶家十八酿 [23] 、瑶家泡茶 [24] 、江华豆腐丸 [25] 、瑶家腊肉 [26] 、荷叶米粉肉等。

名胜古迹

江华瑶族自治县名胜古迹有:佛爷岩 [27] 、阳华岩、寒亭暖谷 [28] 、西佛古桥 [29] 、浪石寺、狮子岩、不老泉、秦岩、豸山古寺 [30] 、瑶族图腾园 [31] 、秦岩旅游风景区 [32] 、黄龙山原始森林区 [33] 、江华火车站广场 [34] 、盘王殿 [35] 、码市大龙山、大圩镇宝镜古居、姑婆山等。

著名人物

江华瑶族自治县著名人物有:陈爱昆 [36] 、夏明 [37] 、李启蒙 [38] 、余德明 [39] 、冯绍异 [40] 、钟仑 [41] 、谢金才 [42] 、徐书廉 [43] 、江华 [44] 、虞上勤 [45] 、陈爱勤等。 [46]

荣誉称号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8]

2017年12月26日,被国家民委评为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 [47]


分享到:


相關文章: